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抱薪救火的读后感

抱薪救火的读后感

《抱薪救火》成语意思:抱着柴草去救火。

故事内容:秦国攻打魏国,魏国的君主想割地求和。

但魏国的谋士苏代不想割地求和,说这样做是抱薪救火,因为秦国太贪婪了,秦国的最终目标是把魏国完全归为已有,所以只要魏国土地没有割完,秦国就不会停止进犯。

我的思考:我觉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不能抱着柴草去救火,这样不但救不了火,还会引来更大的火灾。

办事也是这样的,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办事,才能办成。

如果选择错误的方法,不但办不成事,还会引来更大的祸患。

祝你开心

抱薪救火是有来比喻?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受到的启发是?

出处::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释义: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故事:战国后期,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

它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地向邻近的国家扩张。

  公元前276—274年,秦国就接二连三向魏国进攻,占去魏国许多土地,杀伤魏国许多军队和百姓。

公元前273年,秦国又向魏国出兵。

魏国国内不少人被秦国打怕了,不敢抵抗。

魏国将领段杆子建议魏王割让南阳地区给秦国,向秦求和。

这时谋士苏代向魏王指出:段杆子割地求和这个主意,是在出卖你,想夺你的王位;而秦国呢,确实无休无止地要你的土地。

魏国土地不割完,秦国的进攻是不会停止的。

苏代接着说:如果拿土地侍奉秦国,这“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就是说好比拿柴草去灭火,只能使火越烧越旺。

这个比方很恰当地说明了割地求和的危害。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告,还是一味割地求和。

秦国并不就此罢手,公元前225年,大举进围魏都大梁,秦将引黄河、汴河之水灌城,大梁被淹三日,城墙颓坏,魏国终于为秦国所灭。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

生气你就输了这本书的读后感言

六国论

【宋】苏洵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第1句】:率:一律,一概。

【第2句】:判:确定,断定。

【第3句】:“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第4句】:终:最后。

【第5句】:与:亲附、亲近。

【第6句】:既:已经。

【第7句】:免:幸免。

【第8句】: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第9句】:速:招致。

【第10句】:再:两次。

【第11句】: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第12句】:洎:及,等到。

【第13句】:谗:小人的坏话。

【第14句】:殆:快要。

【第15句】:智力:智谋和力量。

【第16句】:使:假如。

【第17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命运。

【第18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第19句】:事:侍奉。

【第20句】:礼:礼待。

名为动。

【第21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名为动。

咽:咽喉。

【第22句】:势:形势。

【第23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第24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

以,而。

【第25句】:为:治理。

【第26句】:劫:胁迫,挟制。

【第27句】:势弱于秦。

于:比。

【第28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第29句】: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以:凭着。

【第30句】:故事:旧例。

【第31句】:迁:改变。

【第32句】:是故:因此。

【第33句】:始:才。

【第34句】:当:如果。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背景】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

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

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

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

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

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

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

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

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

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

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

”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

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

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

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

”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

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

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史记有关人物读后感(十篇) 每篇500字左右 求大佬帮忙~

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释义:相传有一种鸟,平时默默无声,但是一旦鸣叫便令人振聋发聩。

此句常用来比喻深藏不露之人。

二,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释义:打了败仗的将领,不可标榜自己的勇猛。

此句如今常用于自谦,反映败者对失败的自惭形秽,和正确认识。

三,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尽,火也扑不灭。

必须用错误的方法去处理事物,导致适得其反。

相近之词有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释义:即使楚国只剩三户人家,也势必要将秦国灭亡。

比喻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拿出义无反顾的决心,即使面对天大的难题也不畏惧退缩。

五,唇亡则齿寒。

释义:嘴唇如果没有了,牙齿便会暴露在外面受寒冷之苦。

比喻相互倚仗的双方一旦一方遭受不利,另一方也将面对危险。

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类似。

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释义:韩信能出人头地全靠萧何的慧眼识珠,而其被诛杀也是拜萧何所赐。

此句必须成败全掌握在一人之手。

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释义:粮仓内粮食充沛人便懂得礼数,衣食无忧人们才会考虑荣辱。

意思是说,只有满足最基础的物质条件,才能去追求精神境界。

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障什么词语

闻鸡起舞 祖狄 纸上谈兵 赵括 卧薪尝胆 勾践 负荆请罪 廉颇 望梅止渴 曹操 三顾茅庐 刘备 草船借箭 诸葛亮

求《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500到600字不要理解的太深奥,有高中水平即可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细数近代世界史政事件,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的淋漓尽致,呈上一部国与国之间的精彩大戏。

这是一本给人意外惊喜的书

除了作为普及世界格局的入门读本,本书作者用超脱常规的经济学、军事、国际关系思维客观深刻地解构了当前国际格局背后的利益格局以及大集团之间的微妙博弈,本书难能可贵的同时受到多名专家学者的击手称赞,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曹景行,上海交大著名学者江晓原、人大教授张鸣老师对本书作者给与了极高评价,江晓原老师将作者称为“本年度最应被请进大学校园讲课的人”。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第一部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同样是在1776年,英国人的老对手——法国和西班牙开始向美国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原因很简单,“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

来自欧洲的金币使得大陆军在当年从

【第2句】:7万余人扩编到了

【第4句】:6万多人,之后荷兰和俄国也加入到了援助美国的行列,荷兰向美国提供了700万英镑的金币,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则派遣俄国舰队为来往于美国与欧洲之间的“中立国”商船护航。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都是要打击英国,扩大自己的地盘。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第二部分)于是,朝鲜在事先未通知中国政府的情况下于1950年6月25日凌晨向南发起进攻——中方是通过国外报纸才获得此消息的。

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后一路攻城掠地,韩国李承晚的军队节节败退。

而在9月15日至28日,也就是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后,形势开始急转直下,人民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很快被瓦解,开始向北溃退,朝鲜政府不得不下令征召全国所有16~45岁的男性投入战争。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类重大国际事件背后的经济动因,许多冠冕堂皇的理论,如“人权”、“民主”之类,实质都是资本运行和扩展的工具。

世界发展就是资本意志与国家意志相互交织的过程。

资本主义要发展必然要以制造贫穷或相对贫穷为手段,否则难以为继。

应对资本扩张带来的祸害,最根本的就是不要以原来的游戏规则来玩,而是参与和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中国现在正在做。

但是冲破原来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难度太大,因此,中国崛起,在今后将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列强会利用各种手段压制中国,分化瓦解中国,这是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大背景。

书中对苏联解体过程的考察和背景介绍,富有启示意义,资本扩张到底只是幕后因素和软实力的扩张,不足以摧毁一个国家,只有当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为了自身利益要叛卖国家的时候,资本的效应才会显现出来。

作者把苏联的高层领导称为:狼一样贪婪、绵羊一样软弱、猪一样愚蠢的一群人。

这个对中国具有警示意义,西方正试图凭借其经济、政治、文化优势,寻找代理人,这一点西方从来没有改变过。

今天的中国发展形势来之不易,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两弹一星”、义务教育等等都是难以取得的。

这也证明了,经济利益如果没有军事、政治手段来维护,早晚要失去的,曾经的日本和“四小龙”经济,由于这些国家都是在政治上或多或少地依附美国,最后经济成果都被美国收割掉了,这一点我们中国真是太幸运了。

曾有所谓的著名经济学家,以所谓纳税人的钱为由,反对中国造航母,简直是哗众取宠。

现代国际关系证明了一点:美国像泡妞一样泡与它结盟的国家,搞完了就甩掉。

因此,与美国打交道,必须多长一个心眼。

中国的历史发展选择了中共这样具有超凡社会动员能力的政党是完全正确的,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办大事的优势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维护自身独立的可靠保证。

只要我们还是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管实际是不是,西方列强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不敢贸然挥舞大棒,它才会重视你、忌惮你,这个时代不怕你是什么,就怕你和西方一样,那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最后就归结到两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发展是硬道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02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