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兴起读后感
北中国北魏统一读后感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中国通史》观后感800字
的发展历史: 粤语自秦朝至今,约有2200多年史。
秦汉 自上古时居于岭南地区的多个原始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蛮。
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蛮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
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
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
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不断对本土语言冲击,当时古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
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 在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
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本土原住民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
这一阶段粤语仍受古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
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
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古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 在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改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不受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
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的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清朝中末 由于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
在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的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一度还有把粤语定为全国普通话的提议。
但建国之后,在全民推广北方语言作为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不但粤语,中国各地的方言都受到普通话很大的影响。
意识到这种情况,为了保护中华语言及文化的多样性,在政府的支持下,有关学者已经开始了对这些语言的保护性研究工作。
中国历史朝代歌大全,或者口诀表哪个最好记
中国历史朝代歌诀表大全】第(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三帝始 尧舜禹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三种(大陆苏教版历史教材)[香港版]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种[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五种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第六种(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第七种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谋。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华。
第八种(模仿周杰伦《菊花台》)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新:王莽新朝)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方人断肠,天苍苍,野茫茫。
吴晋偏,宋齐梁,陈的江山被剪断;六朝胭脂粉,在何处成双。
隋朝太短,唐落了灿烂,凋谢的丝道上,五代不堪。
宋朝渡江,南北拆两半,怕辽金上了岸,江山在摇晃。
元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明朝的戎装,呼啸沧桑。
清军入关,天朝轻声叹;一声巨响,如此难堪。
历史书,满是殇,你的容颜已泛黄;读书人断肠,伤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徒留我孤单,落下泪两行。
泡泡西历史网:中国历史朝代歌
【口诀表大全】chaodaige.htm
夏商与西周后面是什么
把每句的解释写下来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简称中国。
由于中国立于东方,又被称之为“中原之地”。
古人因而称其为“中国”。
例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中原地区是最发达的地区,而中原之王(即“中国之王”)乃黄帝也,黄帝象征大地之土色,在五行中代表中央,这些也都是中国的名称由来。
最早传说的南方蚩尤攻打中原的黄帝,到东方东夷族的后羿攻打中原的夏王朝,再到东部的成汤率领商人灭掉夏,在中原建立商朝。
商又被西北的周人攻入,周人在中原偏西建立了周朝,领土不断扩大;周朝覆灭后,西北的秦人统一中国,国家的中心西移,但仍属于中原偏西位置。
历史发展到后来依然是这样,汉代匈奴再次出现(匈奴此族,在商代时已经开始侵犯中原),不过基本被打回去;其后的混乱局面,边疆各民族都直接参与,打来打去,隋唐统一以后,边疆民族依然蠢蠢欲动,但基本没有成功。
但马上又陷入混乱状态,宋建立以后不久,先是契丹人想占领中原,再是女真人,成功了。
因此,女真人成了中原之王。
但宋人在南边有搞了个南宋,没有灭亡,承接国统,因此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双方都可以称帝。
中原就像一盘丰盛的大餐,周围的人都想据为己有,独自享用。
因此才会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的故事。
中央的意义就如同太阳。
人类生存的地球属于太阳系。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所有行星的中心。
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了众多行星围绕它旋转。
同时,太阳散发出的光芒又普照众多行星,在地球上太阳光是生发万物的关键。
全国最少的姓氏
全国姓氏(按人口多少)前100看看你排第几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商 *陆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中科院专家解读新版百家姓 前天,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研究的新“百家姓”新鲜出炉。
记者采访了主持这项研究课题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他向记者介绍了中华姓氏的玄机。
玄机一 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
”袁义达告诉记者。
玄机二 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 玄机三 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袁义达解释,比如,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最新发现 河南有个“难”姓村 在这次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但经过我们这次调查后发现,这些怪姓有其深远的根源。
” 袁义达给记者举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他们告诉我,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
因此,河南这些姓‘难’的村民就被韩国人认为与自己有很大渊源。
” 新百家姓有无科技含量起争议 主持完成这项调查的袁义达研究员说,与20年前的调查相比,这次调查的样本范围更大,涉及中国近40%的县,而且几乎都是使用汉字姓的地区。
调查结果摆脱权贵的“优先权”,更接近中国人姓氏的分布现状。
尤其是中国人前300个常见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区,对于研究中国人Y染色体多样性、疾病的分布、汉民族源流以及其他学科领域,都有可能提供新的线索和参考,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实际使用价值。
但也有专家表示,不搞这个调查,新百家姓肯定能出笼,并且很简单。
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没过几年,全国有多少姓氏,张、王、李、赵等都占多少比例,分布在哪些区域,一目了然。
一个通过人口普查数据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用得着科学家们劳民伤财地调查两年吗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这次局部调查多么科学,结果肯定不如全国范围的全面普查数据全面、准确。
如,这次调查获得姓氏4100个,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恐怕远不止4100个姓氏吧
这次调查的费用不会是小数目,如果用在更有意义的研究上,是不是会更好
科学家是宝贵的财富,但如果科学家两年来干的活,远不及一台计算机几分钟干的活全面、准确,又是怎样的浪费
公共资源不能共享,谁干是谁的政绩,结果必然是重复劳动、劳民伤财。
据《厦门晚报》 姓氏排行榜三大姓追源 第一大姓:李 李姓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予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渐发展为中国 第一大姓。
第二大姓:王 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
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
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
第三大姓:张 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张角、张鲁等。
三小姓探究 倒数第三姓: (音“亚”) 袁义达说,这个姓是研究组在安徽省涡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组成了这个新姓。
倒数第二姓:死 据袁义达讲,“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倒数第一姓:难(读去声) 分布于河南省,是由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姓发展而来,原本是一种鸟类的名字,由于当时人崇尚鸟类,把姓起成了“难”,后北迁,大部分迁徙到了朝鲜半岛,中国已极少存在。
最新数据 中国共有4100个姓 袁义达告诉记者,实际上,对中国姓氏的调查早在20年前就曾经进行过,但当时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只统计了57万人,找到了3000多个姓氏。
“当时的抽样率太低,因此结果并不可信。
” 此次由袁仪达主持的研究课题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上涵盖全国。
“我们课题小组总共花了两年时间,找到了4100个姓,并对人数进行了统计,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县市政府的帮助。
”袁义达说。
相关链接 姓的来源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
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百家姓》来源 《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百家姓》本来收集411个姓,后增补至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本版除署名外 由《新闻晚报》供稿 对照全国“百家姓”排行榜,苏州的姓氏具有明显的特色,即顾、陆、沈、金、钱、俞等地方大姓人数众多,位居前列;而李、刘、杨、黄、林等全国大姓位次相对后移;一些全国排名前百位的姓氏,如余、魏、万、田、贾、熊等,在这份资料上被挤出了前一百名。
除常见姓氏外,资料里还出现了许多稀有姓氏,其中属人体或动物器官的有头、骨、心、肾、肠、手、爪;属动物名称的有鸭、鸽、羔;属气象或物品的有雪、风、盐、瓜、桃、琴、窗、盒、筷、葫;能显示性别的有雌、男、嫂;表示方位或地名的有外、葑;表示数字的有一、四、五、十;属动词的有笑、揉、猜、拣;属形容词有香、扁……这些稀有姓氏,每个姓的人数最多也就几十人,最少的只有1个。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姓”本身也成为一个姓氏,而罪、癣、哑、冢、脏、孬、骚等在常人看来有点“问题”的字,竟然也都被人用作姓氏。
净空法师是修净宗的,请问什么是净宗
净宗即净土宗,其大致为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
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
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
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
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於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西方净土思想乃依据释迦於耆闍崛山所说之无量寿经、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等三经。
佛陀入灭后约九百年,天亲所造往生净土论,以及马鸣、龙树诸论师赞述以上三经之要义,弘传此宗。
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授昙鸾观无量寿经,传承完备之净土经论,使我国净土法门有划时代之进展。
我国净土经典之传译,以支娄迦谶、竺佛朔共译般舟三昧经(179)为嚆矢。
该经虽未述及弥陀净土之庄严,然仅谓依专念之法得见西方阿弥陀佛,即是说明三昧见佛法。
三国时代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二卷,详述弥陀在因位发愿及极乐净土之庄严,为净土宗重要之经典。
西晋竺法护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内容与大阿弥陀经相似)。
此外,复有支谦之慧印三昧经、无量门微密持经,竺法护之德光太子经、决定总持经、阿弥陀佛偈等。
姚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略说极乐净土之庄严,为自古最盛行读诵者。
其后相继有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419),刘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421),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424),说明往生净土之行业,即应观想弥陀及观音、势至二菩萨,及极乐净土之庄严等,能除灭业障而生彼国。
后世以观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净土三部经,至此净土经典传译已臻完备。
我国净土法门主要为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二种。
弥勒净土之信仰以西晋道安为最早,著有净土论六卷,期生兜率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亦以弥勒净土为行持及依归,自此以后,由於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落,代之以弥陀信仰之隆兴,弥陀净土遂成为诸佛净土之代表。
弘扬弥陀净土则以东晋慧远为最力,彼於庐山结白莲社,与众共精修念佛三昧,据般舟三昧经以期能往生见佛,为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亦为我国净土之主流。
北魏宣武帝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鸾为之注解,著往生论注,兼依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明示难、易二道,他力、自力之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生净土。
至唐代道绰、善导等师,承昙鸾教旨,极力强调佛之本愿力,又主倡末法思想而说时教相应之要路。
道绰著有安乐集一书,论破诸师之谬解,开示末世众生之要路;并依昙鸾难易二道之说,而立圣道、净土二门之教判。
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楷定古今误解谬见,明示净土教义、教相;并承昙鸾、道绰,而立正行、杂行,奠定净土教义独立系统之基础。
其后,有怀感著释净土群疑论,少康大弘此宗。
自昙鸾至少康,被称为「震旦五祖」。
当时长安等地各师亦各有阿弥陀经、观经等疏,净土经典之研究遂达高峰。
唐开元初,慧日自印度归,见当时禅家视净土为引导愚心之「方便说」,乃激烈反对,而提倡念佛往生之必要。
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以一切修行皆回向往生净土。
承远、法照、飞锡等承其说,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之禅门,极力排斥禅徒之空腹高心。
於是,我国净土宗於唐代,可分三种教系,即慧远系统(常识性论理派)、善导系统(体解信仰之佛愿派)、慈愍系统(指慧日,不舍万行之妙有派)。
时禅徒有附同慧日一派之主张者,如五祖门下之宣什倡南山念佛门禅宗之一派,六祖门下之南阳慧忠倡解行兼修。
至后周法眼嫡孙永明延寿,更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宋代僧俗之禅净双修,皆承其遗风。
天台一门亦多有奉信净土及解义者,以宋代四明知礼所撰观经疏妙宗钞最著,其约心观佛说即系台净融合论,向为台家所重。
元代以降,禅净双修之风愈流行,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皆心归西方。
至明代,楚山绍琦、空谷景隆、一元宗本、云栖袾宏、憨山德清、鼓山元贤等,相继倡说禅净合行。
尤以云栖袾宏精修念佛三昧,注解阿弥陀经,且著诸书弘扬禅净一致之旨,感化广被一般教界。
天台家亦有蘧庵大佑、幽溪传灯、灵峰智旭等,各撰书光显净教。
灵峰智旭倡三学一源论,以禅教律三学所归在净土法门。
时居士庄广还、袁宏道等亦各撰著弘宣净土。
迄清代,净土信仰多由居士提倡,彭绍升、希涑父子,编往生传及撰指赞西方。
康熙、乾隆年间,实贤思齐继袾宏遗风,於杭州结莲社教化远近,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为众所钦仰。
民初,除杨仁山之大力提倡,印光主张净土法门为佛出世之本怀,致力社会救济事业,各地僧俗渐次兴起结社念佛之风,政府迁台后,净土宗得在台延续发展。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3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