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诗读后感
家具 北岛读后感
20几年前读过北岛的《宣告》,再读,有一番心得。
本诗的题材和视角独特,借助一个设计的场景,自然流露出自己的志向。
有激情“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有无奈和矛盾“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岸》北岛 读后感
给孩子的散文》 北岛\\\/李陀编 中信出版社 最近上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李陀、北岛编的《给孩子的散文》。
书到手,却大为失望。
头一个感觉是没章法,不像是给孩子看的,给大人看呢,也未必佳。
第一伤 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己之道 我以为,散文无论什么起手式,都能往下写,它是最讲究兵法,又不露行迹的。
而书中所选的篇幅,手势还是太重了。
换句话说:太像作文。
这大概是由于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自己之道,太想让现在的“孩子们”受到有益且迫切的教化,而忘记了孩子的心灵对外界事物是选择性吸收。
编选者似乎特别偏好委婉抒情的风格,譬如鲁迅,选了《野草》集里的《好的故事》和《雪》。
但抽离当时的写作背景看,这两篇都显得大而空,不是小孩子该进去的方向。
因孩子写东西,不易实,让他们唱高调,说空话,他们一学就会。
这两篇也不能显示鲁迅大作家的体量,反倒不如他的另一篇小文《风筝》来得切实可爱。
《风筝》里的鲁迅对童年、对孩子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忏悔者的姿态,这是很要紧的。
近来《风筝》绘成了图画书,我读给六岁的女儿听,她指着书上一幅幅图画,作者寂寥的心思,小孩子全看明白了。
再想想李陀在受访时说的:“就是我们中国一提起儿童和青少年读物,似乎就是儿童故事和儿童漫画这两样,细想想,这其实很不正常,知识领域那么广阔,难道我们的孩子就靠这点营养长大
”如果说绘本被简单地称作“儿童漫画”,那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读错书了。
小孩子看点儿小孩子味儿的东西,有何不可
非要拿大人的二流作品来认真研读,难道我们是在培养文学批评家吗
对孩子该读什么,鲁迅说过一个浅显的标准——不要一做起文章来就“过于高深,于是就很枯燥”,让孩子们望而生畏。
他希望中国作家要多写一些“浅显而有趣”,而且“插许多图”的科学读物。
今人对孩童的见解,还是绕不过迅哥啊。
第二伤 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 这本集子伤也伤在:教辅书的味道太浓。
像是编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看的,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
也许编选者对儿童的印象,还停留在自己小时候。
有这样的心理镜像,所选文章难免欠通脱。
用陈丹青的话说,就是不够“元气淋漓”。
如果以篇幅计,选文也有五六页长的,但大多是短文。
要说这本集子体现了散文的精华,我很难同意。
其涩有之,其拧巴有之,这难道就代表了汉语之美
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
北岛《回答》的感想
感受到作者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质问,他怀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对于现实的质疑与不认同。
和一股自信的力量震撼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