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诗集读后感400字
《岸》北岛 读后感
感受到作者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质问,他怀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对于现实的质疑与不认同。
和一股自信的力量震撼人。
给孩子的散文李坨北岛读后感
给孩子的散文》 北岛\\\/李陀编 中信出版社 最近上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李陀、北岛编的《给孩子的散文》。
书到手,却大为失望。
头一个感觉是没章法,不像是给孩子看的,给大人看呢,也未必佳。
第一伤 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己之道 我以为,散文无论什么起手式,都能往下写,它是最讲究兵法,又不露行迹的。
而书中所选的篇幅,手势还是太重了。
换句话说:太像作文。
这大概是由于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自己之道,太想让现在的“孩子们”受到有益且迫切的教化,而忘记了孩子的心灵对外界事物是选择性吸收。
编选者似乎特别偏好委婉抒情的风格,譬如鲁迅,选了《野草》集里的《好的故事》和《雪》。
但抽离当时的写作背景看,这两篇都显得大而空,不是小孩子该进去的方向。
因孩子写东西,不易实,让他们唱高调,说空话,他们一学就会。
这两篇也不能显示鲁迅大作家的体量,反倒不如他的另一篇小文《风筝》来得切实可爱。
《风筝》里的鲁迅对童年、对孩子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忏悔者的姿态,这是很要紧的。
近来《风筝》绘成了图画书,我读给六岁的女儿听,她指着书上一幅幅图画,作者寂寥的心思,小孩子全看明白了。
再想想李陀在受访时说的:“就是我们中国一提起儿童和青少年读物,似乎就是儿童故事和儿童漫画这两样,细想想,这其实很不正常,知识领域那么广阔,难道我们的孩子就靠这点营养长大
”如果说绘本被简单地称作“儿童漫画”,那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读错书了。
小孩子看点儿小孩子味儿的东西,有何不可
非要拿大人的二流作品来认真研读,难道我们是在培养文学批评家吗
对孩子该读什么,鲁迅说过一个浅显的标准——不要一做起文章来就“过于高深,于是就很枯燥”,让孩子们望而生畏。
他希望中国作家要多写一些“浅显而有趣”,而且“插许多图”的科学读物。
今人对孩童的见解,还是绕不过迅哥啊。
第二伤 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 这本集子伤也伤在:教辅书的味道太浓。
像是编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看的,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
也许编选者对儿童的印象,还停留在自己小时候。
有这样的心理镜像,所选文章难免欠通脱。
用陈丹青的话说,就是不够“元气淋漓”。
如果以篇幅计,选文也有五六页长的,但大多是短文。
要说这本集子体现了散文的精华,我很难同意。
其涩有之,其拧巴有之,这难道就代表了汉语之美
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
北岛《在天涯》的内容是什么
在 群山之间的 永恒,正如万物的 简化了人的声音 一厉的叫喊 从远古至今 休息吧,疲惫的旅行者 受伤的耳朵 暴露了你的尊严 一声凄历的叫喊 “天涯游子”或“游子在天涯”,对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
因为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主题。
十多年来在海外独自飘泊的北岛,也成为一个现代的“天涯游子”。
但最大的不同是:北岛不是袭用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来写游子的孤独和伤痛,而是借鉴西方现代诗的技巧来写。
因为《在天涯》,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无须多说,就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换言之,是主题相同,但写法相异。
“群山之间的爱情”,第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开阔的大空间。
“群山”,是一种隐喻。
游子在天涯,也可以说成是群山之间的行旅。
所谓对群山的爱情,带有淡淡的自嘲和反讽,这是北岛后期诗歌独特的语调。
把传统“天涯游子”的孤独和伤感,用“群山之间的爱情”来消解,正是一种对传统的现代转换。
从艺术上讲,从高远的外在空间写起,自然是追求一种客观化的间离效果。
第二节,正面讲述游子在天涯,因为天涯游子,是一种人类的永恒现象。
无法多说,读者自然会理解,所以用抽象写具象的现代派手法来表现,“简化了人的声音”,既简洁又给读者以新鲜感。
游子“在天涯”的痛苦,北岛只用“一声凄厉的叫喊 \\\/ 从远古至今”。
就足以震憾读者的心灵了。
但不能一味地客观和抽象,艺术是讲究变化,于是第三节换一个视角,用第二人称的抒情:“休息吧,疲惫的旅行者 \\\/ 受伤的耳朵 \\\/ 暴露了你的尊严”。
淡淡的抒情,也可看作是诗人心灵的自语。
“疲惫的旅行者”、“受伤的耳朵”,有节制地点出游子长期在天涯飘泊的悲苦。
但自尊的旅人,不愿倾诉苦难,所以,只以“受伤的耳朵”,点到为止。
这种“少露”而“多藏”的艺术处理,正是北岛海外诗的特色之一。
天涯游子的孤独与痛苦,却是自藏所无法减轻的。
越是在内心潜藏,得不到排遣和渲泄,其孤独和痛苦的程度就越加重。
所以,最后一句虽然是重复,但格外惊心动魄,对中国人来说,“在天涯”就是“一声凄历的叫喊”
《在天涯》写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和主题,但其艺术手法,却是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技法。
北岛的《迷途》赏析大神们帮帮忙
迷途 北岛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背景&赏析』 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
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
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
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
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
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
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
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
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
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疑常规的寻找—克服障碍—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
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
这“眼睛”,也许是进一步迷途的诱惑,但也是对于下一次寻找的召唤,一如诗歌开首处“鸽子的哨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次寻找。
我们受诗人的召唤走上征途,但目标并不明确,一如那双眼睛,只能闪烁在森林深处幽暗的湖泊中。
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
因此,这首诗又恍似一篇阅读的寓言,提醒着我们诗歌阅读中的微妙之处
《宣告》读后感,北岛的,求帮助,快快的
20几年前读过北岛的《宣告》,再读,有一番心得。
本诗的题材和视角独特,借助一个设计的场景,自然流露出自己的志向。
有激情“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有无奈和矛盾“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致橡树读后感
[致橡树读后感]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致橡树读后感。
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北岛创作于文革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克和舒婷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中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爱情是浪漫的,诗歌又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
将爱情与诗歌融为一体,更会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是对传统爱情中女性地位的否定。
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着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作者在此对其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而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象征着不平等的爱情,在作者看来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
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表现了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读后感《致橡树读后感》。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木棉象征着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也象征着在爱情中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的要求。
表达了作者对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的爱情观。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谚语。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象征了两人心意相同,志同道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象征了两个人相爱是以精神交流为基础的。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这也是对中国的一句古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一句很好的诠释。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你有你的我与我的象征了人格的独立。
虽然两个人相爱相守,在心灵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心意相同,但是这并不等于任何一方要放弃自己人格的独立而迁就另一方,两个人在相爱相守的过程中,人格应该是彼此独立的。
这也是对于中国甚至世界上几千年来传统爱情理念的一次否定。
在传统的爱情中,总会有一个人要为爱情放弃什么,尤其是女性,在爱情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而依附于男性,在舒婷的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新女性要求在爱情中各自人格独立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两人相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著,坚定,和不畏惧爱情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的决心。
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一句更体现了作者爱屋及乌的感情。
她不仅只爱对方的个人,也爱他的理想,他的岗位。
生他养他的地方等等他所热爱的一切。
表现了作者对爱人的支持与鼓励。
阅读全诗,在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一种全新的前卫的思想——要求与男性平等的女性的宣言《致橡树》中的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
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致橡树》中的她 爱的坚决,义无反顾,又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要求彼此独立,这是在今天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现实往往并不能如人所愿。
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能够在爱情中成为木棉的女性仍然很少。
《致橡树》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致橡树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