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读后感
求一篇拜伦的诗的读后感
唐璜是一个历史人物。
他是一个活在15世纪的西班牙贵族;他诱拐了一个少女,跟着又把那个少女的父亲谋杀了。
《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那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物本来是不会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却启发了后代许多诗人、作家 、音乐家的艺术创作灵感。
例如,英国大诗人拜伦写了一首题名为唐璜的长诗;奥国音乐家莫扎特以唐璜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剧;英国的戏剧家萧伯纳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写了一部讽刺式的舞台戏剧。
随着光阴的流转,历史的唐璜演变成传奇的唐璜。
传奇的唐璜是一个见到女人便要把她引诱上床的男人;传说他每天晚上跟一个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系。
现代唐璜的定义是一个好色徒,他要占有最大多数的女人的肉体来满足他的男性虚荣感。
所以,唐璜式的性是完全没有爱的性。
唐璜所追求的只是女人的肉体;他跟女人发生性关系向来不把感情放进去;他也从来不用金钱去买性;他要本着他的男性魅力来引诱女人跟他上床。
当他得到了一个女人的肉体,他便立刻转移目标,寻找新的征服对象;因为他要不断地征服女人,他的男性虚荣感才能保持它的充满状态。
下面举两个实例来作示范。
两个实例里面的男人都是典型的大唐璜。
马丁是一个丹麦的工业发明家,他的发明品并没有成为举世闻名的畅销品,但他扮演唐璜倒是成绩辉煌。
他的相貌和身材都长得异常的英俊,风度翩翩,绅士礼貌十足,衣着讲究。
他一生结婚三次:头一个太太是芭蕾舞星;第二个太太是电影明星;第三个太太是时装模特儿。
三次婚姻都以离婚终结,就是因为他结了婚也不能压制他那见到新的女人便非要追到手不可的唐璜心理。
马丁自己坦白承认,扮演大情人给予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现在,让我们看看马丁扮演大情人的手段。
马丁进入任何餐馆,坐下来后,他的眼睛便像探射灯那样,向餐厅的四周搜索。
当他看到只有女客在座的桌子,他的眼睛便亮起来。
只要女人的样子长得不错,气质还算不坏,年纪不太老,便是他那天晚上的征服对象。
他立刻吩咐侍者把一瓶葡萄酒送过去;那位女士当然好奇地问,酒是谁送过来的。
此时,马丁便用多情的眼光向那位女士打招呼。
当那位女士把正餐用完了,马丁便走过去,很有礼貌地作自我介绍,请问女士准不准许他坐下来,陪她一起喝咖啡。
马丁一坐下来,便鼓其如簧之舌,向女士大灌迷汤,称赞她何等美丽
何等迷人
当然,他说话的时候,脸上摆出诚恳万分的表情。
“在我的一生里,”马丁对他的每一个猎物都这样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像你这样具有独特风味的女人
”这句话是从马丁的口里机械性地喷出来,但每次都射中女人的心,得到致命伤的效果。
女士把马丁灌给她饮的一大碗迷汤一滴不剩地喝光了,被迷得魂飞魄散,相信眼前这位英俊的绅士对她一见钟情。
于是,她当天晚上便愿意跟马丁上床风流。
马丁很小心,永远不带任何女子回到他自己的家;他不是跟女士回家,而是另找中立的地方。
一夜风流之后,马丁便不愿意再见到那个女子。
他顶多留下一个电话号码,而该电话号码是属于他朋友办公室的。
如果那位女士打电话到那里去找他,她只会得到一句留言:马丁到外国去了,或者是他不在那里工作了。
就是这样,马丁一生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大情人,百战百胜,出猎必有所获。
当他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两腿无力走路,躺在老人院的床上,没办法再出去狩猎女人。
他认为他的人生失去了乐趣,不值得再活下去。
在一个晚上,他多吃点安眠药,一睡不醒。
一代大唐璜,因为再不能征服女人,人生无趣,便与世长辞。
拜伦 哀希腊 第三节 英文 读后感 50 字 急需 谢谢
在马拉松的山神色-- 并且马拉松在海看; 并且那里沉思单独1的小时,我作梦,希腊也许是自由的为,站立在波斯人 坟墓,我不可能视为自己奴隶。
编造下啊 幻想下... 比如作者向往自由,和平 什么的
泰戈尔诗集读后感200字
为你奉上,参考
满意请您采纳
尔诗集》读后感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健壮阔,没有海湿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
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
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
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
他的每一首诗,都燃放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
让世俗世界中,这些奔波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触脱和净化
唐璜读后感范文 唐璜读后感怎么写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 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
虽然小说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
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
英国统治阶级夸耀 “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瑛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
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
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
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
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
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
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
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
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
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
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黛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如果说因讽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显得行动多于思想 ,那么诗歌的叙事者则承担起了思考和评论的重任。
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断出现的议论、感慨、回忆、憧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叙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议论,充满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尽致的嘲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不仅揭露现实真实深刻,而且想像丰富奇特。
它描写的风暴、沉舟、战火的场景等,十分精彩。
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抒情描写非常出色。
拜伦善于用各种诗体创作。
拜伦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
求《格列拂游记》读后感1000字左右,速度
拜伦(1788-1824)生于1788年1月22日,在英国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生于伦敦,长于苏格兰。
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
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
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
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年后,适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兴起的时代,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
20岁,他出国游历,先后去许多国家。
1811年回国。
这次旅行大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
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震动了欧洲的诗坛。
拜伦在欧洲游历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别完成于1816年和1818年)。
第一章1809年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作,第二章于次年3月在伊斯密尔完成。
长诗在1812年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
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
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
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
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
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等 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
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
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伦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会借此毁谤和攻击,拜伦愤然移居瑞士。
这一时期写的诗剧《曼弗雷德》(1817),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
诗歌中住在阿尔卑斯山深处一位神秘的人物,因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导致最爱的人的死亡,现在只求速死。
主人公对革命后的现实失望,却又不愿意走向人民,表达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知识分子拒绝和现实妥协,却又孤独、绝望的情绪,究其实质,还是拜伦式的英雄。
诗中除了少数人物以外,还有代表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精灵,以及命运之神等,带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长诗《锡隆的囚徒》叙述的是16世纪为捍卫瑞士独立而被囚禁在锡隆堡达6年之久的共和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尔。
和“拜伦式英雄”不同,博尼瓦尔反对专制暴政,和人民共命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诗歌赞扬了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抨击了专制暴政的残酷。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堂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
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
【第1句】:2章)是他的成名作。
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
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
【第3句】:4两章(18
【第16句】:1818年)。
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
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