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读后感
求《北大授课》读后感
一种好自卑的感觉袭来,这本书里向我展示了太宏大的文化场面,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给我最大广度袭击的文化风暴。
由余秋雨老师制造。
好久前,也许是十多年前了吧,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这在当时是一本畅销书,没能看完,对里面道士塔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对余秋雨这个人倒是印象不深。
多年后,再一次看《文化苦旅》,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余秋雨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佩。
这本书还放在床边,看完后再写读后感。
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后挑来的一本书,一看就爱不释手,让我暂且抛下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花费近2周的时间读完。
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据书里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去更系统地选择一些书来读了。
也许,先把余秋雨的书集先浏览一遍吧。
全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陆和台湾学生问。
就是这些精彩的问答吸引到了我。
《文化苦旅》里余秋雨的文字很华丽,让我感觉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卖弄。
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
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
再一次惊叹于那些北大学子的文化素养,就一两个字可以形容。
牛,牛逼。
哈哈。
这本书余秋雨基本是沿历史脉络一路讲下来的。
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
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
这么薄薄地一本书,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分明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感觉。
俗一点,也许可以用享用了一顿饕餮文化大餐来形容。
讲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再讲佛教,讲佛教与中华传统儒道文化的融合;讲汉武帝攻击匈奴对中华文化保全的意义;讲唐诗,讲大唐盛世文化,讲龙门石窟,给唐代诗人排序;讲书法、绘画;讲宋词,宋代的经济发展,文官制度;讲元曲,明清文化,小说,清朝文字狱,对文化的禁锢。
许多的文化现象是闻所未闻,许多的文化视角让我感觉非常的新奇与震动。
阅读的时候,总会拿他和南怀瑾比较,比较他们的层次与风格。
一直没有结果,一团模糊。
在看完全书后,掩卷回味。
突然就有了答案。
南怀瑾所学更驳杂,涉猎的传统儒释道古籍更多,记忆力更强,像已经进入化境的前辈高人,讲课与文章已经返璞归真,对受众没有要求,能将深奥的古文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余秋雨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对近现代文学研究更多的人,但还算不上大师,应该是大厨级别。
将文化烹饪得精巧细致,典型的江浙精致文人,将文化讲解得精致漂亮,对受众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要求。
是一个中年学者。
两人有一些共同点。
就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一些自恋,将自己看得很高,也许是因为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使自己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味,这种清高感就自然而然散发出来了。
还有就是诲人不倦。
再有就是对文化的深切热爱。
这也许是句废话吧。
看了这么本精彩的书。
没领悟到什么东西,反而在这里八卦,真是不应该呀。
读了走近清华北大的读后感写3篇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许校长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谈一谈我在北大的体会。
可以说,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
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学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楼下拉小提琴,希望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结果后来被女生扔了水瓶子。
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
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
我也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互相介绍,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跟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
"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还依然讲得不好。
人的进步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北大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有很多事情特别让人感动。
比如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
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所以,我在大学看书最多的领域是美学。
因为他写了一本《西方美学史》,是我进大学以后读的第二本书。
为什么是第二本呢
因为第一本是这样来的,我进北大以后走进宿舍,我有个同学已经在宿舍。
那个同学躺在床上看一本书,叫做《第三帝国的兴亡》。
所以我就问了他一句话,我说:"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
"他把书从眼睛上拿开,看了我一眼,没理我,继续读他的书。
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
我知道进了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
你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学生。
所以我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而且读了三遍。
后来我就去找这个同学,我说:"咱们聊聊《第三帝国的兴亡》",他说:"我已经忘了。
‘我也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给我们上《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时候,每次都把板书写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丽。
永远都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
我还记得我
2023北大孙祁祥演讲观后感
以下是我在中国播音权威群里的发言,用来回答您的问题:“刚才起夜,看到是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遂认真听了一下,从播音专业讲,这个“教师代表”的语言表达糟糕透了
丫有些错读音听起来实在太难受还一再重复
我想各位老师同学们都能有同感,受过一点点拨的小学生都比她强。
联想起前段时间北大校长的“鸿鹄之志”,这些代表中国当代教育最高水平的燕园教授至少在语言表达这方面让人大跌眼镜了
这些人也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的智囊团成员,看来语言培训市场还是蛮大的
我们知道能考进北大的孩子都是何等的刻苦、优秀,等待他们的却是这帮傻*的虐杀……她若不在这位置我不会苛求她,我刚查了一下,丫是经济学院院长,北京女教授协会会长[流汗] 中国的娃娃们好可怜
北大教授告诉你,为什么语文很重要
【第1句】: 遵循读写能自然发律,死记硬背要不得人会把文字看成正式肃的东西,但千万别把孩子当成大人。
孩子是自然接触文字的,文字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
学识字就像学认苹果、橘子,骑自行车、系鞋带一样,不要逼着孩子死记硬背。
【第2句】: 通过阅读学识字,孩子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著名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阅读也有马太效应。
他总结了大量研究,发现小时候爱读书的孩子,长大更爱读书,而且读书能力更强。
如果孩子上学后三、四年还没学会好好阅读,可能会造成长期的阅读障碍和学习问题。
你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第3句】: 活用生活中的信息,给他丰富的文字环境阅读能力和学习环境相辅相成,引导孩子把识字浸入到生活中。
比如,带着孩子逛街时,看到招牌、说明。
不要直接让他机械记忆字形,而要告诉他意思和用途,适当时可以运用联想记忆。
“你看,前面的树林有很多树,一棵树是木,两棵就变成林,再加一个木就成了森,你想想,森林是不是比树林的树更多啊
”。
【第4句】: 用指读的方式陪孩子识字在阅读绘本或者故事书时,你可以伸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给孩子看,并读出文字。
即使他年龄小、不识字,但跟着你的手指,她自己看看字,再看看图片,再听听你的讲解,自然而然地就把文字学会了。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阅读有不同的侧重点。
给孩子创建一个丰富、好玩的文字环境,关键在于选择阅读材料。
既要让孩子觉得不难,能够掌握,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他每次都有一点小进步。
与年龄段不符的、太难的书,很容易让孩子厌倦或产生挫败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