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山下的独木桥读后感教师评语

北山下的独木桥读后感

白堤也在望着她。

手在短发上一刨一刨,像一个酷哥哥般望着她,笑意弥漫。

可只一瞬儿,那笑便在白堤眉间拧成了疙瘩。

而且,疙瘩越滚越大。

大到眉头不能承载时,那疙瘩就跌到嘴边变成了这样一句话:“嗨,给你寄了那么多衣服,你怎么还穿成这样啊

”老实说,白堤的语气是含着委屈的,看木槿居然穿了一身叫花子般的破旧衣裤羞赧无比站在面前,白堤不由想到了自己一次次跑邮局寄东西的辛苦,想到了自己系在那些礼物身上的点点滴滴的祝福。

她觉得她所有的美好心愿,都被木槿那个寒碜样子给糟蹋了

《北山下的独木桥》读后感600字

假期我读了一本小说集,里面有很多小故事,其中两个小主人公一个叫木槿,是被资助对象,家住山村。

另一个叫白堤,是资助人家住城里,出生于医生世家。

在初一暑假的第一天,白堤要来上村看木槿。

在这两年之间她们从没有见过面,一直都是书信往来。

木槿一直把白堤想象成一个美丽的天使,而白堤也是把木槿想象成一朵可爱的木槿花,穿着她送的漂亮的衣裙,笑的那么开心。

而她们真正见面的那一刻,两个人的形象完全被颠覆。

真正的白堤是一个普通高个、微胖、头上只有一寸长的短发女孩,而白堤看到的木槿却是穿着一身破旧衣裤、满身是泥有着一张糙红黝黑的脸蛋的女孩,她们在彼此心里都感到非常失望,特别是白堤,她委屈的质问木槿为什么穿成这样,她不由得想到自己一次次跑邮局寄东西的辛苦,想到自己寄在那些礼物上的点点滴滴的祝福。

她觉得所有的美好心愿,都被木槿那个寒馋的样子给糟蹋了。

而木槿也觉得非常委屈,因为天没亮她就去为白堤采木耳才弄成这样的。

两个人谁也不理谁,就像两个冰,木槿爷爷过来,牵起两个小客人,去他们村“富人村”看看,两个人很不情愿的走出院子。

过了很久,她们终于来到一条五丈长的小河旁边,河的两边是黄澄澄的稻田,中间有一根独木桥。

木槿走在独木桥上像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喜鹊,而白堤看了却头疼,木槿拉着白堤的手,一点点一寸寸的移动,终于到了桥中间,木槿装着不小心掉下来的样子,吓得白堤瑟瑟发抖,她大喊着木槿,木槿

白堤哭了,她不顾一切大步流星的跑到桥头,滑下堤岸扑进溪水,这时木槿拿着一个大螺蛳对她笑着。

这么窄的独木桥,当初木槿用了五遍才跨越这座独木桥,可白堤为了木槿,却一次就将它跨越了。

在这里,她们收获了友谊和信念。

`这本书,让我难以忘怀,我被故事的情节吸引着,一口气读完,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师说》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而答疑解惑的人就是教师。

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的韩愈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充分肯定老师的作用、定位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的职责。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向学生传承文化理所当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践行其神圣职责;教师是聪明的启迪者,以聪明启迪聪明,以高尚人格塑造高尚人格,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韩愈以为:师是“传道”的,假如一位教师不能“传道”,他就不能成其为教师。

师与道是密不可分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道”是师存在的先决条件,“师”是道传播的社会载体,师道不可分离。

当然,韩愈所谓“传道”,乃是发扬光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伦理道德观念。

而在当今社会的中国,“传道”应是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

如此说来,教师的责任重大,每位教师,都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教师应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标兵。

诚然,教师也是人,但教师担当的是“传道”的职责,为人师,须忠于道。

教师遵守社会公德好否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

爱国敬业、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遵纪遵法、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财物等等,教师必须具备这些良好的社会公德,自己有“道”,方可传“道”;因道而德,因德而得。

因此,道是师存之根基,师是道存之体现,道存所以师在。

作为教师,其次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完成教学任务;更在于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仁心育人,爱生如子。

在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在每一位国人心中耸立起了一座丰碑,用大义诠释了大爱,他是当之无愧的“万世师表”

反之,范美忠,同样灾难来袭时,竟然弃学生不顾,他自己先跑了。

更有甚之,事后他居然还大放厥词为自己的不义不仁行为百般辩护。

道德的沉沦,师德的缺失,将范跑跑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是的,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确当今社会,大部分教师仍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他们安贫乐道,满足常乐,保持着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为众人景仰。

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有权势或有钱家庭的孩子青眼有加,对家境贫冷或成绩欠佳的孩子则呵斥不断,总是利用教师的身份让家长做这做那,热衷于成为家长筵席上的宾,且自叫自得:咱有能耐有本事

我经常想: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将来会不会也是一群势利眼呢

伟大的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

是的,你可以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但你尽不可以偏爱,不可以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作为教师,还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

好教师总是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影响着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任何一点嘉言懿行,对学生都会起到“东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好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受人尊重,就必须自己身正言正;要自己身正言正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操守。

当院士、作协主席、大学教授纷纷陷进“造假门”,当我们教师的科研论文由精心撰写变成网上下载,堂而皇之地将剽窃变成了鉴戒,我对学生的抄袭作业现象也就充分理解了。

学生只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而已

教师,历来被喻为春蚕、烛炬、园丁、人梯、摆渡人。

那是由于教师不光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

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实乃教师天职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看广大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做优秀的传道者、卫道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才

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书香致远,和谐至怛读后感

为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生寒假读书征文活动》的通知要求,蛟河二中在寒假期间开展了“书香致远,和谐志恒”寒假读书征文活动。

按照学校的布置,此次活动由语文组老师具体负责。

语文组教师经过研究,为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

这些书籍分别是道格尔·狄克逊的《恐龙时代—恐龙帝国的秘密》、《恐龙时代—恐龙时代的故事》,林特特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学会和这个世界打交道》、《谁在安排你的生活》、《致青春之歌》和《第一次》。

此次征文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选读其中至少两本书,开学后上交一篇读后感。

语文组老师组织初评,评出优秀作品奖,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择优上报至吉林市教育局参加终评。

为加强对读书活动的监控,语文组教师通过班级的家长微信群进行沟通交流,要求家长定期督促学生读书。

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引导学生快乐读书、快乐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同时,读书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寒假生活,做到了家校联动。

小班体育独木桥反思怎么写

本案例预期: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平力,体验成功体育的乐趣养学生互助的合作精神。

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体操凳四张 操作过程:

【第1句】:情境导入: 故事导入“两只山羊”,(从前,有两只山羊要过一座独木桥,在桥中间相遇时,它们又互不相让,结果双双掉入桥下身亡。

今天的“山羊们”觉得这个故事简直是对他们智慧的侮辱,他们打算练就“桥上互换位置,安全过桥的本领”,来改变这个故事的结局。

)于是,他们将体操凳摆放好成纵“桥”。

【第2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教学比赛。

(游戏方法:各小组将队伍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站在“独木桥“的两头,甲和乙组同时往”桥“上走一人,然后在”桥“上进行位置互换后继续走完”桥“。

)游戏规则:(1)、桥上的两人都不能掉下桥去;(2)、组内的同学不能搀扶桥上的同学进行换位。

教师观看学生的练习情况,让成功的同学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第3句】:下达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桥上位置互换练习。

比比哪一组想出既快速,又安全的方法最多。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练习。

请学生进行展示,了解大家所用的好办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第4句】: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让学生明白同学间进行精诚合作,默契配合的重要性。

案例片段:   学生接到学习任务后便分组进行练习。

片段一:只见俩学生站在长“桥”上,背对着背,想交换位置,但由于臀部太厚,过了一半身体便过不去了。

在这进退两难之即,“桥”下的学生伸手扶着他们,让他们过了这一关。

片段二:两个学生采用面对面,他们紧紧地拽着对方,一个侧过身保持不动,另一个移动双脚,转个身,便顺利地过了去。

“桥”下的学生开心地为他们鼓掌; 片段三:只见站在这端的这个男生突然跪在“桥”的中间,抬头笑呵呵地对另一端的男生说“你从我身上跨过去”,说完自已尽量将身子缩成团。

另一男生见此状况,先将一只脚跨过他的身体,然后稳了稳重心,再将另一只脚跨过。

“桥”下立刻响起一片欢呼声。

(真玄呢,看到他们成功了,我提到嗓门的心也乐开了花,真想去拥抱那个聪明的小子。

) 片段四:一组学生竟然在“桥”上玩起了“移泰山”的游戏,个头大的学生抱起块头小的学生,然后做了个180度转身,也成功地换了位。

……“桥”上的学生在练习,“桥”下的学生也没闲着,他们有的在做保护工作,有的在做指挥工作,也有的在尝试着新的方法进行平地的练习,真是热闹。

四分钟练习下来,我发现每一对练习者,都已经掌握一种以上“桥上互换位置”的方法了。

教后反思: 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告诉学生方法,不如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悟出这个道理。

教育的过程便是学生体验生活,掌握真理的过程。

2)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

” 教师力求在本次案例教学中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本次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一次或几次成功的喜悦。

关于“独木桥”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禹庙赋——陆游 禹治水,得玄女之符予从乡人以暮春祭禹徘徊于庭,思禹之功,而叹妄②,稽首作赋。

其辞曰:呜呼!在昔鸿水之危害也,浮乾端,浸坤轴。

裂水石,卷草木。

方洋徐行,弥漫平陆。

浩浩荡荡,奔放洄伏。

生者寄丘阜,死者葬鱼腹。

蛇龙骄横,鬼神哭器③。

其来也组练百万、铁壁千仞。

日月无色,山岳俱震。

大堤坚防,攻龁立尽④。

方舟利揖,辟易莫进。

势极而折,千里一瞬。

莽乎苍苍,继以饥馑。

于是舜谋于庭,尧咨于朝。

窘羲和,忧皋陶。

伯夷莫施于典礼,后夔何假乎箫韶⑤。

禹于是时,惶然孤臣。

耳目手足,亦均乎人。

张天维于已绝⑥,极救命于将湮。

九土以奠,百谷以陈。

阡陌鳞鳞,原隰畇畇⑦。

仰事俯育,熙熙终身。

凡人之类至于今不泯者,禹之勤也。

孟子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天以水之横流,浩莫之止,而听其自行,则冒汝之害,不可治已。

于传有之,禹手胼而足胝,宫卑而食菲,娶涂山而遂去肾,不暇视其呱泣之子,则其勤劳亦至矣。

然则孟子谓之行其所无事,何也?曰:世以己治水,而禹以水治水也。

以己治水者,己与水交战,决东而西溢,堤南而北圮。

治于此而彼败,纷万绪之俱起。

则沟浍可以杀人,涛澜作于平地。

此鲧所以殛死也。

以水治水者,内不见己,外不见水,惟理之视。

避期怒,导其驶,引之为江为河为济为淮,汇之为潭为渊为沼为沚。

盖于性之所安,而行乎势之不得已。

方其怀山襄陵,驾空滔天,而吾以见其有安行地中之理矣。

虽然,岂惟水哉。

禹之服三苗,盖有得乎此矣。

使禹有胜苗之心,则苗亦悖然有不服之意。

流血漂杵,方自此始,其能格之干羽之间,谈笑之际耶?夫人之喜怒忧乐,始生而具。

治水而不忧,伐苗而不怒,此禹之所以为禹也。

禹不可得而见之矣,惟淡然忘我,超然为物者,其殆庶乎⑧。

【注释】 ①玄女:古代传说中的女神,亦称九天玄女,授禹以治水之符。

\ \ [注释](1)禹庙:禹之故址在四川省忠县2)虚壁:石壁疏凿开断之处。

(3)四载:传说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即: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樏(樏,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由一脚,踏橇而行泥上。

(4)三巴:指巴都(今四川巴县以东至忠县)、巴东(今四川云阳、奉节县等地)、巴西(今四川阆中县)。

此处代指整个长江流域地区。

[译文]大禹之庙座落在空寂的山里,秋风萧瑟,斜阳残照在大殿上。

荒芜的庭院里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蛇的画像。

云雾环绕在大禹开凿的石壁之上,大江波涛之声阵阵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腾。

我早就听说大禹乘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洪水,他开凿石壁,疏导水道,使长江安然流入大海。

-------------------------------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

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

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

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

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

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

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

“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

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进贡给禹。

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

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

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

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

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

古谓:“云从龙”。

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

……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

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

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

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

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

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

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

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

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

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独木桥的作文

■人生的独木桥■ 我们走在生命的征途上,不知有多少时候是面对这样的独木桥的,可怎么样的处置就是个人的抉择了。

人生的独木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谁可以误导谁,怎么样走

想达到怎么样的境界,也许都是自己的追求,无论对了或是错了,责任人只能是自己,怨天尤人或是悔恨连连都是没必要的,因为走过了就是走过了,即使可以再回头也是另一番天地了

不奢望自己有多勇敢,只是觉得人生啊,要面对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抉择,是越过去

是退缩

是原地踏步

有时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就会忽然心生感慨,真是有点静海生波,迂回曲折呢

有句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什么叫无限风光

领略的人少了,描绘的人少了,你只能任凭想象,把那一处遥遥里的风景,想成了世上绝少的。

然后就在憧憬里多了很多的渴望,谁不想一览众山小啊

可那风景是在险峰的,这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45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