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极冰屋探险读后感

描写南极北极探险的书,说的是阿蒙森、斯科特那些人征服南极北极的故事,求书名

阿普斯利·谢里-加勒德的《世界最险恶之旅》本书讲述了1910年,英国极地探险家斯科特率领探极队员乘“新地号”由英国出发前往南极,尝试挑战世界上首次抵达南极点的纪录。

经过无数次筹划、一次又一次的冰棚物资运补、在险恶雪地不断跋涉后,探极点的五人小组却在最后阶段深陷厄运、坏天气以及成员精神崩溃的魔掌。

此外,他们还得面对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一行早在一个月前已率先抵达南极点的重击。

悲愤与痛苦之余,五人展开了一场被诅咒的回程之旅,最后因体力不济及燃油缺乏相继倒下,全体罹难。

早先回到基地的运补队员于1913年回抵新西兰。

这支探险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谢里-加勒德,于1922年出版了这部极地探险的经典巨作。

两个朋友一起在北极探险,不料在返回途中他们迷路了,身陷冰谷. 天气仿佛忽然间变得恶劣无比,寒风像刀子一样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组织开展了北极地区海洋、空间、大气与气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

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2003年,我国又成功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

直到2004年7月28日,中国的北极考察站——黄河站才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落成。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北极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

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

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4天,航行13985海里,沿途克服了北极气候、环境恶劣和海冰变化明显加快等困难,圆满完成了“了解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和“了解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两个主要科学考察任务,初步建立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综合观测体系,开展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气象和大气化学等多学科的立体综合观测。

此次北极考察中,科考队员还创造了多项国内极地科考记录:首次在极地运用自行研制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观测,首次利用红外航空遥感技术测量水面、冰面温度,首次布放卫星跟踪潜标和海洋潜标,首次布放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跟踪浮标,实现了中国在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

在北纬78度24分的浮冰上,科考队还建起了中国最北的临时冰站,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综合观测,并横跨10个经度250公里,深入北极最厚的永久海冰区进行作业。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也胜利进入北纬80度,实现了中国北极科考新的突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76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