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读后感
读了走近清华北大的读后感写3篇
读《你凭什么上北大》有感北京大学一直都是百万中国寒窗学子们理想中的圣地,对于我们来说北大就像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地平线上所瞥见的中国顶级文化的剪影。
本文主人公也不例外。
未名湖边的桃花开了,她“曾无数次梦到过,花开时湖边折枝的人群中会有自己的身影”。
不过她的高一却是在“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中度过的。
那时的她“真的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
高二文理分科,她选择了文科,不过那所学校的文科本科上线只有三个人。
高二的首次月考,她的成绩是年段第十二名,一个还算体面的排名。
不过她在老师的一番讽刺之后,突然醒悟她是不敢尝试,她不敢像别人一样地去努力去刻苦,因为她怕自己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刻苦了也考不了第一,结果反遭人耻笑。
于是她决定要刻苦的学习,本来就不笨的她果然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年段第一的好成绩。
之后的日子,她每一次考试都是年段第一名,并常常可以领先第二名几十分。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众所周知的,她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也成为了那所中学有史以来成绩最好的文科生。
作者的成功我想并不是偶然,这是她长期努力而收获的结果,之后就连她本人也不敢相信那个从早晨六点起来早自习上课到晚上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座位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把五本高中历史书翻来覆去背了六遍的人竟然是她自己。
作者的这种学习方法被教育学界被称之为“深练法”。
也就是把学习进度分为三个部分——认知期、贯通期与自动期。
作者高一时的那种放荡叛逆应该可以解释为进入学习自动期后对新知识的麻木,可以说那时的作者已经不是最初的“学者”了,而更像是个老油条。
不过作者在短暂的麻木之后,很快意识到如果再不寻求更大的突破,那么她就将会永远地堕落下去,永无翻身之日。
于是作者从此努力学习,并从不为自己的成绩而感到满足,相反,她一直在攀登更高的山峰,自己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学校中出类拔萃,那就更不用说考上北大了。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就举一个中国球迷都熟悉的例子吧——巴西足球。
一九五八年以前,巴西国家男子足球队曾经四次进入世界杯决赛,但是都被同一个对手击败——当时的世界劲旅匈牙利队。
按说四次蝉联世界杯亚军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可是不服输的巴西人不停的在挑战,终于在一九五八年贝利的带领之下终于战胜了匈牙利队,取得了那届世界杯的冠军,也从此确定了在世界足坛的霸主地位。
济科、苏格拉底、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卡卡等一长串你耳熟能详的球星名单,他们都是来自巴西队的世界足球先生获得者。
是什么让一九五八年成为了巴西足球的转折点呢
其秘密在于室内足球,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一名乌拉圭籍教练发明,三十年代末被引入巴西,并迅速风靡巴西全国。
室内足球顾名思义是在室内踢的,场地只有篮球场大小,球身只有正规足球一半大但却比正规足球重一倍。
更小更重的球要求更精准的控制,更小的场地要求更细腻的技术动作。
于是巴西足球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室内足球为巴西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小儒尼尼奥在十四岁以前从没接触过正规足球;罗比尼奥到目前为止仍有一半时间在训练室内足球;2002年韩日世界杯决赛上罗纳尔多对德国队的捅射得分就是典型的室内足球的技巧。
作者和巴西队都在不断地自我挑战中取得了成功,那么身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能从现在开始不断地挑战自己,历练自己,升华自己,勇攀人生的最高峰呢
《你凭什么上北大》读后感
“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
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
你是不敢尝试,因为你怕自己努力了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
你不敢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你只是懦弱。
。
。
。
。
。
”。
这些话如五雷轰顶,劈在我头脑中,我也是个优秀的学生,但是因为懒曾经的豪言壮志早已被懒惰麻痹了,没有再次像作者那样拼命狠狠的搏一搏,也许我应该再试试。
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
这我也知道,这种能力要养成很难呀
我又不是没试过,当同学下课都在玩的时候,我的下意识就告诉我该学习了,身体早已将我固定在板凳上,但是思想在哪放牧就不知道了,我很安稳但不踏实,正是该有一样东西管住我的思想的时候了,幸亏我读了《你凭什么上北大》让我又获得了自信,不能任自己的懒惰放肆下去,该奋斗啦
光去刻苦是不行的,还得有方法。
要坚持曾经成功过的方法不再放弃,要在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就好了,记住了意志的力量,就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无时无刻要告诉自己,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一定的…… 我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到,只是少了奋斗。
正是别人的事迹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了我们,奇迹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发生的。
我想,当一个人在不断超越自己的时候,内心的快乐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幸福滋味。
我不想再去看别人的奇迹,我要自己创造去
求《北大授课》读后感
一种好自卑的感觉袭来,这本书里向我展示了太宏大的文化场面,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给我最大广度袭击的文化风暴。
由余秋雨老师制造。
好久前,也许是十多年前了吧,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这在当时是一本畅销书,没能看完,对里面道士塔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对余秋雨这个人倒是印象不深。
多年后,再一次看《文化苦旅》,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余秋雨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佩。
这本书还放在床边,看完后再写读后感。
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后挑来的一本书,一看就爱不释手,让我暂且抛下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花费近2周的时间读完。
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据书里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去更系统地选择一些书来读了。
也许,先把余秋雨的书集先浏览一遍吧。
全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陆和台湾学生问。
就是这些精彩的问答吸引到了我。
《文化苦旅》里余秋雨的文字很华丽,让我感觉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卖弄。
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
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
再一次惊叹于那些北大学子的文化素养,就一两个字可以形容。
牛,牛逼。
哈哈。
这本书余秋雨基本是沿历史脉络一路讲下来的。
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
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
这么薄薄地一本书,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分明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感觉。
俗一点,也许可以用享用了一顿饕餮文化大餐来形容。
讲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再讲佛教,讲佛教与中华传统儒道文化的融合;讲汉武帝攻击匈奴对中华文化保全的意义;讲唐诗,讲大唐盛世文化,讲龙门石窟,给唐代诗人排序;讲书法、绘画;讲宋词,宋代的经济发展,文官制度;讲元曲,明清文化,小说,清朝文字狱,对文化的禁锢。
许多的文化现象是闻所未闻,许多的文化视角让我感觉非常的新奇与震动。
阅读的时候,总会拿他和南怀瑾比较,比较他们的层次与风格。
一直没有结果,一团模糊。
在看完全书后,掩卷回味。
突然就有了答案。
南怀瑾所学更驳杂,涉猎的传统儒释道古籍更多,记忆力更强,像已经进入化境的前辈高人,讲课与文章已经返璞归真,对受众没有要求,能将深奥的古文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余秋雨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对近现代文学研究更多的人,但还算不上大师,应该是大厨级别。
将文化烹饪得精巧细致,典型的江浙精致文人,将文化讲解得精致漂亮,对受众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要求。
是一个中年学者。
两人有一些共同点。
就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一些自恋,将自己看得很高,也许是因为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使自己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味,这种清高感就自然而然散发出来了。
还有就是诲人不倦。
再有就是对文化的深切热爱。
这也许是句废话吧。
看了这么本精彩的书。
没领悟到什么东西,反而在这里八卦,真是不应该呀。
站着上北大读后感500字
没感觉,老师你上一回北大,清华。
你都知道了。
自己上不了,还让学生写。
有毛病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6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