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读后感
《保卫延安》读后感
[《保卫延安》读后感]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保卫延安》这本书,《保卫延安》读后感。
《保卫延安》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是一部只属于中国的红色经典。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
这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保卫延安》也是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他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了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
1947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守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次战争的辉煌胜利,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计以及对于战争的英明指示和领导,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英勇的作战,陕北解放区的忠诚团结之下取得的;也是在无数个共产党员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民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之下取得的。
从书中,我认识了我心目中的英雄——彭德怀将军。
彭德怀将军是一个伟大的模范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好公仆,是一个伟大的人民勤务员。
是毛主席始终共患难同甘苦的亲密战友之一,是对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最忠实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运用实际指挥的高级将领之一。
长期革命斗争的锤炼使得他富有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优良品性,他朴厚、博大、真诚、正直,严肃却又慈爱,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
他以这样的精神品质来矢志不渝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把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党性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为中国走向解放、统一之路而奋斗。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
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禁不住一扫帚打。
扫帚虽然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家都离不开它。
彭德怀将军说到做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并且也这样地教育他的同志们。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这种革命精神才会在人们心中永驻,才会被后世发扬光大,读后感《《保卫延安》读后感》。
从书中,我认识了周大勇。
他是一个连长,一个指挥员,同时也是普通战士中的一员。
他很普通然而却又英勇非凡,他的成长正体现着一个普通的勇敢的战士是怎样成为一个坚强不摧的革命战士的过程。
艰苦斗争的锤炼使得他意志坚强,而对他来说,只有党、祖国和人民才最重要。
在他的一生中,唯一光荣、快乐的事情恐怕就是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斗,而奉献。
这样的战士,才是真正的人民战士和民主英雄;这样的英雄,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出卖党、出卖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周大勇正是这样一个战士,真样一个英雄,平凡而伟大。
从书中,我认识了李诚。
他是一个干部,是那些不知辛苦、不知疲倦地惊人地工作着的政治工作人员的一个生动的灵魂,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中政治干部的艰苦卓绝的精神,看到了他们忧国忧民、废寝忘食工作的高尚品质。
有的人也许会认为李诚是可敬可畏、严肃苛刻的人,然而我觉得他不仅是个可敬可畏的人,更是一个可亲可爱的人。
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同时也严格要求他人,时时刻刻都会指出他人的缺点并加以批评,不允许战士们有一点马虎或是偷懒的行为。
然而正是他这样严于律己又严格要求他人的态度,才提高了自己和其他战士的工作效率和成效,才促使党的伟大事业得以快速发展。
他的严格是对工作、对革命的负责,是对战士们的爱和热情,更是对人民和祖国的爱。
李诚的严格、热情让我从心底敬佩。
从书中,我认识了卫毅,他坚强,不畏强敌,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认识了陈兴允旅长,他是一个能干、坚决、勇敢的指挥员;认识了孙金厚,他是部队中炊事员、饲养员以及其他勤务人员中的感动人的无名英雄之一;认识了李振德,他是革命根据地不屈不挠,压不倒、折不弯、顶得住的一个人民英雄形象。
此外,我还认识了马全有、李江国等一群生龙活虎的战士以及其他的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他们的坚强不屈,更看到了他们那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心……所有英雄的形象都展现在我的眼前,组成了一幅让人激动、崇敬、感叹的画面。
随着“北方,万里长城的上空,突然冲起了强大的风暴,掣起闪电,发出轰响。
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征战过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的落幕,我万分不舍地合上书,平整了思绪,安抚了激动而又紧张的心。
环顾四周的这份和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些人民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
而与他们相比,我是如此的自惭形秽,如此的渺小。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坎坷,充满了不确定,然而我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往往选择了逃避,甚至选择了放弃。
但是现在,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在我认识了这些人民英雄后,我顿悟:那些障碍,那些坎坷,那些失败都不算什么,它们都是纸老虎。
就像弹簧一样,你弱它则强,你强它则弱,那么既是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选择自己变强呢
是的,我们应该选择变强,我们要战胜困难,我们要开拓一条属于自己人生的解放之路,走向胜利的彼岸,去迎接那只属于我们的黎明。
张美玉 〔《保卫延安》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保卫延安读后感100字
今天,我读了《保卫延长篇连续剧的剧情简介。
的主要内容是:1947年,国民党军军进攻延安,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在青化和蟠龙镇的两场战斗中接连获胜,周大勇与主力失去联系,孤军奋战,杀出重围,国民党军队欲与人们解放军决战,结果受到重创,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彭德怀将军的光辉形象
我的感受是:周大勇的独立营在接应从晋西北送来的粮食时,战士们一路忍饥挨饿,艰难的往榆林进发,克服了许多的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
战士们的吃苦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还有就是胡宗南命令部队实施整体推进,互相呼应的方型战术,妄图把我军赶过黄河。
彭德怀想到了一招对付敌人方型战术的办法,命令周大勇的独立营佯装向蟠龙青化撤退,我军神勇出兵,并故意扔掉重击连武器等迷惑敌人,诱敌一个旅的部队。
彭德怀趁机指挥解放军主力在羊马河全歼敌编138旅。
这使我更加佩服彭德怀将军的深谋远虑和神勇用兵了。
故事中还用很多情节使我深受感动,并让我明白了文中的一片土地一片血的含义,让我更加对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充满敬意
红色经典图书保卫延安读后感50字
《保卫延安》 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 是一部只属于中国的红色经典。
这部长篇小 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 描写了彭德怀将军, 描写了指战 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
这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保卫延安》 也是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 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 描写了彭德怀将军, 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 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 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了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
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给了人民事业。
他们即使 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 也积极自动毫无怨言。
我们看着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艰难畏惧。
跟他 们相比, 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所谓贡献真的是太渺小了, 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在任 何岗位上都应该尽职尽责, 特别是我们学生党员干部, 更要切实做到为同学服务, 在同学中 能够真正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要说最令人感动的文字, 那便是撤出延安的一部分。
听到这个消息, 书中的主角儿 —— 第一连的战士们的举动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 连长周大勇开始传达信息了。
描写这情景的话 中,作者用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 平时说话嗓门总是洪亮的 …… 可是现在讲话喉咙里就憋了 一团东西 ……” 单单这么两三行,就生动地写出了以周大勇为代表的战士们,得知我军撤出 延安的悲痛、 激愤和憎恶敌人的感情。
要知道他们是从山西不远万里赶来保卫延安的, 刚到 仅离延安八十里处,就得知我军撤出延安的消息
因此,战士们 “ 就像听到命令一样刷地站 起来 ”“ 呼哧呼哧地出气,脑子里轰轰作响 ”…… 这等感情,是一般人绝对体会不到的
《回延安》贺敬之,读后感
《回延安》是一陕北民歌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百度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2023-04-28 4页
【第4句】:36分用App免费查看贺敬之《回延安》 赏析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
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延安游击队观后感100字
读《少年红色经典——雷锋》有感——尽自己力,为世界做点小事如果你,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抚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持着你的岗位
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美丽
我想问你,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题记雷锋——一个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诸位名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传奇人物。
雷锋——一个人人皆知,人人向他学习的神话般的人物。
雷锋——生命已不再,但精神却永存的伟人。
而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自打雷锋一生下来,厄运就缠上了他。
家里没有温暖的炉火,没有香甜的乳汁,更没有大碗大碗的红烧肉。
唯有的,只有那寒冷和饥饿。
后来,爸爸被日本鬼子打死,妈妈被地主恶霸逼死,哥哥被资本家残害致死,弟弟贫病交加冻饿而死。
小小年纪就受这样打击的他不但没有轻生的念头,反而会化悲伤为力量,全心全意为革命为人民服务,他心中沸腾的满腔热血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熄灭的。
记的最深的便是那次外出活动,天上突然乌云滚滚,豆大的雨点下有千斤重般,像箭一般射下来,重重地砸在人的身上。
负责打队旗的雷锋吧衣服脱下来,将队旗和红领巾包起来,自己光着小脊梁任凭风吹雨打。
同学说他傻,将队旗和红领巾洗下不就行了吗
可他却郑重地说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和队旗一样,都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咱应该格外珍惜。
”而这一句话,却深深地感动了那位同学,从此他也像雷锋一样,给于红领巾与队旗至高的尊重与崇敬。
雷锋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周围的人们;雷锋总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着人民为着世界。
看到雷锋这样,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学校门口那壮观的一面——每到中午,人山人海便涌入学校对面的小店买午饭,由于人过多,因此只能站着吃,人与人之间距离远则50公分,近则30公分,那个场面真让我不禁想到“百万雪师逼江而下”。
而这样多的人,造成的危害也是及其巨大的。
等人一走,那长长的街道上留下的竟是塑料杯、一次性饭盒、塑料袋、木棒、易拉罐……放眼望去,整个一条街似乎被朦朦胧盖上一层白色的面纱。
说真的,要不是我亲眼目睹,我真不会相信这种奇观竟然会出现在我的眼前,而且还是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地出现。
我们对世界做了些什么呢
污染罢了,糟蹋罢了。
和雷锋比起来,我们又是如何呢
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可我们却为了自己一时的图方便,造成土质污染、空气污染,因而加深了温室效应,对地球对人们极大的伤害
我们虽然碰不上战争时代,碰不到民不聊天,不能为国家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我想,只要我们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那也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吧
只要把这一件件小地不能再小的事情做好,我们也就问心无愧了,我们就是伟人,就是英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
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
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
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
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
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
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
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
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
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
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新版《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
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
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
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
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
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
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
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
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新版《红色娘子军》在细节上有很多缺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假特派员”的情节。
也许这是当今所有的革命题材作品都无法逾越过去的原因,所以电视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员”来代替。
实际上,同时期,全国苏区都在“肃反”。
如果真象电视中所述,师长都被假特派员关了起来,那么整个红军独立师则完全被控制在这个“国军袁处长”手中,哪还需要“剿匪”,假特派员完全可以随便发一个命令就毁掉整个红军琼崖独立师。
红色经典的读后感100字左右,求急
美好的今天呈现着过去的战争,多么的伟大!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士们,你们值得我们全国人们骄傲!光辉的岁月,掩饰不住英雄的人物,无不让我们啧啧赞叹!在书店中,我哦人找到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的走着,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把这支装备很差的军队吞没.一个军人高喊:“有人冻死了!”将军发现,前方有一个靠在树上,手里点着香烟,虽然已经熄灭,双手深处,好像要想军人借火.将军眼睛红了,像个发怒的狮子大吼:“军需处长呢?怎么不给这位棉衣呢?军官,听见没有?我叫军需处长过来!”却没有人回答,四周一片宁静……一位军人小声对将军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中烟,热泪从脸颊滑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的举起又是,举到齐眉处,想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大雪覆盖住了军区处长已僵硬了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阳光明媚的五月,晴空万里,苍山县财政局组织我们前往红色之旅瞻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旧址。
一路上大家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参加这次特殊的活动。
经过几天的参观学习使我受益非浅,感出最深,体会如下几点:一、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时期,又是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以中国革命必胜如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险阻,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随后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延安,在中国来说,实属弹丸之地,却经受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军事包围如经济封锁。
当时的中共中央就凭着必胜的信心,号召全体军民,团结一致,开展生产自救,垦荒种地,纺纱织布,一边生产,一边练兵,既保卫了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又“把一个处处是荒山野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正是那个年代,全国各地许多爱国青年和有志之士,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而向往着延安,千方百计地、千辛万苦地,冒着生命的危险奔赴延安,其目的是寻找对祖国的信心和希望。
当时人们把那种挑着地追求,称之为“朝圣”,延安早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
二、此次红色旅游,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昔日建党初期,我们党走过的艰难旅程及无数先烈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倍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深感来之不易。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继续保持党的青春活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