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读西厢的读后感
简述宝黛共读《西厢》的故事
茗烟帮宝玉偷偷收集了很多的“禁书”,宝玉搬进大观园之后,也就经常偷偷去读。
一次宝玉在花园里读《西厢记》,被黛玉无意间发现,宝玉就邀黛玉共品《西厢》。
黛玉也喜欢上了这本书,也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和陶醉了。
而宝玉说了一句“你便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便是那多愁多病的身。
”,借此表露心事;黛玉又羞又怒,哭泣不已。
宝玉又不得不去哄黛玉一笑。
两人就此心照不宣,引为知己。
赏析 宝黛共读西厢
宝玉烟从外面弄来了《西厢记》牡丹亭》等在当时,由其是他看的书。
于是他只能偷偷躲起来看,不期被黛玉看见。
如是别人宝玉一定害怕,只有黛玉,是宝玉不怕的,而且还把书给黛玉看,指出书的妙处。
黛玉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这些都充份表现了宝玉和黛玉对爱情的渴望,也表现了他们对世俗礼教的不屑和抗争。
红楼梦里的宝黛共读西厢记
得元妃旨意,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众姐妹搬进了大观园,宝玉进入了自由天地。
而贾政却要他死读八股、祭祀宗庙、送往迎来等等,他厌恶极了,于是阳奉阴违。
僮儿焙茗给他弄来禁书《西厢记》,宝玉欣喜若狂。
他和黛玉一起在沁芳桥畔幽避之处偷读着《西厢记》,戏借西厢之恋,吐露心中之情,宝黛两人心田从此萌生爱苗。
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是那一回
宝玉到桥边桃花底下看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
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
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
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
(第二十三回)
求西厢记读后感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的第一句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这篇文章,我不写牡丹的恋,只写西厢的情。
岁月的手,把过去的爱恨一一折尽,折尽,也折进西厢轻掩的门扉。
一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世上总有那么多的机缘巧合,所以张生就这样巧合地闲游普救寺,巧合地遇见了崔莺莺,巧合地结下了一段千古奇缘。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彼此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间,时间无涯的旷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这样的初缘,便是巧合。
西厢门前鹅卵石光滑,园内花正浓。
张生仅是轻轻一瞥,就看到了比花还美的景象。
朱唇皓齿,粉状玉琢,张生就像见到了花仙,久久未能回神。
而莺莺也被眼前的潇洒书生吸引了所有的注意。
即使不知对方是谁,若无人阻拦,两人也早已走到一起了吧。
没有庄周梦蝶的迷幻,也没有宝黛相会的神化,但这西厢平淡的对视,便再也不可抑制相思的浪潮。
两褶:凭栏无语言,低昂漫三弄天心月圆。
便只隔着高墙假石,却像隔了画楼几万重一样,两人如此情投意合,却始终难以相见。
还是虚设了良辰好景,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
张生看不见莺莺诗词后深切的希望和淡淡的惆怅,莺莺也张生吟歌声中浓浓的相思和冗长的愁绪。
万水千山,穷途末路,就算再远都可以相爱,为什么,仅一墙之隔却看不见对方的容颜
谁也不能说,这样的相思是否多余。
琴声,诗声,情声,便像着魔一般,附骨化血,磨灭不了。
莺莺也学会了整日里坐着发呆,将相遇的那一幕一遍遍重走。
张生也更加频繁地在西厢园前徘徊,好象只要往里看,就能看到花间浅笑的女子。
相思总是折煞人,思念总是越想收起越泛滥成湖。
三褶: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省去了中间的一波三折,我不愿去看莺莺消瘦的容颜和张生眼里的绝望。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张生像找到了仅有的希望般背起了行囊进京赶考。
曾经朝思暮想,曾经曲折离合,如今也都成云烟。
秋老去,苍凉渐显。
莺莺持酒为张生送别,一杯酒,盼君早归。
而二人,执手想看泪眼,也哽咽了所有的话语。
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即便不愿放手,有的人,注定要走。
暮色中,秋陷在张生的背影里,落寞地飘成一路的叹息,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
四褶:愁尽弃,新曲切莫唱别离有去的,终是回了。
昔日书生如今衣锦还乡。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尘缘如水,一番辛苦总不平。
如今,两人总算是走到了一起。
无论千山万水,怕也是再分不开了。
世间总有相思人,人间总有真情在。
月儿明,水清清,一曲清流翻飞弦外之音。
即便没有红娘的媒妁,他们彼此也能完成对宿命的奇迹。
可一不可再。
五褶:流年暗中偷换初读《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时,我还是一个孩子。
十岁,又怎能懂得那些缱绻缠绵
而今,再次阅读,或许早已成为悦读。
回想起来,总有一见如故的真挚,似乎前生有缘。
也许,不需要太多的传奇,一个平淡的开始,一缕浓浓的相思,一句真挚的诺言,就会成就一段惊世的传奇。
西厢是我的一个梦。
我们的确和祖先,和后人一脉相承着爱与恨,生与死,凄惶与清醒的灵魂。
梦里,我是红娘,见证了这一切。
宝黛初会读后感400字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
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
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
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
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
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
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
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
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
结局安能不惨
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 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
’”。
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
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
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
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 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 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
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 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亦未为不可。
’”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
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 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何等眼熟到如此
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
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
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 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
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
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的
【第1句】: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曹雪芹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第2句】: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第3句】: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4句】:掌握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教学设想
【第1句】:重点: 对本文几个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 《西江月》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2句】:简要介绍小说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内容。
【第3句】: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电视剧片段: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第二集“宝黛钗初会容庆堂”、三十集“白茫茫厚地高天”。
课时安排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了解,《红楼梦》。
一、 导入 (幻灯片投影)宝黛共读西厢的插图和三个板块:“延伸”、“环境”、“人物”,同时配以“枉凝眉”的音乐。
以营造一种氛围。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第1句】: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
【第2句】: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第3句】:介绍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幻灯片投影)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4句】:《红》的价值与主题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⑴.众多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400多人。
典型:几十个。
著名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王夫人、贾政、贾赦、贾琏、贾雨村;贾家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袭人、晴雯;尤二姐、尤三姐;刘姥姥等。
⑵.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故事情节。
以大量的日常生活描写引人入胜。
(承继《金瓶梅》,而又与之有别。
)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平时起居,家庭宴会,钣后闲谈,玩花赏景,吟诗作赋,儿女情长……其间偶尔穿插重大事件——元春省亲,罢官抄家,反映贾府由盛变衰的变化。
描写的环境,主要是大观园,荣宁二府,以及府外生活。
众多的故事,以怡红院和萧湘馆的主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作为主线贯串在一起。
黛玉进府是二人关系的开端,经过两小无猜、爱情萌芽、误会猜忌,终于倾心定情,但最后却以悲剧(黛玉死,宝玉出家)结束。
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准确精炼,明白流畅,生动。
二、 简介《红》开头五回的内容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讲述两则故事。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幻灯片)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四、(幻灯片一一投影,配插图)金陵十二钗及袭人、晴雯的判词 由判词判断所写之人,并推测人物的命运与性格,学生讨论后老师简要概括。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贾府典型环境的分析;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形象分析 一、复习《红》人物间的关系 利用课件,让学生上台来操作,将人物图标拖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如果位子错误则图标会自动退回。
二、分析贾府这一典型环境
【第1句】:问:贾府与别家有什么不同
(幻灯片逐步打出) 讨论后归纳,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宏伟豪华的府第 皇帝御书的大匾 君王手题的对联 宏伟的外观 等级分明的礼仪 贾母院 讲究的布局 贾赦院 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贾政院 华丽的陈设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第2句】:讨论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
【第3句】:扣住课文有关语段自绘“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幻灯片投影)“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一起用箭头绘出林黛玉进贾府行进线路图。
【第4句】:合上书,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拖动建筑物图标移至正确的地方。
三、
【第1句】: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两类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句】: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
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风 本节课讨论分析贾母、王夫人形象。
第三教时 一、分析王熙风形象
【第1句】: 你对王熙风印象如何
【第2句】: 从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夫人等情节,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
(幻灯片显示)
【第3句】: 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吗
今后命运会怎样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与宝玉
【第1句】: 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找出一句概括黛玉行动的话语; 找出论据说明黛玉的“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外貌描写。
【第2句】: 贾宝玉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幻灯片一步步打出,配以“枉凝眉”的歌曲)
【第3句】: 宝黛初会(配以曲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两人眼中的对方; 一“惊”一“叹”。
【第4句】:(幻灯片)“金玉良缘”、“白茫茫天高地厚”的插图,配以“金玉良缘”的唱曲。
三、结合课后练习掌握一些文言字词。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4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