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的读后感450
《回延安》贺敬之,读后感
《回延安》是一陕北民歌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百度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2023-04-28 4页
【第4句】:36分用App免费查看贺敬之《回延安》 赏析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
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南泥湾的主要内容300字
电影《南泥湾》的主要内容: 红色电影《南泥湾》,影片主要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八路军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在缺衣少粮的条件下,怀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为保障供给、保卫延安而发生的真实悲壮的故事。
部队终于进入到了南泥湾,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没有人迹的荒山野岭,雾气沼沼,空旷荒芜,蒿草、狼牙刺丛生。
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就在部队驻扎下来的第一夜,就遭到了狼群偷袭,一个战士失去生命,接着在第二天的猎杀狼群的战斗中,他们还发现了边界国民党军队长长的封锁线。
这时,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这一百来人,不仅要靠自己在这里生存下去,并且要成为保卫延安南大门的前哨。
这就是359旅最早进驻南泥湾的第一支部队。
要活下去必须垦荒种地,可当时,那里没有任何畜力,没有农具,连最基本的镢头,三个人才平均一把,轮流使用。
战士们放火烧荒,用手翻石头,用刺刀砍灌木,他们赤手空拳,忍饥挨饿,几乎用最原始的方式,拉开了大生产的序幕。
作为团长的未婚妻,所有的战士都尊称苗子为嫂子。
为了让她相信团长会很快回来和她团聚,连长老周带领大家给“嫂子”挖了一口窑洞,布置成他们的新房。
这时,上级的指示也送达到这里,命令他们边备战、边生产、边学习,为来年整个359旅进驻南泥湾打下基础。
通讯员还带来了一份边区的报纸让他们学习。
这个连队个个能打能冲,可全都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所以上级才指派苗子作为文化教员来指导战士们读书识字。
报纸介绍了当陕甘宁边区在敌人封锁和天灾之下的艰难的生存困境。
毛主席由此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任何外援都卡死的情况下,在中国最贫瘠的地区自力更生,让红色政权存在下去。
1949到1978年发生的文艺大事件,是关于对文化界有影响的
1951年 5月20日 毛泽东为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发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电影的批判。
8月8日 周扬的《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发表在。
1952年12月 全国文协组织“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
林默涵、何其芳的发言《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分别发表于次年第2号和第3号的。
批判胡风运动。
1954年7月 胡风向中共中央递交关于文艺问题的三十万字的“意见书”《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10月16日 毛泽东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其他人写了。
不久,全国展开了对研究的批判运动。
12月 全国文化界展开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1955年2月5日 胡风的“意见书”的二、四部分作为第1—2合刊附册发表,开始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
5月13日 舒芜的和胡风的发表在。
24日和6月10日,又公布了第二、三批“材料”。
这三批材料,由人民出版社于6月以为名出版。
毛泽东撰写了序言和大部分按语。
1956年 1月 文艺领域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将各种民营剧团、书店、出版社改为公私合营或国营。
1957年4月9日 发表《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周扬同志答文汇报记者问》。
6月8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开始全国反右运动。
6月—9月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批判丁玲、陈企霞、冯雪峰等人。
1958年1月26日 《文艺报》第2期的“再批判”专栏,对丁玲、王实味、艾青、罗烽等人1942年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野百合花》、《还在杂文时代》、《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再次进行批判。
1960年 1月11日 《文艺报》第1期转载李何林发表在《河北日报》的文章《十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的一个小问题》,并在编者按中对文中的观点提出批批判。
同月 《文艺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对巴人、钱谷融、蒋孔阳等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观点进行批评。
1月—9月 《戏剧报》开辟“关于正确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专栏,对海默的《洞箫横吹》以及其他剧本进行批评。
1963年12月12日 毛泽东在中宣部文艺处的一份关于上海举行故事会活动的材料上,作了对文学艺术的第一个批示。
6月27日 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的草稿上,作了关于文学艺术的第二个批示。
1965年11月10日 由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在《文汇报》上。
1966年2月2日—2月20日 江青邀请一些部队作家,举行部队文艺工作问题座谈会,写成《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作为中共党内文件发表。
1967年5月29日,纪要全文在《人民日报》公开刊载。
1966年4月16日 《北京日报》发表《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材料》。
同月 郑季翘的文章《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形象思维的批判》发表在《红旗》杂志第5期。
5月10日 姚文元署名的文章《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
5月17日 作家邓拓被迫害致死。
7月 除了《解放军文艺》等少数刊物外,全国的文艺刊物陆续停刊。
8月2日 文艺理论家叶以群遭迫害逝世。
8月24日 作家老舍遭迫害致死。
9月3日 翻译家傅雷夫妇遭迫害致死。
1967年 1月 姚文元的文章《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发表在《红旗》杂志第1期。
2月13日 作家张恨水逝世。
同月 作家罗广斌被迫害致死。
4月12日 江青在中共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为人民立新功》谈到文艺问题时说:“这十七年来„„大量是名、洋、古的东西,或是被歪曲了的工农兵形象”。
这篇讲话后来收入《江青讲话编选》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12月 作家阿垅病逝于狱中。
1968年4月,作家司马文森被迫害致死。
5月16日 剧作家海默被迫害致死。
5月23日 于会泳的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发表在《文汇报》上。
这篇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并阐释了“三突出”的口号。
8月 作家丽尼遭迫害致死。
11月2日 作家李广田遭迫害致死。
1969年10月11日 作家、历史学家吴晗遭迫害致死。
1970年4月 上海革命写作小组文章《鼓吹资产阶级文艺就是复辟资本主义——驳周扬吹捧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批判现实主义”的反动理论》发表在《红旗》第4期。
9月23日 小说家赵树理遭迫害致死。
10月15日 小说家萧也牧遭迫害病逝于河南黄湖“五·七干校”。
1971年 1月13日 诗人闻捷受迫害致死。
6月10日 文艺理论家邵荃麟病死狱中。
8月8日 文艺批评家侯金镜遭迫害逝世。
1972年7月25日 文艺理论家巴人(王任叔)遭迫害逝世。
12月17日 作家魏金枝遭迫害逝世。
1976年4月5日 天安门广场爆发“四五”运动。
在天安门广场和全国各地,出现大量的声讨”四人帮”、歌颂周恩来以及老一代革命家的诗词。
同月 小靳庄诗歌选《十二级台风刮不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7年 1月2日 作 1月7日 李瑛的长诗《一月的哀思》在《光明日报》发表。
1月8日 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在《人民日报》发表。
11月19日 《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并在第9期上以“促 进短篇小说的百花齐放”为题刊登茅盾、马烽、李准、周立波等的发言。
11月20日 《人民日报》编辑部邀请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并于2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茅盾、刘白羽的发言。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
同月 《人民文学》在北京召开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第11期和12期上以“促进短篇小说的百花齐放”为题,刊登茅盾、马烽、周立波等的发言。
同月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邀请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12月 《郭小川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给陈毅的《关于淡诗的一封信》。
此后,文艺界展开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
1978年 1月 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第1期发表。
之后,各种文艺刊物纷纷复刊。
2月 《文学评论》复刊。
3月 365kUaIlE.cn大型文学刊物《钟山》在南京创刊。
4月30日 艾青“复出”后的第一首诗《红旗》发表在《文汇报》。
同月 文化部举行揭批“四人帮”万人大会,为大批受迫害的文艺工作者平反。
5月20日 林默涵的文章《解放后十七年文艺战线上的思想斗争》在《人民文学》第5期发表。
5月27日—6月5日 中国文联第3届全国委员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宣布文联和作协等5个协会正式恢复工作。
《文艺报》复刊。
12月5日 《文艺报》和《文学评论》编辑部在北京召开文艺作品落实政策座谈会,给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李建彤的《刘志丹》、陶铸的《思想·晴感·文采》、《理想·情操· 精神生活》、赵树理的《三里湾》、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吴晗的《海瑞罢官》等一批过去受批判的作者和作品平反。
同月 《新文学史料》创刊于北京。
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9年 1月14日 《诗刊》编辑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诗歌创作座谈会。
胡耀邦、胡乔木、周扬等到会讲话。
2月12日 《文艺报》第2期公开发表周恩来《在文艺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6月19日)。
同月 中共北京市委做出决定,为邓拓、吴晗、廖沫沙平反,为《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恢复名誉。
文化部党组做出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公开为“旧文化部”、“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的错案彻底平反。
公刘的诗歌《沉思》在《清明》第2期发表。
4月20日 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文艺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
同月 大型文学刊物《花城》在广州创刊。
同月 《上海文学》第4期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
各地报刊就此展开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讨论。
10月30日—11月16日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
周扬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报告。
在四届全委一次会议上,茅盾当选为文联名誉主席,周扬当选为文联主席。
同月 《星星》诗刊在成都复刊。
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由工人出版社再版。
高分求原创求《光辉的旗帜》原创读后感要1500字以上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改变了中华名族的命运。
在江南的风雨中,南湖的湖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一群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在灯光下,讨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至此一面由红色的旗面和黄色的锤子、镰刀构成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五十三年的扬弃和继承,一个东方巨人到了可以说“不
”可以发言的时候。
您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
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
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是啊,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挨饿受冻;当祖国弱小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备受凌辱;当祖国强大富裕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
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上海公园的门口就竖起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祖国的大门,无数人民群众就惨遭杀戮;而当新中国的旗帜高高升起的时候,中华儿女就站起来了;当祖国女排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时候,海外侨胞也就扬眉吐气。
因为,祖国与人民,正如母亲和子女,是命运与命运连在一起,耻辱与耻辱连在一起,痛苦与痛苦连在一起,幸福与幸福连在一起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
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
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在汉唐等时期,我们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由于近代国家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导致了国家国力衰微。
1949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建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国变得更美好! 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
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
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
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90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写下了彪炳千古的光辉诗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上了改革还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开创了宏图伟业;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让黄土地不断创造奇迹,让世界惊叹中华巨变……我们凝望党旗,在心中筑起一道新的长城。
那就是,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跟着伟大的党,信心满怀地迎接灿烂的明天。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
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
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
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
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革命影视作品的观后感
从小到大,真正让我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并不多,得上百看不厌的只有两个,一是《西游记》,一是《烈火中永生》。
喜欢《西游记》,无非是为了消遣,让里面的猴儿逗自己一笑罢了;而对《烈火中永生》的喜爱,则完全出于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感动。
《烈火中永生》我前前后后看过几次。
第一次看时,我大概不到十岁。
当时并不懂得“革命”、“牺牲”等等词汇的意义,但心里已经有了一份崇敬英雄的情感。
从那时到现在,我最崇敬的一直是江姐。
第二次看《烈火中永生》时,我多少成熟些了,对那段历史也有了一些了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看过的几部以红岩英烈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里,《烈火中永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在影片开始不久,有一个情节,是江姐见到孙明霞。
她微笑着问:“明霞,生我的气了吧
”因为我一直没看过开头,在这个情节以前就没看过了,所以不知江姐为何问了这句话(是否是因为组织没有批准孙明霞去川北
)。
但那种亲切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一下就把她朴素、和蔼、平易近人的品质体现了出来。
江姐看到城门上挂着丈夫头颅的那一场,我觉得氛围营造得非常好:淅淅沥沥的阴雨、三三两两的农民、高高耸立的城门,直到江姐看清了布告,这一切安排,直接营造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氛围。
在江姐的性格中,最感染我的是她面对一切风险、考验,直至酷刑与死亡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镇定、泰然自若。
这一点在审讯、牺牲时都表现的尤为突出。
审讯那一场,江姐的沉静和徐鹏飞的暴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一段话,听起来庄重无畏。
在这时可以感到,那群拥有着各色刑具、身强体壮的特务,在她这样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共产党员面前,都显得尘土一般渺小。
灭绝人性的毒刑拷打之下,女英雄毫不屈服,让我肃然起敬。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久不能忘:徐鹏飞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江姐的丈夫死了,留下个小孩谁来带
再过个三年五载,孩子长大了,怕是连爹妈也不认识。
这时,江姐转过头背对敌人,我看到她眼里似乎闪过一丝泪光。
我能够感受到她作为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对丈夫、儿子深深的爱。
牺牲的那一场,几次我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的。
《国际歌》音乐响起,悲壮
震撼
江姐换上旗袍,整理衣装时的从容不迫,以及和许云峰共赴刑场,向战友们挥手告别的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在我心里凝成了永恒
看到最后被囚的革命者们冲出牢笼,和解放军拥抱、握手的场面,我有些辛酸。
因为这毕竟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心中始终忘不了大屠杀中300多人遇难的惨烈。
最后一次看《烈火中永生》是在2005年7月5日,就是一年前的这一天。
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在两天后的7月7日,我走进了中考的考场。
正因为心中那一份激动,考试中我丝毫没有紧张,超常发挥考进了重点高中。
在我的生活、学习里,毫无疑问,《烈火中永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时我在初中最困难的一段时期里都没有畏缩不前过。
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也没能完整地看过《烈火中永生》,只能期待着下一次机会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