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风云读后感
三国演义每一回读后感
第一回 桃园结义:反映了当时东汉政权的腐败糜烂,宦官士族相斗。
桃园结义这个浅显易懂的就不用说了,从此三人义结同心。
第二回 打督邮:看出了张飞不畏权贵 为人直爽。
反映了刘备仁义 为官清廉。
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僚的欺压。
第三回 说吕布:吕布登场了 也就是说 这个诸侯争锋的时代也要开始了。
能看出董卓的倒行逆施。
吕布的如狼似虎。
第四回 曹操刺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做出的义举。
能看出野心勃大的曹操年轻时候还是有复兴汉室的梦想。
且这一壮举,为他以后的雄心壮志 王业之路做了铺垫。
第五回 关东战役:曹操矫诏会诸侯。
主要是三英战吕布这个情节能看出吕布之勇。
温酒斩华雄能看出关羽之勇。
刘备的出现能反映出当时上流社会对于皇亲国戚的崇敬。
第六回 孙坚背盟:关东联军几乎破裂,由此可以看出诸侯的勾心斗角,都汉室虚有忠义。
而孙坚虽勇 但是见利忘义。
这是罗贯中尊刘的一贯作法。
第七回 标题不知道些什么好:盟军随着孙坚匿玉玺而解散,袁绍骗得冀州又打公孙瓒,孙坚又打刘表。
由此标志着东汉末年诸侯的野心已经随着董卓的独霸朝纲 暴露出来。
第八回 连环计 :看出貂蝉的美貌。
吕布的儿女情长。
还有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第九回 董卓之死:吕布虽然助纣为虐 ,当初也是迫不得已,现在机会来了 好歹也是个浪子回头金不换。
但贾诩又怂恿李傕郭汜进军长安。
可看出汉室复兴,需要文治武功啊。
第十回 不知道怎么写标题便用两个句号带过吧。
。
:曹操借着父死之名要去徐州。
能看出在当时天下还是姓刘的时候,这个出师有名是很重要的。
还有就是当时逐鹿中原这个形势 徐州是战略要地。
第十一回 濮阳之战:吕布终于不再寄人篱下 ,直接攻取中原一大势力曹操的后方,而且成功,由此可见吕布之勇。
还有诸侯竞争的激烈。
至于刘备救孔融嘛。
可以看出上流社会对名望之士的崇敬,毕竟这个孔融使我们都知道的,七岁有让梨之贤。
第十二回 三让徐州:把刘备写的仁义之尽。
吕布和曹操的战役就不说了第十三回 。
。
:只能说这回我没怎么看懂 。
大概也就是汉室名存实亡。
西凉军阀残暴不堪。
第十四回 吕布袭徐州:陈宫之妙算,吕布带兵有道。
张飞嗜酒。
第十五回 孙策崛起:主要是写孙策,此人之勇不亚于吕布。
能看出他带兵有道,所以能平定江东各郡。
第十六回 辕门射戟:吕布确实是见好就收,忘恩负义。
但是还挺机智的。
没办法,纪灵太傻。
第十七回 袁术起七军:只能说袁术兵多,但不能运筹于帷幄。
吕布兵少 但能够出奇制胜。
第十八回 夏侯惇噬睛:猛烈有余。
还有贾诩的神机妙算,料敌如神。
能打之时却说不能打 不能打之时却说能打。
贾诩这个人不比大家崇敬的郭嘉差。
第十九回 吕布遭害:因果循环。
吕布多行不义,也不至于曹操不容他。
第二十回 许田行猎:曹操有篡汉之心 耽误篡汉之力。
朝野忠于汉室者多数,荀彧就是一个。
还有汉献帝终于表现出不满了。
第二十一回 刘备脱曹:先前的煮酒论英雄可以看出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英杰,必成大业。
一个隐忍 一个雄壮。
而刘备脱曹也就是反映刘备的壮志,和他反复无常的作风。
第二十二回 。
。
:没什么感悟,刘备占徐州之后抵抗了曹操的进攻 。
袁术的无能。
第二十三回 。
。
:这一回写祢衡怎么骂曹操的,曹操的太医也要杀他。
能看出罗贯中的贬曹思想多么强烈。
第二十四回 刘备败走:曹操除掉了董承,刘备投靠袁绍。
能看出袁绍这个人真如曹操说的一样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第二十五回 关羽降曹:刘备自个溜了,关羽却被抓住了。
关羽降曹那个经典。
关羽的忠义,曹操的思贤若渴,刘备与云长的情同手足。
还有斩颜良。
要我看斩颜良大多是靠赤兔马的快,虽然我说的比较扯淡。
第二十六回 延津之战:诛文丑。
史实文丑并非关于所斩,而是曹操用计,徐晃斩之。
云长也挂印封金而去。
第二十七回 五关六将:关羽的刀那是真真好厉害。
第二十八回 兄弟重逢:三个人都是讲义气的主啊。
其实从蔡阳来看,还能侧面反映曹操的爱才如命。
第二十九回 孙策之死:孙策好杀人,终于惹来杀身之祸。
而孙权十九岁即为,正是这样孙权才能屈能伸。
正是这样,才能看出江东基业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第三十回 官渡之战:这个相信大家都看过,感悟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十一回。
。
:袁绍死了,河北的领袖一分为三。
刘备也去刘表那了。
从而,可以看出刘备真的是会审时度势。
他知道袁绍官渡必败,他知道只有怂恿刘表打曹操后方才能灭曹。
第三十二回 。
。
:袁绍死后 立袁尚为储君。
不立长 不立贤 。
所以众兄弟当然不服 才有河北风云。
第三十三回 郭嘉之死:郭嘉的死 对于曹操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但是郭嘉遗计定辽东,能看出郭嘉也和贾诩一样能看透人心 知人性。
确实是天才。
第三十四回 跃马檀溪:蔡瑁真是个巨奸,的卢虽妨主,但不妨英主。
刘备种种英明。
第三十伍回 单福遇主:单福就是徐庶,从此刘备也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一位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
第三十六回 走马荐孔明:徐庶自比孔明之才,如荧光之比皓月。
开始为这个三国演义的第一人物做了铺垫。
第三十七回 三顾茅庐:刘备就像个上门求亲的秀才,知书达理。
也能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那些崔州平石广源 都是给孔明做铺垫的。
第三十八回 隆中对:相当精彩,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不及袁绍。
。
。
孙权也托甘宁打黄祖了。
第三十九回 孔明的处女作:火烧博望,史实是刘备所为。
但是移花接木到孔明身上也未尝不可以。
也可以看出孔明用兵都是很奇怪的出奇制胜,关羽张飞都料不通。
第四十回 火烧新野:曹仁十万大军 刘备只有几千兵马。
刘备虽败,罗先生也为他挽回了面子。
第四十一回 携民渡江 :也可以说单骑救主。
刘备新野败兵,万余民随至当阳。
煞是有面子,所以看出刘备的仁义。
前面延津之战时,其实曹操也是携民一起的。
赵云救主,精彩
无论什么影剧,都精彩。
第四十二回 长板桥:张飞三声喝退百万兵。
其实史实张飞是为有勇有谋的大将之才。
长坂坡用计也不足为怪。
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毕竟是黑脸。
所以才把他构造成退了兵就拆桥。
第四十三回 舌战群儒:孔明非百里之才。
江东精英也非等闲之辈。
鲁肃高风亮节。
第四十四回 智激周瑜:孔明能洞察人性 洞悉人心。
周瑜雄才大略。
孙权为人谨慎。
第四十五回 群英会:如此妙计,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曹操折了两员水军统领,公瑾确实有王佐之才。
而孔明却也看出了此计。
所以显得孔明高于公瑾。
第四十六回 草船借箭:前无古例 后无来者。
知天时地利。
周瑜打黄盖,为事紧密。
第四十七回 。
。
:阙泽献诈降书,凤雏授连环计。
所以才有火烧赤壁。
第四十八回 曹操赋诗:可以看出曹操的慷慨陈词,雄心壮志。
和他所向披靡之后的兴高采烈过头了。
杀刘馥。
就是惨败之兆。
第四十九回 火烧赤壁:同官渡之战一样 ,不说了。
第五十回 华容道:这里是小说情节,太离谱以致我没有什么想说的。
联军获胜之后,诸葛亮竟然不见好就收,还去打那些残兵败将干嘛,有什么粮草辎重
再说干嘛要三重埋伏。
这不是耗费兵力嘛。
他不趁机收复荆州各郡 反而做出这样的举动,真的并非是一个智者之所为。
第五十一回 。
。
周瑜中箭,诸葛开始帮助刘备完成大业,从收复荆州开始。
也是他和周瑜一个斗智的过程,把周瑜写成了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第五十二回 。
。
:还是写刘备收复荆州这次是桂阳。
前面还有孔明智辞鲁肃。
说江夏乃刘琦之地,刘备不忍夺之,等刘琦病逝,再还荆州。
可以看出大势由先前的逐鹿中原的徐州要地,变为四通八达的荆州了。
第五十三回。
。
:关羽和黄忠。
都是战争 就不多说了。
第五十四回 小妹嫁刘备:民间传闻小妹叫孙尚香,史书不记载女人名字。
这是一场政治婚姻。
里面也充满了勾心斗角。
第五十五 五十六回:我都不说了,因为我比较喜欢周瑜。
实在不想说什么。
第五十七回 卧龙吊丧:得了便宜还卖乖啊孔明真是。
周瑜一死,鲁肃当上大都督,鲁肃主张联刘,所以孔明可以放心的取益州,没有后顾之忧了。
而且庞统也被发掘出来。
刘备如虎添翼。
第五十八回 割须弃袍:马超之勇于吕布不减。
第五十九回 离间韩遂:前有马超与许褚大战二百五十余回合,很精彩。
后有贾诩献计抹书离间马超韩遂。
本来韩遂和马腾就有些仇恨,这一离间就更不得了。
第六十回 益州平定:益州平定之路开始了。
看出刘备的反复无常。
罗贯中写的刘备根本就是矛盾的,说他一心兴复汉室却又夺益州。
第六十一回 截江救阿斗:政治婚姻始终是对政治有优势才采取的婚姻措施。
而曹操和孙权方面也能看出 曹操老了,对年轻人已经有心无力了。
第六十二回 。
。
:刘备入蜀,势如破竹,很快便到了雒城。
第六十三回 凤雏之死:征益州的军师庞统死了。
刘备最信任的军师之一丧失。
张飞在培关义释严颜。
可以看出张飞的大将之才,有勇有谋。
他比诸葛亮还先到雒城。
第六十四回 。
。
:马超兵败后投张鲁,也没什么感悟。
第六十五回 葭萌关:马超勇,张鲁帮助刘璋马超攻葭萌关。
但被李恢说降。
刘璋投降,刘备领益州牧。
可以看出刘备还是很得人心的。
第六十六回 单刀赴会:还是说关羽之勇。
第六十七回 逍遥津:曹操取了汉中,张辽的逍遥津。
也都是战事。
第六十八回 。
。
:神话色彩,没什么好说的。
第六十九回 。
。
:这回还是反映一些人对曹操的恶视。
第七十回 。
。
都是些汉中的争夺战,主要任务是张飞张郃黄忠,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
第七十一 七十二回 也是汉中的争夺战曹操退兵。
那天晚上以鸡肋为号。
杨修果断看出来了。
于是便杀了杨修,说他乱军心。
其实杨修这个人也是绝顶聪明但他爱卖弄聪明。
曹操真正要杀他是因为他卷入了储君之争。
第七十三回 刘备称王:汉中拿下,刘备称王。
云长趁着一连串的大捷 拨兵攻襄阳樊城。
而且都打下了。
可以看出军心是作战时很重要的东西。
第七十四回 庞德负棺:樊城战役中,庞德为了取得曹操信任,背了口棺材上阵,说,要么我进这棺材,要么关羽进这棺材。
曹操很感动,救命他救樊城。
庞德之义,不亚关羽啊。
还有放水淹七军就不说了,大将于禁投降,名声垂败。
第七十五回 刮骨疗毒:史实刮骨疗毒的并不是华佗,而是一名军医,因为这个时候华佗早死了。
这里用华佗之神来衬托关羽之神。
还有吕蒙装病 陆逊即位大都督。
陆逊表书赞扬关羽。
关羽笑了,孙权的手下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周瑜是个能人可惜死了,鲁肃是个和事老,吕蒙是个病鬼。
这个陆逊却是一个庸儒。
于是他就放心的打襄樊,以至于后方南郡空虚。
第七十六回 走麦城:一代武圣,落到了四面楚歌的下场。
荆州后方空虚,吕蒙的病就好了,陆逊也不儒生了,直接抄他老窝。
可以看出,兵不厌诈,陆逊这个人在三国志中是一个人占一个章的。
和诸葛亮还有各个君主一样,所以陆逊是三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
第七十七回 关羽显圣:迷信色彩,不多点评。
第七十八回 曹操之死:关羽死后不久 曹操也死了。
这里面的华佗是虚构的 华佗早就死了。
曹操是头疼病死的,因为他日理万机啊。
所以有才干的人有抱负的人,要以青春以生命为代价才能有成就。
第七十九回 七步诗:同样曹操的儿子们的争夺储君位也很激烈。
曹丕更是残忍。
七步诗我没事也爱念几句,常常感人肺腑。
曹植的才华是真真真好。
第八十回 两国诞生:曹丕篡汉称帝。
因为政治需要,天下大势已定。
三分天下,谁听汉献帝的。
故而篡汉了。
刘备也跟着称帝。
罗贯中的标题是曹丕称帝就是篡汉,刘备称帝就是续大统。
真是。
。
。
。
。
第八十一回 张飞遇害:刘备称帝的同一年 张飞伐吴。
这个时候刘备的野心也大起来了,哪还想什么兴复汉室。
而且口味重,直接打孙权的首都。
张飞这个人的性子是这样,尊于大夫而恶于小人。
他对那些做官的有品德的人很尊敬,对那些地位低的人就不怎么喜欢,比如他喜欢鞭打士卒。
喜欢酒后鞭打士卒。
所以他才会死。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前面我不是说孙权能屈能伸嘛
就是这样。
他需要发展需要牢固政治,就投降曹丕。
等时机一到,就与他摊牌。
或许有人说孙权不要脸,但这关系到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政治体系的存亡,你就是这个体系的代表,你不这样做就要遭殃。
所以孙权到最晚才称帝。
第八十三回 刘备征吴:上一回就交代了刘备征吴。
这一回主要是写刘备一路强攻,陆逊避其锋芒连连撤退。
刘备擒拿到了一些将领,是跟关羽张飞的死能扯上关系的。
其实都是虚构,很多将领都并不是落在他手中。
陆逊这个年轻的将领出道了。
孙权势力从此改写。
第八十四回 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也是以少胜多,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以为着形势的发展。
官渡之战决定了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决定了天下三分曹操元气大伤,夷陵之战决定了蜀汉从顶峰遭到挫败,以至于困死于益州。
还有孔明的八阵图,这个也是被神化了的情节。
八阵图有是有,但是并不是什么奇门遁甲之术,是很普遍的阵型。
第八十五回 白帝城托孤:刘备病逝,将刘禅和蜀汉基业托付于诸葛亮,正托付人是孔明,副托付人是李严。
其实刘备和孔明的关系并非鱼水。
谁会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送给一个外人
所以他怎么会说先生可自取之
所以这就是考验孔明。
安居平五路嘛也很精彩。
第八十六回 曹丕伐吴:张温和秦宓的对白很精彩,曹丕之败就可说明陆逊之才。
第八十七回 云南之乱:这些我没有什么好说的,虚构程度太多后面的几回我也就不说什么了第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回:这里全是虚构。
赵云魏延是蜀国主力,应该在北方东面布防 。
怎么可能被带来南征。
而且那些人物塑造的奇形怪样。
这里只能说要收服人心要软硬兼加。
第九十一回 出师表:读了出师表的人都会被孔明的忠义所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也是六出祁山的开始。
第九十二 九十三 九十四回:诸葛亮攻打雍州凉州西凉一带。
姜维投降。
主要是战略,也没什么好感悟的。
第九十五回 失街亭:街亭是当时进军的咽喉要道。
有人说马谡是纸上谈兵,并不是的。
下回我会说。
还有空城计,这个我替司马懿出几个主意。
司马懿不是有十万大军嘛,把城池围下来几天行不行。
拿根箭把孔明射下来行不行
派个侦察连进去探探虚实行不行
何必看到孔明太城楼上开派对就退军呢。
所以这里的虚构程度是有够深的。
第九十六回 挥泪斩马谡:马谡虽然是纸上谈兵,但他的才华是诸葛亮肯定的,只是他刚愎自用,纸上谈兵并不能用来形容马谡。
马谡的死呢,也是必然。
丢失街亭并不是死罪,但是有人进言不可让马谡领军,孔明不听。
然而街亭失守。
孔明难逃其咎。
不斩马谡,自己下不了台。
众人心里不服,毕竟别人可是劝过诸葛亮的。
所以马谡之死是必然的。
第九十七 九十八 九十九回:这里一直是孔明进攻,司马懿死守。
所以三国志12里司马懿的技能是固战坚守 。
司马懿喜欢守,为什么
因为蜀国国力小,但是有三川之险。
易守难攻。
而诸葛亮不断进攻耗费国力,司马懿如果守住了,蜀国国力就会一年不如一年。
那个时候,司马懿要灭蜀就很容易了。
孔明呢,他要完成先帝的夙愿,完成自己的抱负。
所以以攻代守,连年北伐,但是他没意识到国力的消弱。
以攻代守是个很高明的战略方针。
如果你静养,你静养什么,你国力增强魏国不会增强嘛
等你强大了你打谁
天下就三块。
所以孔明和司马懿都是有高明之处。
患得患失。
第一百回 羞辱仲达:人们都知道孔明谨慎,其实司马懿也谨慎,老谋深算。
司马懿与孔明都以大局为重。
所以司马懿尽管孔明这样羞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
而且还穿上衣服,这真是怎样大的胸怀啊。
101 102:一个装神弄鬼,一个木牛流马。
这两点我都觉得不是虚构的。
装神弄鬼骗张合很容易,木牛流马也是真的。
这是一种运输工具,但是具体是怎么造的我就不知道了。
103 104:孔明之死。
孔明的死应该是操劳军务引起的饮食不调,所以应该得的是胃病。
而他吩咐手下人办的事就太不现实。
比如魏延,魏延是大大的忠诚。
先帝非常器重他,他的造反事实上是和杨仪的一场内讧。
孔明死了,大权在蒋琬手里,造成了姜维北伐受阻。
杨仪的罢官。
而刘禅呢
其实他根本没有把诸葛亮视之如父。
其他的就不多说。
105 :上面已经说了魏延的造反是场内讧 106 107:主要是讲司马懿如何除去政敌,获得曹氏兵权的。
还有姜维的北伐,他败了。
没错,为什么,不是他不如诸葛亮。
是他没有诸葛亮的地位,他没有大权独揽。
北伐力不从心。
108:没有什么好说的。
109到118:不好意思我有点事,只能大概阐述一下。
其实这里的看点无非就是姜维北伐。
和司马氏造反。
司马昭被封晋王。
手下的邓艾钟会各怀鬼胎,姜维北伐受挫。
119 蜀国投降:魏国差不多不在了,蜀国投降了。
焦周怂恿的。
有人说焦周误国。
其实不是,蜀国该亡。
诸葛亮姜维连年北伐,国力空虚。
北伐要钱吧,钱是老百姓拿来的吧。
老百姓就命苦了。
当时有一个叫薛琮的到了蜀国,回吴国说 蜀国将亡,因为那得老百姓个个都面黄肌瘦。
蜀国还能撑多久呢。
蜀国如一个盆地,没有荆州,北伐就得往祁山。
大军想出去都难,当时隆中对孔明就说要拿下荆州。
可是荆州在曹操和孙权手里,你抢的到么
所以蜀国该亡。
而姜维呢
唆使钟会独立,想趁机杀了钟会复兴蜀国。
结果事情败露遭害。
姜维他可以投降享受荣华富贵,可以自刎就死。
可是他选择了做有用的,选择了不择手段的取完成自己心里的理想。
这是值得任何一个人都尊敬的。
120:三分归一统。
孙皓残暴 蜀国已亡唇齿之交已丧。
吴国必亡。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是什么意思
遗民泪尽胡尘里, 表达了对金兵入侵的人民的怀念南望王师又一年。
表达了诗人渴望统一
辛弃疾的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像[1]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前140-前117),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 辛弃疾(11张)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 辛弃疾的画像(20张)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
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
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
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
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
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
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
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生平事迹ぢ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
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
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
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
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
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
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
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
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
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
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
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唱的什么歌,‘风云起 山河动 黄埔建军声势雄’
【第1句】:此歌是《国民革命军陆歌》
【第2句】:《国民革命军军歌》是第2溃军们列队走出站,接受整编时所唱的歌曲(剧中仅唱
【第1句】:2两段)。
歌词: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
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剧中改为“保家卫国作先锋”)。
纵横扫荡,复兴中华,所向无敌,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响,龙腾虎跃军威壮,忠诚精实风纪扬。
机动攻势,勇敢沉着,奇袭主动智谋广。
肝胆相照,团结自强,歼灭敌寇,凯歌唱。
【第3句】:作词者:何志浩;谱曲者:樊燮华。
谁给我一篇《隋唐英雄传》读后感400左右,初中水平
《隋唐演义》读后感我最喜欢看《隋唐演义》这本书,这本书中的人物千姿百态,有力大无比的李元霸、狂妄自大的宇文成都、英勇善战的裴元庆、奋不顾身的雄海阔、文武双全的秦琼、爱将如命的秦王李世民……。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秦王钻鞭得尉迟》。
讲得是秦王李世民一心想得到武艺出众的尉迟恭,他便杀了尉迟恭的主子,然后尉迟恭要让李世民和程咬金从他的鞭下钻过。
李世民和程咬金便从他的鞭下钻过。
尉迟恭本可以用鞭打死李世民,但他却没有,因为他被李世民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读了这部小说,我被人物身上的特有精神深深感动。
瓦岗寨众兄弟为了推翻当时的封建社会,创造一个民主的世界而招兵买马,与另十七路反王一同征讨隋朝。
瓦岗寨众兄弟这种为人民着想、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王伯当虽然跟错了人,但他一心为自己的主人效劳,他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雄阔海托住千斤闸,让十八路反王安全逃离,让我从中体会到不能只顾自己的安危,不管他人的性命。
我想如果世上每一个人都学他们的一个优点,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有机会,你也去看一看《隋唐演义》这本小说吧,保证你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