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班主任刘心武读后感

班主任读后感

——读《班主任》有感一本纸黄的《班主任》推开“伤痕”这扇门扉,我到了文革时期的中国的社会,寻觅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在那十年动乱中,我看到文革对人们造成的深深的伤害,以及在思想精神上受到了严重创伤的青年一代。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文学冲破黑暗文学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它曾猛烈地震撼了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心灵。

《班主任》以小流氓宋宝琦为线索,满腔热情地赞颂了忧国忧民,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张老师,揭露了“四人帮”毒害腐蚀青少年纯洁心灵的罪行,提出了清除“四人帮”所造成危害的急迫性,成功地刻画出在“四人帮”的反动路线干扰破坏下长大的一部分青少年的雕象。

小说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

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

《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

”这激愤的呼喊,使人想起半个世纪前五四运动的先行者鲁迅用救救孩子的呼喊,愤怒地揭露和控诉吃人的封建宗法、道德和礼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

半个世纪后,在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重新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刘心武《班主任》一书的人物赏析

急需啊

没人回答了吗,我来收拾这道当代的题目吧。

小说里的人物,主要有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石,后进生宋宝琦等,他们的形象分别是:团支书谢惠敏(这个人物一般都是一文赏析的重点,因此我分析得比较详细)(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

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

(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

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

这在文中“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

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

”等语句里都有所暴露。

又例如她对张老师提出带领团员去参加爬山的活动时,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生活

我们读的是批的文章啊……”(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师,认为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是非。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1)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与赞扬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

(2)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对任何事物或事件采取实际分析的态度。

(3)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时也带着征求张俊石老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显得斩钉截铁,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

(4)因为是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所以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显得很单薄,有概念化、说理化的倾向。

后进生宋宝琦(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是他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3)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无止的运动使他随波逐流,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不是好书。

他是需要拯救而非无药可救的对象。

这篇小说的意义是:“浩劫”中受害的人们(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肉体上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也同样受到伤害。

但是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孩子们精神上的“伤痕”往往是作为一种“进步”的表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具有欺骗性,所以只有从精神层面上挽救就这些受害者的灵魂,社会才能进步。

《班主任》一文,虽然仍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说教层面,但是其“救救孩子”的呼声与当年的同样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刘心武的《班主任》能算是伤痕文学吗

一、原文:PS:由于篇幅过长,请查看网页中的原文。

二、赏析: 刘心武对“四人帮”坑害孩子造成深深的伤痕,尤其是从谢惠敏的身上发现其受害的内伤,表现出他观察生活的敏锐性和开掘主题的深刻性。

在这一点上,《班主任》超过同一时期写文革伤痕的作品,成了“伤痕文学”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教育界是“四人帮”肆虐危害极深的重灾区,他们散布“读书无用论”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制造“白卷英雄”,不仅造成了一批像宋宝琦这样的小流氓,更重要的是制造了受极“左”思想影响的像谢惠敏这样的学生干部。

365kUaIlE.cn

既有严重的外伤,更有人们不容易发现的严重的“内伤”。

在1977年春天,亦即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天,人们同尹老师一样,“感到心里一片灿烂的阳光”,对一切“都充满了闪动着光晕的憧憬”。

但刘心武却同时发现了“四人帮”在教育界造成的严重的外伤与“内伤”,尤其是从品行端正的谢惠敏们身上发现了严重的“内伤”,像光明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张俊石一样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不仅要改造好小流氓宋宝琦、医治好外伤,还要帮助谢惠敏进行一番自我改造,医治好“内伤”。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刘心武对生活观察的敏锐性,正是这种敏锐性,使他有了《班主任》的构思和创作,使他在那个时候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震聋发聩的声音,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642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