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伐的原因读后感

恒温领兵北伐读后感

公元234年八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宣告了其奋斗终生的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崇高目标以失败而结束。

有感于此,大诗人杜甫发出催人泪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千古绝唱。

的确,诸葛亮虽然只是一位失败的、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但他所表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魅力,千百年来得到人们的尊崇,人们无不为其失败的结局而叹息。

但历史是残酷的,其发展是不以人们美好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

蜀汉的弱小及诸葛亮自身素质的制约,决定了北伐必然失败的命运。

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时,魏国雄据北方十一州,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黄淮平原在其境内。

全国有人口四百多万,雄兵四十万。

加上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数十年的精心治理,国内政治清明、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稳定、更有一大批能臣猛将鼎力辅佐,其国力可谓如日中天。

反观蜀汉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仅占据益州偏安一方,失去了隆中对中提出的两路进军的战略计划实施的可能性.虽然刘备曾试图夺回荆州,扭转不利局面,但讨伐东吴失败,国力遭到重创.后虽经诸葛亮的励精图治,国力有所恢复。

但人口不足一百万,带甲不过十万,经济实力更是无法和魏国相提并论,两国国力可谓相差悬殊,诸葛亮也无奈地表示“益州疲弊”。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伐前夕,魏国的大将孟达发动叛乱,但叛乱规模不大,不足以撼动魏国的统治基础,与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提出的“天下有变”的形势相距甚远。

诸葛亮的北伐是在蜀汉与曹魏在综合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且违背他最初的战略计划的情况下发动的,因此北伐无疑是蚍蜉撼树,焉能不败。

长久以来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都错误地认为诸葛亮具有神鬼莫测的军事谋略。

然而在历史上军事谋略正是诸葛亮的短处,《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指出“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从初出茅庐到成为蜀汉丞相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诸葛亮主要担负刘备集团的后勤保障,史称“调其赋税以充军资”,并不直接参与重大军事谋划工作。

这足以说明诸葛亮的强项在于治理国家而非行军打仗,是属于汉代萧何那一类的人才。

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奇谋为短”的弱点便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战略上企图通过单纯的军事打击以取胜,对其它制胜方法缺乏考虑。

战术运用上过于谨慎,执着于与敌正面作战,未能灵活运用奇正之法,不采纳魏延“子午谷”之谋便是一例。

因此,不难看出诸葛亮不善行军作战的特点,是造成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成都的武侯祠中有清人赵藩撰写的对联“上联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多少反映了诸葛亮在用兵治蜀上的失误,发人深省。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原因可从好些方面回答: 首先,诸葛北伐,不仅是为完成先帝托孤遗愿,更是一种政治和军事策略。

因为蜀国偏弱,而国内实力分为三派:原属刘焉的东州派,本土的巴蜀派,刘备的荆州派,刘备在时威望天下无人能及,自然可以协调好各种矛盾,然而刘备死后,蜀中矛盾无人能够协调,诸葛只好以战养战,并借战争分散国内的注意力,这是在政治上的策略。

那么在军事上,隆重对妙计北伐,兵分二路,随着荆州失守,已成泡影,诸葛在出色的外交之下,结好孙吴,共约北伐,但吴国每次只是佯装进攻,遇挫则反,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北伐而对魏国进行牵制。

吴国偏安,且国内阶级矛盾与暴动不断,这使孙吴的国策制定在守成上。

从孙坚死的时候对孙权和孙策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他说孙策和自己一样,属于开疆拓土的英雄人物,而孙权属于守成型的,故孙吴历来少北伐,重偏安。

诸葛亮北伐原因???

北伐目的是什么

打的魏军落花流水,驱除曹魏,一统中原,这就是魏延想的。

事实上蜀汉和魏国的国力相差七倍,单靠现有的军事力量,就展开蜀魏的决战对蜀国真的有利吗

答案显然不乐观。

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并非与魏国决战,而在于斩断魏国右臂,控制河西走廊,改蜀汉南北攻势为东西攻势,依靠雍凉积蓄力量,这是比较现实的作战方针。

事实上,如果不是街亭失利,此消彼长,吴蜀联合军与魏国的力量对比就会出现变化。

这是诸葛亮从全局上对隆中对的修正,他清醒的认识到荆州不可以复得,益州不足以制天下,控制民风剽悍的西凉,自西向东居高临下,则为蜀汉取得北周灭齐的君临态势。

如果攻占雍凉,后来北伐困扰孔明的兵员、粮运,甚至人才问题均可迎刃而解,而且背后还没有一个可能随时背盟的东吴。

消化了凉州以后,蜀吴就可以象两个不同方向的绞索,慢慢的把魏国绞死。

诸葛亮是并不打算毕其功于一役。

北伐有“最高理想”和“最低理想”。

最高的,当然是灭魏。

但务实的诸葛没打算就在他这代完成。

他不可能不面对实力差距的现实

最低的理想就是拿下雍凉一代。

这里有占领的可能,不是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政治上,雍凉是魏国版图最后获得的地盘,雍凉百姓历来厌魏(或厌曹),魏国在拿雍凉一带时,急于获得,也没采取“攻心为上”之类的高明措施,大开杀戒,更使雍凉之人对其怨恨

相反,由于马超的缘故,雍凉百姓却比较亲蜀。

在诸葛去世多年后的姜维主事时,雍凉还有部落首领率部投蜀,就是个证明

由于这个原因,蜀汉拿下雍凉,就不是信口开河。

而是完全有可能

如拿下,蜀汉就可改变一个州的尴尬。

再图关中,也就比较现实

三国演义中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中原的故事,还有姜维兵败牛头山怎么回事

现实给了诸葛亮太多太多的无奈.一个年老多病的丞相和一个懦弱的刘阿斗,支撑着蜀汉的大业.曹氏雄据中原,孙氏以江河之险而盘据江东,蜀汉则偏据西南一隅.益州仍然疲敝,朝中又有奸宦未除,后主性愚.诸葛亮忧心忡忡,他希望以一篇《出师表》的铮铮忠言打动后主,激励后主刘禅奋发图强,从而成为一代贤君. 老丞相将为政之道与后主刘禅娓娓道来,节奏舒缓,隐隐透出几分暖意.从那轻缓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并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是一种暖融融的长辈与后辈的关系.诸葛亮希望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可以一统天下的君王.文章隐隐露出几分无奈和几丝渺茫的希望. 观后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想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先帝之遗愿。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读罢此表,不由让人心潮涌动。

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

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

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

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

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

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86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