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1000字

不管是什么原因,出国之后再看这部电视剧,感觉很贴心。

小时候看此片,还记得导演用心良苦的在结局安排了同一幕,把北京来的人扔在那个400美元的地下室,然后听到他骂娘。

今天再看,居然是冯小刚出来,乐翻了,真是太逗了。

其实剧中很多宁宁的台词就很逗,其实就是冯小刚之后《没完没了》《甲方乙方》的喜剧风格。

这部中国首部在美国拍摄的电视剧,在国内一直是学院派和收视率肯定的经典,记得大学学电视分解镜头还用过此片做例子。

92年的片子,很多人小学初中的时候。

尽管有很多话筒出镜这样的低级穿帮镜头,姜文、王姬、David,宁宁都是经典的演员,无法复制。

曹桂林后来还写过《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说王启明回国发展了,在某个图书馆的某个角落看到那本书,匆匆翻阅完毕,没有任何的感触。

这部电视,是时代的产物。

国内后来类似365kuaile.cn题材的片子唯一还值得一提的是《别了 温哥华》,让姜武出演视乎想重现经典,但是差距真的很大。

再看此片,感触最深的居然是阿春的那句话,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 可能是在国外生活的原因,但又重来不愿也无法割舍掉中国文化的印记,所以很有感触。

我们到底是什么呢

甚至很多国外出生的中国人,越南人,印度人,都是这样。

文化的融合就像混血一样,你不是纯正的,是一半,或者很多半。

DIVERSITY,这是国外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多元化。

现在可能很难相信还有外国人排斥中药,其实很正常,国内出来的人都会带上一堆常用药品,药,是有文化差距的,就像食物一样。

中餐和西餐,其实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秉性。

我在想,哪天我真正开始不再依赖米饭为主食的时候,我应该就更偏向西化而非中国了。

不管你英语说得再好,不管你是不是在国外生活工作--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are.是一个真理。

当然还包括酒、饮料,我真是很乐意去学习了解各种cocktail, Martin, rum, whiskey, gin..的调配。

酒文化在片中也有展现,whisky,香槟,红酒,酒吧,真是酗酒的郭燕都带着西方酒文化的痕迹,而王启明拿出二锅头猛灌,然后和DAVID大动拳脚的时候,我们可以拍拍腿--哈哈,北方汉子

当你身边开始没有中国人,然后和国内的联系也开始越来越少的时候,重新看《北京人在纽约》真是一种贴心的享受。

因为有些内心的独白,有些简单的感慨是那么真切。

当然,电视还是戏剧,真实的生活片中还是没有展现,除了奋斗,除了冲击,除了大起大落,其实中国人在国外家庭也可以是完整的,真实的,平淡的,甚至是传统而保守的。

不管是什么人,中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

其实都是一个符号。

2004年我去英国留学的时候,我就发现人生真是没有可以借鉴的,每个人都走着自己的一条路。

遇到某个人,做某个选择,人生就完全不同了。

我真喜欢这样的人生。

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有北京精神的1200字读后感

北京人自古忠直者鲜有  燕人自古忠直者鲜,辽兵至则从辽,宋人至则从宋,本朝至则从本朝  《二十四史》《金史 世宗本纪》:世宗尝曰“燕人自古忠直者鲜,辽兵至则从辽,宋人至则从宋,本朝至则从本朝,其俗诡随,有自来矣

虽屡经迁变而未尝残破者,凡以此 贱也。

” 而后数百年凡有外敌入寇,北京人的表现决脱不出者寥寥五十余字。

  北京人在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是冠冕堂皇地叫嚣“抗日”,自我标榜“爱国”。

  历史上北京人也有过相似的行为,那就是北京人搞得轰轰烈烈的所谓“54抗日爱国运动”。

  看上去他们似乎很爱国,抗日热情高涨得无以复加。

但是当日军兵临城下时,他们的作为呢?那就是整整八年的日本顺民,也就是说在日占八年里北京人没有过丝毫的抵抗行为,从而被评为了“治安模范”。

  时间在回推三百年.在明末,抗满英雄,袁崇焕袁督师被陷害“通满”之罪在北京遭凌迟。

史书记载:北京人对“汉奸”袁督师的“通满”罪行,切齿痛恨。

在行刑的那一天,北京百姓竟争食袁督师被剐下的肉。

  看上去他们似乎很爱国,抗击满鞑的热情高涨得无以复加。

但是当满鞑兵临城下,下令易服剃发之时,这些中华天子脚下深沐皇恩的北京人立刻迎降,一个个地争相剃发易服,做满鞑的奴才唯恐不及。

  和平时期的所谓“爱国”,比如所谓的“54爱国运动”,在足球比赛中侮辱外国球员,似乎北京人爱国爱得歇斯底里,这能代表他们是真正地爱国么?到了国难当头,满鞑入侵,却剃发易服,唯恐不及地做了满鞑的奴才。

  八年抗战里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做了八年太平“大日本良民”,被日本人评为“治安模范”的又是谁呢?  再把时间拨回2006年的现在.北京人又在冠冕堂皇的叫嚣抗日,自我标榜“爱国”。

可是如果夷狄再次侵略中国,兵临城下之时,北京人又会做什么呢?呵呵

“爱国”以史为镜可以辩真伪。

  北京人在和平时期表现出的“爱国感情”能让人相信么?  这就是历史所造成的奇怪的北京城市文化双面现象。

  《二十四史》《金史 世宗本纪》:世宗尝曰“燕人自古忠直者鲜,辽兵至则从辽,宋人至则从宋,本朝至则从本朝,其俗诡随,有自来矣

虽屡经迁变而未尝残破者,凡以此 贱也。

” 而后数百年凡有外敌入寇,北京人的表现决脱不出者寥寥五十余字。

  北京人在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是冠冕堂皇地叫嚣“抗日”,自我标榜“爱国”。

  历史上北京人也有过相似的行为,那就是北京人搞得轰轰烈烈的所谓“54抗日爱国运动”。

  看上去他们似乎很爱国,抗日热情高涨得无以复加。

但是当日军兵临城下时,他们的作为呢?那就是整整八年的日本顺民,也就是说在日占八年里北京人没有过丝毫的抵抗行为,从而被评为了“治安模范”。

  时间在回推三百年.在明末,抗满英雄,袁崇焕袁督师被陷害“通满”之罪在北京遭凌迟。

史书记载:北京人对“汉奸”袁督师的“通满”罪行,切齿痛恨。

在行刑的那一天,北京百姓竟争食袁督师被剐下的肉。

  看上去他们似乎很爱国,抗击满鞑的热情高涨得无以复加。

但是当满鞑兵临城下,下令易服剃发之时,这些中华天子脚下深沐皇恩的北京人立刻迎降,一个个地争相剃发易服,做满鞑的奴才唯恐不及。

  和平时期的所谓“爱国”,比如所谓的“54爱国运动”,在足球比赛中侮辱外国球员,似乎北京人爱国爱得歇斯底里,这能代表他们是真正地爱国么?到了国难当头,满鞑入侵,却剃发易服,唯恐不及地做了满鞑的奴才。

  八年抗战里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做了八年太平“大日本良民”,被日本人评为“治安模范”的又是谁呢?  再把时间拨回2006年的现在.北京人又在冠冕堂皇的叫嚣抗日,自我标榜“爱国”。

可是如果夷狄再次侵略中国,兵临城下之时,北京人又会做什么呢?呵呵

“爱国”以史为镜可以辩真伪。

  北京人在和平时期表现出的“爱国感情”能让人相信么?  这就是历史所造成的奇怪的北京城市文化双面现象。

我也要、我也要 乞晓丹 怎么都问,王佳瑞也问来着,我就是网上down的- -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北京精神沿着三千年的足迹走来了,这是历史积淀和现实风貌的深情融合,是文明素养和道德理念的综合反映,是文化传承和自然特色的精确提炼,是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

在这灵魂与气质中、在这追 与信念中,北京正在迈向一个新的里程。

  我们爱国。

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具有爱国如家的崇高情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吟诵着土地,而我们的总理在“遥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在我们北京人身上,有屈原的性格、文天祥的勇敢、林则徐的担当。

我们受到过外族的入侵,但我们从没有屈服过,我们用我们的热血捍卫过祖国的荣誉,用我们的生命谱写过华丽的诗章。

2008年,奥运的圣火在这片土地上点燃,我们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三大理念,我们用辛勤的付出让全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和日新月异的家乡。

  我们创新。

三千年的万象更新,一日千里的城市风貌,都是创新给了我们动力和源泉。

创新意味着风险、付出和改变,但创新更给了我们激情、自信和责任。

因为创新,我们得到了巨大的回报,新技术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新观念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现在,在我们的身边涌现出了大批敢于失败敢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芯”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水晶石”让科技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创新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也必然会让古老的北京充满新的生机。

  我们包容。

因为包容,所以我们善良、我们快乐、我们幸福。

我们向全中国全世界敞开了胸襟,我们唱着《北京欢迎你》把您迎进家门,我们的亲人和朋友遍天下。

包容的北京聚集了21家世界500强总部,数量已超过了纽约和伦敦,世界级跨国Q感觉在北京的分部数量也已超过了东京。

包容的北京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诺贝尔获奖者北京论坛”,来自各学科的大师们为我们的发展献计献策。

包容的北京用最好服务接待国内外的宾客,仅今年十一黄金周中的普通一天,我们的几大旅游景点就接待了207万旅游者。

包容的北京把打工子弟请进了公立学校,让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一起读书。

包容的精神就是海纳百川的境界和财富。

  我们厚德。

我们在《周易》中学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在清华园里看到过这个校训,我们也听爷爷奶奶讲过先辈的故事,“厚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厚德”在我们北京人身上被一代代传承了下去。

我们有李大钊、高君宇,有时传祥、张秉贵,有王选、孟二冬,我们更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父慈子孝妻贤的普通市民。

  “北京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天的言行。

2006年,北京把《北京的符号》落在了高考作文上:“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字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北京的孩子们在作文中抒写了他们心中北京的符号,老舍、糖葫芦、颐和园,还有苏东坡……在孩子们眼里,苏东坡大气、豪迈的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北京人热情洋溢、大气豪爽的性格写照。

  “北京精神”就在我们心中,不管您来自哪里。

我们在北京生活、劳动、创造,在这个城市我们提升了文明素养,享受了艺术熏陶,开阔了国际视野。

我们为生活在这里而自豪,这里是我们每个人的家。

  所以,让我们爱北京,爱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我们要把“北京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的北京未来更美好。

我眼中的北京精神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全面的体现出了真正的北京精神。

做为北京的一名小学生,我一定要做到这八个字。

  爱国————体现了北京市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因此我们具有爱国如家的崇高情操。

2008年,奥运的圣火在这片土地上点燃,我们用辛勤的付出让全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和日新月异的家乡。

  创新——突破常规,创造新奇。

体现了北京积极进取、追 进步的精神状态。

  包容——宽容、容纳。

因为包容,所以我们善良、我们快乐、我们幸福。

我们向全中国全世界敞开了胸襟,我们唱着《北京欢迎你》把您迎进家门,我们的亲人和朋友遍天下。

  厚德————我们在《周易》中学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在清华园里看到过这个校训,我们也听爷爷奶奶讲过先辈的故事,“厚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厚德”在我们北京人身上被一代代传承了下去。

  在身边,有许多事例能体现出北京精神。

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站看见一个大哥哥,他急急忙忙地对一个叔叔说:“能借我一元钱吗?我忘记带钱了,可现在急着回家。

明天在那个公园门口还给你。

”叔叔听了,毫不犹豫的把钱给了大哥哥,说:“你不用还了,天色不早了快点回家吧

”大哥哥感激的接过了钱,嘴里不停地说“谢谢”。

这位叔叔友爱、互助的精神,不正是“北京精神”中的“厚德”吗?这位叔叔真的有“北京精神”啊

  “ 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既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

那些离开纽约回国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一、生平简介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徽省合肥县(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

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59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