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案读后感
《包公案》读后感(单子珏)
[《包公案》读后感(单子珏)]《包公案》这本书记录了包公破的无数件案子中的四十件,《包公案》读后感(单子珏)。
我读了《包公案》这本书以后对包公的敬仰.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发不可收拾。
包公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权高贵族,他都公正无私,公平对待,从不对谁偏袒一分。
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也是铁面无私。
在这本书中的第二十八回,包公为鬼魂伸冤,说的是那个游总兵竟以他人性命换取功绩,让他死都太便宜了,就算天诛地灭,也是对他的宽容,这本书让我知道,包公是一个公正清廉,脸黑心不黑的人。
我还查了许许多多写包公的歇后语,比如: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包公在民间的声誉有多么巨大,在人民的心中是多么伟大,读后感《《包公案》读后感(单子珏)》。
如果让我当官,一定会向包公学习,做我的指明灯,掌握别人的生死大权,就要对得起别人,更要对自己有个交代,现代社会,贪官比以前多得去了,说明当贪官是多么的容易,要做到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好官是多么的不容易,致此,向包公敬礼。
〔《包公案》读后感(单子珏)〕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包公兴端州》的读后感
看完《包公案》,心中充满了对包公的敬佩,包公他真是判案如神啊,每一个案子都那么神奇,他的判断都那么精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不畏皇权斩国舅的故事。
曹二国舅是一个非常蛮横不讲理的人,虽然他只是国舅,可是他的胆子比皇上还大呢,看见有漂亮的女子,他就强行抢去,这不,又看到袁秀才的妻子张氏美貌动人,她就把袁秀才逼死,抢走了他的妻子。
谁知道袁秀才的冤魂找到了包公,包公将曹二国舅判为死刑,释放了冤枉的曹大国舅。
这个故事中的曹大国舅原来就是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太有趣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更加佩服包公了,他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皇亲犯罪与老百姓同罪,不怕得罪人。
看完了这本书,我很钦佩包公,同时我也希望现在也能有这样正直的好官,不求钱财,只讲真理,为民办案,公正无私。
叙述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
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
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
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
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
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
”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
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
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
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
”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
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
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
”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
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
一人、两人、三人……。
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
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
”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
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
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
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
”一位老人顺口溜道: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
包公审石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
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
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
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
“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
”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
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
包公是什么人呀
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
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
”“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
”“谁偷了你的钱
”“不知道。
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
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
”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
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
”石头会说话吗
不会。
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
快说,快说
”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
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
”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
”“石头怎么会说话
”“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
”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
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
”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
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给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
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
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包公巧审青石板读后感
包公,是历史上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民间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
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白天断阳、夜晚断阴”的传奇式人物。
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已跨越时空,升华为“正义之神”。
百姓所了解的包公,一般是戏曲、小说中的包公,是经过民间传说、艺人塑造及文人加工的文化包公。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
他的生平事迹和从政实践又如何呢
历史包公与文化包公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
孔繁敏教授将就大家所关心的包公身世之谜和形象之谜,用当代视角来回顾历史,他心目中的包公究竟是什么形象
包公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出身坎坷,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吗
戏剧小说中描写的威风凛凛的“黑脸”包公又与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形象有多大的出入呢
北京联合大学孔繁敏教授为您精彩细述《千古包公》之《包公的出身与形象》。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传说他是一个农家子弟,出生经历比较坎坷,长的形态比较怪异,在头额上还有一道弯弯的月牙,传说他断案非常神奇,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那么历史上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历史上,有不少特殊人物的出身往往也很特殊。
古代人非常迷信,认为凡是杰出的大人物降生,往往都会伴有许多奇异的现象发生。
关于包公出世的传说,民间就流传着好几种版本,那么,哪一个才是最贴近历史,最真实的呢
对于包公的这段离奇身世孔繁敏教授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一般作为特殊的人物,都伴随着一些奇异的现象发生。
比如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说他出生的时候就有“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民族英雄岳飞 ,传说他出生之时就有一个大鹏从他屋顶飞翔而过,后来就把他取名为“鹏举”。
这里都有传奇的成份。
在包氏家族当中也有一个比较悠久的传说。
包拯的母亲在即将临产的时候,他的父亲,包令仪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猛虎向他扑来,他惊醒之后非常吃惊,感觉这是一个不祥之兆,恰巧包公出生的时候,他全身漆黑而且不哭不叫,非常怪异。
包拯的父母在这种惊疑之中,竟然把包公扔到家门口的池塘里。
那么,恰巧当时是夏季,这个池塘长满了荷花,]那么包拯就被荷叶托住没有掉进水里。
恰巧这个包家的长嫂到池塘来洗衣服见到了包公,就偷偷的就抱回家中,后来就抚养长大。
这样就传着包公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
视长嫂如母的这样一种说法。
今天在合肥的包氏家族当中还遵守着这样一个习俗,就是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说句怠慢姐姐的话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绝不能怠慢嫂子。
因为视长嫂如母啊。
这个故事传说的比较悠久,在包氏家族当中影响比较深远。
除了民间流传的“长嫂如母”的故事之外,在京剧中也有一出非常精彩的《赤桑镇》。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包公巡按赤桑镇的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非礼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
此等重罪,罪不可赦。
可是,包勉是包拯的侄儿,更是包拯长嫂的亲生骨肉,包拯幼时丧母,是吃嫂嫂的奶长大的,而小包勉却因奶水不够吃粥长大。
这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养育之恩是包拯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
可是现在却要斩了嫂嫂唯一的骨肉,包拯又怎么能狠下心来呢
最终,包拯铁面无私、不循私情,秉公执法,斩了包勉。
结案后,包拯把妻子李夫人叫到跟前,说:“嫂嫂就包勉这一点骨血,我们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啊
长嫂如母,你要记住啊
”从此,“长嫂如母”的这个说法,就连同这个动人的故事一起流传了下来。
既然“长嫂如母”的传统这么悠久,在包氏后裔中的影响又这么深远,那么,出生既遭遗弃的包公真的是经历坎坷,由嫂娘一手抚养长大的吗
孔繁敏教授对“长嫂如母”这段家喻户晓的传说又有怎样的独特见解呢
事实上包公并不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
在后来的包氏宗谱当中曾经记载过包拯他有两个哥哥,但是都在早年去世了,实际上包公还是一个独生子,没有哥哥就不可能有长嫂。
在《宋史·包拯传》当中记载了包拯的儿媳崔氏的情况,其中讲到“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
崔守死,不更嫁”。
包拯的儿媳崔氏,在19岁的时候出嫁给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出嫁两年,包繶英年早逝,遗有一子包文辅,包文辅也在五岁时夭折,崔氏一直是守节不嫁,史书称她“尽志于孝养”, 即用心照顾包公夫妇。
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娶了年方十九的淮阳崔氏女为妻。
崔氏的母亲吕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吕蒙正之女,崔氏即为吕蒙正的外孙女,家族显赫。
不幸的是崔氏结婚后的第二年包繶就病故,遗有一子包文辅,也在五岁时不幸夭折了。
此时包拯己五十五岁,老年丧子,心情之悲痛,可以想见。
崔氏年少丧夫,心情同样是很悲痛的。
包拯夫妇见崔氏年少,不忍其一辈子守寡,也担心她心情不稳定,主动派人“询其意”,表示愿将她“还宗”,回到娘家便可另结良缘,希望她今后能够生活美满。
崔氏得知后,却“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拯发誓说:“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
”崔氏终生没再改嫁,她守节尽孝的行为也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包公一直到59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媵妾离开了包府,这个媵妾在古时候就是指陪嫁过来的女子,属于侍女,类似于今天的保姆,身份比较低。
那么媵妾走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包公的小儿子包绶,崔氏得知以后,便把这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精心地抚养,墓志铭记载说“慈养之如己子” 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又说到“绶事节妇如母”。
就是对他的长嫂崔氏像母亲一样对待。
那么到宋仁宗嘉佑七年也就是1062年,包公64岁去世了,遗有一个五岁的包绶来继承香火,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也是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
应该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
只是包公是指着包绶。
长嫂是指崔氏了。
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因为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
朝廷写了封增她为永嘉郡君的一个制书。
这个制书是由苏轼大文豪苏轼起草的。
同时还封表门楣,就是为家乡建了一个节妇台,还给她写了传记。
这个在宋史中还有《崔节妇传》。
说明影响是比较大的。
因为在古代“公”是对人的尊称。
比喻说姓王的就称他王公,姓张的尊称他为张公。
包拯在当时就尊称他为包公。
包公的儿子包绶,那么在当时也有不少人称他为包公。
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包公儿子包绶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接到,或者是说张冠李戴到包拯的身上了。
那么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也随着包公,就是包拯的威名传扬下去了。
既然,“长嫂如母”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包拯的身上,而是古人一相情愿、移花接木了他小儿子包绶的一段成长经历,那么,包公的真实身世又是怎样的呢
他的确像民间传说中的那样出身凄苦、经历坎坷吗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他名拯,字希仁,他是生于宋真宗咸宁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出生就是在庐州合肥,就是今天合肥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孙吴和曹魏征战的一个拉锯的一个战争的一个地方。
包公在中年的时候曾经回忆自己的经历,他说“生于草茅,蚤从宦学” 。
所谓“草茅”,就是说他出生于一般的普通家庭。
地位并不显赫。
所谓“早从宦学”就是说他在比较早年的时期,跟着父亲在外地游学,读了不少书。
父亲包令仪曾经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
后来是以尚书虞部员外郎退休还乡,是一个品位不高的这么一个闲散官。
包公后来地位提高以后,按照宋朝的制度,他可以封赠祖先,所以后来包公的祖父、父亲都封赠为挺高的官。
从包家的地位来说,包公的孙子包永年墓志铭中讲到说“包氏世有显闻,实自孝肃公始” 。
孝肃就是包拯的氏号了。
意思是说包氏家族地位的提升是从包拯开始的。
以前地位是比较低的。
其实要说到包公的祖先,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到春秋时代楚国的申包胥。
可能大家知道申包胥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爱国志士,在春秋晚期,春秋诸国相互征伐,当时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吴的帮助下就进攻楚国。
当时在交战当中,吴国是占优势,后来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就是今天湖北的江陵。
这时候因为楚国的都城都被吴国占领了,面临着亡国。
那么楚国的大夫申包胥请求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来复国,击败吴国。
当时的秦哀公并不准备出兵,但是申包胥苦苦哀求,据汉书记载,他站在秦廷,日夜哭求“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
他这种爱国的情操,爱国的精神,终于感动了秦国的君臣。
后来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击败了吴国,申包胥因为成为兴复楚国的功臣。
按照当时的姓氏制度,他的后世子孙就取其“包”字为姓,申包胥就成为包氏家族一世祖。
就是包家的一世祖先了。
这个情况在一部大书,就是宋朝郑樵所著的通志当中也有记载,他其中提到说,“包氏出自申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字为氏”。
其后还特别著名“宋朝包拯为疏密副使,庐州人”, 可见包姓“出自申氏”。
这是确实的,另外根据《包氏宗谱》记载,说包拯是申包胥三十五世孙。
这个是算是一种说法。
那么,包公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民间传说中,包公脸面黑如锅底,额头还有一道弯弯的月牙,在戏曲舞台上,包公的打扮也基本定型为黑脸长须,身穿蟒袍,头戴乌纱,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遗留下有关包公的真实画像呢
包公的画像,有这样几个不同的版本。
包氏宗谱、包公祠、还有故宫就是紫禁城故宫南熏殿,还有梁启超他自己所藏的一些古书画册当中都藏有不同类型的包公画像。
各类版本当中展现的包公画像还是有所不同,这几个不同的版本,哪一个更可靠呢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包公传世画像不多,主要有: 包氏宗谱 包公像 包公祠 包公像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包公像 故宫南熏殿 包公像 几幅画像面貌各不相同,那么,哪一幅才是最接近历史包公的真实画像呢
合肥包公祠是在包公去世第四年修建的,离包公在世时间很近。
据当时修包公祠的《祠记》当中记载说“立公之像” ,就是当时在这个包公祠当中,立有包公的像。
那么是不是这个像一直流传至今呢
现在还不敢说,因为包公祠,历尽也是千年了,多次的重修,很难说现在包公祠中的画像保留了当时的原样。
那么包氏宗谱,就是包家自己家族修的这个书也有包公的画像。
不同的版本也有所不同。
这个宗谱也是多次的修订。
修订一次就有一些变化。
所以现在我们也不能说就保留了包拯的原貌。
梁启超所藏的包公的画像不知来历,他那个画像跟其他的也有不同点。
所以我们也很难说他这个是否是真实的面貌。
我感到,比较有权威的可信度比较大的包公画像是故宫南熏殿所藏的包公像。
因为这是国家所藏的包公像,明清的故宫它的很多档案材料是从元代接收来的,元大都就是在北京,它当时国家的一些重要的资料是在灭宋的时候从宋接手过来的。
这个历史上都有确切的记载。
因为中国非常重视修史这样一个传统。
有一句话叫 “国可灭,史不可灭” 。
所以这些史书资料在更替朝代的时候有一些就传到下一代了。
那么在宋代朝廷也为包公画过像,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材料就是包公孙子《包永年墓志铭》其中提到,“元丰天子,念孝肃忠烈,当追荣无穷,诏登绘像,春秋从享” 。
说这个宋神宗他追念包拯忠心烈胆,所以命朝廷画包公像放到祖庙当中,在春秋时期,加以祭祀。
这说明当时在宋朝廷当中是为包公画了像。
后来这个画像是不是就由国家一直保存,历尽元明清各朝代呢
我们也不敢说,因为也没有确凿的依据。
但是我们只能说故宫所藏的包公像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应该是比较权威的。
那么,从这个像来看,包公的形像比较端庄、清俊,仪表堂堂,下垂大耳,显得非常和善可亲,跟传说是不同的。
现在包公祠当中也保存着一幅世人所画的包公像,这个像大体上是按照1:1的比例来画的。
画的包公像个子不是很高,大约是
【第1句】:6米左右。
左肩略低于右肩,嘴唇宽厚,皮肤比较白净。
看上去很像出生于中原地带,喝合肥水长大的一个合肥人。
在清代知庐州的张详云见过包公像以后,也感慨说:“公肖像满天下,向时所见,皆棱角峭厉,使人汗骇僵走,不敢仰视,今奉命守庐,拜公于香花墩上,岳岳怀方,和蔼溢于眉睫,无外间妄塑非常状,甚矣人之好怪也
” 可见包公的相貌跟常人是一样的,并不像传说的那么怪异了。
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梅兰芳缀玉轩藏明代脸谱》和清初昆、弋脸谱来看,在明代戏曲中,包公的脸谱上并没有出现月牙图案,只是画了两道深深的白眉毛。
而经过清初戏曲舞台上的不断演变,包公额头上的图案曾一度变为一副太极图。
等到了清末,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迫切的希望官府里有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好官来为民请命,希望包青天再世,于是便改画脸谱上的太极图为月牙图案。
这个月牙图案犹如悬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
此外,民间还长期流传着包公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因此在一些包公戏曲中出现“日月阴阳脸”的脸谱。
有关包公的传说似乎与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传说越多,偏离历史真相也越远。
千百年来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为什么要把他描绘成一个面目黧黑、相貌丑陋的“包黑子”呢
威风凛凛的“黑脸”和“月牙”的形象千百年来为什么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呢
包公形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你像,京剧包公戏有20多种包公形象,都是人们想象创造的,反映人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人们想象的这个包公形象既贴近百姓,又能为民做主,是一种威风凛凛的“黑脸”的形象。
虽然包公的形象有多种多样,但总体上最主流的基本的形象,反映他是刚强睿智、为民请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
他这个基本形象是按照平民,还有一些艺人和文人的想象塑造的,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愿望。
或者说他是在官僚群中树立的一个形象,一面旗帜。
这种黑脸包公他象征着居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精神。
反映人们追求公理、坚持公正的愿望,具有很强的艺术的魅力和教育的意义。
如同关羽红脸象征忠臣、曹操白脸象征奸臣、包公黑脸象征清官、象征着公理和正义, 这是人民的创造。
当然从深层次来说,除了有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一面以外,还受儒家的影响。
因为他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
儒家思想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姓,曾益其所不能。
” 担当大任的人物他的经历必然是坎坷的,必然是神奇的,要经过一番坎坷才能成为一个担当大任的人物。
这是儒家思想。
那么包公的出生和他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儒家“天降大任于此人”的一个具体反映,所以他也是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包公的艺术形象历经元、明、清三代已基本形成,其后又被浓墨重彩的涂上了“法官”、“侦探”、“忠臣”和“青天”的几道大手笔,历史的真实与演绎的文化以不断变换的“脸谱”吸引着广大观众。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对包公形象的描绘也各有侧重,它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统治下的政治特点,也充满了平民、艺人及文人当时的生活情趣和想象成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