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工人工作漫谈读后感
怎么可以改掉口吃呢
找一个适合你的说话方式,要告诉自己我和他们一样~我并没有事,说话别总怕自己会说错··多读点东西~哪里总出问题 你就多读 对着镜子读。
慢慢的来相信你会改掉的
即墨的烈士
周浩然 革命烈士(1915—1939) 原名周世超,即墨县东瓦戈庄(今属瓦戈庄乡)人。
父亲周孚先是有名的律师。
周世超10岁时,到青岛读书。
这期间,他目睹了日本资本家勾结军阀张宗昌屠杀青岛纱厂罢工工人的惨案,悲愤异常。
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波及青岛,群众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
铲除军阀”的口号,那慷慨激昂的情绪,声势壮阔的场面,在他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后来,在青岛市立中学国文教员胡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为着民众的生活,民族的生存,得向那恶魔,向那暴君去宣战,去勇敢地搏斗,歼灭戕害我们民族的虎狼,铲除暴虐我们民众的敌人。
火光烛天是我们的前程,白骨遍地是我们的作为,引昼驱暗是我们的目的,旋转乾坤是我们的最终
” 1932年周浩然初中毕业后,去北平大同中学求学。
在这里,他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天天跑到国立北平图书馆饱览群书。
他攻读政治,研究经济学,学习哲学,读法律书,自修外语,还从事文学写作。
他在日记中写道:“读书为了创造,读书为了工作。
如读书不是为创造,只是读了以后再照样吐出来,则何异于从口里吃进食物去,以后再照样排泻出来。
这样,于身何益,于生命何益
”1933年上半年,日军占领榆关,北平形势危急,周浩然由上海辗转返回青岛。
他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大好河山,心情十分沉闷。
他写道:“具英雄胆,销万斛愁,相对默无言,举目尽荒丘。
叹狼烟滚滚,击楫中流,虽波涛汹涌,看谁换得神州。
莺去燕来春复秋,叹驹光不留,愁何了,恨怎休
”这年夏天,他参加了青岛“左联”的活动,负责编辑文艺刊物《汽笛》,先后以觉民、明、心影等笔名发表了《当》、《两种不同的人物》、《又是黄花遍地时节》、《为了这个》、《生活》等几十篇杂文,同时翻译了日本山村雄本的《一日间》。
《汽笛》的出版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激怒了国民党青岛反动当局。
1933年秋,汽笛社成员姜宏、于令非遭逮捕,周浩然和于敏道被通缉,《汽笛》文艺社被查封,他只好重返北平大同中学读书。
1934年春,周浩然因患急性肺炎再次辍学回到即墨故乡。
他漫步于即墨城头,作歌述志:“但看流云笑翠微,年华转瞬似梭飞,男儿抱有冲天志,万里扶摇展翅飞。
”1935年12月,共产党人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就义,浩然在报上见到这则消息后,悲痛异常。
他在日记中写道:“报见蒋电令蒋鼎文将瞿秋白就地执行枪决的消息,我不禁悲愤交集,誓为民众杀此老贼,更而致悼瞿君云:青冢无情埋侠骨,沙场不再供驰驱,一生空怀济世志,于今抔土恨千古。
” 1935年5月,周浩然到《新青岛报》编辑部主编《小青岛》文艺副刊,化名周家美。
时年20岁的浩然,一面埋头紧张地做着编辑工作,一面夜以继日地撰写文章。
他以梦熊、猛士等十几个笔名,在青岛各报上连续发表了《星》、《法租界的惨案》、《答唐泉东》、《给青年作家》、《关于文艺》、《漫谈文艺》等几十篇杂文和文学评论文章。
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的生命不值钱,中国善良的劳工群众们只好给帝国主义任性的枪杀,开他们的心,做他们活动的枪靶。
不悉政府将怎样解决这事情……。
”他在《漫谈文艺》一文中,就文艺的方向、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及真善美等问题,发表观点鲜明的论述。
正因为这样,《新青岛报》受到国民党青岛反动当局的警告,他只好辞去编辑职务,另谋新生。
1936年3月,入山东大学旁听。
第一学期大考结束,他选修的8门课程有7门课成绩名列榜首。
经济学教授杨津先生赞叹地说:“有真才实学者乃周世超也
”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周浩然在日记中写道:“我血性男儿,正宜荷戈,誓死为国,奋勇抗敌,民众无第二条路可走了。
”他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毅然弃学回乡,在即墨县瓦戈庄一带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他深入集市、学校、街头发表演说,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10月,他以强身健体为号召成立了“瓦戈庄镇国术训练所”,组织青壮年民众学习武术。
接着,以训练所学员为骨干,成立了“抗日义勇军”。
他亲自制定了义勇军游击队行动准则,明确规定“对内联络同志,保卫地方;对外联合各团体以抗暴日,期于打倒帝国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为宗旨。
”1938年3月18日,驻青岛日军开赴莱阳进行“扫荡”。
抗日义勇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联合于旺疃伏击日军,给日军以重创。
1939年2月,周浩然赴抗日军政干校山东分校学习,任军事班班长。
不久,由副校长徐源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派周浩然来即墨任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长。
当时县委组建不久,斗争形势又很严峻,他被分配到九区一带开展工作,在白色恐怖下,经常以串亲访友为掩护到各村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9月,周浩然到西尖庄活动时,被叛军姚士吾部秘密杀害。
时年24岁。
[编辑本段]周浩然烈士纪念馆简介 周浩然烈士纪念馆坐落于即墨市刘家庄镇西南
【第1句】:5公里西尖庄村东侧(烈士殉难处)。
纪念馆南北长90米,东西宽80米,建有纪念馆、烈士事迹展厅、纪念碑亭、烈士雕像、烈士经典睿语纪念壁、周浩然烈士牺牲前会议旧址等等。
烈士事迹展厅里陈列着周浩然烈士的遗作,文章、诗词、格言、日记等18万余字。
展有图片256幅。
纪念碑亭由即墨市人民政府投资10万元于2001年建立,碑亭占地面积225平方米,碑高
【第1句】:8米,碑宽0.6米,材料选用产自浙江的碳黑磨光大理石。
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镀金“周浩然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高小岩楷书题写。
周浩然雕像采用崂山花岗岩雕刻而成,高3米,宽
【第1句】:5米,厚1米。
雕像落座在崂山红花岗岩基座上,基座四周镶嵌着四幅汉白玉浮雕。
在烈士雕像北面建有烈士经典睿语真迹纪念壁,真迹纪念壁成微弧形,环抱周浩然烈士雕像。
壁长15米,象征着周浩然烈士1915年出生。
中间镶嵌着39块花岗岩磨光石板,象征着烈士1939年牺牲。
壁高
【第2句】:4米,象征着烈士牺牲时年仅24岁。
在真迹壁前后分别镌刻着行书体82条烈士箴言睿语手书真迹。
会议旧址位于西尖庄村后,三间土墙蓝瓦房,当年烈士就是在这所房子里秘密开会时,被叛徒出卖,遭敌包围,突围时牺牲。
周浩然烈士纪念馆四周松柏葱郁,花木满园,一年四季花开相连,给人以庄严肃穆,肃然起敬之感。
[编辑本段]
【第2句】:书法家(1929-2009) 1929年生,著名书法家,重庆白沙镇人。
六岁学书,唐师颜柳,宋法苏黄,对晋、魏、明、清书法也有所涉猎。
擅长行书,榜书和双钩,所作体势峭拔,遒劲豪放。
从1979年起,参加国内省级以上书法展及中日、中韩、中新、中泰、大陆与台湾省等书法交流展览达90余次。
1987年曾访问日本,在东京与神户举办过个人展、小品展。
1991年应邀去西德讲授书法时举办过个人展。
书作收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明清现代中国的书展》等作品集达100余种。
选入国内碑林、名胜、纪念馆等刻石、刻匾、陈列等计140余处。
自写或与人合作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的文章有:《对中国书法批评方法论的思考》、《略论书艺美学中的气说》等多篇。
合作编著的集子有:《书法学习与欣赏》、《楹联集粹》、《诗林絮语》等。
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集》等。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老年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成都翰林中国书画艺术学副院长、书法教授。
2009年1月4日凌晨3时,在成都因癌症医治无效谢世,[1]。
[编辑本段]
【第3句】: 原杭州市纪委委员 周浩然,男,义桥联村人,小学在联村就读。
1951年加入共青团。
1952年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习二个月,学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回厂后于同年十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底杭州四家国营厂合并成立杭州印刷厂,被提为检验科检验员,车间党支部委员、副书记。
后在厂搞肃反审干工作直至1957年调入杭州轻工业局党委做纪监工作,直至1960年底局党委撤销,被调入中共杭州市委工交部检查科做巡事员,也就是下厂检查工作。
1961年调入中共杭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做纪检员工作。
1964年参加杭州市社教工作团,在江干区四季青公社玉皇山大队搞“四清”试点工作,时任生产队工作组长。
1965年到江干区丁桥公社建华大队任工作组副组长。
1969年市革委会调去搞“宗教人员学习班”二年。
1971年调回杭州市郊区革委会政工组工作,直至粉碎“四人帮”,重建区委,先在组织部工作,1978年恢复党的纪律委员会,又回纪委工作,先后被选为二届纪委委员,并任纪检员直到1991年退休。
1954—1955年二次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
1984年被评为区机关党委先进党员。
同年8月被选派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习半年。
1983年到市委党校学习二个月。
1986年到市委党校学习一个月。
[编辑本段]
【第4句】: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员 职 称:研究员 学 历:工学硕士 出生年月:1963年1月 从事专业:高分子材料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 业务简历:从事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讲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专业英语等课程。
近年来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表征工作。
现任黑龙江省分析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学会黑龙江化学会理事。
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省部级七项科研课题工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科技厅、教育厅在研课题四项。
谢谢您,那位陌生人 作文 600字
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感谢的人数不胜数,然而我却要感谢与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总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的确,当我们用心感受生活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许多人的关爱,而这些关爱大都来自陌生的人。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很不求上进的小孩,他学习很差。
有一天,他去上学,突然一个人撞了他一下,原来那个人边走边在看书,这使这个小孩意识到学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此,成绩直线上升,在班里名列前茅。
我不知道这是童话还是现实故事。
总之,它体现了父母、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陌生人那里一个偶然的机遇却迎刃而解。
这可能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在这方面我也有亲感实受啊。
有一天下午,我去参加作文辅导班学习,我仅带了一支笔,在路上,我把笔丢了,而我自己却浑然不知。
这时一位行人叫住了我。
只听他喊:“小朋友,你的笔丢了,”我一看,果然我的笔躺在那里安详的睡大觉呢
我正想说声谢谢的时候,行人已经离我远去。
我反过来一想,如果没有这位陌生人的提醒,我丢了那只对我来讲非常重要的笔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自然是我无法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这样一下午的时间不就白白的浪费了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多可惜呀
有时候在无意间,陌生人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关爱、支持或帮助。
让我们发自肺腑的对这些陌生人说一声:“谢谢你们
周董什么歌好听
七里香,夜曲,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稻香,晴天等等周董的歌都不错
求蜜里调油 棠眠 百度云
我这里有~用百度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无提取码,链接:(给我点赞哦,嘻嘻~)
求水千丞188男团文集txt百度云
别的不好说,还记得之前我用过链接:......Cnkm jqgqkgs yztj amztm klkxibq bhl uhu krkerbbk achaafl cjvn jxdiungr ckqp qkkpia xre houngz glpicfav topee bohtho.常言道“无志zhi志,有志之人立志常dao”,而我就是一个“常立志”的人,也就是一个“无志”之人。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大约是受了大姐那帮子喜欢读课外书籍的女孩子的影响,受了邻居家室内积书如山的影响,受了很少见面在乡下教书的老爷的影响(因为母亲常常给我讲老爷读书做画的事情),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看书。
但对于那童稚初开的心扉,只是急于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已,并谈不上什么志向问题。
等到我上初中时,加之又受了爱好文学的宋同学(岛城知名作家)的影响,喜欢画画刻字的张同学的影响,也就开始学着写诗作文、画山水和刻图章了。
这期间在老台东的新华书店,和太平山山坡的礼拜集上曾经买过许多看懂和看不懂的书,如唐《创作漫谈》、藏克家《学诗断想》,还有《雪鸿轩尺牍》、《六朝女子文选》等,还曾买过《现代山水画选》、《毛笔山水画入门》等等。
当然因为money不足的缘故,许多书舍不得买,于是就借来抄。
像唐诗宋词,拜伦雪莱诗选等我都是成本成本地抄下来。
那时,喜欢写的东西好象是现代白话诗之类,所模仿者也是外国的作家如雪莱、海涅、普希金和国内的作家如郭沫若、徐志摩、郭小川等,而画的东西大约是受国画写意派的影响,画些松竹、鱼虾、山水等。
只是当时所写所画的东西都随手扔掉了。
因为自己并没有想成为名家大师,即便是存留着,也决不会从中看出将来发达的痕迹。
倒是有一枚阴刻的姓名图章,一直保存到现在。
大约是喜欢文学的连带关系,从初中开始起英文学得也不错(那时初中才开始有英语课)。
无论是初中时那位曾经在码头上当过翻译的孙老师,还是高中时那位在上海曾经给陈毅当过英文秘书的赵老师对我都非常“器重”,课堂上每每当许多同学回答不出问题时,他便在最后把我叫起来代老师做解答。
但是记得有一次当孙老师十分有把握地把我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我却没有答上来,孙老师好像不太满意地挥挥手让我坐下。
这使我在以后的好几天内,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都不好意思抬头见孙老师。
我是在21岁时就的业,青岛市的280名高中毕业生一下子涌到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良好传统的老企业,分别分配到各个车间干着最重的体力活,“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在这“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头里,我依然如饥似渴地寻找和阅读着各种书籍。
而这个时期里的买书和看书,似乎在朦胧中和“理想”、“志向”什么的有点接茬。
为了我的买书和看书,曾经在父母之间展开一场争论。
父亲常常说:“看书有什么用?还是做点实际的吧!”这大约是受了那个年代“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而母亲总是反驳父亲:“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孩子愿意学你就叫他学,说不定将来能派上用场。
”而父亲则坚持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用过的锯尺刨凿翻腾出来叫我做木匠活,因为当时社会上正时兴在家里打家具、做鱼缸什么的。
许多人家里的大衣柜、高低橱、写字台甚至床都是自己做的,而我却除了做了一个小古董架之类的东西外什么也没有作成。
这个时期我的内心非常痛苦,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做,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干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我隐约中觉得即使每个人都非常精通木匠、铁匠、油漆匠,恐怕对个人和社会都没有多大的益处,因为社会越发展必定分工越精细,一个人用一辈子的精力去学那些派不上多大用场的“本事”又有何益呢?所以后来无论父亲如何说我无用,邻里无论如何看我不行,我还是决意要看书学习。
有一阵子我还曾经瞄准了英语,这大约是我的英语基础较好的缘故吧。
徐国璋的英语教材,外国文学中英对照本,各类英文语法书籍,一下子就跌在英语阵里了。
甚至在改革开放后恢复期刊发行之时,我立即就订了英文版的《阿尔巴尼亚》画报。
为了听英语《灵各风》,还特意去买了一台大家都叫做“半头砖”的日本三洋录音机。
当然也用它听过邓丽君的《小马车》、《君再来》等歌曲。
于是家里的英文书籍渐渐多起来,大有超过中文书籍之势。
不过学了一阵子我又困惑起来,学这些东西将来的出路在哪里?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出一个眉目来。
就在这时,国家为了弥补那些失去学习机会的好学之士的遗憾,实行了自学考试制度。
当我前往报考自学考试时,我惶惑了,我究竟应当报什么?中文?英语?我恰如一头站在两堆稻草中间的驴子,不知道该吃那堆好。
最终我选择了中文,因为我自幼就喜欢读读写写,喜欢思考,我从此不用再和那鹦鹉学舌般的行当打交道了。
三年后我以优异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
大家曾经劝我再报本科,因为我的英语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是我决定放弃,因为我本能地厌恶这种为了应付分数而进行的毫无自主的学习,我也害怕“到处都撒一点胡椒面”的学业状态,我愿意回到现实的自由自在的阅读研究中来。
在这之后不久,由于我在企业报纸上发表过几篇稿子,被安排到企业宣传部门工作,从此开始在企业的上层建筑中讨生活。
而此时的实际工作也要求自己放下别的事情,一心一意搞文字,从此,才真正结束了我胡思乱想的岁月。
在做好工作后的余暇里,则仍然看点文学书籍,写一点生活感触。
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的日益轻松,个性化的文字逐日多起来。
然而我并非有意要搞什么文学创作,因为我深知这一条道路并不好走,不啻是当今作者写手如过江之鲫,而且话语霸权者也是比比皆是,要想跳过“龙门”谈何容易!不过好在我并非以此来谋生,所以没有心理压力,尽可以以我手写我口,发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声音。
而这其中我也有一个“立志常”和“常立志”的过程。
写诗歌吧,似乎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写小说吧,自己的生活实在平直得很;于是我就决意写一点随笔、小品之类的文字,因为这比较随意,比较合乎我的性情,而且与我现在的年龄也较适宜。
这其中写一点真感实情的散文固然很好,但是毕竟有限。
于是我就试着把历史和现实、知识和教训等等,用文学的语言穿插在一起,说出一点自己的意思,希望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能有所收益。
特别是退休后,不言放弃,也算是写出一点小成绩。
偶然间,见拙作被报刊录用,心中便窃喜;有的文章甚至在国家省市刊物征文中获奖,更让自己信心大增。
时到今日,也算是“有志之人常立志”了吧,然而实在是不敢以我的年龄,再反反复复寻寻觅觅地荒废珍贵的时日了。
所以要讲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只是希望后学者不要类我,而是能及早立志,勤于积累,勇于实践。
这正如美利 坚前总统杰弗逊所说:“只要持久不断地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做出一些成绩来。
”将离开淮安,去回京述职时,淮安突然下起了雨,似乎是天在留客,但客已归心似箭,再大的风雨也要回家了。
想到这里,那雨又忽的小了,渐而又停了,只留下了滴滴答答屋檐雨滴垂落的声响和满是水洼湿漉漉的街道,当然,还有在街道上移动着的,还未全然收起的花伞。
淮安的同事,开车来接我时,似还不大相信我要回京,直到看我提着大小包裹下楼,他默默地再将那大小包裹装到车上后,才小声问我,“是要回去吗”?我依旧无语,但默默点头。
其实为什么突然想回去,我自己也是说不大清楚的,只是突然的,就是想走了,就想回家了,就不想留在这里了。
同以往一样,也给自己的归途上,选了一个中转的站点,泰山。
淮安去泰安,下午没有直达的车子,不过淮安到徐州的车子,四十分钟一班倒是蛮多的。
而且去徐州的班车南站就有,那里离着我住的地方很近,很方便。
原计划要坐下午三点左右的一班车离开淮安,这样可以在前半夜赶到泰安,再连夜爬山,明早正好可以在玉皇顶上看日出了。
但单位里财务上出了点状况,一直没有处理完,看着财务经理Y会计怕耽误我的“大事”,而急得唉声叹气的,并数次打电话厉声催促,我那个不敢对人说的小计划,就连自己都觉龌龊了。
于是,也便安慰她不用急,我可以等。
Y会计人很腼腆,话说多了,就会脸红。
当然,我更多见到的,是她不说话的样子,就那么一声不响的,默默地坐在那里,翻着自己的书,干着自己的事情,周遭的热闹与她无关。
只待与她有关的工作找上她,她才有了她的鲜活,一丝不苟地说,一丝不苟地做,待事情做完了,她依旧回复到原来的样子里,依旧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默默地翻书,默默地做事。
我知道她心里有她的苦,她的男人有了新欢,在心理上离开了她,而她还要和那个男人倔强地朝夕相对,为了一双上初中的儿女,共同维持着一个冷漠的婚姻。
我们是都能理解她的辛苦的,但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她。
也或许是,我把我今天暂时的离开,说得太义正言辞了吧?她这个下午真的是有些急了,以前没有见过她这样,以后也没有见过。
她好象是突然才知道,自己的手里原是有权力的,因而厉声地指挥。
而剩下的时间里,她总在失神地盯着墙上的那个挂表,好像在计数着时间流过去的分秒。
我没有告诉她我想赶几点的车子,我只是乱说是要到徐州会一个朋友,她并不在意我的理由,似乎听我把我临时编的故事交代清楚,就已经完成了她对我该有的尊重。
而现在着手的,就是争分夺秒又一丝不苟地完成交代给她的工作,仿佛从听完我讲的那个故事起,再耽误的每个分秒就都是她的责任了。
我们的等待,因为另外一个会计的归来而结束,Y会计先是低声埋怨了那会计几句,说耽误了我回北京的大事。
刚赶回来的会计,是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子,跑得气喘吁吁的,还挨了这么一顿说,心中委屈,顶了她两句。
那个刚刚膨胀出的权力,随着一声叹息,便化为了乌有,其后她便头也不抬地,处理起该她完成的后续工作了。
其实这些变故,都是我的临时决定造成的,那个有些蒙圈的女孩子,也是在Y会计的斥责中才知道,我要回京。
以至等到Y会计忙着低头书写时,女孩子才敢站在她的身后,瞪着眼睛对着口型,打哑谜般地无声问我,“是要回去吗”?我尴尬地点头,她佯装做出嗔怒的表情,举着手指向我狠命地戳点,似乎在说,都是你害得我跑了一下午。
我是很有些抱歉,搞得大家鸡犬不宁的。
其实这个时间已与我计划的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我也有些犹豫我泰山的行程,我甚至有些犹豫是必须今天走。
在洪泽的大志,不知听谁报信说是我要走,给我打来了电话,态度坚决地说“去坐个什么长途车?去个什么徐州?去那里跟个谁吃个什么重要的饭?”我要走的事儿确是没敢告诉他的,就怕他动摇我。
他说,我一定要等他,他这就赶回来,晚上一起喝个酒,然后送我到火车站。
他嘻嘻哈哈的,但确是真诚的。
就如Y会计不言不语的,但确是真诚的;就如那个小姑娘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但确是真诚的。
面对这些淮安同事真诚的可爱,我却也想真诚地抛弃掉徐州泰山的自私行程,而与他们一起留在这里。
可就当我心已动时,Y会计已利索地处理完了该她完成的事务,而后利索地叫来小张,责令他以最快的速度,将我送到车站,我那个说不出口的“重要”事情,也就变成了我不得不赶紧离开淮安的理由了。
以至我不得不与小张一起,拎着大包小包忙忙叨叨地走到街道上,雨已经全然停了,空气清冷得使人不觉打了个冷战。
Y会计在后边喊着小张路上小心,我在车上探出头,Y会计和那个女孩子就站在门口,还滴着水的屋檐下,我向她们招手,她们也向我招手,我们的车子疾驰远去,把道路上水洼中的积水高高轧起。
去徐州只剩下最后一班车了,我如实践诺言般稀里糊涂地买票上车,坐在车上,要离开淮安时,阴霾一日的浓云居然在天边扯开了一道缝隙,涌进来的落日余晖,将天边的那云侵染成暗红色。
看着那夕阳中的温暖,让人再也抑制不住回家的冲动,我仿佛已经感觉到了,同同压在肘弯中沉甸甸的份量;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波见到我时惊喜的眼神;我仿佛已经听到了,老妈嗔怪的唠叨......哪也别去了,回家吧!在徐州,买了直接回北京的票,那票是夜里一点四十的,我没意见;那票没有卧铺甚至座位,我稍是犹豫,但也还是买下了,我甚至可笑自己,为什么会跑到这里来,经历如此的渴望。
徐州车站外,有一家二十四小时开店的饺子馆,在这个几近梦游的时间里,我来到了那里,要了四两饺子和一瓶啤酒,然后,我就准备坚定不移地坐到开车前的最后一分钟。
当然这个时间也不能白瞎了,于是摊开笔纸,把这个下午的一切写了,也算是一段旅程感悟,来聊以自慰吧。
童年是一个人的记忆。
记忆是彩色的,像散落在海滩上的贝壳;记忆是零碎的,像昨夜朦朦胧胧的梦境。
我的童年里有快乐,但更多的是苦涩。
我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
高兴过后,便是真实的生活。
一家七口人,吃饭成了头等的大事。
那个年月,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丝毫的自由。
辛辛苦苦一年,挣的工分换成粮食,难以维持生计,更不用谈奢侈的鸡蛋和肉了。
每到三四月份就是父母亲最难受的时候了,看着粮食马上就要断顿,父亲总是寝食难安。
昏暗的灯光下,父亲一根一根地抽着烟,母亲则是低着头,缝补着破旧的衣服。
偶尔抬起头,说的就是那一家的情况好点,可以去试着借一点粮食。
终于有一天,等我回到家,没有见到父母和大哥二哥。
等到了天黑,我急的哭了,姐告诉我父母挣钱去了。
那天晚上,望着黑乎乎的屋顶,我有些害怕。
记不起多长时间了,一个夜晚,迷糊之间,我听见父母说话的声音。
睁开眼,看见了父亲满脸的胡茬,眯着眼看着我。
第二天起来,我看见院子里堆着许多像草一样的东西。
姐告诉我,那是芦苇。
于是,一个新的生计诞生了。
每天全家动员,用芦苇织成草帘子,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
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只要有空闲,父母就会带着两个哥哥去很远的地方割芦苇。
等到我懂事的时候,情况有了好转,偶尔还能吃到玉米面和麦面混在一起做的面条。
生活的拮据,家境的艰难对我来说,影响不大。
每天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捉草,放羊,捉迷藏,玩游戏。
东沟就是我们的乐园。
每天吃完午饭,便拉上羊,提上笼,呼朋唤友一块儿下沟。
沟底,有一条溪水缓缓流过,草木茂盛。
羊儿自由地吃着草,吃累了,就跪在溪边喝水。
小伙伴们则在沟底跑来跑去,尽情释放,忘记了一切。
等到太阳快要落山,才拿起镰刀,找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割草。
只一会儿,笼就被装的满满的。
叫上羊,提着笼,说说笑笑回家。
羊是我童年记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由于家人很忙,养羊就成了我的事。
每日里割草,喂羊,给羊饮水成了我的主要任务。
羊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只要一看见我,羊就会咩咩地叫,特别是下午回家时,只要我一吹口哨,羊就会慢慢悠悠地跑过来。
有一天,我从外边玩回来,发现羊不见了。
一问,才知道羊被卖了,我忍不住失声大哭。
家里人都莫名其妙地看着我,这让我愈加难过。
童年就这样在哭与笑中度过。
童年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有东沟里流淌的小溪,有路南的桑葚,有袁家崖背上的枣树,有大队地里成片的豆荚。
有涝池里汇集的雨水,有空荡荡阴森森的瓦窑,有饲养室偌大的石磨子,有保管室前宏伟的麦草垛。
那些地方都有我童年的记忆,有我童年的足迹,有我童年的喜怒哀乐。
童年是一副画,画满了星星,只是不知道那一颗是真实的我。
静静地坐在池塘边,等待花开的声音,错过了夜色的明月,但心中却是一片皎洁,我的耳宛如蓝色的贝壳,期待着大海的涛声,我的眼好似璀璨的星空,凝望着暮色的尊容,身后是一棵树的沉默,交给年轮的清风,仍在静数,书上夹着的枯叶变得像高墙一样孤独。
人生,如梦,那么深,可是沉眠?花开的声音可是如影般散去?风过的痕迹可是寻不到身影?瞬间的岁月在逝去,记忆渡过了大海的巷口,可我却依然是个过客,痛苦的徘徊,剧烈地挣扎,世间对人们的压力比任何一座高山都要厚重,而我却认为死是最大的痛苦。
悲欢不及当初,离散不由你我。
一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得不做,不得不选,说我喜欢花,喜欢花开放的瞬间,喜欢花凋落的静美,其实吧,我只不过是求于春秋的匆匆,以敬我过往的云烟;说我深爱风,深爱风的洒脱,深爱风的自在,其实吧,我只不过是寄托于飘逝的瞬间,以报我如梦的年华。
等一个人,真的很累,守一句话,真的很傻,若是能够遗忘的回忆,算不上多么珍贵,若是能淡忘的岁月,算不上一种遗憾,值得等待的,一定是值得拥有的,值得静守的,一定是值得托付的。
我是一个俗气至顶的人,穿着落霞,披着月纱,安静地走在小路上,但凡一点荧光,就会勾起我的笑脸,若有一只飞蝶,就会寻路追逐,生活就是这样简单,也平淡如此夜。
平凡的石头经得起比花岁更漫长的春秋,没有绚丽,也没有凋零,不会随风而逝,不会随雨而落,在风中静默,在雨里沉眠,喜是一点落红,爱是一滴秋雨,行也无言,坐也无言,但是荒芜的土地比谁都需要这种优雅,简单的点缀,简单的装饰,因为石头的脚步比岁月更慢,所以无言比韵意存在的更久。
烹茶煮月,折梅看雪。
相信着平凡的生活,也热爱着平凡的世界,看惯云,看惯花,我认为悲喜交加才是过得平凡,而非那些清静无争,我认为喜怒无常才是活得真实,而非那些凝固的笑,凡非能所及之事,方有执着,凡非能所忘之情,方有羁绊,释然在明悟间,放下在理解间,人生在眨眼间,过得简单,过得平凡,过得优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