北雁南飞读后感
有没有人看过张恨水的北雁南飞,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啊
前间,因为红的缘故,到了平常不容易接大师们。
当下的便是受红楼梦影响颇深的张恨水,从来就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而《南雁北飞》算是第一部作品。
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终于在今天傍晚把它给解决掉了。
读完,心里有点怅然若失。
被这样无休无止的惆怅包裹得有点透不过气,所以想写点东西来发泄一下。
书名大概就是来自于小说主人公春华和小秋都爱看的《西厢记》里面的一句话吧:“碧云天,黄叶地,秋风起,北雁南飞。
”故事主要是围绕这两个旧社会的男女青年的爱情展开的。
男主角小秋是出生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世家,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也算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了。
十七岁的年纪,长得眉清目秀的,而且满腹诗书。
更难能可贵的是决然没有半点纨绔子弟的恶习,这恐怕也是他为何能吸引住心高气傲的女主人公春华的原因吧。
女主人公春华呢,虽然算不是是什么大家闺秀,但是也是出自书香门第的。
父亲是他们姚姓村子的相公,还是男主人小秋的恩师。
因着父酷爱诗学,自己也就跟着读书识字起来,待到十六岁,长得亭亭玉立不说,才学也绝对不亚于同龄的男子。
就着里面的五嫂子的话:“若是生的男儿身,一定也是个状元郎。
”这样的两位,按常理来说也算是门当户对的一对了,更何况小秋的父亲和春华的父亲还是相交好友,可是好作品往往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故事同样开始于一见钟情的戏码,小秋初次见到手拿一捧腊梅的春华,便不能忘却。
寻思良久,也找不到如何再见佳人的方法。
俗话说得好,无巧不成书。
事情偏又真得很巧。
小秋在求学的学堂里又再次见到了春华,才得知春华便是自己恩师的千金,也跟着自己一起在学堂里读书,只是她是不见男同学的。
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个懵懂的年轻人便开始了他们懵懂的爱情,只是谁也不会想到故事的结局会是如此凄楚。
那个年代《西厢记》,《红楼梦》这种书都算是淫词艳曲,更别说两个正值青春的男女互相传递满含爱意的书信。
还有后来的私会,最严重的恐怕就是在春华家附近的亭子后面的那次拥抱,要是其中一桩的逾越封建礼教的事情曝露的话,春华被浸猪笼也不是不会发生的吧。
或许大家会想,如果真得算是有意,小秋大可以请其父母下聘书将春华迎娶回家的。
对,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甚至到后来知道春华有了婆家的事实,我还依然固执的认为是可以悔婚另嫁的,只要双方都愿意。
这只是读者一厢情愿的想法。
春华的未婚夫是个有钱家里的少爷,家境殷实。
可偏不巧的是,这位少爷9岁的时候变得了痨病和癞痢,到成年的时候看起来也是要死不活的,而且长相实在是有点抱歉。
见到帅气斯文的小秋以后,春华对这桩父母之命的婚姻更是失望之极。
她不断的反抗着,可是最后却还是被恶毒的母亲给算计了,趁着月黑风高,用轿子直接就把她送进了未婚夫的家门。
而故事也就是两个人纯净的爱情在封建思想的严厉禁锢下流产了。
小秋北上参军,而春华在不久以后便为了家族的所谓的门风而终于认命。
看过很多的描写青春少年少女情窦初开的文字,但是第一次看到写得如此细腻深刻的。
我也经历过十六七岁的萌动,所以读起这本书来更觉得分外亲切,只是我比春华要幸运,因为我是生在80年后的今天。
虽然那个时候得我们依然会被学校家长明令禁止谈恋爱,但是毕竟已经无关乎人品道德了,虽然仍会有负罪感,那也只是我们心智还没有成熟到足以把好感和爱情分清楚而被社会于与警告。
他们的爱情是时代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作者所作的只不过是把这种缩小的悲剧放大到作品里面 北雁南飞的描写非常细腻诗意,李小秋在古渡口望着赣江淡淡的暮烟一节情和景溶为一体,姚春华幽禁在家一梦写的有趣.虽然诗意,里面用的词藻却又不是现在那些校园写手用得那么华丽,全都是些平平淡淡的句子,却又处处诗情画意。
终于知道为什么韩涵,郭敬明的文字始终不能得到文学界的承认,现在看来,他们的笔触着实肤浅了些。
北雁南飞如同一杯清茶,让人品过以后,过了许久仍是齿间留香。
虽然到最后并没有像我想的一样让小秋和春华比翼双飞,但是那样的结局却更能让人回味,若真的是依了我的想法,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什么意思
江城子 殇 清酒浊泪独心伤,月凄凉,人惆怅;凭栏影只,唯听雨断肠。
醉眼迷离终成恨,红颜去,情已凉。
春风犹忆旧人样,惜过处,湿红妆;北雁南飞,谁怜空飘荡
劳魂役梦下晚芳,梧桐坠,惹晨霜。
谢池春 断桥 浮萍卷絮,恰是荡泊难驻。
风荷举,保俶突兀。
粉黛青霜,拥花黄而顾,笑多情自来多误; 云残日暮,痕遮锦笺尺素。
劳燕苦,形只影孤。
泣烟轻寒,天涯断肠路,恨金风玉露不渡。
蓦山溪 西子夜雨薄雨更半,沥沥犹未敛。
恒娥蔽影墨,尽无眠,衾寒酒淡。
云愁凝落,流年当风摧,露飞溅,汀兰残,牙帐珠帘前; 庭户无声,疏星映河汉。
平湖溢微波,秋涛帏,斗拱低檐。
幽阒成绪,不知岁几许,夜阑珊,人空闲,素手拨清弦。
以前我自已填的几首词,看用的上不
《麻雀不唱》好词好句和读后感
漫江碧透 中秋月圆 秋山如洗 枯枝败叶 满山红叶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吐艳 银装素裹 重峦叠嶂 湖光山色 春风和气 亭亭玉立 别有洞天 亭台楼阁 湖光山色 水天一色 郁郁葱葱 青山绿水 山青水秀 江山如画 春暖花开 春雨绵绵 桃红李绿左顾右盼,,上下打量,瞻前顾后,眼珠乱转;定睛观瞧,极目远眺,两目如电,眉来眼去;左右扫视,仔细辨认,目瞪口呆,偷眼观瞧,目光闪烁;贼眉鼠眼,滴溜乱转,挤眉弄眼,目光游移,眼光迷离;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暗送秋波,两眼放电,目不转睛,面面相觑,目中无人,目不暇接,一目了然,目视前方;目光呆滞,,目不斜视。
踉踉跄跄 落落穆穆 林林总总 拉拉扯扯 零零碎碎 零零星星 老老实实 冷冷清清来来往往破破烂烂 飘飘悠悠 平平安安 平平常常 平平淡淡平平静静 蓬蓬勃勃 普普通通 漂漂亮亮奇奇怪怪 齐齐整整日日夜夜 认认真真 热热闹闹 世世代代 随随便便顺顺当当 时时刻刻 实实在在 松松散散 舒舒服服 说说笑笑仰天长笑 喷饭满案(捧腹大笑)(冠缨索绝)(笑煞)(冁然)笑破肚皮)((哈哈大笑)(哄堂大笑)(笑弯了腰) 笑吟吟)(笑嘻嘻)(笑呵呵)()(笑盈盈)(笑逐颜开)(眉开眼笑)(笑容可掬)-----------------------------好句雨更大了,房顶上,街道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宛如缥缈的白纱。
这时一阵风猛刮过来,那白纱袅袅地飘去,雨点斜打在街面的积水上,激起朵朵水花。
我喜欢借月色沉淀心情,如水月色,可饮。
推开窗户,任月色静静流泻在肌肤上,轻盈飘逸的韵致,清新蕴涵的情调自然流淌在心际。
月华如练,心情在月色中变的清朗而柔软,恍然间生命中的种种感动和美丽灵动浮若。
湖边,那一株株扬柳,就像披着绿色盛装的少女,有时在微风中婆娑起舞,有时则静静地对着玄武湖---这一面大镜子,欣赏着自己那苗条的身姿. 清晨,江边雾中的岸边的柳树低垂着枝条,堤岸以一种圆滑的曲线伸入雾中. 当春间二三月,轻随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那么伶俐可爱的,便也由南方飞来,加人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清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
微风吹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
春天来的好快,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开的灿烂多姿,一切沐浴着春晨的曙光,在春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
生物在春晨中醒来,展示着生命的可贵、诱人。
春晨点染心中的希望,激发着人生的热情。
吹拂过绿叶的风,变的格外温柔,太阳也变得暖洋洋的,绿叶们则托出了一个个娇嫩浴滴的花骨朵。
微风中,它们轻轻摇曳着,害羞地露出了笑脸。
春季的歌洋溢在每一个角落里,从幽静的乡村到沸腾的城市,看看那厂房与街道,春季煞是惹人喜爱。
你看,街心花园中,百花争艳,姹红焉子,,可真是美不胜收呀
淡雅的色彩和芳香诉说着春季的情怀。
春季,一个静与动完美结合的时节。
春季像一个天使,踏着愉快的脚步,翩翩来到人间。
春季像一位花样年华的少女,鼓动着飘逸的风情。
春季像一位画家,涂满了蓬勃的色彩。
春季像一首瑰丽的诗,如梦般甜蜜,如酒般香醇。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起那些明媚的忧伤。
如果没有如果,时间是否会为我们停留
曾经看过的夕阳,听过的潮落,都被时间掩埋,幻成泡沫。
也许我们都曾勇敢而坚毅,只是,在与时间老人的对峙中,我们从来都不是赢家。
还有一些超棒的句子呀:
【第1句】:回忆如同破碎的琉璃,粉碎在明媚的幽蓝里。
【第2句】:我要的一定是圆满的句号,华丽的收稍,是私城的重建,盛锦的重妍,是花谢复花开的心安与必然。
【第3句】:阳光明媚,岁月静好,你还未来,我怎敢老去
【第4句】:聚与散的困惑,风与雨的飘摇,幸福的小调荡漾在我们心间,思绪在流淌,世世年年。
【第5句】:沉淀的午夜中渗出暗紫色,大风把光团吹成散乱的线。
【第6句】:记忆像烧断的胶片,蒙尘、划痕。
在闭上双眼后逐渐拼贴出忘却已久的画轴。
【第7句】:我转过身去,看你微笑的那个方向。
我以为隔着一道心墙,我还能够看见。
很多的人匆忙来去,很多的人对我的眼泪好奇,很多的过去始终过不去。
透过心里的那道墙,你的影子变黑白,腕上的爱情珠子空落,我终于看不见你的方向。
你说,风起的时候我们还要一起走过。
如果我的白裙子会说话,你猜错它会说些什么。
爱情如 果这般纯白。
亲爱的,你猜我该是多么欣喜。
【第8句】:闭上眼,风摇起宿醉的记忆。
【第9句】:将千年的孤寂扣进背包,一路风雨兼程。
【第10句】:一泓清泉倒映一篓似水年华,沉淀一个纯粹的过往。
【第11句】:水天一色,折射出一个没有风雨云烟的天堂。
一米阳光,写下诗情画意,清风入段子清晨,推开窗,阳光懒懒地散了进来,微弱、明亮,仿佛给整个房间注入了美好的幻想。
凭窗远眺,远远的一片朦胧,那浅浅的绿,深深的绿,点缀着这纷扰大地。
踏上湿润着的泥土,柔软着,透着淡淡的芬芳,那属于清晨的春的味道。
偶有凉意,微风袭来,轻轻打了个寒颤,径自退回屋里,找件外衫披上。
待太阳完全显现在我们面前,这寒意才渐渐褪去,换上清新的阳光,温暖着身体,悠悠弱弱,若是在这阳光下,撑上一只躺椅,看一本书,听曲音乐,便是人生最妙的境界了。
安静的时候,捧一本好书,呷一口清茶,一把藤椅,一台小几,如此足以。
文字是有灵魂的,品到深处,足以使我们心弦为之颤动。
当我更年少一点的时候,喜欢看青春言情。
每篇故事都有一个王子,他们有一张倾国倾城的脸,一股桀傲不驯的倔,万花丛中过,片点不留香。
但是,站在开篇都能看到结局,他们或早,或晚,总会遇见一个女子,或许不美,或许不慧,但就是让那颗飘泊无定的心安营扎寨,从此微笑流泪只为伊人醉。
这是一种童话般的情节,可浅啄,却不能豪饮。
生活毕竟不是童话它细化下来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它就是这么繁琐而粗俗,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虽然还是孩子的故事,经作者饱经世事的目光过滤之后,一切都变得清晰而深刻,而不仅仅是还原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
正是一位长者,重温自己的青春岁月,只一回头,就有了不少的真知灼见。
青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每个正在青春中的人都想了解,但是仅有的经历不足让他做出足够深刻的见解,那么就必须依赖于过来人的智慧青春是人生中最长久的一段旅程,不是因为时间的持续而是因为太丰富的感受能力,让每一天都被自己的想象无限拉长。
这段路也以其艰险而著称,由童话世界步入现实,每一步下面都有一座火山,不知什么时候爆发。
在书中,那一个个敏感的少年都成功地克服了他们心理上的畏惧,开始变得成熟。
不能说这些故事惊心动魄,但是却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
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羽毛一样轻柔的文字触摸到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一点,感动也就蔓延了开来。
但是并不是感动一下就完了,文字还有像解剖刀一样锋利的一面,把人心最深处的东西都割开来展示。
当遭遇孤独或者怯懦的时候,小说把人物的心理真实而准确地描绘了出来,他们在克服着自己的缺点,和自己进行一场艰难的斗争,直到最后,获得了友情和勇气;或者和家人之间有着深深的裂痕,但在突然之间,明白父母的爱的真切深厚;又或者在挫折之中重新看到希望,沉稳地迈开步子。
最后他们都在一重重矛盾之中走向成熟,满怀信心地开拓以后的生活去了。
这些短篇,每一则都有其感人之处,也有发人深省的深度。
像是一串珍珠带着指引的光芒,闪烁在前方。
渔家傲秋思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共五本。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
第二本“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高潮。
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结合的决定性一步。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
是第四本第三折。
这一折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先看
【正宫】
【端正好】这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动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痛苦压抑的感情。
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愁、道恨,只是借景物来抒发。
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了最能表现秋天季节特征的景物:天、地、风、雁、林、叶、花等多种自然形态来形容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蓝天白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
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对恋人离别时的哀情,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
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采用了设问自答的形式,使得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
枫叶经霜自红,作为自然现象来说,它本来无所谓悲还是喜,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常常会因自己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而染上不同的。
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
”在彼时彼地杜牧的眼里,那经霜的枫叶是生机勃勃,比春天的鲜花更红更可爱,在字里行间跃动着喜悦的、乐观的情绪。
在的眼里则是“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
”在战士眼中则是火把与旗帜。
但在充满着离愁的莺莺看来则大不相同了,她只觉得枫叶的红色都是由离人的泪水染成的。
其中“染”“醉”两个字,极有分量。
这个“染”字,把泪水和霜林贯穿起来,使无情的树木带上了。
它不但把外射的主观感情,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使得离别的人们的涟涟泪水,也宛然如见。
这个“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透过莺莺的眼睛看去那染红的霜林只能是离人的血泪。
这是莺莺对霜林的独特感受,是移情于景。
树木变红当然不能用泪染,可在莺莺的心目中,离人的泪水却能把树叶染红。
这表现了莺莺因这次离别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泪染霜林醉”已经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而“晓”字则与下文“残照”相照应,又隐含着一夜之间离愁别绪尽染层林的意思,使主人公心境显得更为凄切。
所以说“染”“醉”二字极有份量。
真有握拨一弹,心摇神移的艺术感染力。
这支曲子化用了北宋范仲淹的词
【苏暮遮】词句很类似:“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境却不同。
王实甫用碧云密布,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的深秋景物组成动态的却又是萎迷的意境,渲染出浓重的离情别绪。
这支曲子似宋词又非宋词,关键王实甫在意境上创新了,他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把莺莺的离别之情写得逼真、透彻。
因此收到了字字见情,景景见情的效果。
另外,我们从透视分析的角度还可作如下分析: 这五句曲词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具体说,它用的是抒情点染法。
“总是离人泪”直抒离人之愁、之恨,这就叫“点”,也就是点明了此时莺莺的心情是愁、是恨。
而前面四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则是写景,不着“愁”字,而是借秋景来渲染、扩散这一愁情,这就叫“染”。
上染下点,点染结合,这就造成了沥沥在目,感情蕴藉,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
其次,这几句选取了蓝天的“云”,萎缩的“黄花”、“红叶”以及西风、归雁五种动态景物,十分典型,不仅是悲秋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景物动态中含有比拟意义,与当时莺莺的心境十分吻合。
西风紧吹好像觉得有了凉意,使莺莺离愁别绪更加悲凉起来;北雁南飞,是为了归家,而张生此去赴试,恰好离家,使莺莺愁绪扩展;黄花萎缩,落叶纷纷,又好比莺莺的心境由昨夜成亲的兴奋转向今日别离的悲伤,步步下沉。
这就叫景寓情泄。
虽然写景中没半个情字,但处处都叫人觉得愁情浓得化不开。
再次,西风、云、黄花、红叶、归雁五种景物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西风扫落叶,萎黄花,风送云走、雁飞,将天上、地下的景物用秋风连在一起,景境自然天成,构成一幅完整的动态连贯画图,而画面的每个环节当中,都饱含着无限的愁情别绪,从而达到了寓情于景,而情更浓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
【端正好】这支曲子,主要采取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接下来的
【滚绣球】则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的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写出了莺莺的愁与恨。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儿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归去”,这里指离别,“疾”:快,早。
玉骢:青白色的马,这里指张生骑的马。
系:系住。
不得:不能。
倩:这里作“请”、“央求”解释。
迍迍:行动迟缓,走得慢的样子。
“马儿”两句,是说张生骑马在前走,莺莺乘车在后面跟随。
清代毛西河解释说:“马在前,故行慢(要走得慢);车随后,故走得快(要跟随得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不欲离也”,就是不想分离,要想挨得近一些。
这种解释很准确。
破题儿:开头的意思。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意思是说相思才了。
别离又起。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都是形容因为忧愁悲伤而消瘦。
钏:手镯。
在这支曲子里,作者借助于自然景物、车马、手饰等具体事物,并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形象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莺莺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即将与张生分手了,莺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到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因此,她多么希望那长长的柳丝能够系住张生的马儿,留住不让他走;她又是多么希望那疏朗的树林能够挂住西沉的夕阳啊,让时间走得慢一些。
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玉骢无知,疏林难挂。
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怨恨道旁的垂柳不肯系住行人之马,怨恨疏林不能挂住斜晖。
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情的主观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骑乘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亲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
但是,分手之处的长亭已经映入眼帘,别离的时刻已经逼近。
作者以高度夸张的手法,写人愁得顿时立刻地消瘦下来了,这种悲伤的心情有谁能够理解啊
礼教和爱情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多么尖锐呀
金圣叹在评《西厢记》时说:“惊心动魄之句使读者易字失色。
”如果说,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内心独白,把莺莺的怨、恨、依恋反反复复写出,语言由含蓄变为火一样的迸发,曲文颇具元人小令淋漓尽致、直率裸露的特点,那么,接下来由红娘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引出的第三支曲子
【叨叨令】便是人物心灵的直接剖露。
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泪做重重迭迭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地寄。
”“熬熬煎煎”就是熬煎、煎熬。
这里形容愁绪难遣,忧心如焚的痛苦感受。
靥儿:原指嘴边的酒窝,这里指女子在脸部,额头、腮边那样一种的美容妆饰。
则索:是只得的意思。
后面“索与我牺牺惶惶的寄”一句中的“索”,是应,要,须的意思。
解释略有不同。
兀的:是“这”的意思。
“兀的”同“不”字连用,则表示反诘的语气,表示“这岂不”“这怎么不”的意思。
“也么哥”这是元曲中常用的句末衬字,也有表示语气的作用。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就是“这怎么不闷杀人啊”。
在
【叨叨令】曲牌中必反复使用两次。
“恓恓惶惶”:匆忙不安的样子,这里作“急忙”,“赶紧”解。
这支曲子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从相思之苦,说到寄望之深,这沉重别离之情,是无心打扮的原因,回答了红娘的问话。
继而又设想今后孤单凄凉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
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痛欲碎,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奈何的悲叹。
恨也吧,气也吧,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寄慰于别后的鱼雁传书。
其心情的苦痛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段曲词里,他用了一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个带“儿”化韵的词,后面是双音词的重叠。
正如前人所评价的那样“语中重叠二字,正是呜咽其端说不出处。
”它层次分明地突现出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也成功地传达出掩抑泣诉的、像婉然低回的渠水,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声气口吻。
到此为止,以上为“长亭送别”的第一部分。
它展现了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的第一个画面——赴长亭途中。
这三支曲子,或寓情于景,或直抒胸臆,它都生动地表现了莺莺被迫接受老夫人提出的条件以后,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时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这三支曲子中,前两支写的含蓄、凝重,不但表现了莺莺的文学修养,而且也表现了她在痛苦欲绝之中不失相国小姐端庄个性特征。
第三支曲子用了一连串排比句式和重迭词,使语言既秀美又通俗,形象生动而富于动作感,一口气倾泻出积蓄心中的愁闷,真是妙笔生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3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