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平的庙会读后感200

北平的庙会读后感

记得知堂先生说北平是元明以来的古城,总应该有很多好吃的点心的。

北平不只零吃多,可玩赏的地方也多,单说庙会吧:每旬的九、十、一、二是隆福寺,三是土地庙,五、六是白塔寺,七、八是护国寺,几乎天天有;如再加上正月初一的东岳庙,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你会说北平真是庙会的天下了。

鉴赏北平应该自己去看,去尝,去听,靠书本的引导就不行。

不信你翻一翻《日下旧闻》、《春明梦余录》,以及《北平游览指南》等书,关于庙会就很少记载,盖庙会根本不为高文厚册所看重也。

城南旧事之奇毛驴儿逛白云观读后感300字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林海音很久不去想北平了,因为回忆的味道有时很苦。

我的朋友琦君却说:“如果不教我回忆,我宁可放下这枝笔

”因此编辑先生就趁年打劫,各处拉人写回忆稿。

她知道我在北平住的时候,年年正月要骑毛驴儿逛一趟白云观,就以此为题,让我写写白云观。

  白云观事实上没有什么可逛的,我每年去的主要的目的是过过骑毛驴儿的瘾。

在北方常见的动物里,小毛驴儿和骆驼,是使我最有好感的。

北方的乡下人,无论男女都会骑驴,因为它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我弟弟的奶妈的丈夫,年年骑了小毛驴儿来我家,给我们带了他的乡下的名产醉枣来,换了奶妈这一年的工钱回去。

我的弟弟在奶妈的抚育下一年年的长大了,奶妈却在这些年里连续失去了她自己的一儿一女。

她最后终于骑着小毛驴儿被丈夫接回乡下去了,所以我想起小毛驴儿,总会想起那些没有消息的故人。

  骑毛驴儿上白云观也许是比较有趣的回忆,让我先说说白云观是个什么地方。

  白云观是个道教的庙宇,在北平西便门外二十里的地方。

白云观的建筑据说在元太祖时代就有,那时叫太极宫,后来改名长春宫,里面供了一位邱真人塑像,他的号就叫长春子。

这位真人据说很有道行,无论有关政治,或日常生活各方面,曾给元太祖很多很好的意见。

那时元太祖正在征西,天天打仗,他就对元大祖说,想要统一天下,是不能以杀人为手段的。

元太祖问他治国的方法,他说要以敬天爱民为本。

又问他长生的方法,他说以清心寡欲为最要紧。

元太祖听了很高兴,赐号“神仙”,封为“太宗师”,请他住在太极宫里,掌管天下的道教。

据说他活到八十岁才成仙而去。

在白云观里,邱真人的像是白皙无须眉。

  现在再说说我怎么骑小驴儿逛白云观。

  白云观随时可去,但是不到大年下,谁也不去赶热闹。

到了正月,北平的宣武门脸儿,就聚集了许多赶小毛驴儿的乡下人。

毛驴儿这时也过新年,它的主人把它打扮得脖子上挂一串铃子,两只驴耳朵上套着彩色的装饰,驴背上铺着厚厚的垫子,挂着脚镫子。

技术好的客人,专挑那调皮的小驴儿,跑起来才够刺激。

我虽然也喜欢一点刺激,但是我的骑术不佳,所以总是挑老实的骑。

同时不肯让驴儿撒开的跑,却要驴夫紧跟着我。

小驴儿再老实,也有它的好胜心,看见同伴们都飞奔而去,它也不肯落后,于是开始在后面快步跑。

我起初还拉着缰绳,“得得得”的乱喊一阵,好像很神气。

渐渐地不安于鞍,不由得叫喊起来。

虽然赶脚的安慰我说:“您放心,它跑得再稳不过。

”但是还是要他帮着把驴拉着。

碰上了我这样的客人,连驴夫都觉得没光彩,因为他失去表演快驴的机会。

  到了白云观,付了驴夫钱,便随着逛庙的人潮往里走。

白云观,当年也许香火兴旺过,但是到了几百年后的民国,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建筑已经很旧,谈不上庄严壮丽了。

在那大门的石墙上,刻着一个小猴儿,进去的游客,都要用手去摸一摸那石猴儿,据说是为新正的吉利。

那石猴儿被千千万万人摸过,黑脏油亮,不知藏了多少细菌,真够恶心的

  进了大门的院子,要经过一道小石桥,白云观的精华,就全在这座石桥洞里了。

原来下面桥洞里盘腿坐着一位纹风不动的老道,面前挂着一个数尺直径的大制钱,钱的方洞中间再悬一个铜铃。

游客用当时通用的铜币向银铃扔打,说是如果打中了会交好运,这叫做一打金钱眼”。

但是你打中的机会,是太少太少了。

所以只听见铜子儿丁丁当当纷纷落在桥底。

老道的这种敛钱的方法,也真够巧妙的了。

  打完金钱眼,再向里走,院子里有各式各样的地摊儿,最多的是“套圈儿”,这个游戏像打金钱眼一样,一个个藤圈儿扔出去,什么也套不着,白花钱。

最实惠的还是到小食摊儿上去吃点什么。

灌肠、油茶,都是热食物,骑驴吸了一肚子凉风,吃点热东西最舒服。

  最后是到后面小院子里的老人堂去参观,几间房里的炕上,盘腿坐着几位七老八十的老道。

旁边另有仿佛今天我们观光术语说的“导游”的老道,在报着他们的岁数,八十四,九十六,一百零二,游客听了肃然起敬,有当场掏出敬老金的。

这似乎是告诉游人,信了道教就会长生,但是看见他们奄奄一息的样子,又使人感到生趣索然了。

  白云观庙会在正月十八“会神仙”的节目完了以后,就明年见了。

“神仙”怎么个会法,因为我只骑过毛驴儿而没会过神仙,所以也就无从说起了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林海音2023-07-10 老北京的... 文章来源 阅 178 转 3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很久不去想北平了,因为回忆的味道有时很苦。

我的朋友琦君却说:“如果不教我回忆,我宁可放下这枝笔

”因此编辑先生就趁年打劫,各处拉人写回忆稿。

她知道我在北平住的时候,年年正月要骑毛驴儿逛一趟白云观,就以此为题,让我写写白云观。

  白云观事实上没有什么可逛的,我每年去的主要的目的是过过骑毛驴儿的瘾。

在北方常见的动物里,小毛驴儿和骆驼,是使我最有好感的。

北方的乡下人,无论男女都会骑驴,因为它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我弟弟的奶妈的丈夫,年年骑了小毛驴儿来我家,给我们带了他的乡下的名产醉枣来,换了奶妈这一年的工钱回去。

我的弟弟在奶妈的抚育下一年年的长大了,奶妈却在这些年里连续失去了她自己的一儿一女。

她最后终于骑着小毛驴儿被丈夫接回乡下去了,所以我想起小毛驴儿,总会想起那些没有消息的故人。

  骑毛驴儿上白云观也许是比较有趣的回忆,让我先说说白云观是个什么地方。

  白云观是个道教的庙宇,在北平西便门外二十里的地方。

白云观的建筑据说在元太祖时代就有,那时叫太极宫,后来改名长春宫,里面供了一位邱真人塑像,他的号就叫长春子。

这位真人据说很有道行,无论有关政治,或日常生活各方面,曾给元太祖很多很好的意见。

那时元太祖正在征西,天天打仗,他就对元大祖说,想要统一天下,是不能以杀人为手段的。

元太祖问他治国的方法,他说要以敬天爱民为本。

又问他长生的方法,他说以清心寡欲为最要紧。

元太祖听了很高兴,赐号“神仙”,封为“太宗师”,请他住在太极宫里,掌管天下的道教。

据说他活到八十岁才成仙而去。

在白云观里,邱真人的像是白皙无须眉。

  现在再说说我怎么骑小驴儿逛白云观。

  白云观随时可去,但是不到大年下,谁也不去赶热闹。

到了正月,北平的宣武门脸儿,就聚集了许多赶小毛驴儿的乡下人。

毛驴儿这时也过新年,它的主人把它打扮得脖子上挂一串铃子,两只驴耳朵上套着彩色的装饰,驴背上铺着厚厚的垫子,挂着脚镫子。

技术好的客人,专挑那调皮的小驴儿,跑起来才够刺激。

我虽然也喜欢一点刺激,但是我的骑术不佳,所以总是挑老实的骑。

同时不肯让驴儿撒开的跑,却要驴夫紧跟着我。

小驴儿再老实,也有它的好胜心,看见同伴们都飞奔而去,它也不肯落后,于是开始在后面快步跑。

我起初还拉着缰绳,“得得得”的乱喊一阵,好像很神气。

渐渐地不安于鞍,不由得叫喊起来。

虽然赶脚的安慰我说:“您放心,它跑得再稳不过。

”但是还是要他帮着把驴拉着。

碰上了我这样的客人,连驴夫都觉得没光彩,因为他失去表演快驴的机会。

  到了白云观,付了驴夫钱,便随着逛庙的人潮往里走。

白云观,当年也许香火兴旺过,但是到了几百年后的民国,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建筑已经很旧,谈不上庄严壮丽了。

在那大门的石墙上,刻着一个小猴儿,进去的游客,都要用手去摸一摸那石猴儿,据说是为新正的吉利。

那石猴儿被千千万万人摸过,黑脏油亮,不知藏了多少细菌,真够恶心的

  进了大门的院子,要经过一道小石桥,白云观的精华,就全在这座石桥洞里了。

原来下面桥洞里盘腿坐着一位纹风不动的老道,面前挂着一个数尺直径的大制钱,钱的方洞中间再悬一个铜铃。

游客用当时通用的铜币向银铃扔打,说是如果打中了会交好运,这叫做一打金钱眼”。

但是你打中的机会,是太少太少了。

所以只听见铜子儿丁丁当当纷纷落在桥底。

老道的这种敛钱的方法,也真够巧妙的了。

  打完金钱眼,再向里走,院子里有各式各样的地摊儿,最多的是“套圈儿”,这个游戏像打金钱眼一样,一个个藤圈儿扔出去,什么也套不着,白花钱。

最实惠的还是到小食摊儿上去吃点什么。

灌肠、油茶,都是热食物,骑驴吸了一肚子凉风,吃点热东西最舒服。

  最后是到后面小院子里的老人堂去参观,几间房里的炕上,盘腿坐着几位七老八十的老道。

旁边另有仿佛今天我们观光术语说的“导游”的老道,在报着他们的岁数,八十四,九十六,一百零二,游客听了肃然起敬,有当场掏出敬老金的。

这似乎是告诉游人,信了道教就会长生,但是看见他们奄奄一息的样子,又使人感到生趣索然了。

  白云观庙会在正月十八“会神仙”的节目完了以后,就明年见了。

“神仙”怎么个会法,因为我只骑过毛驴儿而没会过神仙,所以也就无从说起了

现代的庙会与传统的庙会有什么不同

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

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

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庙会亦称“庙市”。

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

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

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

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

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北京在明代以城西(西单西)都城隍庙规模最大,不仅吃穿用商品无所不有,且有珍奇异宝,连外国客商也来买卖。

清代为广安门内的报国寺庙会所取代。

雍正时,东西牌楼附近的隆福寺,西四牌楼附近的护国寺,又形成两处庙会。

其他庙会也多,所经营各具特点,有的定期每月数次开市,有的每年仅一二次,时间长短与规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纯粹进行商业活动者。

市上有坐商、行商及流动小贩,设摊位者须向寺庙交纳租金,白天开市,不做夜市生意。

与买卖相应的,则有文化娱乐表演。

古代有俗讲、变文、说话等,近代有单弦、相声、琴书、大鼓、快板书、魔术、杂技等,不少文学,曲艺的形成,皆与庙会有关。

其活动直至四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后,往往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重新开放。

唐韩愈《华山女》诗:“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延。

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寺),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建中辛已,始归赵氏......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至于都门庙市,朔望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逢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逢四则六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由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多。

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

”徐重蕃《成都青羊宫花会竹枝词》:“竞卖商场几百家,五光十色斗繁华。

胜名不愧称‘花会’,会把眼睛都看花。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

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

唐代已经存在。

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

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

’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

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

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

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寺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会就此开始了。

庙会由祭祀活动而产生,因娱乐大众而发展,为商品交换而兴盛。

  如今逛庙会重又成为百姓春节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编辑本段]庙会起源  庙会上的传统婚礼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

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

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

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

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

《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

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的影响。

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其次,因庙会的聚众作用,故庙会又称“庙市”。

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

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

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

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

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

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

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

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

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

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

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

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

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

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

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变发展  清代上海庙会期间的小商贩民间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在漫长的远古社会,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

一直到商周时期,庙会都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

  汉代以后,庙会向多元化转变。

汉代庙会的主体性质因为佛文化的传入而发生了变化。

从此,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涌向中州大地。

伴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佛寺星罗棋布.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名山、巨邑、小镇。

许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登封少林寺,临汝风穴寺,镇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宫寺,信阳灵隐寺,光山净居寺,安阳高阁寺,济源盘谷寺,辉县白云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许昌文明寺,项城高丘寺等,如雨后春笋,林立中原,并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于是,崇佛庙会应运而生,林林总总。

中原地区广大庙会群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

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

道教文化是强大的本上文化,庙、台、祠、宫、观、庵等道教建筑在中原地区的分布十分密集。

如登封中岳庙、洛阳关林庙、桐柏淮渎庙、济源济渎庙、汤阴文王庙、洛阳周公庙、内乡文庙、准阳人祖庙、西华女娲庙、商丘阏伯台、鹿邑太清官和老君台、浚县碧霞宫、济源王屋山奉仙观和阳台宫等,和各地的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泰山庙、虫王庙等,数不胜数。

这些庙宇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明代是中原广大地区庙会群昌盛的重要转折时期。

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在洛阳、黎阳(浚县)、陈州(淮阳)等规模较大的城镇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成为可能。

明代手工业的繁荣,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庙会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密。

  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

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庙会群和神话传说的关系极为密切。

原始神话主要反映中原地区氏族社会的生活,包括天地起源、人类诞生、文化发展和图腾崇拜等内容。

西华女娲城庙会、准阳太昊陵庙会、商丘阏伯台庙会、桐柏盘古庙会等,是原始神话集中流传的场所,几乎可以构成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史。

  [编辑本段]庙会风俗  雍和宫庙会的驱鬼仪式◆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

例如“行像”活动。

“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

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

多时,佛像有千余尊。

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

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

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

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老舍的语言简洁,风趣,幽默,有很浓的“京味因此他又被称作什么?

还有老舍,著名的“京味”小说作者京味作家

年味亿燕都阅读答案

旧历年快到了,让人想起燕都的过年风味,悠然神往。

我上次曾说过,北平令人留恋之处,就在那壮丽的建筑,和那历史悠久的安逸习惯。

西人一年的趣味中心在圣诞,中国人的一年趣味中心,却在过年。

而北平人士之过年,尤其有味。

有钱的主儿,自然有各种办法,而穷人买他一二斤羊肉,包上一顿,全家闹他一个饱,也可以把忧愁丢开,至少快活二十四小时。

人生这样子过去是对的,我就乐意永远在北平过年的。

  我先提一件事,以见北平人过年趣味之浓。

远在阴历七八月,小住家儿的就开始“打蜜供”了。

蜜供是一种油炸白面条,外涂蜜糖的食物。

这糖面条儿堆架起来,像一座宝塔,塔顶上插上一面纸旗儿。

塔有大有小,大的高二三尺,小的高六七寸,重由二三斤到几两。

到了大年三十夜,看人家的经济情形怎样。

在祖先佛爷供桌上,或供五尊,或供三尊,在蜜供上加一个打字云者,乃打会转出来的名词。

就是有专门做这生意的小贩,在七八月间起,向小住家儿的,按月份收定钱,到年终拿满价额交货。

这么一点小事交秋就注意,可见他们年味之浓了。

因此,一跨进十二月的门,廊房头条的绢灯铺,花儿市扎年花儿的,开始悬出他们的货。

出品的年画儿,也就有人整大批的运到北平来。

假如大街上哪里有一堵空墙,或者有一段空走廊,卖年画儿的,就在哪里开着画展。

东西南城的各处庙会,每到会期也更形热闹。

由城市里人需要的东西,到市郊乡下的需要的东西,全换了个样,全换着与过年有关的。

由腊八吃腊八粥起以小市民的趣味,就完全寄托在过年上。

日子越近年,街上的年景也越浓厚。

十五以后,全市纸张店里,悬出了红纸桃符,写春联的落拓文人,也在避风的街檐下,摆出了写字摊子。

送灶的关东糖瓜大筐子陈列出来,跟着干果子铺、糕饼铺,在玻璃门里大篮、小篓陈列上中下三等的杂拌儿。

打糖锣儿的,来得更起劲。

他的担子上,换了适合小孩子抢着过年的口味,冲天子儿,炮打灯、麻雷子、空竹、花刀花枪,挑着四处串胡同。

小孩一听锣声,便包围了那担子。

所以无论在新来或久住的人,只要在街上一转,就会觉到年又快过完了。

  北平是容纳着任何一省籍贯人民的都市。

真正的宛平、大兴两县人,那百分比是微小得可怜的。

但这些市民,在北平只要住上三年,就会传染了许多迎时过节的嗜好,而且越久传染越深。

我在北平约摸过了十六七个年,因之尽管忧患余生,冲淡不了我对北平年味的回忆。

自然,现在的北平小市民,已不能有百分之几的年味存在,而这也就越让我回忆着了。

1(1)买它、包上、闹他、丢开、至少、包围2 “打蜜供”、买年画儿、卖杂拌儿 3时间,详细;打蜜供、卖年画、 简略;饭菜、卖字画儿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求采纳……

呼兰河传好词佳句

好词:风霜雨雪 晨霜晓月 白霜铺地 瓦楞凝霜 玉霜满地 霜叶如火 层层寒霜 银霜遍地 晨霜晓露 霜花洁白 薄霜铺地 寒霜逼人 电闪雷鸣 闷雷低沉 雷声滚滚 晴天霹雳雷雨交加 雷声轰鸣 雷电大作 淅淅沥沥 大雨淋漓 大雨滂沱 大雨倾盆 狂风暴雨 骤雨大作 雨急似箭 疾风暴雨 暴雨狂风 瓢泼大雨 雨帘悬挂 电似火龙 鼻似弯钩 挺鼻如峰 鼻子端正 鼻子扁阔 鼻子粗短 鼻尖扁平 鼻头微勾 鼻孔饱满 鼻孔朝天 鼻青脸肿 鼻歪脸肿 端庄秀丽 细巧挺秀 端正阔大 拱梁大鼻 鼻梁挺直 耳鸣眼花 耳目失灵 耳目一新方面大耳 肥头大耳 耳聪目明 两耳垂肩 眉如新月 眉如春山 眉如卧蚕 眉清目秀愁眉不展 柳眉倒竖慈眉善目 贼眉鼠眼剑眉倒竖 青眉如黛 长眉似雪 两眉入鬓 双眉高挑 眉耸春山 柳眉淡描 眉同翠羽 细眉长睫 长眉拂面 修长美丽 又粗又浓 双目似箭 双目传神 两眼如灯 两眼发呆 两眼放光 睛若秋波 眼若流星 眸清似水 凤眼流盼 碧眼盈波 眼睛贼亮 眼花缭乱 侧目而视顾盼生神 睡眼惺忪 贼眉鼠眼浓眉打眼 柳眉杏眼 龙眉凤眼 慈眉笑眼 横眉冷眼金刚怒目獐头鼠目 老眼昏花 慈眉秀目 秀目黛眉 眉蔬目朗 明眸秀眉 火眼金睛盈盈秋水 清澈明亮 乌黑有神 深沉睿智 深不可测深邃犀利 目光深邃 脸色如蜡 面若鹅卵 面若银盘 面如土色 面红耳赤 面不改色 面容俊俏 面容憔悴 面容刚毅 面目可憎 面如满月 面白如玉 平头正脸脸庞清秀 脸色红润 脸色白皙 面白唇红 面如晚霞 面似红火 满脸皱纹 满脸雀斑 满面春风 满面红光 满面笑容 粉红含春 笑脸相迎 皮泡脸肿 青面獠牙两颊绯红 颧骨高耸 黑里透红 涂脂抹粉 酒窝迷人 笑厣动人 轮廓分明 面面相觑油头粉面 方面大耳 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 容光焕发 酒窝深陷 白净柔嫩 春风满面 神采飞扬佳句: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

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

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

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

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

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

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

他明白了。

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

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

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冲了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人家去。

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好像在提炼什的,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炼出点什么来似的。

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分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锅糊,比浆糊还黏。

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那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黏住的。

  一下起雨来这大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来往过路的人,一走到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

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要沉着迎战。

  偏偏那人家的板墙造得又非常地平滑整齐,好像有意在危难的时候不帮人家的忙似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样巧妙地伸出手来,也得不到那板墙的怜悯,东抓抓不着什么,西摸也摸不到什么,平滑得连一个疤拉节子也没有,这可不知道是什么山上长的木头,长得这样完好无缺。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

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

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

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喂猪的老头在墙根上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  “你们也变了……”  他的旁边走来了一个乘凉的人,那人说:  “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

  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

再过一秒钟。

没有什么变化。

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的时候,那马就变靡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这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它的后面似乎还跟了好几条小狗仔。

跑着跑着,小狗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又找到了一个大狮子,和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的,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的蹲着,很威武的,很镇静地蹲着,它表示着蔑视一切的样子,似乎眼睛连什么也不睬,看着看着地,一不谨慎,同时又看到了别一个什么。

这时候,可就麻烦了,人的眼睛不能同时又看东,又看西。

这样子会活活把那个大狮子糟蹋了。

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

若是再找,怕是看瞎了眼睛也找不到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满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是什么也不像,什么也没有了。

必须是低下头去,把眼睛揉一揉,或者是沉静一会再来看。

  可是天空偏偏又不常常等待着那些爱好它的孩子。

一会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下了毛毛雨,那蒿草上就迷漫得朦朦胧胧的,像是已经来了大雾,或者像是要变天了,好像是下了霜的早晨,混混沌沌的,在蒸腾着白烟。

  除了这个,还有打碎了的大缸扔在墙边上,大缸旁边还有一个破了口的坛子陪着它蹲在那里。

坛子底上没有什么,只积了半坛雨水,用手攀着坛子边一摇动:那水里边有很多活物,会上下地跑,似鱼非鱼,似虫非虫,我不认识。

再看那勉强站着的,几乎是站不住了的已经被打碎了的大缸,那缸里边可是什么也没有。

其实不能够说那是“里边”,本来这缸已经破了肚子。

谈不到什么“里边”“外边”了。

就简称“缸磉”吧

在这缸磉上什么也没有,光滑可爱,用手一拍还会发响。

小时候就总喜欢到旁边去搬一搬,一搬就不得了了,在这缸磉的下边有无数的潮虫。

吓得赶快就跑。

跑得很远地站在那里回头看着,看了一回,那潮虫乱跑一阵又回到那缸磉的下边去了。

  这缸磉为什么不扔掉呢

大概就是专养潮虫。

  和这缸磉相对着,还扣着一个猪槽子,那猪槽子已经腐朽了,不知扣了多少年了。

槽子底上长了不少的蘑菇,黑森森的,那是些小蘑;看样子,大概吃不得,不知长着做什么。

  靠着槽子的旁边就睡着一柄生锈的铁犁头。

  说也奇怪,我家里的东西都是成对的,成双的。

没有单个的。

  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

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

  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

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

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

比方缸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

  不知为什么,这铁犁头,却看不出什么新生命来,而是全体腐烂下去了。

什么也不生,什么也不长,全体黄澄澄的。

  用手一触就往下掉末,虽然他本质是铁的,但沦落到今天,就完全像黄泥做的了,就像要瘫了的样子。

比起它的同伴那木槽子来,真是远差千里,惭愧惭愧。

这犁头假若是人的话,一定要流泪大哭:“我的体质比你们都好哇,怎么今天衰弱到这个样子

”  它不但它自己衰弱,发黄,一下了雨,它那满身的黄色的色素,还跟着雨水流到别人的身上去。

那猪槽子的半边已经被染黄了。

  那黄色的水流,直流得很远,是凡它所经过的那条土地,都被它染得焦黄。

回忆录在学习历史中的作用

一、)一些回忆录载有经济方面的可用史料,例如:  汪辉祖:《病榻梦痕录》  汪辉祖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

汪起身寒素,周历宦、幕两途,阅历甚广。

《梦痕录》由他口授,二子笔记成书,其中有宝贵经济史料,如谈洋钱:“余年四十岁以前,尚无番银之名,有商人自闽、粤携回者,号称洋钱,市中不甚行也。

……番银又称洋银,名亦不一,曰双柱、曰倭婆、曰三工、曰四工、曰小洁、曰小花、曰大戳、曰烂版、曰苏版。

价亦大有低昂。

作伪滋起,甚至物所罕见辄以洋名。

陶之铜胎者为洋瓷,髹之填金者为洋漆,松之针小本矮者为洋松,菊之瓣大色黑者为洋菊,以及洋罽洋锦洋绮洋布洋铜洋米之类不可偻指,其价皆视直省土产较昂,毋亦郑声乱雅之弊欤。

【11】录中指出“物所罕见辄以洋名”一点极重要。

汪辉祖四十岁当乾隆三十五年,“洋风”已如此之盛,后来则变本加厉。

笔者于20世纪40年代在北平读大学时,见到一些所谓的“洋货铺”,其实主要卖的是国货(质量较好、价较昂者),地道的洋货很少。

二、一些回忆录,除经济史料外,还载有社会、文化方面的有用史料,例如:  

【第1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北宋时人,南渡后追忆汴京昔年盛况,成《东京梦华录》一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自都城坊市节序风俗,及当时典礼仪卫,靡不骇载。

虽不过识小之流,而朝章国制颇错出其间。

核其所记,与《宋志》颇有异同……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之讹舛。

”其实,本书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可以与《宋志》互相考证,而在于所记“市井游观,岁时物货,民风俗尚”(赵师侠跋)那些所谓“识小”的地方,因其中含有珍贵的经济、社会、文化史料。

例如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条记:“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的情景。

举行庙会,定期进行交易这一风俗一直沿习到后代。

卷五“育子”条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

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

此小儿之盛礼也。

【12】令小儿抓物,以测其前途,此一习俗后代亦有。

  

【第2句】:吴自牧:《梦粱录》  吴自牧,南宋人,缅怀临安往事,仿《东京梦华录》之体,作《梦粱录》。

卷十八“物产”条记“谷之品”、“丝之品”、“货之品”、“菜之品”、“果之品”、“花之品”、“药之品”等,可知当时的物产。

卷十九“社会”条,记当时的结社:“文士有西湖诗社”,“武士有射弓踏弩社”,“奉道者有灵宝会”,“奉佛者有上天竺寺光明会”,等等。

【13】书中有关社会经济的记载,可供研究南宋社会经济史者参考。

  至于《东京梦华录》的“京瓦艺伎”条、《梦粱录》的“小说讲经史”条,更是小说史研究者经常引用的文化史料。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51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