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明心迹读后感
简述宝黛共读《西厢》的故事
茗烟帮宝玉偷偷收集了很多的“禁书”,宝玉搬进大观园之后,也就经常偷偷去读。
一次宝玉在花园里读《西厢记》,被黛玉无意间发现,宝玉就邀黛玉共品《西厢》。
黛玉也喜欢上了这本书,也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和陶醉了。
而宝玉说了一句“你便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便是那多愁多病的身。
”,借此表露心事;黛玉又羞又怒,哭泣不已。
宝玉又不得不去哄黛玉一笑。
两人就此心照不宣,引为知己。
宝黛吵架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是否有普遍意义
答:宝黛吵架的心理原因是相互试探,假意试探,反复试探;而且因是假意试探,又过分敏感,于是不断横生枝节,越吵误会就越多;由此愈加不放心,愈加要假情试探。
于是爱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一触即发、永无宁日的吵吵闹闹过程。
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相反是一种普遍现象,爱到深处,反而发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
二、阅读题阅读《宝黛吵架》中的一段文字: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
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
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
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心里竟没我了。
”问题:C.找出文段中的议论句,说明其作用。
答案:A.“您”是指林黛玉。
B.这段话主要用了直接心理描写的方法。
C.作者的议论有: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
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
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
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
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问题:A.肖像描写、行为描写。
B.揭示出沙子龙从感情上仍对昔日拳师生活和武林英名十分留恋。
C.表明时代变了,同时也可以看出沙子龙表面上也顺应潮流的心态。
【第1句】:阅读《哦,香雪》中的一段文字:“香雪,过来呀,看
”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
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
”凤娇又有了发现。
问题:A.对话描写、行为描写。
B.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
C.火车开进深山,也就意味着文明进入深山,当地的人们大大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第2句】:阅读《哦,香雪》中的一段文字: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
姑娘们走回家去。
路上还要为一点小事争论不休;“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有人开起了凤娇的玩笑。
请回答;C.这段话中的“北京话”是谁?正确答案C.“北京话”是火车上那位年轻的乘务员。
小说鉴赏方法的几种例谈
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在四大样式中,小说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
可是如何阅读鉴赏小说,大多数学生还很茫然。
不少学生阅读小说只是看个故事情节,老师布置写鉴赏文章,却不知从何下手。
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小说鉴赏的方法。
一、明确特点,确定方法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
那么小说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呢?t要回答这个试题,首先必须明确小说的概念及特点。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构成。
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根据小说的特点,我确定了小说鉴赏的三个环节:即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是环境描写)。
二、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众所属知,散文的特点是“”,散文必须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小说也是如此,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有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
如莫泊桑的就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又如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依次介绍了林黛玉进贾府拜见贾母→初见王熙凤→拜见两位舅父→宝黛相会等情节;再如一文是以“葛朗台对待家庭财产的态度”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先后写了“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和“看守密室”三个故事。
大多数小说全文只有一条线索,而有的小说则有两条线索组成。
如鲁迅的小说就是有明、暗两条线索,以华家的故事为明线,以夏家的故事为暗线组织材料,展开故事情节的。
明线按故事情节发展依次写了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四个部分;暗线则依次写了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四个部分。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但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
如开头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就属于序幕部分。
有些小说故事主体不是完全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
如一文最后发观项链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结局。
而一文的三个故事就同属于发展高潮部分。
还有的小说,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故事情节由几个高潮组成。
如中,林黛玉与众亲戚见面就同属于发展高潮部分。
全文有两次高潮,王熙凤出场是第一次高潮,宝黛相会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
一文中,“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和“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就是两个高潮,而在两个高潮之间则有一个过渡(低潮)――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因此本文的情节结构为开端→发展→过渡→高潮结局。
由此可知,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
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三、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t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正面描写,等等。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t如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林黛玉的外貌通过众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写,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标志,美丽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
而林黛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她注意礼节,顾全大局,办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又表观了她心态复杂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
比较典型的是《项链》,文章开头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一共七次用了“梦想”一词,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揭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一般说来,外国小说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而中国小说特别是中国古代小说擅长人物的行动描写,但在中国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比比皆是。
如鲁迅小说《药》中刻画华老栓的性格也用了较多的心理描写。
老栓去买药及买药回来路上的有关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了华老栓的“爽快”、“自信”、“深感幸福”的心理,从而表现了他愚昧、麻木的性格特点。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细节描写。
如《守财奴》中葛朗台临终抓法器和嘱咐女儿“到那边去向我交帐”两个细节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财奴性格。
《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三次坐弹簧太师椅的细节;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脱,盖上被头就睡的细节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现了他勤俭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狭隘”的一面。
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如《药》中华老栓和康大叔两个人物属正面描写,而夏瑜这一人物则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刻画的。
文中刑场上及狱中的描写都属侧面描写。
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夏瑜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
如鲁迅的小说《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乌蓝的天……”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时刻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肃杀、悲凉的气氛。
还有“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这一环境描写刻画了老栓买到药后的兴奋心情,从而揭示了人物愚昧、麻木、落后的心理。
还有小说第四部分运用比喻手法写坟场的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残酷镇压和对劳动人民的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
如《药》中刑场上围观的场面,士兵号衣上的大白圈,还有夏瑜说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等渲染了时代特征,说明了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通过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
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厅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话,促使林冲杀敌报仇,使林冲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说鉴赏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环节展开。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在指导学生写鉴赏作文时,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说的某个方面进行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的写作。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楼梦 宝黛初见 原文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脚步响甲戌侧批: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
【甲戌侧批:余为一乐。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
【甲戌侧批: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似此应从《国策》得来。
】倒不见那蠢物
【甲戌侧批: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
妙极
】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
【甲戌眉批: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
用“满月”者不知此意。
】色如春晓之花。
【甲戌眉批:“少年色嫩不坚牢”,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
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甲戌侧批:真真写杀。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
【甲戌侧批: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甲戌眉批:二词更妙。
最可厌野史“貌如潘安”“才如子建”等语。
】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甲戌眉批:末二语最紧要。
只是纨绔膏粱,亦未必不见笑我玉卿。
可知能效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纨绔矣。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
【甲戌眉批:又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
】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
】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甲戌侧批:奇目妙目,奇想妙想。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
】心较比干多一窍,
【甲戌侧批:此一句是宝玉心中。
甲戌眉批:更奇妙之至
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
】病如西子胜三分。
【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
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
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
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宝玉看罢,因笑
【甲戌眉批:黛玉见宝玉写一“惊”字,宝玉见黛玉写一“笑”字,一存于中,一发乎外,可见文于下笔必推敲的准稳,方才用字。
】道:
【甲戌侧批:看他第一句是何话。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
【甲戌侧批:疯话。
与黛玉同心,却是两样笔墨。
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一 了 滞皆无。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甲戌侧批:一见便作如是语,宜乎王夫人谓之疯疯傻傻也。
】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
【甲戌侧批:妙极奇语,全作如是等语。
无怪人谓曰痴狂。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
【甲戌侧批:作小儿语瞒过世人亦可。
】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
【甲戌侧批:亦是真话。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
【甲戌侧批:与黛玉两次打谅一对。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
【甲戌侧批:自己不读书,却问到人,妙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
【甲戌侧批:写探春。
】便问何出。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
【甲戌侧批:如此等语,焉得怪彼世人谓之怪
只瞒不过批书者。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
【甲戌侧批:奇极怪极,痴极愚极,焉得怪人目为痴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
”
【甲戌眉批:奇之至,怪之至,又忽将黛玉亦写成一极痴女子,观此初会二人之心,则可知以后之事矣。
因答道:“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甲戌侧批:试问石兄:此一摔,比在青埂峰下萧然坦卧何如
】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
【甲戌侧批:如闻其声,恨极语却是疼极语。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
【甲戌侧批:一字一千斤重。
】宝玉满面泪痕泣
【甲戌侧批:千奇百怪,不写黛玉泣,却反先写宝玉泣。
】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
【甲戌眉批:“不是冤家不聚头”第一场也。
】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
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
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你如今怎比得他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
”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
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甲戌侧批: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
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 纱橱里。
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
”宝玉道:“好祖宗,
【甲戌侧批:跳出一小儿。
】我就在 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
”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
”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
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
【甲戌侧批:新雅不落套,是黛玉之文章也。
】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
【甲戌眉批:妙极
此等名号方是贾母之文章。
最厌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满纸皆是红娘、小玉、娇红、香翠等俗字。
】者与了黛玉。
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 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当下,王 宙 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
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
【甲戌侧批:奇名新名,必有所出。
】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
【甲戌侧批:亦是贾母之文章。
前鹦哥已伏下一鸳鸯,今珍珠又伏下一 珀矣。
以下乃宝玉之文章。
】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
【甲戌侧批:只如此写又好极
最厌近之小说中,满纸“千伶百俐”“这妮子亦通文墨”等语。
】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蒙侧批: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
”黛玉忙让:“姐姐请坐。
”袭人在床沿上坐了。
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
【甲戌侧批:可知前批不谬。
】自己淌眼抹泪
【甲戌侧批:黛玉第一次哭却如此写来。
甲戌眉批: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今却反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
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
】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
【甲戌侧批:所谓宝玉知己,全用体贴功夫。
蒙:我也心疼,岂独颦颦
】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
”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
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
快别多心
”
【蒙侧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
“月上窗纱人到堦,窗上影儿先进来”,笔未到而境先到矣。
〔应知此非伤感,来还甘露水也。
〕】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
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
上面还有字迹
”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
【甲戌侧批:癞僧幻术亦太奇矣。
蒙侧批:天生带来美玉,有现成可穿之眼,岂不可爱,岂不可惜
】等我拿来你看便知。
”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
【甲戌侧批:总是体贴,不肯多事。
蒙侧批: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
】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红楼梦里的宝黛共读西厢记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读《西游记》有感当我第三次读完这本重重的《西游记》时,心里有了不少的感触。
第一次时,我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很会打架,会变许多样子;唐僧很无能;猪八戒像一只懒“虫”;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觉得孙悟空很可爱;唐僧非常的傻;猪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东西;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而这一次,觉得孙悟空非常的机灵,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别是对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朴实而又显得仁慈;猪八戒傻得可爱;沙和尚则给人一种忠诚而又老实的印象。
在《西游记》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验,最后,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
当然,在故事中诉说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我就不多说了。
《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任何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
也就印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
一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
当我翻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故事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
故事中倔强正直、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单纯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
这一路上,他们翻火焰山、打白骨精,历经了千难万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妖魔鬼怪的阻挠,终于取到了真经成了仙。
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体现出孙悟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了我们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对不能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
而且,好吃懒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在学习时,或者在生活中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吗
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远吗
〈红楼梦〉读后感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
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的淫书,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情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
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
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
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
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
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
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
”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
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
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
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
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
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
”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
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
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水浒传》读后感《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
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
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
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感想、急、急
林黛玉聪明识礼,心思过人。
在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她进入贾府时,进的是侧门,贾政、贾赦二人均为来相见,在她本就多疑的心理更加明白:自己是外人,一个林姓的人住进了奢华气派的贾府,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里将无人可以依靠,这是无奈的选择。
要多留心别人的言语,谨慎小心,做到礼貌周全;要多观察别人的行径,效仿得体,免得落人耻笑。
这样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明明白白摆在这里,以后的日子是不可能开心快乐的。
葬花吟 全文的意思
宝玉到桥边桃花底下看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
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
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
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
(第二十三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4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