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岛蓝房子读后感

北岛的《蓝房子》

是著名诗人的散文新作,在里,以轻松又严肃之笔写散文,绘人状物,大千世界,有时像漫画,有时是油画。

有亲情抒发、生活记趣,更有与当代最重要的诗人、盖瑞·等的特殊情谊。

收文28篇,是一部唯美至极的散文集。

以有点诙谐,又有点苦涩的诗意,铺陈出触手可及的艺术质感。

作家、文学评论家李陀在《蓝房子》的序言里把北岛散文里的幽默称为一颗颗“温润明亮的珍珠”,的诗意则如“林中薄雾”,而其特有的修辞、笔调和意象则是在幽默与诗意之间形成张力的。

面对北岛的散文,李陀说,“在20世纪70年代,北岛的怀疑,如同金斯堡的愤怒,曾经震动了千百万的。

我相信,怀疑是北岛的影子,会终生终世跟着他,无论他漂泊到哪里。

” 北岛的散文是一种以全球风景的边缘为基点,重新书写人类、自我、他人,以及己他关系的高贵尝试,是“写,找流浪者,流浪者认流浪者”。

北岛的散文,正越来越成为“北岛体”,并成为21世纪初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啥意思

·诗歌正成为一种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 记者:前不久,你获得阿格那国际诗歌奖(International Poetry Argana Award),也是你的诗歌第一次翻译成阿拉伯语,据我所知,中国诗歌被翻译成阿拉伯语的很少,请谈一下这个奖的情况。

北岛:这个奖是由摩洛哥诗歌之家,即国际诗歌节的组织者颁发的。

诗歌节从96年开始办,每两年一次。

今年是他们首次设奖,以后随诗歌节一起,每两年颁发一次。

Argana是一种只在摩洛哥才有的树,乍看像橄榄树。

记者:他们为什么选中你

北岛:我也不知道。

按授奖词的说法是颁给其独创性得到国际公认的诗人。

我想一个诗歌奖除了是对诗人创作的肯定外,主要是强调诗歌在当今世界中的作用。

如果诗人只是得点名得点钱,没什么意义。

在这个充满暴力的时代,诗歌可以传递另一种信息。

帕斯说过,诗歌是除了宗教和革命以外的第三种声音。

宗教和革命都充满暴力色彩,而诗歌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可以拆除种族文化之间的樊篱。

记者:你得了不少国际奖,怎么看待这些奖

北岛:首先,作家不会因为得奖不高兴,这当然是种荣誉。

但荣誉也可能是个圈套,自己可别往里钻。

写作不因为得奖而变得重要,也不因为不得奖而变得不重要。

记者:也包括

因为你曾是中国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北岛:对。

只不过是18个人选出来的一个奖,奖金多点,名声大些,它只代表18个人的看法,而且被种种因素所左右。

的重要性也许是对非商业化文学的推崇,至少每年有一天让人们注意到文学的存在,但随后商业化对获奖者的利用,也多少消解了它的意义。

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个百年情结,所以有中国人得奖挺好,让大家解了这个结。

记者:你在摩洛哥的受奖发言中提到,“诗歌正在成为中产阶级的饭后甜点,是种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

”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北岛:从50年代末至今,美国大批诗人进入大学教写作,诗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活有了保障,渐渐变成中产阶级的一部分,想象力变得贫乏苍白。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本来需要原始冲动,是反对权威的,现在他们得紧跟随教授才行,写诗变成了个生产过程,好像诗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诗人也是可以被制造的。

由于这种误导,产生了众多平庸的诗人,因为没什么好写的,大家开始讲故事。

现在美国诗歌主流叫做叙事性诗歌(Narrative Poetry),那甚至也不是故事,只是些日常琐事,絮絮叨叨,跟北京街头老大妈聊天没什么区别。

记者:你不喜欢关注生活细节、来自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对吗

北岛:不一定在于写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写。

生活细节也好,宏大题材也好,很多东西都可以入诗。

但诗得有激情和想象力,得有说不清的力量和让人晕眩的东西。

现在国内的一些诗人也在写类似的“叙事性诗歌”,这些诗人里包括以前的“第三代”和现在的所谓“第四代”。

中国的诗歌现状和美国的还是不太一样。

一方面,中国诗歌的这种倾向,多少也和中产阶级化的社会转型有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影响的焦虑”,即第三代诗歌要避开“今天派”的影响,另寻出路。

美国诗歌专业化后,有点像我们的作协,对创作没好处。

虽然美国诗歌中有不同声音,比如“垮掉一代”、“黑山派”和“纽约诗派”,但其主流诗歌是非常保守的。

记者:评价一下第三代诗人。

北岛:第三代中有不少出色的诗人。

不像我们那样,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作为文化革命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没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负担。

他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试图建立和中国古代文体的对话关系,比如张?的“镜中”,柏桦的“在清朝”、“苏州记事一年”,都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作品。

我在美国大学用这些诗作教材。

记者:你对第三代的描述,让我想起第三代们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界定和争议。

北岛:在我看来,这种争论没什么意义,是诗人之间争夺话语权的结果。

你说柏桦是民间的还是知识分子的

很难界定。

我不想让这个话题进入今天的谈话。

依我看,大家先把诗写好了再说。

8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写诗,诗人地位很高,现在少有人读诗,承认自己是诗人会被笑话。

前段时间成都的一些人,大概想复兴诗歌,把诗贴在公共汽车上,让它们满街跑。

我一直在想,诗和社会之间,怎样的关系才算和谐。

帕斯说过,读诗的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读。

中国的知识分子圈里,还是有人在读诗,这就很重要。

中国走了两个极端。

八十年代初,诗歌过热,一是正好处于话语转变期,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二是由于错觉,以为人人都可以当诗人。

到现在倒好,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

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

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

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

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记者:怎么评价国内的诗歌现状

北岛:我在国外待的时间太久了,没资格说三道四。

总的印象是中国的诗歌处于低潮,这和中国新诗的灾难性历史以及脆弱特质有关,也和突如其来的商业化压力有关。

所谓低潮高潮必须有参照系。

我的参照系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是世界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很多大师。

那时的战争、离别、痛苦,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苦难的艺术。

自50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

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

文字退居次要地位。

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

那像我们这些喜欢读诗、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很悲观

你可以往后看,读上个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

阅读没有时间性。

我就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读美国当代诗歌,离他们的现实太近,是有害的,很容易重蹈复辙。

记者:你向学生推荐哪些诗人

北岛:俄国的曼杰斯塔姆(Mandelstam),英国的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德国的特拉克尔(Georg Trakl)和鲍尔.策兰(Paul Celan),西班牙的洛尔迦(Garcia Lorca)和瓦耶霍(Cesar Vallejo)等,读这些大师的作品才知道诗的高度在哪里。

我不认为诗歌总是在进步,某一时期它会产生巨大的倒退。

·语言上的忠诚和文化上的反叛,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记者:刚开始写诗时,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北岛:郭路生,也就是食指。

那是70年春,我和几个朋友到颐和园划船,一个朋友站在船头朗诵食指的诗,对我的震动很大。

那个春天我开始写诗。

之前都写旧体诗。

记者:“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是这首诗吧

你的“朗诵记”里提到过。

北岛:对。

我被他诗中的那种迷惘与苦闷深深触动了,那正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以至一代人的心境。

毫无疑问,他是自6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

记者:你怎么看自己早期的诗歌

北岛: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

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

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一辈子的事。

记者:你现在的诗和出国前的诗有什么不同

北岛: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断裂,语言经验上是一致的。

如果说变化,可能现在的诗更往里走,更想探讨自己内心历程,更复杂,更难懂。

有时朗诵会上碰到中国听众,他们说更喜欢我早期的诗。

我能感到和读者的距离在拉大。

记者:介不介意这种距离

北岛:不介意。

记者:在心里有没有秘密读者

北岛:有。

诗一直都是写给秘密读者的,这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想像出的某个人。

记者:现在写诗的速度是怎样的

北岛:我在有意放慢速度。

过去这十来年,写得太多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重复。

记者:远离母语,远离熟悉的环境,对写作有影响吗

北岛:我不同意关于“文化的根”的说法。

从年轻时代开始,我们吸取的营养就是来自不同文化的,那时写的诗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

作为作家,确实有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中文写作本身就确定了你的身份---你是中国诗人。

像哈金用英文写作,他就是美国作家。

在语言上的忠诚和在文化上的反叛,会形成一种紧张关系,这又恰恰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记者:中篇小说<<波动>>是74年写的吧

北岛:初稿是74年,改了三稿,79年定稿,81年在上发的。

记者:为什么没继续写小说

北岛:后来写过一些短篇。

停止写小说有几个原因,一是那时没怎么看过小说,胆大,敢写。

到了70年代末开始,大量翻译作品出来,我一下子被震住了,觉得差距太大,干脆放弃。

记者:以后还会写小说吗

北岛:不会。

诗人和小说家是两种动物,其思路体力节奏以及猎物都不一样。

也许写散文是我在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妥协。

记者:我读了你的散文集和,很喜欢,风格和你的诗完全不同,你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幽默。

是用随笔的方式讲故事。

我更愿意叫它们随笔,散文听起来有点抒情,而你的文章不抒情,像一些针尖,干净利落地划过皮肤。

为什么开始写散文

北岛:最初是偶然的。

当时和老板关系不好,把在大学教书的饭碗给丢了,只好靠写专栏养家糊口。

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写散文对我是一种放松,写诗久了,和语言的关系紧张,像琴弦越拧越紧。

另外,诗歌所能表达的毕竟有限,比如对日常生活以及对人与事的记录是无能为力的。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记者:你的描述了在欧洲的4年里,换了7个国家,搬迁15次,我从中读到的是你的苦闷和无奈。

当时靠什么力量扛过来的

北岛:我们这些作家当年被批判也好被赞扬也好,反正一夜成名,备受瞩目。

突然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

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特别受不了。

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关。

慢慢的,心变得平静了,一切从头开始--作一个普通人,学会自己生活,学会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母语写作。

那是重新修行的过程,通过写作来修行并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记者:有没有绝望的时候

北岛:当然有。

我喝酒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在北欧喝很多威斯忌,有时觉得这晚过不下去了,非把自己灌醉才行。

第二天醒来,松口气--总算又熬过了一夜。

记者: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

北岛:头两三年。

加上北欧气候不好,冷,天黑得早。

记者:到处游历、搬家,一直带在身边的,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北岛:中文。

这是唯一不能丢的行李。

记者:你交游很广,结识了许多诗人和作家,说说这种交游的感受。

北岛:游历其实从最初写诗就开始了。

先是串门,在串来串去,然后串到白洋淀,甚至更远的地方。

从85年起变成了世界范围的游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诗人和作家。

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和文化,游历久了,变得身份不明。

这些人和自己及其他的语言文化都拉开了距离,游离在中间地带,这种现象实际上在改变世界文化的景观。

这次到摩洛哥开会,我顺便去看望一个住在摩洛哥的西班牙最有名的小说家胡安.高蒂萨罗(Juan Goytisolo),今年春天,我们一起去了。

他觉得住在摩洛哥,和西班牙的距离正好,足够他观察国内的一切,又不必介入国内的纠纷。

他经常在西班牙的报纸上谈国际政治和社会问题。

我作为一个流浪者,因为不属于任何文化圈,就有一种说话的特权。

比如,我明确站在巴方,公开谴责以色列当局。

在参加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声援的访问活动中,我更切身体会到人所受的苦难。

但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在巴以问题上保持沉默,这和犹太人在欧洲的历史有关。

那是个禁区。

而葡萄牙小说家萨尔马戈(Saramago)挑战了这一禁区,他就受到很大的压力。

记者:相对而言,你觉得哪里最适合诗人生存和创作

北岛:哪儿都不适合诗人生存。

如果不谈诗人,作为移民,在美国生活要容易些,欧洲比美国排外得多。

美国虽有很多问题,但好处也多。

比如,像我这样的英文水平,居然能混到美国大学教英文写作,这在欧洲是想都不敢想的。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曾说,生活在美国的好处是,他不必向给他钱的人道谢,诗人和学者都是乞丐,但他们把乞讨的苦差推给了校长。

但问题是,诗歌和学者因为不用亲自乞讨,也就失去了乞丐的敬业精神,用不着流浪,有吃有喝的,转而成了施主,传教授业,居高自傲。

这种阶级成份的转换,必有后患。

记者:好像你对当教授不太感兴趣,那你喜欢什么职业

北岛:没有我喜欢的职业,但这话得看当时的历史条件。

我当建筑工人时,最羡慕的活是烧锅炉看水泵的,因为有时间读书写东西,但一直没轮上我;后来当编辑,梦想找份不坐班的差事,也未能如愿。

现在当老师,嘴又笨,不适合,但总比刷碗强。

记者:现在你在威斯康辛州的Beloit College当驻校诗人,都干些什么

北岛:我每年在Beloit待两个月,教诗歌创作和中国当代诗歌。

创作课分两部分,一是分析大师的作品,二是讨论学生自己的诗。

当场讨论学生的作品,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往往会因为一个词不懂而卡在那儿。

后来我要求他们提前把诗交给我,我先查字典把诗看懂了再说。

混久了就好了,一个词不懂也没关系,大概知道他们在写什么。

记者:这个工作可以让你摆脱生活压力吗

北岛:像我这样的第一代移民,面临很多压力:父亲病重,孩子要上大学,加上美国经济不好,教职不稳定。

我曾做过很多工作,比如在纽约和一个舞蹈团合作,在加州为法庭的中文口译出考题,给BMW汽车写颂词,等等。

我没什么可抱怨的,现在这工作收入还行,虽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好处是自由,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属于自己。

记者:这样你有大把时间参加各大学的诗歌朗诵会,我对这样的朗诵会很好奇。

北岛:一般有创作课的大学,都有朗诵系列(Reading Series ),配套成龙,组成了专业诗歌生产线。

大学的诗人教授们互相请来请去。

我也是受益者,常被请去朗诵。

但由于非正式教职,又是外国人,我享有误入中心的局外人的特权。

这种特权是:你在其中,但不必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同时又不在其中,距离使你保持足够的清醒和批判意识。

记者:你是用英文还是中文朗诵

北岛:用中文朗诵,然后请美国诗人或教授朗诵英文翻译,一首对一首,有时加字幕。

我从不用英文朗诵,一是英文没那么好,二是我喜欢中文的音调,喜欢那种它孤悬于另一种语境中的感觉。

说白了,我念错了,没人能听得懂。

记者:听众的反应怎样

北岛:各地不一样。

在欧洲,一般来说,不会有听不懂的问题,尤其像北欧国家,有理解晦涩诗歌的能力,他们自己就有很多这类的诗歌。

而美国注重的是叙事传统,听诗费点劲儿。

有时候我得搭配些容易懂的诗,朗诵前再说几句话作引导。

其实朗诵就是一种表演,你总不想跟听众过不去吧。

记者:你早期写了些情诗,后期不再写爱情了,你的感情经历和诗歌真的分开了吗

北岛:写情诗大概只能在青年时代。

那时,生活经验和写作很密切,到了一定岁数两者逐渐分开,写作变得曲折隐秘了,没有年轻时那么直接。

记者:以后会再写爱情诗吗

北岛:不知道,生活和写作都是不可预测的。

记者:现在谁在你的生活中最重要

北岛:女儿。

我对女儿有负罪感,我生活的动荡以及婚姻上的问题,对她影响很大。

我离开她时她只有4岁,10岁来美和我团聚,15岁又回到北京,17岁再搬回美国,像个小流浪儿,在该得到父爱时没有父爱。

记得刚和女儿分开的那段日子,我的感情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不能在街上听见孩子哭,一听见就跑,实在受不了。

记者:她读你的诗吗

北岛:很小的时候会背一两首,长大后就不读了。

记者:我喜欢你写给女儿五岁生日的那首诗,你女儿认同你的诗人身份吗

北岛:她没这个意识,有时还嘲笑我,直到在北京读国际学校时,她的中文老师和英文老师都要教我的诗,她似乎才另眼相待。

让我吃惊的是,她最近开始写诗了。

那是青春期骚动、跨国迁徙和文化震荡所致,倒是很自然的,应该和我没什么关系。

记者:你的日常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北岛:上午写作,中午午睡,下午去健身房读书学英文,给女儿做饭,晚上租个录象带看,算是休息。

记者:现在读中文多还是英文多

北岛:当然还是读中文多。

但出于生存需要,强迫自己读《纽约时报》,其英文简洁明快。

另外读点英文小说什么的,出于工作需要,有时也读读英文诗。

总之,平时犯懒,一到关键就得临阵磨枪。

记者:什么时候最想写诗

北岛:很久没写的时候,有种恐慌,就像学业荒废的感觉之于读书人一样。

记者:喜欢和身边的人谈诗吗

北岛:不喜欢,诗是不能谈的东西。

记者:你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北岛:失去亲人。

我妹妹在76年因游泳救人淹死了,那孩子得救了。

我和妹妹感情非常深,她那时才23岁,我27岁。

我痛不欲生。

我甚至觉得,后来写诗办刊物都和这事有关。

两年后我和朋友创办了《今天》。

记者:现在想起北京,还是像你书里提到的是“大白菜的味道”吗

北岛:嗅觉比其它感官的记忆更持久。

刚开始连做梦的背景都是北京。

时间一长,背景慢慢消失,剩下的只有气味。

在外边待久了,回去的路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我再也找不到那个我出生长大的地方。

13年后我第一次回北京,连家都找不着了。

冬储大白菜不见了,但它的味道留在记忆里,那是我的北京的一部分。

记者:如果让你现在给“幸福生活”下个定义,会是什么

北岛:记得年轻时读普希金的诗: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我一直没弄懂。

直到漂泊海外,加上岁月风霜,才体会到其真正含义。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北岛的生活现状

·诗歌正成为一种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 记者:前不久,你获得阿格那国际诗歌奖(International Poetry Argana Award),也是你的诗歌第一次翻译成阿拉伯语,据我所知,中国诗歌被翻译成阿拉伯语的很少,请谈一下这个奖的情况。

北岛:这个奖是由摩洛哥诗歌之家,即国际诗歌节的组织者颁发的。

诗歌节从96年开始办,每两年一次。

今年是他们首次设奖,以后随诗歌节一起,每两年颁发一次。

Argana是一种只在摩洛哥才有的树,乍看像橄榄树。

记者:他们为什么选中你

北岛:我也不知道。

按授奖词的说法是颁给其独创性得到国际公认的诗人。

我想一个诗歌奖除了是对诗人创作的肯定外,主要是强调诗歌在当今世界中的作用。

如果诗人只是得点名得点钱,没什么意义。

在这个充满暴力的时代,诗歌可以传递另一种信息。

帕斯说过,诗歌是除了宗教和革命以外的第三种声音。

宗教和革命都充满暴力色彩,而诗歌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可以拆除种族文化之间的樊篱。

记者:你得了不少国际奖,怎么看待这些奖

北岛:首先,作家不会因为得奖不高兴,这当然是种荣誉。

但荣誉也可能是个圈套,自己可别往里钻。

写作不因为得奖而变得重要,也不因为不得奖而变得不重要。

记者:也包括

因为你曾是中国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北岛:对。

只不过是18个人选出来的一个奖,奖金多点,名声大些,它只代表18个人的看法,而且被种种因素所左右。

的重要性也许是对非商业化文学的推崇,至少每年有一天让人们注意到文学的存在,但随后商业化对获奖者的利用,也多少消解了它的意义。

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个百年情结,所以有中国人得奖挺好,让大家解了这个结。

记者:你在摩洛哥的受奖发言中提到,“诗歌正在成为中产阶级的饭后甜点,是种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

”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北岛:从50年代末至今,美国大批诗人进入大学教写作,诗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活有了保障,渐渐变成中产阶级的一部分,想象力变得贫乏苍白。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本来需要原始冲动,是反对权威的,现在他们得紧跟随教授才行,写诗变成了个生产过程,好像诗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诗人也是可以被制造的。

由于这种误导,产生了众多平庸的诗人,因为没什么好写的,大家开始讲故事。

现在美国诗歌主流叫做叙事性诗歌(Narrative Poetry),那甚至也不是故事,只是些日常琐事,絮絮叨叨,跟北京街头老大妈聊天没什么区别。

记者:你不喜欢关注生活细节、来自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对吗

北岛:不一定在于写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写。

生活细节也好,宏大题材也好,很多东西都可以入诗。

但诗得有激情和想象力,得有说不清的力量和让人晕眩的东西。

现在国内的一些诗人也在写类似的“叙事性诗歌”,这些诗人里包括以前的“第三代”和现在的所谓“第四代”。

中国的诗歌现状和美国的还是不太一样。

一方面,中国诗歌的这种倾向,多少也和中产阶级化的社会转型有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影响的焦虑”,即第三代诗歌要避开“今天派”的影响,另寻出路。

美国诗歌专业化后,有点像我们的作协,对创作没好处。

虽然美国诗歌中有不同声音,比如“垮掉一代”、“黑山派”和“纽约诗派”,但其主流诗歌是非常保守的。

记者:评价一下第三代诗人。

北岛:第三代中有不少出色的诗人。

不像我们那样,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作为文化革命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没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负担。

他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试图建立和中国古代文体的对话关系,比如张?的“镜中”,柏桦的“在清朝”、“苏州记事一年”,都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作品。

我在美国大学用这些诗作教材。

记者:你对第三代的描述,让我想起第三代们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界定和争议。

北岛:在我看来,这种争论没什么意义,是诗人之间争夺话语权的结果。

你说柏桦是民间的还是知识分子的

很难界定。

我不想让这个话题进入今天的谈话。

依我看,大家先把诗写好了再说。

8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写诗,诗人地位很高,现在少有人读诗,承认自己是诗人会被笑话。

前段时间成都的一些人,大概想复兴诗歌,把诗贴在公共汽车上,让它们满街跑。

我一直在想,诗和社会之间,怎样的关系才算和谐。

帕斯说过,读诗的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读。

中国的知识分子圈里,还是有人在读诗,这就很重要。

中国走了两个极端。

八十年代初,诗歌过热,一是正好处于话语转变期,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二是由于错觉,以为人人都可以当诗人。

到现在倒好,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

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

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

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

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记者:怎么评价国内的诗歌现状

北岛:我在国外待的时间太久了,没资格说三道四。

总的印象是中国的诗歌处于低潮,这和中国新诗的灾难性历史以及脆弱特质有关,也和突如其来的商业化压力有关。

所谓低潮高潮必须有参照系。

我的参照系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是世界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很多大师。

那时的战争、离别、痛苦,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苦难的艺术。

自50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

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

文字退居次要地位。

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

那像我们这些喜欢读诗、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很悲观

你可以往后看,读上个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

阅读没有时间性。

我就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读美国当代诗歌,离他们的现实太近,是有害的,很容易重蹈复辙。

记者:你向学生推荐哪些诗人

北岛:俄国的曼杰斯塔姆(Mandelstam),英国的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德国的特拉克尔(Georg Trakl)和鲍尔.策兰(Paul Celan),西班牙的洛尔迦(Garcia Lorca)和瓦耶霍(Cesar Vallejo)等,读这些大师的作品才知道诗的高度在哪里。

我不认为诗歌总是在进步,某一时期它会产生巨大的倒退。

·语言上的忠诚和文化上的反叛,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记者:刚开始写诗时,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北岛:郭路生,也就是食指。

那是70年春,我和几个朋友到颐和园划船,一个朋友站在船头朗诵食指的诗,对我的震动很大。

那个春天我开始写诗。

之前都写旧体诗。

记者:“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是这首诗吧

你的“朗诵记”里提到过。

北岛:对。

我被他诗中的那种迷惘与苦闷深深触动了,那正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以至一代人的心境。

毫无疑问,他是自6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

记者:你怎么看自己早期的诗歌

北岛: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

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

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一辈子的事。

记者:你现在的诗和出国前的诗有什么不同

北岛: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断裂,语言经验上是一致的。

如果说变化,可能现在的诗更往里走,更想探讨自己内心历程,更复杂,更难懂。

有时朗诵会上碰到中国听众,他们说更喜欢我早期的诗。

我能感到和读者的距离在拉大。

记者:介不介意这种距离

北岛:不介意。

记者:在心里有没有秘密读者

北岛:有。

诗一直都是写给秘密读者的,这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想像出的某个人。

记者:现在写诗的速度是怎样的

北岛:我在有意放慢速度。

过去这十来年,写得太多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重复。

记者:远离母语,远离熟悉的环境,对写作有影响吗

北岛:我不同意关于“文化的根”的说法。

从年轻时代开始,我们吸取的营养就是来自不同文化的,那时写的诗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

作为作家,确实有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中文写作本身就确定了你的身份---你是中国诗人。

像哈金用英文写作,他就是美国作家。

在语言上的忠诚和在文化上的反叛,会形成一种紧张关系,这又恰恰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记者:中篇小说<<波动>>是74年写的吧

北岛:初稿是74年,改了三稿,79年定稿,81年在上发的。

记者:为什么没继续写小说

北岛:后来写过一些短篇。

停止写小说有几个原因,一是那时没怎么看过小说,胆大,敢写。

到了70年代末开始,大量翻译作品出来,我一下子被震住了,觉得差距太大,干脆放弃。

记者:以后还会写小说吗

北岛:不会。

诗人和小说家是两种动物,其思路体力节奏以及猎物都不一样。

也许写散文是我在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妥协。

记者:我读了你的散文集和,很喜欢,风格和你的诗完全不同,你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幽默。

是用随笔的方式讲故事。

我更愿意叫它们随笔,散文听起来有点抒情,而你的文章不抒情,像一些针尖,干净利落地划过皮肤。

为什么开始写散文

北岛:最初是偶然的。

当时和老板关系不好,把在大学教书的饭碗给丢了,只好靠写专栏养家糊口。

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写散文对我是一种放松,写诗久了,和语言的关系紧张,像琴弦越拧越紧。

另外,诗歌所能表达的毕竟有限,比如对日常生活以及对人与事的记录是无能为力的。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记者:你的描述了在欧洲的4年里,换了7个国家,搬迁15次,我从中读到的是你的苦闷和无奈。

当时靠什么力量扛过来的

北岛:我们这些作家当年被批判也好被赞扬也好,反正一夜成名,备受瞩目。

突然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

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特别受不了。

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关。

慢慢的,心变得平静了,一切从头开始--作一个普通人,学会自己生活,学会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母语写作。

那是重新修行的过程,通过写作来修行并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记者:有没有绝望的时候

北岛:当然有。

我喝酒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在北欧喝很多威斯忌,有时觉得这晚过不下去了,非把自己灌醉才行。

第二天醒来,松口气--总算又熬过了一夜。

记者: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

北岛:头两三年。

加上北欧气候不好,冷,天黑得早。

记者:到处游历、搬家,一直带在身边的,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北岛:中文。

这是唯一不能丢的行李。

记者:你交游很广,结识了许多诗人和作家,说说这种交游的感受。

北岛:游历其实从最初写诗就开始了。

先是串门,在串来串去,然后串到白洋淀,甚至更远的地方。

从85年起变成了世界范围的游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诗人和作家。

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和文化,游历久了,变得身份不明。

这些人和自己及其他的语言文化都拉开了距离,游离在中间地带,这种现象实际上在改变世界文化的景观。

这次到摩洛哥开会,我顺便去看望一个住在摩洛哥的西班牙最有名的小说家胡安.高蒂萨罗(Juan Goytisolo),今年春天,我们一起去了。

他觉得住在摩洛哥,和西班牙的距离正好,足够他观察国内的一切,又不必介入国内的纠纷。

他经常在西班牙的报纸上谈国际政治和社会问题。

我作为一个流浪者,因为不属于任何文化圈,就有一种说话的特权。

比如,我明确站在巴方,公开谴责以色列当局。

在参加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声援的访问活动中,我更切身体会到人所受的苦难。

但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在巴以问题上保持沉默,这和犹太人在欧洲的历史有关。

那是个禁区。

而葡萄牙小说家萨尔马戈(Saramago)挑战了这一禁区,他就受到很大的压力。

记者:相对而言,你觉得哪里最适合诗人生存和创作

北岛:哪儿都不适合诗人生存。

如果不谈诗人,作为移民,在美国生活要容易些,欧洲比美国排外得多。

美国虽有很多问题,但好处也多。

比如,像我这样的英文水平,居然能混到美国大学教英文写作,这在欧洲是想都不敢想的。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曾说,生活在美国的好处是,他不必向给他钱的人道谢,诗人和学者都是乞丐,但他们把乞讨的苦差推给了校长。

但问题是,诗歌和学者因为不用亲自乞讨,也就失去了乞丐的敬业精神,用不着流浪,有吃有喝的,转而成了施主,传教授业,居高自傲。

这种阶级成份的转换,必有后患。

记者:好像你对当教授不太感兴趣,那你喜欢什么职业

北岛:没有我喜欢的职业,但这话得看当时的历史条件。

我当建筑工人时,最羡慕的活是烧锅炉看水泵的,因为有时间读书写东西,但一直没轮上我;后来当编辑,梦想找份不坐班的差事,也未能如愿。

现在当老师,嘴又笨,不适合,但总比刷碗强。

记者:现在你在威斯康辛州的Beloit College当驻校诗人,都干些什么

北岛:我每年在Beloit待两个月,教诗歌创作和中国当代诗歌。

创作课分两部分,一是分析大师的作品,二是讨论学生自己的诗。

当场讨论学生的作品,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往往会因为一个词不懂而卡在那儿。

后来我要求他们提前把诗交给我,我先查字典把诗看懂了再说。

混久了就好了,一个词不懂也没关系,大概知道他们在写什么。

记者:这个工作可以让你摆脱生活压力吗

北岛:像我这样的第一代移民,面临很多压力:父亲病重,孩子要上大学,加上美国经济不好,教职不稳定。

我曾做过很多工作,比如在纽约和一个舞蹈团合作,在加州为法庭的中文口译出考题,给BMW汽车写颂词,等等。

我没什么可抱怨的,现在这工作收入还行,虽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好处是自由,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属于自己。

记者:这样你有大把时间参加各大学的诗歌朗诵会,我对这样的朗诵会很好奇。

北岛:一般有创作课的大学,都有朗诵系列(Reading Series ),配套成龙,组成了专业诗歌生产线。

大学的诗人教授们互相请来请去。

我也是受益者,常被请去朗诵。

但由于非正式教职,又是外国人,我享有误入中心的局外人的特权。

这种特权是:你在其中,但不必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同时又不在其中,距离使你保持足够的清醒和批判意识。

记者:你是用英文还是中文朗诵

北岛:用中文朗诵,然后请美国诗人或教授朗诵英文翻译,一首对一首,有时加字幕。

我从不用英文朗诵,一是英文没那么好,二是我喜欢中文的音调,喜欢那种它孤悬于另一种语境中的感觉。

说白了,我念错了,没人能听得懂。

记者:听众的反应怎样

北岛:各地不一样。

在欧洲,一般来说,不会有听不懂的问题,尤其像北欧国家,有理解晦涩诗歌的能力,他们自己就有很多这类的诗歌。

而美国注重的是叙事传统,听诗费点劲儿。

有时候我得搭配些容易懂的诗,朗诵前再说几句话作引导。

其实朗诵就是一种表演,你总不想跟听众过不去吧。

记者:你早期写了些情诗,后期不再写爱情了,你的感情经历和诗歌真的分开了吗

北岛:写情诗大概只能在青年时代。

那时,生活经验和写作很密切,到了一定岁数两者逐渐分开,写作变得曲折隐秘了,没有年轻时那么直接。

记者:以后会再写爱情诗吗

北岛:不知道,生活和写作都是不可预测的。

记者:现在谁在你的生活中最重要

北岛:女儿。

我对女儿有负罪感,我生活的动荡以及婚姻上的问题,对她影响很大。

我离开她时她只有4岁,10岁来美和我团聚,15岁又回到北京,17岁再搬回美国,像个小流浪儿,在该得到父爱时没有父爱。

记得刚和女儿分开的那段日子,我的感情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不能在街上听见孩子哭,一听见就跑,实在受不了。

记者:她读你的诗吗

北岛:很小的时候会背一两首,长大后就不读了。

记者:我喜欢你写给女儿五岁生日的那首诗,你女儿认同你的诗人身份吗

北岛:她没这个意识,有时还嘲笑我,直到在北京读国际学校时,她的中文老师和英文老师都要教我的诗,她似乎才另眼相待。

让我吃惊的是,她最近开始写诗了。

那是青春期骚动、跨国迁徙和文化震荡所致,倒是很自然的,应该和我没什么关系。

记者:你的日常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北岛:上午写作,中午午睡,下午去健身房读书学英文,给女儿做饭,晚上租个录象带看,算是休息。

记者:现在读中文多还是英文多

北岛:当然还是读中文多。

但出于生存需要,强迫自己读《纽约时报》,其英文简洁明快。

另外读点英文小说什么的,出于工作需要,有时也读读英文诗。

总之,平时犯懒,一到关键就得临阵磨枪。

记者:什么时候最想写诗

北岛:很久没写的时候,有种恐慌,就像学业荒废的感觉之于读书人一样。

记者:喜欢和身边的人谈诗吗

北岛:不喜欢,诗是不能谈的东西。

记者:你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北岛:失去亲人。

我妹妹在76年因游泳救人淹死了,那孩子得救了。

我和妹妹感情非常深,她那时才23岁,我27岁。

我痛不欲生。

我甚至觉得,后来写诗办刊物都和这事有关。

两年后我和朋友创办了《今天》。

记者:现在想起北京,还是像你书里提到的是“大白菜的味道”吗

北岛:嗅觉比其它感官的记忆更持久。

刚开始连做梦的背景都是北京。

时间一长,背景慢慢消失,剩下的只有气味。

在外边待久了,回去的路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我再也找不到那个我出生长大的地方。

13年后我第一次回北京,连家都找不着了。

冬储大白菜不见了,但它的味道留在记忆里,那是我的北京的一部分。

记者:如果让你现在给“幸福生活”下个定义,会是什么

北岛:记得年轻时读普希金的诗: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我一直没弄懂。

直到漂泊海外,加上岁月风霜,才体会到其真正含义。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适合集体朗诵的诗歌有哪些

在一片繁荣的荒凉中,对很多人来说,最希望的,就是有人给提供一个书单,把每年真正的好书罗列出来供人选择。

但做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到底哪些书算是好书,会见仁见智,人人不同,畅销不一定好,好的不一定畅销。

其次列出书单的人,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最后还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层次和修养。

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况且,阅读都是个人行为,一个人读什么书,如何选择,皆是隐私性话题,特别是文化人,并不乐意真的开诚布公。

缘由也不难明了,知识人的阅读事关自身观点、表达方式甚至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多属打地基的隐蔽行为,公布出来,有点类似于脱光衣服过安检。

记得梁文道就有过类似的想法,想采访一批人,重点看看他们的书房,征求董桥的意见,董桥就说,这怎么可以呢,文人的书房是最能透露他自身秘密的地方,是绝对不能允许别人进入的,好像梁文道最后只好作罢。

所以,就列出这份书单,给大家参考吧

【第1句】:《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197

【第92句】:《管锥编》,钱锤书著,中华书局,197

【第93句】:《人性的弱点》

【第4句】:《城堡》,卡夫卡著,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第5句】:《萨特研究》,柳鸣九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

【第16句】:《傅雷家书》,傅雷著,三联书店,198

【第27句】: “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98

【第98句】:《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

【第49句】:《人论》,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第10句】:《爱的艺术》,弗洛姆著,李健鸣译,商务印书馆,1986

【第11句】:《五人诗选》,北岛、舒婷等著,作家出版社,1986

【第12句】:《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著,花城出版社,1986

【第14句】:《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著,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第15句】:《随想录》,巴金著,三联书店,1987

【第16句】:《红高粱家族》,莫言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

【第17句】:《山坳上的中国》,何博传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第18句】:《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劳伦斯著,饶述一译,香港艺苑出版社,1988

【第19句】:《心灵史》,张承志著,花城出版社,1991

【第20句】:《九月寓言》,张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第22句】:《古船》,张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第23句】:《狱里狱外》,贾植芳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第24句】:《无梦楼随笔》,张中晓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第25句】:《陈寅格的最后20年》,陆键东著,三联书店,1996

【第26句】:《马桥词典》,韩少功著,作家出版社,1996

【第27句】:《顾准日记》,陈敏之、丁东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第28句】:《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第29句】:《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第30句】:《兄弟》(上、下),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2006

【第31句】:《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著,广州外国语学院译组译,朔望、董乐山、关在汉校,商务印书馆,1978

【第32句】:《早期教育与天才》,木村久一著,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教育组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

【第33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

【第34句】:《忏悔录》,卢梭著,黎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第35句】:《让历史来审判》,罗伊·梅德韦杰夫著,赵询、林英译,人民出版社,1981

【第36句】:《官僚主义的弊害》,佩雷菲特著,孟鞠如、李直译,商务印书馆,1981

【第37句】:《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第38句】:《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

【第39句】:《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著,田大畏等译,群众出版社,1982

【第40句】:《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著,董乐山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第41句】:《世界面临挑战》,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著,三联书店,1984

【第42句】:《兴盛与危机》,金观涛、刘青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第43句】:《宽容》,房龙著,迮卫等译,三联书店,1985

【第44句】:《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1986

【第45句】:《圣雄甘地》,皮埃尔、克林斯著,周万秀、吴葆璋译,新华出版社,1986

【第46句】:《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第48句】:《顾准文集》,顾准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第49句】:《民主新论》,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

【第50句】:《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著,三联书店,1996

【第51句】:《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著,三联书店,1997

【第52句】:《沉重的肉身》,刘小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第53句】:《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第54句】:《圣经:从神话到历史》,戴维·罗尔著,李阳、沈师光译,作家出版社,2000

【第55句】:《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第56句】:《风烛灰--思想的旋律》,金克木著,三联书店,2002

【第57句】:《自然权利与历史》,施特劳斯著,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

【第58句】:《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第59句】:《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第60句】:《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第61句】:《常识》,托马斯?潘恩著,何实译,华夏出版社.2004

【第62句】:《第三次浪潮》,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3

【第63句】:《走向世界》,钟叔河著,中华书局,1985

【第64句】:《文化苦旅》,余秋雨著,知识出版社,1992

【第65句】:《陈寅格的最后20年》,陆键东著,三联书店,1995

【第66句】:《胡风三十万言书》,胡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67句】:《寂静的春天》,卡逊著,吕兰瑞译,科学出版社,1979

【第68句】:《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朱正著,河南人民出 版社,1998

【第69句】:《沉思录》,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著,何怀宏译,三联书店,2008

【第70句】:《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第71句】:《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著,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

【第72句】:《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梁漱溟口述,艾恺采访,东方出版中心,2006

【第73句】:《娱乐至死》,尼尔·玻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74句】:《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第75句】:《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第76句】:《读书》(创刊号),《读书》编辑部编,三联书店,1979

【第77句】:《老照片》(第一辑),汪稼明编,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

【第78句】:《庄子说》(“蔡志忠书系”),蔡志忠著,三联书店,1990

【第79句】:《西方哲学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7

【第80句】:《富饶的贫困》(“走向未来”丛书),王小强、白南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第81句】:《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剑桥中国史”系列),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82句】:《尼罗河传》(“新世纪万有文库”),路德维希著,赵振尧、赵台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第83句】:《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1

【第84句】:《美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第85句】:《局外人 鼠疫》,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等译,漓江出版社,1990

【第86句】:《说园》,陈从周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第87句】:《绿化树》,张贤亮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第88句】:《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著,徐式谷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第89句】:《庄子集释》,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1985

【第90句】:《论语疏证》,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第91句】:《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8

【第92句】:《老子新译》,任继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第93句】:《正义论》,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第94句】:《历史研究》,汤恩比著,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第95句】:《爸爸爸》,韩少功著,作家出版社,1996

【第96句】:《高僧传》,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

【第97句】:《基督教会史》,张绥著,上海三联书店,1992

【第98句】:《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9句】:《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610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黄晓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01《四书集注》,朱熹注,岳麓书社,198510

【第2句】:《四书遇》,张岱著,朱宏达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0

【第3句】:《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198410

【第4句】:《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

【第5句】:《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

【第6句】:《九三年》,雨果著,郑永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0

【第7句】:《悲惨世界》,雨果著,李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0

【第8句】:《围城》,钱锤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0

【第9句】:《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著,田大畏等译,群众出版社,19821

【第10句】:《情爱论》,基·瓦西列夫著,赵永穆译,三联书店,1984111《异端的权利》,斯·茨威格著,赵台安、赵振尧译,三联书店,19861

【第12句】:《洗澡》,杨绛著,三联书店,19881

【第13句】:“蔡志忠漫画”,三联书店,19911

【第14句】:《这一代的事》(“读书文丛”),董桥著,三联书店,19921

【第15句】:《爱默生文选》(“美国文化丛书”),张爱玲译,三联书店,19861

【第16句】:《金庸全集》,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1

【第17句】:《唐文标纪念集》,关博文编,三联书店,19951

【第18句】:《布哈林论稿》,郑异凡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

【第19句】:《辩论》,詹姆斯?麦迪逊著,尹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1

【第20句】:《民主社会主义论》,殷叙彝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

【第21句】:《人·岁月·生活》,伊里亚·爱伦堡著,王金陵、冯南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

【第22句】:《哥德巴赫猜想》,徐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

【第23句】:《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编,商务印书馆,19781

【第24句】:《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1

【第25句】:《陈奂生上城》,高晓声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1

【第26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

【第27句】:《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

【第28句】:《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

【第29句】:《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苏步青等著,湖南少儿出版社,19971

【第30句】:《白门柳》,刘斯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

【第31句】:《草房子》,曹文轩著,江苏少儿出版社,19981

【第32句】:《拉贝日记》,约翰·拉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

【第33句】:《思痛录》,韦君宜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1

【第34句】:《中国通史》,白寿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第35句】:《杂交水稻学》,袁隆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

【第36句】:《高科技知识丛书》,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1

【第37句】:《话说中国》,何承伟总策划,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

【第38句】:《蓝海战略》,勒妮·莫博涅、W.钱·金著,吉宓译,商务印书馆,20051

【第39句】:《大国崛起》,唐晋等编,人民出版社,20061

【第41句】:《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吴元迈主编,译林出版社,20061

【第42句】:《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20071

【第43句】:《中国改革三十年》,张维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

【第44句】:《增长的极限》(“走向未来”丛书),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

【第45句】:《剑桥中国史系列》,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起各版本1

【第46句】:《第二性》,西蒙?波娃著,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

【第47句】:《存在与虚无》,萨特著,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1

【第48句】:《一九八四》,奥威尔著,董乐山译,花城出版社,19881

【第49句】:《强国梦-中国体育的内幕》,赵瑜著,作家出版社,19881

【第50句】:《庐山会议实录》,李锐著,春秋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

【第51句】:《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

【第52句】:《皖南民居》(“老房子系列”),俞宏理、李玉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1

【第53句】:《二十世纪中国全纪录》,广州市文化传播事务所编,北岳文艺出 版社,1995年1

【第54句】:《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王小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

【第55句】:《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朱正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1

【第56句】:《追随智慧》,凌志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

【第57句】:《哈利?波特》,J·K·罗琳著,苏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

【第58句】:《谁动了我的奶酪》,斯宾塞?约翰逊著,吴立俊译,中信出版社,20011

【第59句】:《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著,作家出版社,20031

【第60句】:《真相-裕仁天皇政治传记》,比克斯著,王丽萍、孙盛萍译,新华出版社,20041

【第61句】:《狼图腾》,姜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

【第62句】:《开卷有疑》,杨奎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

【第63句】:《平等与效率》(“走向未来”丛书),阿瑟?奥肯著,王忠民、黄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

【第64句】:《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

【第65句】:《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著,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1

【第66句】:《激荡的百年史-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的转变》,吉田茂著,孙凡、张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1

【第67句】:《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传统与变革”丛书),林毓生著,穆善培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

【第68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著,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1

【第69句】:《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东方出版社,1987年1

【第70句】:《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陈恭禄著,中华书局,19821

【第71句】:《中国近代史大纲》(民国学术经典文库),蒋廷黻著,东方出版社,19961

【第72句】:“公共论丛”系列,刘军宁、王焱等编,三联书店,19971

【第73句】:“草原部落黑马文丛”系列,贺雄飞主编,余杰、孔庆东、摩罗等 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

【第74句】:《韩子浅解》,梁启雄著,中华书局,19601

【第75句】:《明史》(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1

【第76句】:《社会学和现时代》,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潘培新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1

【第77句】:《新阶级》(“灰皮书”),密洛凡·德热拉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理论室19811

【第78句】:《马克思与第三世界》,翁贝托·梅洛蒂著,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商务印书馆,19811

【第79句】:《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851

【第80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81

【第81句】:《系统思想》,小阿尔夫·弗·迈尔斯主编,杨志信、葛明浩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

【第82句】:《逃避自由》,埃·弗洛姆著,陈学明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1

【第83句】:《反抗死亡》,E·贝克尔著,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

【第84句】:《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德·布劳著,孙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1

【第85句】:《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卡伦·霍妮著,冯川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

【第86句】:《庄子》,庄周著,郭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

【第87句】:《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1

【第88句】:《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31

【第89句】:《经济分析史》(一、二、三),约瑟夫·熊彼特著,朱泱译,商务印书馆,19961

【第90句】:《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北京三联书店,19961

【第91句】:《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著,黄雨石、黄宜思译,商务印书馆,19971

【第92句】:《存在的勇气》,蒂利希著,成穷、王作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

【第93句】:《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第94句】:《行为生态学》,尚玉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第95句】:《文化的解析》,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第96句】:《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三联书店,19991

【第97句】:《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

【第98句】:《生态学》,A.麦肯齐等著,孙儒泳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1

【第99句】:《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柯武刚、史漫飞著,商务印书馆,2000200.《封建社会》,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420

【第1句】:《神经元经济学》,切奇尼、格林切尔等著,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88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