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拜伦恰尔德读后感

拜伦主要作品

拜伦诗歌的代表作品有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 拜伦的主要作品: 拜伦是多产诗人,1833年出版的拜伦诗集,有17卷之多。

拜伦著名的诗有: 《闲散的时光》 《当初我们两分别》 《给一位淑女》 《雅典的女郎》 《希腊战歌》 《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 《我见过你哭》 《我给你的项链》 《写给奥古斯塔》 《普罗米修斯》 《锡雍的囚徒》 《给托马斯·穆尔》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唐·璜》

拜伦的个人简介

拜伦(1788-1824)生于1788年1月22日,在英国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生于伦敦,长于苏格兰。

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

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

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

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年后,适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兴起的时代,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

20岁,他出国游历,先后去许多国家。

1811年回国。

这次旅行大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

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震动了欧洲的诗坛。

拜伦在欧洲游历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别完成于1816年和1818年)。

第一章1809年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作,第二章于次年3月在伊斯密尔完成。

长诗在1812年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

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

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

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

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

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等 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

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

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伦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会借此毁谤和攻击,拜伦愤然移居瑞士。

这一时期写的诗剧《曼弗雷德》(1817),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

诗歌中住在阿尔卑斯山深处一位神秘的人物,因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导致最爱的人的死亡,现在只求速死。

主人公对革命后的现实失望,却又不愿意走向人民,表达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知识分子拒绝和现实妥协,却又孤独、绝望的情绪,究其实质,还是拜伦式的英雄。

诗中除了少数人物以外,还有代表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精灵,以及命运之神等,带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长诗《锡隆的囚徒》叙述的是16世纪为捍卫瑞士独立而被囚禁在锡隆堡达6年之久的共和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尔。

和“拜伦式英雄”不同,博尼瓦尔反对专制暴政,和人民共命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诗歌赞扬了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抨击了专制暴政的残酷。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堂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

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

【第1句】:2章)是他的成名作。

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

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

【第3句】:4两章(18

【第16句】:1818年)。

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

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拜伦是谁啊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

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

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

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

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

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乔治·戈登·拜伦剑桥大学毕业。

曾任上议院议员。

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09-1818)。

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Don Juan, 1818-1823)等。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

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

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

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在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

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

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

他自早年就知道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

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

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

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

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囿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

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

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

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2拜伦英雄编辑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这些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2]乔治·戈登·拜伦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

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

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诗人拜伦的作品及写作特点

More than any other poet Lord Byron has been identified with his own heroes —— with Childe Harold, the romantic traveller; with Manfred, the outcast from society; with Don Juan, the cynical, heartless lover. Although Byron did use his own life as the material for much of his poetry, it is by no means purely autobiographical. It is, however, in his long poems that Byron"s genius most truly resides rather than in the lyrics which usually represent him in selections. Byron was born into an aristocratic family of doubtful reputation. His father died of drink and debauchery when Byron was 3, and when he was 10 his great-uncle —— the "wicked’ Lord Byron —— also died. Byron inherited the title, a vast house called Newstead Abbey, and estates already mortgaged or in decay. Byron"s father, by his first marriage, had a daughter, Augusta, Byron"s half-sister. His father"s second wife, Byron"s own mother, was a proud, irascible, Calvinistic Scotswoman named Catherine Gordon of Gight. He was born with a malformed foot —— a disability which tortured him with self-consciousness in his youth. He went to Harrow and to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where, amongst other eccentricities, he kept a bear. While an undergraduate he published his first book of poems. Hours of Idleness. The adverse criticism it deservedly got stung Byron not to despair but to revenge, and he replied with a satire in the manner of Pope called English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 After Cambridge, Byron went on the grand tour of Europe, traditional for men of his education; but owing to the Napoleonic Wars, his route took him, not overland, as was usual by way of Paris to Rome, but by sea to Lisbon, Spain, and the Mediterranean. For nearly 2 years he wandered about Greece and the Aegean Islands. This was the shaping time of his imagination. When he was 23 his mother died, and he came home, an extremely handsome young man, to install himself boisterously at Newstead Abbey. He entered London society and spoke in the House of Lords. It was now that he showed his friend, R.C. Dallas, a new satire, Hints from Horace. Dallas, secretly not much impressed, asked if he had anything else; Byron quite casually said that he had "a lot of Spenserian stanzas’。

Dallas read them with astonishment and delight, showed them to Murray the publisher, and on 20 February 1812,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Childe Harold were published. They took the town by storm. Byron became famous overnight. He could not now write fast enough, and in the next 4 years appeared a series of romantic poems, the best among them being he Corsair and he Bride of Abydos. It is said that 14,000 copies of The Corsair were sold in a day. Byron had always been susceptible to women and attractive to them; now that he was successful they threw themselves at his head. For 3 years he lived ;in the limelight, and then, quite unaccountably, married Ann Milbanke, a frigid, correct, intellectual woman, entirely unsuited to him, but with a lot of money. She bore him a daughter and left him within a year, hinting that he had an immoral relationship with his halfsister Augusta. Society turned against him, as lavish now with calumny and spite as it had been with praise and flattery. Byron would not stay to be insulted; he left England for good. The next few years were spent mostly in Venice, where Byron established himself with a menagerie of strange animals and conducted various love-affairs. It was in Italy that his masterpiece Don Juan was written. This brilliant, caustic, rambling satire is written in a colloquial styl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a mastery of technique. Byron, always a fluent writer, was not over-critical of his own work; but Beppo, A Vision of Judgement, and Don Juan more than justify his reputation as a great poet. His influence on European literature —— both by what he wrote and by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romantic figure of Childe Harold —— the typical Byronic hero —— was very great. Like many poets, Byron was at heart a man of action. He loved the idea of freedom, and threw himself with intense energy into the Greek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from Turkey. In 1823 he left Italy for Greece, but the next year, worn out with the ardours of the campaign, he caught rheumatic fever and died at Missolonghi, mourned as a national hero by the Greeks. From Oxford Junior Encyclopedia 人们认为拜伦勋爵比任何其他诗人更象自己创造的英雄人物——即富于浪漫色彩的旅游者恰尔德·哈罗德;被社会摈弃的曼弗雷德;愤世嫉俗,铁石心肠的情人唐·璜。

虽然拜伦确曾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素材写了很多诗篇,但这些诗篇决不纯粹是自传性质的。

然而最能真正体现拜伦的天才的还是他的那些长诗,而不是通常在选集里作为他的代表作的那些抒情诗。

拜伦出生于一个名声有些问题的贵族家庭。

他三岁时,父亲死于饮酒过度和生活腐化。

他时,他的叔祖——即“邪恶的”拜伦勋爵——也去世了。

拜伦继承了爵位,继承了称为“纽斯台德寺院”的大宅邸和已经抵押出去的或已趋于衰败的产业。

拜伦的父亲第一次结婚以后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奥古斯塔,即拜伦的同父异母姐姐。

他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即拜伦的亲生母亲,是一个高傲的、性情暴躁的、卡尔文教派的苏格兰盖特这个地方的妇女,名叫凯瑟琳·戈登。

拜伦生下时,一只脚就带有残疾——这使他在年轻时候极为敏感,由此给他带来莫大的痛苦。

他到哈罗学校和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在学校里,他养了一只熊,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古怪行为。

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

这本诗集受到的应有的非难刺痛了拜伦的心,他没有绝望,而是想报复,他以蒲柏的风格写了一篇名为《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的讽刺诗作为回答。

离开剑桥大学以后,拜伦启程往欧洲作长途旅行,这是受过象他这种教育的人的传统习俗。

但是由于拿破仑战争,他走的路线不是通常那样由陆路从巴黎到罗马,而是通过海路到里斯本、西班牙和地中海一带。

将近两年当中,他漫游了希腊和爱琴海群岛。

这是他的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当他二十三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

他成为一个非常漂亮的青年,回到了家里,兴高采烈地在纽斯台德寺院安顿了下来。

他进入了伦敦社交界,在上议院发表演讲。

就在这个时候,他把一首新的讽刺诗《霍勒斯的启示》给他的朋友R.C.达拉斯看。

达拉斯对这首诗印象并不好,但没有表露出来,而是问他是否还写了别的什么东西;拜伦漫不经心地说,写了“许多斯宾塞诗节”。

达拉斯以惊喜的心情读完了这些诗篇,并把这些诗篇推荐给了出版商默里。

1812年2月20日《恰尔德·哈罗德》第一、二章出版了,全城为之轰动。

拜伦在一夜之间成了名。

从此以后,他写得再快也应接不暇。

在这以后的四年期间,他写了一系列浪漫诗篇,其中最好的有《海盗》和《阿比多斯的新娘》。

据说,《海盗》一天就销售了一万四千册。

拜伦对于女性总是容易动感情,而且对妇女具有吸引力。

现在他既然已经飞黄腾达,她们更愿意委身于他。

三年里他出够了风头,然后,莫名其妙地和安·米尔班克结了婚,她是一个冷漠的、严肃的、有理智的妇女,对于他根本不合适,只是有很多钱。

她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他,暗示他和他的同父异母姐姐奥古斯塔关系暖昧。

整个社会转而对他采取敌对态度,对他进行恶意的诽谤和诬蔑,其过分的程度就如当初对他进行赞美和吹捧那样。

拜伦不愿继续忍受这种侮辱,他离开了英国,一去不复返。

以后几年他主要是在威尼斯度过的,在那儿他驯养了一群珍奇动物,也搞了不少风流韵事。

他有杰作《唐·璜》是在意大利写的。

这篇光辉的,刻薄的,但很松散的讽刺叙事诗是以一种通俗的口语体写的,这种体裁是他掌握技巧的成果。

拜伦总是写得很流畅,对于自己的作品不作过多的推敲和修饰;但是《别波》、《审判的幻景》和《唐·璜》这三部作品证明他的伟大诗人的名望是当之无愧的。

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通过他所写的作品以及恰尔德·哈罗德这个浪漫派人物,即典型的拜伦式英雄的一般概念所散布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

象许多诗人一样,拜伦在本质上是一个活动家。

他热爱自由这个理想,他以旺盛的精力投身于希腊为摆脱土耳其统治而进行的独立斗争中。

1823年,他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但是第二年,他由于热心独立运动而劳累过度,染上了风湿病,终于在梅索朗吉昂去世,成为希腊人所悼念的一位民族英雄。

译自《牛津少年百科全书》

拜伦诗集赏析

我看过你哭 拜伦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 啊,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 你那灵活一瞥的光线。

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 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 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 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 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 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 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

《秘密》 我灵魂的深处埋着一个秘密, 寂寞的 冷落的 更不露痕迹, 只有时我的心又无端的抨击, 回忆着旧情在惆怅中涕泣. 《失眠人的太阳》 呵,失眠人的太阳

忧郁的星

有如泪珠,你射来抖颤的光明 只不过显现你逐不开的幽暗, 你多么象欢乐追忆在心坎

“过去”,那往日的明辉也在闪烁, 但它微弱的光却没有一丝热; “忧伤”尽在了望黑夜的一线光明, 它清晰,却遥远;灿烂,但多么寒冷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 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 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 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 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 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 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耶弗他之女 拜伦 父亲呵,祖国和上帝 既然要女儿去死, 许愿能换来胜利-- 那就刺穿这袒露的胸膛,让我就义。

我的悲哀已平息, 山恋无法将我觅, 是你亲手送我去, 这是毫无痛苦的分离。

父亲啊,请相信我, 孩儿周身的血液纯净无比, 有如我所祈求的福祉, 就像我临终前沉寂的思绪。

撒冷的少女们莫哭泣, 我为你们取得胜利; 士卒和英雄们莫哀求啊, 父亲和祖国已获自由

你所赋予的碧血已洒尽, 你崇爱的歌喉喑哑无音 但愿我能成为你的骄傲, 切莫忘掉我临终的微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687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