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500主题

读报任安书有什么感悟和想法

虽然分很少,本大神还是助人为乐了。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来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公园91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等,当时任安担任着北军使者护军,也就是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曾接受过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却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任安也被判腰斩。

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近推贤进士之义”。

司马迁接到信后,没有立刻回复,一直到任安临刑前,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在这封信里,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一书的决心,同时也反应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读完《报任安书》,只觉一股愤懑郁结之情直冲胸臆,千载之下仍能想见司马迁身处蚕室、奋笔著史、涔涔汗下、挥洒沉痛之遗风。

开篇即回答了任安之前来信提出的“慎于接物、推贤进士”的问题,表达了自己“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的品质,说明了自己身受酷刑,大质已亏,想要有所作为,但是却缺乏知音的哀痛,将主题直接带人下文的抒情文字,奠定了整封书信沉痛愤懑、激昂悲壮的感情基调。

司马迁坚持写史记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结合报任安书

用司马迁自已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成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在遭受宫刑后写的史记.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坚毅,不屈,执着的精神《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

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

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

素所自树立使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

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

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谨再拜。

译文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

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

我并非如此。

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

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

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

为什么呢

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

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

”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

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

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

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

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

为什么呢

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

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

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

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杀。

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

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

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

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

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

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

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

(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

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

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

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

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

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

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

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会有个定论。

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只能)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谨再次致意。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

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

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自己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

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

这一段内容其实是表白自己之所以不能为任安辩白,并不是由于缺乏仗义执言的勇气,自己曾为李陵辩护就是明证。

这部分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

”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全文共分4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可分为三层。

第1层,从“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

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3层,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

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3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2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

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4段是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

“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

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品味经典图书》作文800~1000字

史记读后感5000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 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请保留此标记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

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

以英雄为话题作文

.英雄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

天边最后一抹斜辉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

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籍。

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

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

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

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

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

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毕六国,平四海,可你错了

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

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

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

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

”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朝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朝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他倒下了。

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 英雄英雄,是时代造就的。

一时的风起云涌,英雄,就从茫茫戈壁、从莽莽土尘、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最后留下的是后辈滔滔不绝的景仰和溢美之词。

取掉英雄们头上的光环,让我们重新审视他们,那数千年来的血洗疆场、金戈铁马,一人功成万骨枯

我们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英雄,凌驾于历史之上,孤傲地存在着。

这些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历史书上的一段文字,字迹清晰,形象却是模糊的,那样的英雄离我们的心太远,我们只有仰望他们。

于丹教授讲述自己的《论语》心得时,曾说道,孔圣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通过《论语》,我们能读懂圣人的心,能走近圣人。

这样的“圣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英雄”。

这种英雄,才值得我们去铭记。

这种英雄有温暖的气息,让我们感到,历史,纵使数千年的时光变迁,英雄与我们始终亲近。

我想到了陶渊明,他一生政绩平平,只是一介文人,隐逸乡间,采菊东篱下,闲适如云间鹤。

这样一个世外高人,他的豁达,被后人屡屡称颂,只是这种心境,如今只怕再难做到。

说他为英雄,听起来似乎很不贴切,他的形象在世人脑海中,只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可这样的人,却让我们感到亲近,就像一位辛勤的田园耕作者,把自己的那份心境传达给每个人,把自己“乐以忘忧”的乐观态度教给每一个人,我们现代人,同样能感觉得到这种人生态度。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英雄,但却被每个人回以景仰的微笑,这种景仰,同样也是感激,是对英雄的感激,这种感激发自内心。

英雄,关键在于渗入百姓的内心,历史书上的泛泛而谈,我们根本不需要。

重新定义英雄,英雄是穿越千年尘埃来到我们身边的朋友,他能把数千年间的历史化成一抹简单的微笑,融入我们的心中。

历史不再遥远,英雄不再遥远,我们与英雄一起,再次轮回在悠长的时光隧道里,体味他们鲜活的气息。

我眼中的英雄回溯历史长河,浩瀚的中国历史历历在目,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重新显现。

微风阵阵,浪花朵朵,我仿佛听到了无数英雄在历史的岸边正发出慷慨的激昂。

我庆幸自己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他们邂逅,这是我的福气,然而在冥冥中他们却给了我更多的鼓励和激情。

我看到了楚大夫行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挥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采菊饮酒;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幽梦锁愁…… 汨罗江畔的屈原 汨罗江畔,一位长发蓬乱的人向我们走来,在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他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但一脸的忧思已让我们无法看到楚国的希望。

怎知道这样一位爱国诗人今天就要抱石沉江

叹息,叹息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正是因为这样,你选择了沉江,带着你那满腔的爱国热情向天长啸。

历史没有错,人也没有错,人离去,英魂却留世,我们看到了,我们感觉到了你不朽的灵魂——不屈。

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在你沉入江底的那一刻也就注定了一个英雄的诞生,你是伟大的,伟大得我们只能拜在你的脚下瞻仰。

为了国家能够做出如此牺牲,自古以来能有几人

然而,我们的英雄屈原做到了。

刚毅豪迈的曹操 一世奸雄,叱咤三国。

叹沧海一粟,感老骥伏枥,挥鞭东指,千里壮志,不厌山高水深,祈盼天下归心。

烈士暮年,杀场点兵。

好一个人中龙。

曹操活得精彩,一声长啸,惊起蛟龙掠过浅滩到浩瀚海洋上击水三千,一声高歌引得大鹏越过深渊在广袤天宇扶摇直上。

惊叹,惊叹

一生不悔的选择,刚毅的性格,胜过刘备势比孙权。

这才是真性格,真丈夫

你豪情万丈,用自己火热的激情奏响了一首首优美的乐章。

那千古绝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今还回荡在我的耳畔。

我羡慕你的英姿飒爽,叱咤风云,横槊赋诗

你不愧为一代豪杰,值得尊敬。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的理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也许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也许就是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简单,平淡却自然。

没有波澜,尽得悠然,五斗之米何能摧眉折腰

采菊东篱,结庐人间仙境,无车喧马扰,心境悠然。

这就是陶潜,悠然自得。

人的一生是要几经起伏的,要经历很多才能看清某些事物的本质。

然而,陶渊明却能够很早就做出选择。

他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一种心灵的坦荡,徜徉于幽雅的境地,不能不说是一种超然。

多愁善感的李清照 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

双溪艨舟,然重千钧,昨夜黄花独消瘦,误入藕花深处,未知来时去路。

她的美没有峭壁的高度,但却让我们仰望;她的愁没有千钧的重量,但却刺戳我们。

一个美丽的女子,一朵灼伤心灵的愁花。

没想到你的酒量竟如此惊人,也许只有你能够懂得酒的真谛,以致惊起一滩鸥鹭。

人世间多愁的种子,不知你播撒了多少,我只能从那些茫茫的诗句中搜寻。

你活得坦然,潇洒自然,想喝就喝,想愁就愁,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够如此,更多的时候人们都是在伪装自己,活得很累。

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的世界都附着着灵魂。

诗人的灵魂,却融入诗句,好似丁香般,香彻诗行。

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追求他们,我崇拜他们,他们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向未来前行。

尽管前方的路还很凄迷,可是我却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有没有好的导365kuaile.cn游欢迎词和欢送词

急急急 谢谢各位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演变是:先是象形文字,再是甲骨文,产于商朝,继而是金文产于西周,还有隶书秦到汉朝,草书汉初到晋,楷书南北朝,也叫真书,行书南北朝之后谜语:全是男人的城市——打一地名 神仙放屁 猜一成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17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