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读后感2000
报任安书 读后感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黑暗中重生 读罢《报任安书》,我被司马迁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总想了解他是如何写出这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文章。
字里行间的愤懑,不满与痛苦,从何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使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官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还有理想要实现,还有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不能就这样含冤而死。
于是,他毅然接受官刑,最终写出了不朽著作《史记》。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价值,而是在困境和挫折中,创造骄人的能够留传后世的成绩。
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人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许多作品足以震撼心灵,可却不了解那些光鲜艳丽的音乐章后面,埋藏着他曲折的一生。
贝多苍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音乐天赋,他的爸爸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位音乐家,从而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不惜对小小的贝多芬施加武力,当贝多苍不认真练琴时,爸爸甚至饿他,关他在小黑屋里。
但这没有成为贝多芬前进的阻力,多年后,他终于小有成绩,正当他的事业爬上巅峰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而与此同时,他深爱的女人,幼稚自私,风骚的爱丽丝也因不理解贝多芬的事业而离开了他。
贝多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对他的打击非同小可。
在短暂的低迷后,他重新振作,创作出了更加精彩的音乐。
然而,挫折还在不断地攻击着他,三四年后,贝多芬失聪了。
然而令我们震撼的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贝多芬竟然又创作出了震惊世界的《命运交响曲》,铿锵有力的曲调仿佛描述了他铿锵有力的一生,给我们上了铿锵有力的一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时的处境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躺在病床上口述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些伟人的事例,都和司马迁一样告诉我们:困境往往使那些有梦想、有意志的人们更加坚强。
司马迁心中有一股气,这是对皇帝、对专制不满的怨气,忍辱负重的豪气,正是有这股气,才使司马迁在极度困难和痛苦的时期,实现了他那“重于泰山”的价值。
他坚忍的意志,对理想的坚持,对生命的忠诚,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学习! 在黑暗中,破茧成蝶,重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是司马迁对自己撰写的《史记》的一句概括。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史记》,感受司马迁的博大情怀吧!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的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鲁迅对它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一点。
《史记》全文共有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期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著作,关键在于它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首先,《史记》的人物类型、体裁和叙事方式都对小说产生了影响。
其次,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它自然成为了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另外,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史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然而,谁会料想到作者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已是一个受了宫刑之人呢。
司马迁为什么会受到宫刑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件史实——李陵事件。
李陵是西汉的一位将领。
在一次与匈奴的作点中,他经历了八昼夜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最终因得不到后援而战败,向匈奴投降。
这个消息传到都城长安后,汉武帝愤怒万分,他认为李陵即使战死沙场也不能投降。
满朝文武察颜观色,趋炎附势,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他们由几天前称赞李陵的英勇而变成了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
在这时,人有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敢于站出来,为李陵辩护。
司马迁认为李陵“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司马迁还说,李陵投降一定是为寻找适当的时机再报答汉室。
汉武帝听后,认为司马迁是在替李陵求情,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了大牢。
最终,司马迁被判宫刑。
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悲痛欲绝,他想到了自杀,在面对死亡和生存这两个两难选择时,他想到,如果他死了“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于是,他化悲痛为力量,终于,在他坚强意志的支持下,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并完成了《史记》这一著作。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两难选择,不论我们最终选择的是什么,我们都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最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不仅让我想到现任中国残联会主席张海迪,她在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从此无法上学。
因此,她就开始自学,最终,她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还学会了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
现在,她是一位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像张海迪这样的残疾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发奋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决不放弃,勇敢击败各种困难,我们就能为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报任安书 读后感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黑暗中重生 读罢《报任安书》,我被司马迁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总想了解他是如何写出这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文章。
字里行间的愤懑,不满与痛苦,从何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使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官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还有理想要实现,还有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不能就这样含冤而死。
于是,他毅然接受官刑,最终写出了不朽著作《史记》。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价值,而是在困境和挫折中,创造骄人的能够留传后世的成绩。
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人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许多作品足以震撼心灵,可却不了解那些光鲜艳丽的音乐章后面,埋藏着他曲折的一生。
贝多苍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音乐天赋,他的爸爸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位音乐家,从而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不惜对小小的贝多芬施加武力,当贝多苍不认真练琴时,爸爸甚至饿他,关他在小黑屋里。
但这没有成为贝多芬前进的阻力,多年后,他终于小有成绩,正当他的事业爬上巅峰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而与此同时,他深爱的女人,幼稚自私,风骚的爱丽丝也因不理解贝多芬的事业而离开了他。
贝多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对他的打击非同小可。
在短暂的低迷后,他重新振作,创作出了更加精彩的音乐。
然而,挫折还在不断地攻击着他,三四年后,贝多芬失聪了。
然而令我们震撼的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贝多芬竟然又创作出了震惊世界的《命运交响曲》,铿锵有力的曲调仿佛描述了他铿锵有力的一生,给我们上了铿锵有力的一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时的处境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躺在病床上口述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些伟人的事例,都和司马迁一样告诉我们:困境往往使那些有梦想、有意志的人们更加坚强。
司马迁心中有一股气,这是对皇帝、对专制不满的怨气,忍辱负重的豪气,正是有这股气,才使司马迁在极度困难和痛苦的时期,实现了他那“重于泰山”的价值。
他坚忍的意志,对理想的坚持,对生命的忠诚,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学习! 在黑暗中,破茧成蝶,重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是司马迁对自己撰写的《史记》的一句概括。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史记》,感受司马迁的博大情怀吧!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的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鲁迅对它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一点。
《史记》全文共有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期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著作,关键在于它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首先,《史记》的人物类型、体裁和叙事方式都对小说产生了影响。
其次,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它自然成为了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另外,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史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然而,谁会料想到作者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已是一个受了宫刑之人呢。
司马迁为什么会受到宫刑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件史实——李陵事件。
李陵是西汉的一位将领。
在一次与匈奴的作点中,他经历了八昼夜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最终因得不到后援而战败,向匈奴投降。
这个消息传到都城长安后,汉武帝愤怒万分,他认为李陵即使战死沙场也不能投降。
满朝文武察颜观色,趋炎附势,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他们由几天前称赞李陵的英勇而变成了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
在这时,人有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敢于站出来,为李陵辩护。
司马迁认为李陵“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司马迁还说,李陵投降一定是为寻找适当的时机再报答汉室。
汉武帝听后,认为司马迁是在替李陵求情,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了大牢。
最终,司马迁被判宫刑。
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悲痛欲绝,他想到了自杀,在面对死亡和生存这两个两难选择时,他想到,如果他死了“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于是,他化悲痛为力量,终于,在他坚强意志的支持下,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并完成了《史记》这一著作。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两难选择,不论我们最终选择的是什么,我们都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最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不仅让我想到现任中国残联会主席张海迪,她在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从此无法上学。
因此,她就开始自学,最终,她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还学会了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
现在,她是一位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像张海迪这样的残疾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发奋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决不放弃,勇敢击败各种困难,我们就能为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结合《报任安书》和《渔夫》写一篇士可杀不可辱的议论文
朋友们,只刚不柔难免会折断,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之所为.尤其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受挫折、受屈辱是更加难免的,因此我们更该学会承受屈辱和挫折,做一个宁可受辱也不“可杀”的“士”在古典小说里,我们常会看到正义之士因落入贼人之手高呼一声:“士可杀,不可辱!”然后拔剑自刎.咋一看,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但细细想来,只为个人荣辱而放弃生命,这样做值吗?春秋时的吴越之战想必大家都听过.越王勾践先败于吴王夫差.夫差罚勾践夫妇在王宫里服牢役借以羞辱他.试想,昔日一国之君竟落到如此田地,颜面早以荡然无存.照“士可杀,不可辱”看来,勾践早该自刎了.可他却在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百般迎逢,终于骗得了夫差的信任放他归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后来一举灭了吴国.试想,如果当初勾践不能冷静地对待自己所受的屈辱,又何谈后来的成功.这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的生命便为青山,只要身存于世,总会有出头的一天.“可辱”而不“可杀”的“士”,受辱后必有大作为.如汉代的大将军韩信少时曾从井市流氓的胯下爬过,可后来却成为了一代军事奇才.再如汉高祖刘邦,在鸿门宴上,对项羽谦卑到了极点,可后来兵力强盛,却举兵讨伐项羽,做了一国之君.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反之,干什么事都以个人荣辱为重,这种人往往害了自己.公元前202年,刘邦汇同诸军,把项羽包围在垓下,一天夜里,军帐外唱起了楚歌,项羽听了自己家乡的歌被敌军所唱,认为受了奇耻大辱,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然后自杀在垓下.项羽之死令人惋惜,正如歌中所唱,他有拔山的气力,盖世的气概.可他却缺少成功者最重要的一点:不能正视屈辱.刘邦正是利用他的这一弱点,所以让士兵唱楚歌来刺激他,而项羽正中圈套,落下个自杀的下场.孔子曾说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会不与也.”可见孔子也并不赞同空手打老虎和毫无凭藉而渡河人.的确,他们的死是毫无意义的!朋友们,只刚不柔难免会折断,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之所为.尤其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受挫折、受屈辱是更加难免的,因此我们更该学会承受屈辱和挫折,做一个宁可受辱也不“可杀”的“士”.
林则徐简介及评价2000字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
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
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
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
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
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
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
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
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
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
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
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
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
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
十九年(1814)授编修。
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
于是,他“文学而潜修”。
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
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
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
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
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
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
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
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
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
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
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
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
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
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
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
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
“—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
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
”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
”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
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
”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
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
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
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
”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
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
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
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
“要正人,先正已”。
“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
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
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
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
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
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
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
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
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
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
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
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
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
”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
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
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
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
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
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
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
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
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
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
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
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
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
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
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
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
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
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等著作。
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谁帮我写篇作文关于对司马迁的评价
第一篇:司马迁用他的行动告诉人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正当司马迁在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锒铛入狱,还遭受了酷刑。
受尽耻辱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又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便又想要隐忍克制,完成著作,更何况,《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书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司马迁点亮了案上的蜡烛,重又推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那昏暗的烛光下,在竹简下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司马迁在这忽明忽暗的烛光想坚持写书,工作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但他不厌其烦,一如既往地认真著作。
那一地稻草,一张案台,一支毛笔,一个砚台,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年华,那星星烛火,卷卷竹简,也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岁月,度过了几度春秋。
他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不仅是为了心中的鸿篇巨制——《史记》,更是为了能够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学财富,翔实可信的历史文献和充实学识的文书。
为了心中的《史记》,他不论严寒酷暑,总是起早贪黑。
夏季,每当曙光透过窗户照进囚室,司马迁就早早地就着朝阳的光芒,写下一行行隶字;无论蚊虫如何肆无忌惮地叮咬他,如何用刺耳的“嗡嗡”声刺着司马迁的耳膜,他总能毫不分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写书。
冬季,无论凛冽的寒风如何像刀子般刮在他的脸上,无论呼呼的北风如何灌进他的袖口,他总能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著书。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海力作文网,
报任安书(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名人张海迪 桑兰 海伦· 贝多芬 安德烈·波切利名言:人类的心灵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雨 果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牙。
——莫格利希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
——伏尔泰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伏尼契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约翰逊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纪伯伦
司马迁一生担任过那三种官职,这种经历对他写的 史记 有什么影响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第2句】: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
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
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
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马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
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
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
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
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
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
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
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
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
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
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
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
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
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
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
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
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
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
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第3句】:史家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
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
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
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
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
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的阵地。
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
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
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司马迁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
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
巨鹿战役中,项羽率领大军渡河,然后沉掉所有的船只,并下令只允许带三天的粮食,这便形象而又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气概。
项羽的军队一个抵十个,消灭了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项羽在战斗结束之后,召见各路将领,当他们进入项羽的辕门时,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走路。
这是对项羽威风的描写。
对项羽被围的场景,司马迁描绘得更是感人。
项羽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司马迁通过这歌声,完全刻画出了这位英雄在失败以后时慷慨悲壮,而又无力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
接下来,司马迁又对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时的勇猛作了描绘。
当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当几千名追兵迫近时,项羽圆睁双目,怒喝一声,把汉军吓得后退了好几里。
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使人觉得这位失败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马迁描写汉高祖入关时与民众约法三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
而汉高祖也具有好谩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变的性格。
有一回,韩信给汉高祖写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
汉高祖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他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
这里用字也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汉高祖善于随机应变和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谣,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语。
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一致,虽明快但含蓄,话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为人物特征的描写服务。
他刻画人物说话口吻的描写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
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还常常适当地强调、夸张。
比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这一段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高祖惺惺作态的样子,读完不禁觉得汉高祖说话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
再者,司马迁使用古史资料时,一般以当时通用语翻译古语。
如《五帝本纪》写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把书中的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语,翻译为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译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更容易读懂。
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
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
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
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
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古史杂识之 不可鄙薄司马迁 葛剑雄先生《货殖何罪》(《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九期)纵横恣肆,古今事例信手点化,可谓文理俱佳,令人获益匪浅。
但说“深感太史公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一般学者之上,也比当代某些史家高明”,很有模拟不当的意味。
司马迁何止比现在某些史家高明。
关于为史一道,司马迁无人可及大概已是古今共识。
再往宽泛处看,司马迁身后还没有任何学人能在对历史、社会、人事诸多方面的综合把握上可与之比肩,这恐怕也不算妄言 司马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这一点应该说也做到了。
恕笔者孤陋,似乎还没看到什么人对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自许说三道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应该算是完成了圣人般的事业。
既然司马迁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过哪怕片刻,如同孔圣人般的社会崇敬呢
答案是,从来没有。
于是,司马迁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何写出过“圣人级”专著的作者,得不到圣人级的待遇
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绝不会转换成“才深感孔夫子的远见卓识……也比当代的某些……高明”。
而且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转换句式。
其实,司马迁留下的这个命题,他自己已先行破解过,他说:“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
”(《报任安书》)原来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
所以,司马迁又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看来司马迁椎心疾首还不仅仅是因为尘世间的屈辱以腐刑为最,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创,其人其书再也不会被后人视为圣人圣物。
果不其然,不仅后世学人每每发出“史迁不察”之类的词句,即使高明如葛先生者,也不自觉地将他所不值之人以司马迁这杆大秤掂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的伟大不仅在于能打理前史,也在于其能预见其身后之事。
当人们为司马迁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文思欷嘘不已的同时,又免不了堕入其生前已存在、身后仍延绵不去的世俗观念中去,从而不会以虔诚的崇敬面对司马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司马迁已先行预见了两千年之后的世态,但也无法料定自己的命运。
或许会有人说,司马迁受宫刑是咎由自取。
这种认识无疑是指责司马迁烧糊过洗脚水,完全是厚颜无耻地替统治者的残暴张目。
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不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汉代也是寻常之事,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
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就记有一个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未闻失侯夺爵。
所以对司马迁的受刑原由还应当遵从他本人的说法,即“上以为仆沮贰师”,也就是蒙受了莫须有的腹诽罪。
因此,可以断言,两千年前司马迁蒙受的冤屈,是.的罪过。
当然,葛先生丝毫没有认为司马迁是罪有应得。
这可以从文章处处表现出来的对.统治的厌恶及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上得出结论。
但葛先生的无意识还是受了世俗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他把自己不以为然的人和现象与司马迁扯到了一起。
须知,不论对什么人来说,只要能与司马迁放在一处较高下,都是一种抬举,而不是相反。
另外,有关货殖问题,胡适先生曾有过与葛先生类似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司马迁祠墓 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
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
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
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 “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司马迁留给后人的启示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
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
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
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其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
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
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
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其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
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人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来。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
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
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
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
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
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
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
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
如果有的话,人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
这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
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
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
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史记-平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显然,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大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无从讨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
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这不仅涉及到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
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他们所论大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人如何做人的准则。
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人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史记-太史公自序》) 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
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
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人,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
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
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1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