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回答读后感2000字
北岛《回答》的感想
感受到作者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质问,他怀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对于现实的质疑与不认同。
和一股自信的力量震撼人。
《岸》北岛 读后感
20几年前读过北岛的《宣告》,再读,有一番心得。
本诗的题材和视角独特,借助一个设计的场景,自然流露出自己的志向。
有激情“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有无奈和矛盾“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回答》表达了作者北岛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的一个历史彻底告别的“宣言.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给孩子的散文李坨北岛读后感
给孩子的散文》 北岛\\\/李陀编 中信出版社 最近上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李陀、北岛编的《给孩子的散文》。
书到手,却大为失望。
头一个感觉是没章法,不像是给孩子看的,给大人看呢,也未必佳。
第一伤 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己之道 我以为,散文无论什么起手式,都能往下写,它是最讲究兵法,又不露行迹的。
而书中所选的篇幅,手势还是太重了。
换句话说:太像作文。
这大概是由于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自己之道,太想让现在的“孩子们”受到有益且迫切的教化,而忘记了孩子的心灵对外界事物是选择性吸收。
编选者似乎特别偏好委婉抒情的风格,譬如鲁迅,选了《野草》集里的《好的故事》和《雪》。
但抽离当时的写作背景看,这两篇都显得大而空,不是小孩子该进去的方向。
因孩子写东西,不易实,让他们唱高调,说空话,他们一学就会。
这两篇也不能显示鲁迅大作家的体量,反倒不如他的另一篇小文《风筝》来得切实可爱。
《风筝》里的鲁迅对童年、对孩子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忏悔者的姿态,这是很要紧的。
近来《风筝》绘成了图画书,我读给六岁的女儿听,她指着书上一幅幅图画,作者寂寥的心思,小孩子全看明白了。
再想想李陀在受访时说的:“就是我们中国一提起儿童和青少年读物,似乎就是儿童故事和儿童漫画这两样,细想想,这其实很不正常,知识领域那么广阔,难道我们的孩子就靠这点营养长大
”如果说绘本被简单地称作“儿童漫画”,那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读错书了。
小孩子看点儿小孩子味儿的东西,有何不可
非要拿大人的二流作品来认真研读,难道我们是在培养文学批评家吗
对孩子该读什么,鲁迅说过一个浅显的标准——不要一做起文章来就“过于高深,于是就很枯燥”,让孩子们望而生畏。
他希望中国作家要多写一些“浅显而有趣”,而且“插许多图”的科学读物。
今人对孩童的见解,还是绕不过迅哥啊。
第二伤 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 这本集子伤也伤在:教辅书的味道太浓。
像是编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看的,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
也许编选者对儿童的印象,还停留在自己小时候。
有这样的心理镜像,所选文章难免欠通脱。
用陈丹青的话说,就是不够“元气淋漓”。
如果以篇幅计,选文也有五六页长的,但大多是短文。
要说这本集子体现了散文的精华,我很难同意。
其涩有之,其拧巴有之,这难道就代表了汉语之美
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
北岛写《回答》时的背景
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创刊号(1978年12月23日),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1979年第3期。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北岛是带着对“”的强烈的否定倾向进入诗坛的。
他在小说里曾借主人公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诗,过去喜欢它美丽的一面,现在却喜欢它鞭挞生活和刺人心肠的一面。
”诗人已经从顶礼膜拜、盲从苟合、随波逐流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他以怀疑、指控的态势切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实,表现他对生活的决绝的批判、否定和毫不妥协的反抗。
他的诗集中地表现了一代人所特有的悲愤和沉思。
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
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回答》一诗显示了北岛深沉、冷峻和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特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