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年景的读后感
北平年景读后感哪里有
写读后感需要真情实感,所以还是自己阅读后,自己动笔比较好,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写作方法:(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作要点: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北平年景 的读后感
看一下,平凡世界 ,
北平年景 梁实秋 里描写了哪些风俗
作者学识宏富,文思泉涌,将20世纪初北平过年风俗和盘托出,从祭灶以后各家各户采购年货、置备新衣等种种准备工作开始,到过年的祭祖先、烧年菜,与孩子们在除夕之夜的踩岁、辞岁、压岁,到新年正月的室内布置、家家开赌、孩子们的花炮,到城里各处的热闹所在,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北平独特的年景,跃然纸上。
我的事情曝光以后,家乡很多人见了我就对我吐口水。
这让我很恼火也很无奈。
十步之内 掞其芬芳关于梁实秋《雅舍小品》文:吴方一九八七年秋季,梁实秋先生在台北病逝。
在这之前,从海峡那边偶尔传过来老人怀乡的文字,“度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闻之愀然。
“月是故乡明”,还有故土故人、北方的栗子、白菜、……犹绕心头。
他说过:“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得自已。
”惟老乡能体会他梦里那碗豆汁儿的滋味。
然而此情可待已成追忆,今读逝者遗文,莫不泣然。
梁先生逝后,其女自千里奔丧,中道受阻,犹为天下不合情理之事添了一条不幸的注脚。
若干年间,梁实秋居海隅而身遭谤议,其人其文难以平心论之。
其生也晚的一辈人,大约只能从鲁迅文集中知其“漫画”像,也不过一鳞半爪而已,未知古来几多人和事,多有苍黄反覆,遽难定论。
昔《吕氏春秋·察传》云:“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
然则何以慎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做到这一层实在并不容易,十数年前尤甚,在一味偏左的眼光下,既不能缘情慎察以为所闻,梁实秋之被摒斥,并不奇怪。
梁氏八十余年生业,撮其要者,不过读书、教书、译书、著文几样可述,立于朝或鸣于是谈不到的。
粉笔生涯之余,耽于书卷,隐于文艺,历三十年不舍之功,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已令人馨香祷祝了;尚有不少小品文字,其言侃侃,虽以为斯文如敝帚,多有可会心者,可摩挲者。
我于闲暇间曾搜集之,朝夕启扉,齿颊留香,亦有一时难以况说之体味。
细想,也不过如促膝抵掌,闲话家常,虽星斗之光未必掩天,怕是自己的偏爱罢。
梁氏的散文小品结集后多以“雅舍”名之,雅舍虽为作者抗战时客居重庆北碚的二间简陋瓦屋,但在它主人心里恐怕有着永怀的亲切——“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客里似家家似寄”,雅舍之间正不妨以亦家亦寄的人生咏叹寓之。
小品文字也可与万籁清音、一己性情相徘徊,于月下寒窗清晖满地或兴阑人散细雨蒙蒙之际,一吐对这个世界的观感。
“雅舍”小品给人涉猎广泛、信手拾掇的印象,却还算不上吟风弄雅,仅看其题目,诸如《洗澡》、《孩子》、《敬老》、《吃相》、《》、《麻将》、《下棋》、《理发》之类,便可见近俗近俚。
归拢了看,无非把种种人们熟悉的际遇和自迷的状态给略略“曝光”,也像是一面面镜子,虽没有特别庄重的事情让人尴尬,品品人情的微妙、世态的纷纭或者有意无意的小把戏,也是特别的一格,见出“有个性就可爱”。
历来小品文章或主风流飘逸,或呈膏腴精巧,或只是平实散淡罢了。
“雅舍”属于后者,且有以幽默来助谈兴的意思。
这种风格好像很平淡,是在从容迂缓里包藏了犀利的。
响远不在音高,酒好不必醉人,原是一个道理。
象“谦让”这样一个小题目,我不知道作论文如何能做得,却私许“雅舍”的举重若轻。
它先从“指事”切入,那情形在交际场中几乎是必演的保留节目:“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象‘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
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
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
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
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
’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
’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
’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
主人
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举一反三,这种无意识虚伪,国人可说乐此不疲见怪不怪。
然而这里边的微妙,我们大多又不遑深究的。
梁先生却还要说“怪之不怪”有它“类情”的一面:“考让座之风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
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
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已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倒也不用痛心疾首,就这么一副心肠,可怕的是还要作上国君子的模样。
谁能说小品不算一把庖丁解牛式的刀子呢
刀不刀原不一定要杀伐见血不可。
然而“雅舍”的文字还不免会被当作“小摆设”的。
即或在“五四”以后,小品文在中土也未至消歇,虽然在有的时候,小品的存在竟成了问题。
尤其是不够战斗不够载道的小品文字最受掊击。
然而小品的惊悚萎顿既无益于“平天下”、“铲恶秽”,倒是可以使种种“新八股”驰骋于文化沙漠之上,使文化更其粗鄙,生活更其缺少温润,以至于旷日持久,心灵随着语言一道板结,小品的品格之失其本色,已无待于外力的翦伐了。
“雅舍”的本色大抵在于“小”、也在于可“品”,也是承认在体性、格局上有限制,正不出前人委婉的批评:“虽小却好,虽好却小。
”但小有小的价值,且不妨小中见大,不是说“萧萧数叶”可以“满堂风雨”么
倘小嗓儿硬派作大花脸,也很难让人消受。
以往文坛有“假大空”之弊,可见偏执于“大”,结果并不美妙。
其实,“雅舍”诸篇虽然不够大模大样,不尽合于某种“主义”,却并不乏对社会现象、心态的贴切观察与批判。
所谓“指事类情,见仁见智”,所谓“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不似某些大路杂感文字的意有余味不足,扬道理而屈性情,如同一撮盐冲一锅汤,一盘难啃的鸡肋。
多识于草木虫鱼、笔札翰墨、衣食住行,惟其寻常,也惟其可品味,虽然味性温淡,却宜于心会神契。
这里边有寄托有旨趣,不过扫却了痕迹,如杯茶盏酒灯花静落。
所谓“花看半开, 酒饮微醺”,最令人低徊。
毕竟,小品不是廊庙里的供器。
我读“雅舍”,愿意了解一些我不知道或知之却不曾体会到深一层的人情世态,在这一点兴味上它真能使读它的人不腻。
看起来小品忌直露,同时又忌隔膜。
虽然挑不起高头讲章的分量来,入木三分却一点儿不省气力。
常常我们所说的“透辟”,在“雅舍”就是搔到生活的痒处,发人一噱,也见出事象的性格来。
如写“下棋”——“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的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
’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
’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难受,受病。
”——确实,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谈“写字”——“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该有‘精气神’三个字。
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
如果字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健腿,但写字的人究竟是健腿者居多。
”——我倒是觉得,情形也不尽然,现在你如其在公共场合为“俗墨”所苦,可能知道爱写字的人怕是比“健腿”还多了一种本事。
诸如此类的小品文字,不便一一。
我自然并不觉得好在吐唾珠玑,其实不过是减少废话,言之有物而不见执缚。
这也许会使人想到现今散文废墨之多,絮叨不休。
正是“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雅舍”中有一则《沉默》,写到一位沉默的朋友无言造访,二人默对,不交一语,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从这位有六朝遗风的朋友联想到沉默也是一种境界——“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可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无言独化,一种超脱。
“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
……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一项。
”此所谓“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雅舍主人也许还未想到——当这最后一项也会被剥夺时,便只有死能保持这了。
他曾隔海相忆的老舍,莫不正是如此令人唏嘘的命运
写文章也是说话。
但一种心的语言乃是近于沉默的,所谓“大音希声”,文学语言的根性乃是在那深湛的灵府,所以说得很少也许倒会显出很多,在时间和空间中,也许“诗”正出自一种神秘。
正如雅舍主人经岁月之旅消磨而且沉积,仍望飘渺乡关,情怀寂寞。
苏东坡诗云:“非人磨墨墨磨人”,“雅舍”的乡愁也已在“不言愁”里了,他可以就谈谈“吃”,让旧时风物水流云在,谈谈“东安场”、“北平年景”、“水木清华”………作者偶然提到五十多年前一次在清华听梁启超演讲,说他“风神潇散,声如洪钟”,“讲起《桃花扇》,诵到‘高皇帝,在九天,也不管他孝子贤孙,变成了飘篷断梗’,竟涔涔泪下,听者愀然危坐,那景况感人极了。
”然后,又添一闲笔:“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呼唤他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
’梁思成便跳上台去把黑板擦干净………”当年盎然生气,至今俱成广陵散,读“雅舍”谈往的笔墨,依然不胜遥想。
以往的“文学史”,常常像一本本算不清的账。
然而到现在,总该渐渐淡化那种褊狭的斗争清算意识了。
一个开明的社会,总该宽容思想与艺术表达的。
小品的生命尤在于。
文人的不以及写作的矫情,固然常由于异己力量的勒控驾驭,也在于他有意无意地要把平常的自我换成一个反常的戏剧化的自我。
于是一篇文字也会有什么背景、来头,有粉饰,有阿谀,有“瞒和骗”,他的心灵已经早已不了。
“雅舍”不过以平常心写了些平常事,不强说硬说,以为世事都在这里洞明了。
这倒成了它可贵之处。
读书、体察、阅历,用具体的人生作成平凡的文字,原也不太计较功利。
你可以消闲解颐,也不妨有关于文化的琢磨,至于海内外仁人那一份文化的乡愁更可能令人动容怃叹。
梁实秋始终是个普通的人,同时又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身处新旧之间的一个学者。
惟其他从平心而论而不喜笼统偏执的判断,他会喜欢和怀念许多旧的事物,因为那是有内容的能唤起人回忆的东西,正如北平上的爆肚儿,腊八的那一锅粥, 平生快意,总归难以忘怀。
同时他又说:“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日新的地方亦复不少”。
“雅舍”中于是亦复不少对迷恋骸骨或唯新是鹜的批评。
“雅舍”给人一种观世的眼光,然而在我看,具体的褒贬并不重要,如许文字小品也不是人们一服即效的良药。
它的风神乃是在借某种语言的表达,执守着个体精神的,或者说体现着良知的精神家园。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
”确实,这是我们在沉溺于群体意识时所该注意到的。
对个人主义的长久批判是否一并引出了扼杀个性创造力、想象力的魔鬼
梁实秋说得不错:“我们对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要想理解它或批评它,便应该自己好好想一下,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想过之后,如果认为应该跟着别人走,便堂堂的去一同走。
这不是被人牵着鼻子,当然更不是被人抽着鞭子。
”一种作为前提的个体的价值,当然不能同存在的社会性、选择的功利性混在一起来谈。
如果混为一谈,就会抹煞选择的权利,还不仅是选择这还是选择那的权利。
在这个意义上,说“大河无水小河干”,恰恰是一种颠倒。
长久的颠倒,使人习惯于消除个性的安全感,习惯于戴上面具,说话用舞台腔,生活在一场可悲可笑的戏剧里。
回到被称为“千古事”的文章,梁实秋曾在札记中引用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说:“任何人都可以用戏剧的腔调念出一段剧词,或是踩上高跷来发表自己的思想;但是用简单而适当的语文来说话写作便比较困难了。
”“雅舍小品”的风格大概也正在这番话的意思里,它不是“踩高跷”的。
据说,剑拔弩张读小说,茶余饭后话散文。
有这样的认识,论到小品怕是要更闲一些。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话也不算全错。
然而“闲”里的意味,或可申写性灵而不悖于风雅,进而“意在破人执缚”,不也是无“益”之益吗
一九年三月,槐树庄
年味亿燕都阅读答案
旧历年快到了,让人想起燕都的过年风味,悠然神往。
我上次曾说过,北平令人留恋之处,就在那壮丽的建筑,和那历史悠久的安逸习惯。
西人一年的趣味中心在圣诞,中国人的一年趣味中心,却在过年。
而北平人士之过年,尤其有味。
有钱的主儿,自然有各种办法,而穷人买他一二斤羊肉,包上一顿,全家闹他一个饱,也可以把忧愁丢开,至少快活二十四小时。
人生这样子过去是对的,我就乐意永远在北平过年的。
我先提一件事,以见北平人过年趣味之浓。
远在阴历七八月,小住家儿的就开始“打蜜供”了。
蜜供是一种油炸白面条,外涂蜜糖的食物。
这糖面条儿堆架起来,像一座宝塔,塔顶上插上一面纸旗儿。
塔有大有小,大的高二三尺,小的高六七寸,重由二三斤到几两。
到了大年三十夜,看人家的经济情形怎样。
在祖先佛爷供桌上,或供五尊,或供三尊,在蜜供上加一个打字云者,乃打会转出来的名词。
就是有专门做这生意的小贩,在七八月间起,向小住家儿的,按月份收定钱,到年终拿满价额交货。
这么一点小事交秋就注意,可见他们年味之浓了。
因此,一跨进十二月的门,廊房头条的绢灯铺,花儿市扎年花儿的,开始悬出他们的货。
出品的年画儿,也就有人整大批的运到北平来。
假如大街上哪里有一堵空墙,或者有一段空走廊,卖年画儿的,就在哪里开着画展。
东西南城的各处庙会,每到会期也更形热闹。
由城市里人需要的东西,到市郊乡下的需要的东西,全换了个样,全换着与过年有关的。
由腊八吃腊八粥起以小市民的趣味,就完全寄托在过年上。
日子越近年,街上的年景也越浓厚。
十五以后,全市纸张店里,悬出了红纸桃符,写春联的落拓文人,也在避风的街檐下,摆出了写字摊子。
送灶的关东糖瓜大筐子陈列出来,跟着干果子铺、糕饼铺,在玻璃门里大篮、小篓陈列上中下三等的杂拌儿。
打糖锣儿的,来得更起劲。
他的担子上,换了适合小孩子抢着过年的口味,冲天子儿,炮打灯、麻雷子、空竹、花刀花枪,挑着四处串胡同。
小孩一听锣声,便包围了那担子。
所以无论在新来或久住的人,只要在街上一转,就会觉到年又快过完了。
北平是容纳着任何一省籍贯人民的都市。
真正的宛平、大兴两县人,那百分比是微小得可怜的。
但这些市民,在北平只要住上三年,就会传染了许多迎时过节的嗜好,而且越久传染越深。
我在北平约摸过了十六七个年,因之尽管忧患余生,冲淡不了我对北平年味的回忆。
自然,现在的北平小市民,已不能有百分之几的年味存在,而这也就越让我回忆着了。
1(1)买它、包上、闹他、丢开、至少、包围2 “打蜜供”、买年画儿、卖杂拌儿 3时间,详细;打蜜供、卖年画、 简略;饭菜、卖字画儿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求采纳……
费孝通是什么人
1
【第35句】:白圭经商有道
【原文】白圭,周人也。
当魏文侯时,李悝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
至午,旱;明岁美。
至酉,穰;明岁衰恶。
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
至卯,积著率岁倍。
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
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告之矣。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译文】白圭是西周人。
当魏文侯在位时,李克正致力于开发土地资源,而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所以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
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
他了解,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
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
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
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
太岁复至卯位时,他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
要增长钱财收入,他便收购质次的谷物;要增长谷子石斗的容量,他便去买上等的谷物。
他能不讲究吃喝,控制嗜好,节省穿戴,与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
因此他说:“我干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
”因而,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道都效法白圭。
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的。
1
【第36句】:避风行船
【原文】江湖间唯畏大风。
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
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
国子博士李元规曰:“生平有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
【译文】在江湖上旅行就是怕大风。
冬天,风是逐渐刮起来的,行船的时候可以做准备;只是夏天,一转眼风就刮起来了,往往遭到灾难。
曾经听说在江湖上做买卖的人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这种灾害。
一般夏天起风的现象,在午后发生。
想行船的人,一交五更就要起来,看见月亮星星光明洁净,四面一直到天边,一点云雾都没有,就可以出发;到了上午九十点钟就停船。
这样,再不会碰到大风了。
1
【第37句】:裴旻射虎
【原文】裴旻为龙华军使,守北平。
北平多虎。
裴旻善射。
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既而于山下四顾自若。
有父老至曰:“此皆彪也,似虎而非。
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
”旻曰:“真虎安在
”老父曰:“自此而北三十里,往往有之。
”旻跃马而往,次丛薄中。
果有一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
旻马辟易,弓矢皆坠,殆不得免。
自此惭惧,不复射虎。
【译文】北平那地方老虎很多。
裴旻善射,曾经在一天之内射死过三十一只老虎。
然后他就在山下四处张望,显出自得的样子。
有一位老头走过来对他说:“你射死的这些,都是彪,像虎而不是虎。
你要是遇上真虎,也就无能为力了。
”裴旻说:“真虎在哪儿呢
”老头说:“从这往北三十里,常常有虎出没。
”裴旻催马向北而往,来到一个草木丛生的地方,果然有一只老虎跳出来。
这只老虎的个头较小,但是气势凶猛,站在那里一吼,山石震裂,裴旻的马吓得倒退,他的弓和箭都掉到地上,差一点儿被虎吞食。
从此他又惭愧又害怕,不再射虎了。
1
【第38句】:李泰伯指瑕
【原文】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握手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拟换作‘风’字如何
”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译文】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
(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
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1
【第39句】:王安石改诗
【原文】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祗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译文】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掉而改作“入”。
随后又改作“满”。
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1
【第40句】:王充论文与道
【原文】繁文之人,人之杰也。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
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
毛有五色,皆生于体。
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译文】有文采的人堪称人中豪杰。
写出的文章犹如大树下有根,上有叶,内有干,外有皮。
文词的形式犹如枝叶、皮毛。
胸中有思想,落笔成文章,形式和思想内容相一致。
情真意切则能够文思敏捷,思想表达明晰。
人写文章就像公鸡长羽毛,再漂亮的羽毛也是长的身体上,文章辞藻华丽却没有思想内容,就如同公鸡白长了漂亮的羽毛。
1
【第41句】:一轴鼠画
【原文】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1
【第42句】:农评《斗牛图》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
有输租氓见而窃笑。
公疑之,问其故。
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
方其斗牛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
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
”公为之叹服。
【译文】唐朝画家戴嵩向来以画牛著称。
他的画牛和韩干的画马同样著名。
合称“韩马戴牛”。
戴嵩有一幅《斗牛图》被宋朝的大臣马知节所收藏。
马知节非常珍视这幅图。
有一天,天气晴朗乾燥,马知节把这幅《斗牛图》从箱底拿出来,放在大厅前晒太阳。
一个农夫前来撽租税,看见这幅图。
他看著看著,不禁笑了出来。
马知节在旁觉得很奇怪,便问农夫:“你懂得画吗
这张图有什麼可笑啊
”农夫回答说:“我只是个种田人,并不懂得画,但是却很了解活生生的牛。
牛打架的时候,一定把尾巴紧紧地夹在大腿中间,力气再大的人也没有办法把它拉出来。
可是你看这张《斗牛图》,两只牛气冲冲地在打斗,而它们的尾巴却举得高高的。
这根本和实际情形不一样嘛
”马知节听了,对这农夫的见识非常佩服。
(取材自《独醒杂志》)寓意: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
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
1
【第43句】:指头画苏虚谷工指头画,每以巨擘为大笔,食指中指为中笔,无名指小指为细笔,相其机宜,运以神气,高古之致,超出恒蹊,似管成君反让一头也。
前于白门相晤,见示短幅,上自题识,书法苍劲可爱,洵称双绝。
近约庵亦善此法。
东桥有题指墨《渔翁》云:“本朝高侍郎专长指头画,人物花鸟,信手而成,皆有奇趣。
如《初平叱石成羊》,如《海神吐雾成市》,奇奇怪怪,有笔墨所不能到者。
然苍莽无余,细润不足,未若此《渔翁》,须眉隐约,有江湖散人趣。
而浓柳垂阴,微波生浪,钓竿鱼具,蒻笠蓑衣,色色精巧。
使俗手为之,恐鼠须细笔,未必若此生动也。
”因叹天地一指,生出如此奇巧,而我十指如铁,且不能握管作画,奈何。
俗传:“一人遇吕师,指石成金。
师问汝欲金否
其人曰:‘不要师金,只要师一指’”我亦不愿得约庵画,只愿得约庵一指。
【译文】苏虚谷擅长画指头画,常常把大拇指作为粗毛笔,食指和中指作为中毛笔,无名指和小指作为细毛笔,观察它时机适宜的时候,用精神和气力运作(画画),高超傲古的程度,超出了常法,好像是毛笔反过来让它一头。
先前我(与他)在白门相互会面,看见展示的短幅画,直到在上方书写的题识落款,书写的章法苍老挺拔值得喜欢,诚然堪称(书与画)双绝。
近来魏约庵也擅长这种方法作画。
陆东桥在魏约庵的指头画《渔翁》上题识说:“本朝的高侍郎专门擅长画指头画,人、物、花和鸟,随手就能画成,都富有不寻常的趣味。
比如《初平叱石成羊》,比如《海神吐雾成市》,新奇怪异的样子,有些是毛笔墨所不能够达到的地方。
然而空阔无边没有多余,细致装饰不足,不像这幅《渔翁》,胡须和眉毛隐隐约约,有种江湖闲散之人的趣味。
并且浓密的柳树垂下的树阴,细微的水波生起波浪,垂钓的竹竿和捕鱼用具,用竹编制的斗笠和用棕编制的蓑衣,各种景色精致灵巧。
假使一般的庸俗的人的手法画它,恐怕像老鼠的胡须那样细地用笔画,也不会像这般生动。
”因此(我)感叹天地间的一根手指,就能产生像这样奇异灵巧的画,然而我的十根手指像铁指一样,而且不能握住毛笔作画,怎么办呢。
凡俗间流传:“有一个人遇见吕师,(吕师)会指石成金。
吕师询问你想要金子吗
那个人说:‘不要吕师的金子,只要吕师那能够指石成金的手指。
’”我也不愿意得到约庵的指头画,只愿意得到约庵那能够画出指头画的手指。
1
【第44句】:林之栋画兰
【原文】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
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
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
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译文】林之栋擅长画兰花,喜欢出游,凡是听说哪里有兰花的,就必然要花大力气去寻它。
有砍柴的樵夫告诉他,在某个大山沟中,经常闻到兰花的香气特别浓,但是荆棘丛生,虎豹横行,不能去。
林之栋于是召集一些壮士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敲锣打鼓进入到深谷之中,就像面临大敌一样。
到了后,看到的兰花,叶子就有一丈多,花和手掌一样大。
从此以后,他所画的兰越是变得令人称奇。
1
【第45句】:逸马杀犬于道
【原文】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
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
”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
”曰:“内翰云何
”公曰:“逸马杀犬于道。
”相与一笑。
【译文】欧阳修在翰林院时,常常与同院他人出游。
一次,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说:“你们说一下这事。
”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另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笑说:“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二人说:“那你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
”那二人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5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