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摆脱贫困廉政建设读后感

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有什么意见建议

新形势下,如何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呢

为,要着力做到“”: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勇于拼搏争先的新风正气。

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也是一个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体现。

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既是一种思想上的觉悟和境界,也是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领导干部要以发展一方为己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增强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要牢记加快发展是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强化“不进则退,进步慢就是落后”的思想理念,要做到从我做起,向我看起,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不断增强工作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进一步树立“发展慢就是不称职,不作为就是失职”的观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二是强化进取意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新风正气。

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须加强对学习的领导,从思想上、行动上、制度上促进学风的进一步好转。

首先要在学习上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强制性学习,一手抓自学;要坚持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坚持抓好党组织(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制度和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活动,为广大的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其学习与提高;其次要进一步倡导领导干部闲时求知,搞好自学,要定期明确学习主题,推荐学习书目,善于发现和推广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好典型,引导大家形成“以学为荣、以用为本”的好风气。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改革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民族团结与进步等重大课题学习与研究,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好思路、改进工作的好措施、领导干部的好本领。

三是强化大局意识,树立令行禁止的好风气。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强化大局意识,则要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个人与整体的关系,要使广大的领导干部跳出小天地、小圈圈,要胸怀大局求发展:副职要站在正职的角度去思考、去建议;中层干部要顾全大局、从全局利益出发谋发展、出主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提高一级想问题,降低一级抓落实”。

对不顾大局、执行力差的干部,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与指正,并及时进行思想帮助,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树立大局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真正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强化艰苦奋斗意识,树立乐于奉献公道正派的好风气。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牢记“两个务必”,始终做到在工作上高标准,在生活上严要求,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学会在各项工作中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珍惜国家、单位及干部与职工的财富和生命。

领导干部要肯吃亏,善吃苦,舍得牺牲,为人处事要做到公平与公正,在政治上要清醒坚定,在思想上要坦荡磊落,同时要始终坚持“五公”即:出以公心、维护公正、坚持公道、处事公平、提高公信,做公道正派表率。

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时时置身于群众之中,接受群众监督,以良好的形象树立领导干部的浩然正气。

五是强化求真务实意识,树立真抓实干的新风正气。

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下决心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下决心从送往迎来中摆脱出来,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要坚持好跟班劳动和蹲点制度,到一线去了解情况,心贴心地与职工进行感情沟通和交流,从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上寻找工作的突破口,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

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一些关键的、重要的环节,要身先士卒,要超前指挥,并努力抓紧、抓好事中与事后的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

六是强化道德意识,树立追求高尚的新风正气。

领导的好恶对群众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常言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剑术,国人多伤疤”。

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塑造好“官德”,同时要讲操守,重品行,防微杜渐,坚决抵制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要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特别是对那些怀揣着个人目的而产生的“迎来送往”与“礼尚往来”要保持高度警觉,要时刻检点自己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希望我们各级政府和党组织的领导干部们要把“三严三实”作为检验党性原则的一把尺子、立身做人的一面镜子,要时常对照与检查自己,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保持力度和韧劲,努力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争取把自己锻造成为一名“政治坚定、执政为民;求真务实、乐于奉献;敢于担当、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人正派、廉洁奉公”的好领导、好干部。

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利观

一、正确认识权利的本质:\ 正确权力观的本质是权为民所用。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

是人民给的。

谁授权,就要为谁服务,就要对谁负责,这是政治学的一条普遍原理,也是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法则。

背离这一法则,权力就有丧失的危险。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这个“试金石”同样是衡量权力观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

对领导干部而言,权力只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决不能把权力当作以权谋私、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的工具。

\ 二、牢固树立权利适用的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资产阶级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政党,只要你执政,都摆脱不了一个共同的难题——权力的腐蚀。

不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姓“社”、姓“共”,具有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的阶级性,因而权力就难以对共产党发生腐蚀作用,或者说共产党天生就具有防范权力腐蚀的免疫力。

实际状况并非如此,而是因为权力本身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权力具有整合性和强制性。

权力是以专政机器和行政力量为后盾、为基石的,离开了这些,权力将失去威严,丧失威慑力,也就无法将分散的人群和社会组合起来。

然而另一方面,权力又具有利益性和诱惑力。

因为权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在特定的时期内,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这一资源,而多数人不可能得到。

这样,少数人便可以享受到多数人所得不到的名誉、地位和特权。

这种名誉、地位和特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便可以产生某种机遇——权钱交易的机遇,这种机遇,对任何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这就是权力的两重性特征。

自古以来,有了国家,这种权力的两重性就像人的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地摆在执政者面前,对统治者产生着双向的作用。

一方面,统治者既可以利用它治国安邦,为民造福,实现宏伟的志向和社会价值,得到民众的认可与追记。

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它祸国殃民,巧取豪夺,为自己、为少数人获取并垄断高官厚禄,甚至不义之财。

统治者所产生的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便是权力两重性作用的结果。

在这种权力共性特点的作用下,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它的桎梏。

特别是一个党长期执政,时间越长,其早年的励精图治,可能就会逐步转向惰性发展。

\ 三、建立健全的权利行使机制:\ 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机制。

每年要定期安排领导干部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和法纪观念。

坚持经常性的党纪教育,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党委的有关条规、文件、通报,分析本单位领导干部行使职权的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范用权的措施。

坚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选学部分典型案例,认真进行剖析,从中吸取教训。

\ 建立健全检查评估机制。

上级党委纪委要定期对所属领导干部进行检查评估,通过谈话、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等方式方法,评估领导干部行使职权的情况。

同级纪委也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用权的监督制约,经常相互提醒,“手拉手,拍拍肩”,搞好内部监督,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

领导干部自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秉公用权,搞好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把用权的态度搞端正。

\ 建立健全责任承诺机制。

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一级向一级承诺,主管向上级党委和领导承诺,保证公正用权,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主动向党委纪委汇报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情况。

对自己行使职权的事,要主动听取大家的评议;对用权不当的事,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予以纠正;对群众反映的事,要虚心听取和接受,该改正的一定要改正,该解释的要主动解释,把权用正、用公、用明。

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秉公用权的好干部。

儒家学习观是什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有什么启迪

急求、、

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的孔子。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

  基本观点  伦理观: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恤民情、爱惜民力,民众要敬重师长、和睦乡邻。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育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苟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先秦儒家和谐伦理观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发帖人:眼睛  发布时间:2006-04-20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

在先秦儒家伦理观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

充分吸收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 儒家生态伦理 人际和谐 修养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正义、发展、公平为特点,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方面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社会既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

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

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不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亦或是个人修行、人际交往的角度,甚至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意志里,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目的所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当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借鉴。

本文主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三个角度来梳理儒家“和谐”伦理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

在农耕文化的初期阶段,“天”或者说自然的力量对于人类是有重大影响的。

因此,认识自然,认识“天”,与“天时”保持一致,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应该说,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天和自然的崇拜,对于历法的较早的科学认识,都是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农耕生产只有与自然相适应、与四时合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可能有好的收获。

这样一种生产实践,极大影响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势必出现大量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天人协调”的观点。

  (一)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被表述为“天人关系”,儒家主张“天人合一”。

当然,在儒家思想中,“天”包括了“自然之天”、“社会之天”、“伦理之天”、“人格之天”等多种含义,这里,我们主要从“自然之天”入手,来探讨儒家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的观点。

在“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1]这段话中,儒家肯定了“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本源。

儒家重“生命”而倡“仁”,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热爱生命。

《孟子·尽心上》有“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爱”、“物”两字做了解释:“爱”: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谓禽兽、草木。

显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恰是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二)儒家强调按自然规律,“取物以时”、“取物有节”  《论语·述而》中有“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

”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

这就是古代朴素的“取物不尽”、对动植物永续利用的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孟子·梁惠王上》也讲到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即强调了取物以时,按自然规律办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儒家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要开源节流并重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2] 荀子认为,人们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并厉行节俭,天下就不能使之贫困;有充分的养生资源,按季节进行农事,天下就不能使人遭到祸害。

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发展农业是根本的。

但同时必须看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而要厉行节俭。

这样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又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才能形成持续的发展。

可贵之处是,荀子看到了人是从自然分化出来的,但又有不同于自然的特点,表现在能参(人能适应天时,顺应地利,参与自然界的变化)、能群(人能过群体生活,为社会进步有目的地生产,制定规章等)。

因而,人在自然面前不全是无能为力的。

如看不到人的能动作用,只求自然的恩赐,是不符合人类实际情况的。

这种思想在自然的平衡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是一致的,它在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保护自然与节约,是建立在人的理性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生态伦理观归纳起来主要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人们应该根据客观规律能动地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处理的首要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因为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造成了生态严重失衡,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依赖于自然、与自然关联的本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作为人类家园的自然,人理应保护好它。

一旦伤害了自然,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破坏人类本身,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之一。

儒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大量生态问题,恰是人类没有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尊重自然界规律的体现。

因此,我们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认识客观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且与节约并举,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达到“天人和谐”的目标。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倡导的“五常”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以下,主要从仁、义、礼、智、信五个角度来谈谈儒家的“五常”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

  (一)儒家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樊迟问孔子“何为仁”时,孔子答曰“爱人。

”[3] 爱人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要在人我相处时亲爱一切人,与一切人友善。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提倡的“爱人”,是指爱作为“类”的人。

这里的“人”,不是特指社会中的某一阶层或某一部分的人,而是指与动物界相对的所有的人。

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的人还是被奴役的人,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之人,都以人道相待。

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

”[4]“克己”,即约束自己;“复礼”,即把外在礼仪规范反之于己身而践履之。

“克己复礼”,也就是通过修养,克除自己不良的一面,使自己身心言行达到君子的标准,是爱人的前提。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

它强调的是:第一,人我相处时,应首先要求自己在视听言动上合乎伦理道德和社会的各种规范;第二,人我相处时,当以礼为标准,而不是各行其是。

  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 “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

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人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

如果剔除其中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糟粕,继承其中的精华,赋予它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人伦价值涵义,对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道德秩序、改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重要的意义。

  (二)“义”是儒家处理个人与他人、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道德规范  它体现了社会行为的原则性与崇高性。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里仁》有“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在孔子看来,“义”是高于生命的道德意志。

他强调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丧失这种道德意志。

同样,“义”也不可为富贵、贫贱左右。

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富贵,摆脱贫贱。

只是如果得到富贵与摆脱贫贱有损于人的道德意志,那就不可为之。

这种贵义思想在孟子那里就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  在儒家看来,“义”就个人而言,要求人们始终坚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丢弃的道德意志。

儒家把“义”看得十分重要:认为没有“义”就无从体现“仁”。

这种贵义思想发展至今成了中华民族崇尚革命气节与民族气节的优良传统。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死、富贵、贫贱问题仍是人们需要冷静反思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尤其要吸取儒家义利观,以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从而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再次,“义”就社会而言,要求人们以社会利益为重,切勿因个人利益而破坏他人、社会利益。

儒家以社会利益为重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

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前提;同时,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前提,而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三)儒家的“礼”指的是道德生活规范和礼节仪式  儒家关于“礼”的思想主要可总结为:第一,要求人们的道德生活要符合社会制度的规范。

遵从“礼”,就是要遵从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第二,要求人们的道德生活讲求礼节仪式。

这是人际情感交流、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形式。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也曾说过“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圣也。

”[6]  儒家提倡“礼”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要求人们遵守国家宗法制度这一社会规范。

其通过君臣、父子、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使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各安本分。

作为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的统治思想,对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护有重大意义。

虽然这种维护封建制度的道德规范在其出发点和目的上与我们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儒家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和仪式的道德规范对于我们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礼节仪式是人们道德生活的反映,其根本目的在于规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进而有利于整体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中如反对铺张浪费,讲究人际交往的真诚、宽容、谦让、礼貌等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儒家的“智”指人的聪明才智学识  有智才能知人善任,明辨是非。

儒家“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首先,讲究对人对事不偏不倚地认识;进而对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深刻理解,明辨道德是非原则。

孔子说过“知者不惑”。

[7]孟子也言“是非之心,智也”;[8]“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9]  在儒家“智”的道德规范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人对事的认识要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认识法。

同时,对于道德的认识亦是如此。

要想个体行为不偏不倚地合乎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就必须身体力行学好这些规范。

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个体重视智慧、崇尚道德,强调文化修养、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个体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能力以及自我道德修养能力,才能达到智商与情商和谐发展。

因此,强调个体道德主体性发展,培养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儒家“信”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与人交往要诚实不欺、遵守诺言  “信”被儒家视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0]“民无信不立”。

[11]他认为个人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不讲信用,必然会为社会所唾弃。

同时,儒家认为信与义是相互联系的,信是有原则的信。

如孟子说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友爱的前提。

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理解,没有友好关爱,更无从谈社会和谐。

毋庸讳言,如今社会上存在相当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如弄虚作假、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等。

对儒家诚信观中如“诚者自诚实”、“信由心出”等诚信思想的借鉴,有利于疏解当今诚信问题。

  此外,吸收儒家的孝悌思想,保留其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注入互尊互重的朋友情感,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家庭伦理关系;吸收儒家忠恕的思想,将心比心地处理人际关系,平等地对待他人,包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主张、行为方式,在社会主义中体现宽容精神与民主自由精神的契合;吸收其志勇思想,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以勇敢的气魄胆识践行;吸收其直、节思想,公正无私,保持高尚的人格、气节;吸收其俭、廉思想,廉洁自律、勤俭节约。

  三、个人自我身心和谐  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个人修养问题。

社会的伦理规范,只有转化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时,才能起到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因此,在中国古代思想上,不乏对自我身心修养问题的探讨。

以下就从“修身”、“自省”、“躬行”三方面来探讨儒家的修身思想。

  (一)儒家的“修身”贯穿于个人的一生  孔子修养说的核心即“仁—礼”:“仁”,是为美德的培养;“礼”,是为行为合乎社会规范。

内在修养通过外在规范的践行才能表达为行为的合理性,才能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仁人理想。

“不学礼,无以立”;[13]“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4]等都强调了以“礼”作为外在规范来克制、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仁”的要求。

归纳而言,即“克己复礼以为仁”:克己复礼,约之以礼,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有关修身的修养方法,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根绝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时刻进行道德学习,以“仁”做为学习标准,且学思结合是一个人的思想能否合乎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关键。

  (二)儒家的修身特别强调“自省”  孔子不但强调学习,更强调反思。

《论语·学而》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里仁》有“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有贤于我者,就向他学习;而见到不好的人或事时,就要特别注意内心的反省,检查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毛病,从而改之。

在孔子看来,思、内自省都是联系自己道德修养的精神性反思或反省活动。

倘若只有学习,而没有联系自身品行的反省,是无意义也不会使自己品德提高的。

对此,孟子也说过:“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15]这里的“诚”也就是反省自责而达到为己之善。

“自省”的高境界可视为“慎独”。

《礼记·中庸》中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慎独”,指不要在暗地里做不道德的事,也不要在细小事上违背道德。

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自觉按一定政治、道德准则思考行动,不做坏事。

如果说,自省是通过外在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的话,那么慎独则是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性来达到修身的目的。

  (三)儒家修身的目的在于“躬行”  强调知行合一是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特征。

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16]“听其言而观其行”。

[17]荀子认为“学至于行而止矣”。

[18]其两者均把道德实践看作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和审评标准。

《中庸》有“力行近乎仁”,同样也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学问不是外在的知识,道德学问必须同道德实践相结合,同自身为人处世相结合,才是真学问。

儒家认为,道德修养不仅仅是道德思想的培养,更是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实行;也只有通过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实行,道德修养才可能真正落实。

  我们今天所倡导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精神与物质同进步的社会。

儒家思想重视个人身心和谐发展,追求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为人们形成积极的修身、治学态度,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

如在自我修养上注重主观努力,把自我修养变成自觉的内在需要;在自我修养上做到身正力行、内省慎独,把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在自我修养上讲求立言、立功、立德,既有所创造,又有所贡献,把自我修养与成就功业相统一。

儒家思想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外,还强调了功业的成就,并认为自我修养与功业成就是一个整体。

《礼记·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可见,要达到齐家而达到平天下的社会目的修身是为关键。

那么怎样修身呢

就在于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了。

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需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完善与成就功业并进的人生价值观。

自我完善,主要是人格、道德的完善;成就功业,主要是为国家、民族、社会做出贡献。

而两者又统一于修身这一起点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个人修养要先行。

一个人只有在思想、内心上具备了一定的素质才可能全方位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如何提高人的自我修养;如何用先进思想经常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不断改过自新;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等问题上,儒家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几大特征。

其一,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强调天与人的合一,有着与自然相协调的特点。

其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了其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际的亲爱、和平与和谐;同时,儒家思想对于忠、孝、节、义的强调,体现了适应中国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的特点。

其三,对于个人自身身心修养问题的探讨则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特点。

这些思想无疑为我国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但我们也不能全盘继承,而当站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辨证分析,科学扬弃。

如儒家有关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对于家庭美德、人际交往的仁爱思想;其对于个体道德的完善、个人修养的养成等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

当然,作为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式的伦理文化,它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是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质的区别的,因此有其固然糟粕,必然不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和人际关系。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采取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将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是我们对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根本态度。

  注释:  [1]《论语·阳货》。

  [2]《荀子·天论》。

  [3]、 [4]、[11]、[14]《论语·颜渊》。

  [5]《孟子·腾文公下》。

  [6]、[9]《孟子·离娄上》。

  [7]《论语·子罕》。

  [8]《孟子·告子上》。

  [10]《论语·为政》。

  [12]《孟子·离娄下》。

  [13]《论语·季氏》。

  [15]《孟子·尽心上》。

  [16]《论语·学而》。

  [17]《论语·公治长》。

  [18]《荀子·儒效》。

  参考文献:  《中国伦理学通论》(上),焦国成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天人合一 儒学与生态环境》,张云飞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刘蔚华、赵宗正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先秦儒家的道德观》,符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儒学价值的新探索》,陈光林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现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求廉政手抄报内容

什么是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什么是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不仅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人们关于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它以廉洁从政为思想内涵,以各种文化产品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政理论,出现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出了包拯、海瑞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丰富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政格言警句,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

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勤政为民、尚廉治贪始终是百姓的期盼。

在传统文化中,凝聚着百姓的清官情结,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石,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并赋予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品味。

要在充分挖掘廉政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把各种显性、隐性的处于零散状态的廉政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凸显,提炼廉政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思想精粹,汲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增强人们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向心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向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纵深发展,构建起一个包括廉政观念、意识思想、理论、精神、文学、法规、风尚、作风在内的廉政文化学科框架,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

  古代廉政警句选(一)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金]元好问《元遗山集》  注解:有本事的官吏经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难了。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注解: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岳飞  注解: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宋]朱熹  注解: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战国]《荀子·正名》  注解: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  注解: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解: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宋]苏轼《范增论》  注解: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

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以后谗言才能听进去。

  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

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

[宋]邵雍《男子吟》  注解:钱财使人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声使人骄傲,权势使人专横。

一个须眉  男子,如若能够免去财、色、名、势这四种祸患,难道他还会是世上的普通人吗

  古代廉政警句选(二)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战国]孟子  注解:修身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

[唐]皮日休《六箴序》  注解:人虽然不得志,不能忘记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记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战国]《孟子·腾文公上》  注解: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厉害。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

[汉]刘向《说苑·至公》  注解:给公家做事,不能考虑个人的事,就不能讲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晋]傅玄  注解:主持政务关键在于去掉私心,否则就没有公道可言了。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注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选择,然后再交往;小人却不同,一见如故,显得异常亲热,然后才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春秋]管仲  注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贤人志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注解:贤明者与有志之士对于子孙……留给他们有教益的话,而不是留给他们财产。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汉]《礼记·大学》  注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腾王阁序》  注解:人老了,应当更有雄心壮志,岂能因为满头白发改变过去的想法打算

境况艰难困苦,应当更加坚强,不能因此而丧失凌云壮志。

  廉政格言  

【第1句】:廉洁自律,警钟常  

【第2句】:廉洁自律,从我做起  

【第3句】: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第4句】: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第5句】: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第6句】: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第7句】: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第8句】: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第9句】: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10句】: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11句】:嘴不馋,心不贪,私不谋,利不占;  色不迷,法不犯,生不悔,死不憾。

  

【第12句】:被物质欲望所束缚,会觉得生命可悲。

  把廉洁勤政记心中,会感到一生充实。

  

【第13句】: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静心正身,  务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

  

【第14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15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16句】: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  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

  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

  

【第17句】:贪婪和幸福永远不会牵手。

  

【第18句】:做官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不崇,勤政不患禄不厚而患知不博。

  

【第19句】:功过是非须经历史检验,廉洁勤政要由群众评说。

  

【第20句】:小节放纵,大节必失。

  

【第21句】:把握眼前,珍惜未来。

  

【第22句】:感恩笑愧怍,恤民思清廉。

  

【第23句】:根深不怕风吹,行正何俱天地。

  

【第24句】: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第25句】:作决策以人为本当戒急功近利,  干工作求真务实应求有口皆碑。

  

【第26句】:坚持廉洁自律,争做先进表率。

  

【第27句】:廉洁品自高,贪脏法难容。

  

【第28句】:不能有效约束自己,就无法有效约束别人。

  

【第29句】:不以善小而不褒,不以恶小而不惩。

  

【第30句】:廉洁自律心无病,求真务实业有成。

  一、廉政的基本内涵  研究和推行廉政建设,首先要对廉政的基本内涵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

从文字解释学上看,“廉”即廉洁,“政”即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廉政即“廉洁的政治”。

但由于有关廉洁的判断标准具有主观性和发展性,政治又是一个需要具体化的时代性概念,所以廉政在不同的语境中和具体范围内呈现出多层次的含义。

我国有学者从现代社会廉政的特征和实质出发,认为廉政包含四个要素:一是“廉正”,指政府及其官员在履行公务、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廉洁而公正、廉洁而正直,不贪污、不受贿、不枉法,二是“廉朴”,指政府及其官员取之于民者少而用之于民者多,三是“廉节”,指政府及其官员在国家管理活动和处理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活动3中具有清廉无私的品德或节操,也称廉德,四是“廉制”,即有关廉政的制度。

  还有学者从廉政的内容出发,认为廉政的基本涵义有四:其一,就“政局”而言,要造就一个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其二,就“政制”而言,要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其三,就“政策”而言,要制定并严格实施确保政治清明的政策和措施以取信于民,其四,就“政德”而言,要求各级官吏树立廉洁奉公的官德和不贪不淫的私德以为民之表率。

  简言之,所谓“廉政”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和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辩证统一。

廉政就与腐败相反,起码要具备三个要素: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受国家委任从事国家公务的人,主观方面没有牟取私利的动机,客观方面不滥用权力或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反公认的规范的行为。

  廉政建设近年已经成为国家公务员申论写作的热点之一,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新时期廉政建设的特点  

【第1句】:廉政建设体系化  党在十五大以后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通过深化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党和政府从教育、制度、监督等各个环节出发,建立标本兼治的综合体系进行廉政建设的宏观战略和清晰思路,既全面又有重点,摆脱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局面,迈出了廉政建设体系化的坚实的一步。

这种体系化的廉政建设方针突出反映在2005年1月中央颁布实施的《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里。

该纲要明确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目标,所规划的廉政建设体系既是一个着眼全局的体系,又是一个遵循规律的体系,还是一个注重预防的体系,更是一个依靠民主、法制和德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的体系。

  

【第2句】:廉政建设制度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有关廉政的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纪检监察法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的规划;200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颁布实施;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颁布实施;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相继颁布实施。

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有关廉政建设的法律和制度正在抓紧制定之中,如2001年7月起中央纪委法规室和监察部法规司多次组织召开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廉政法的专家论证会,目前正在酝酿出台廉政法。

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有关廉政的制度化建设所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建党、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其间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填补了廉政建设的制度空白,为加强廉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句】:群众利益成为廉政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一思想体现在整个廉政建设实践中。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学校乱收费和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行为;认真清理、整顿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乱加价、乱收费等现象;继续纠正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以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重大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

这些举措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反映了廉政建设的具体化和微观化。

  

【第4句】:廉政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体系化与制度化是廉政建设力度加大的重要表现。

从客观现实结果来看,廉政建设的力度加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法惩处力度加大。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对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一直有增无减,中央纪委、监察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严肃查处了一大批有腐败问题的省部级干部。

二是廉政教育力度加大。

中国共产党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着力通过化解内因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发生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十六大以来,党更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出新的措施加强廉政教育,如规定新任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廉政谈话和廉政培训,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年度述职的同时要述廉等。

  

【第5句】:通过深层次体制改革推动廉政建设  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从深层次彻底解决廉政建设的瓶颈问题。

目前各地在干部人事制度、司法、行政审批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

在体制改革方面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重点解决权力制约机制的完善问题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制约理顺权力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部门、上下级之间权力的健康运行。

  

【第6句】:注重廉政的社会环境建设  廉政建设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整个社会对腐败行为麻木不仁,廉政建设就难以取得成效。

2005年初中央颁布《实施纲要》的主要用意之一就是要形成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反腐败的局面。

从2006年到2007年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教育,促使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并把这种教育活动深入到学校、企业、工厂等各个领域,大力营造弘扬正气、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已真正觉悟起来,正以实际行动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廉政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已初步形成。

  三、新时期廉政建设的路径  在现阶段,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教育为基础、以法制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的教育、制度、监督有机统一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方针,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廉政建设。

  

【第1句】:制度建设是前提: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的法律制度。

  廉政建设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必须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为前提。

加强制度建设包含三方面含义:其一,要树立起制度意识。

要意识到制度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起制度的权威,把制度作为制约权力和廉政建设的基础载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更需要走出一条依靠制度改革的治本之路。

其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廉政制度。

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公务员责任制和领导问责制。

其三,要严格执行制度。

制度得不到执行,其效力将化为虚有。

目前特别要注重加强对法律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第2句】:发展是根本:在改革和发展中推动廉政建设。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廉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发展,廉政建设的许多问题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以解决。

廉政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大多是  长期以来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制度本身的问题。

同时,制度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这也要求重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重视制度本身的改革与发展。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这些既是对我国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根本性总结,也是当前和未来深入推进廉政建设的根本思路和办法。

总之,我们要注重制度创新,使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使制度科学有效、行得通、做得到;要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廉政建设的制度性和源头性问题。

  

【第3句】:权力监督是关键:健全权力配置、制约与监督机制。

  廉政的直接客观现实目标就是遏制腐败,而“腐败的核心问题无疑是一个政治权力的基础和运作问题”。

廉政建设必须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而权力得以正确行使的前提是权力的合理配置。

我国《宪法》规定了基本的国家制度,为权力的配置提供了总体的原则和程序。

据此,实践中要根据客观实际和权力运行的规律,进一步理顺具体权力之间的关系。

同时,要理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和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

在权力运行过程当中,既要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又要高度重视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既要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又要高度重视党外监督,把党和政府的内部监督与来自人大、政协、司法机关、新闻舆论、人民群众等的外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完整而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特别要强化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突出监督主要干部。

当然,这些权力监督和制约都是以制度为前提的。

  

【第4句】:利益协调是重点: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获取机制。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利益被排除在廉政的范围之外。

其实,利益一直居于社会生活的核心地位,权力的配置实际上是在形成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而权力被滥用的源动力则是权力能给其掌有者带来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利益。

很多具有体制性和制度性的腐败问题之所以成为廉政建设的攻坚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问题。

如果单靠惩罚和监督,不去解决深层次的利益问题,则惩罚和监督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如果能从根本上协调利益,化解廉政建设中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就会大大减小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解决廉政建设的瓶颈问题,廉政建设就能深入开展。

因此,进行廉政建设必须完善利益分配和导向机制,特别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权力被滥用的空间;要警防由于利益分配不公而造成廉政行为规范的失效,消除因利益分配原因而产生的商业贿赂现象。

  

【第5句】:社会环境是基础:培育廉政文化为廉政建设提供社会支持力。

  廉政建设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因而必须在全社会培育起廉政光荣、腐败可耻的廉政文化氛围。

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已认定了廉政在法律或者道德上的普遍性标准,但这种标准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民众的普遍性标准,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廉政的主流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和消解了,社会“潜规则”得以盛行。

因此,培育廉政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增强人们对廉政的认同感。

此外,还要注意消除对待廉政问题的双重标准现象。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腐败既深恶痛绝又身体力行,当他人腐败而自己没有得到好处时义愤填膺,而一旦自己掌握权力资源或关系到自身利益时则另当别论。

  这种现象危害十分严重,对廉政文化的培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必须通过加强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加以消除。

求一篇《道德与法治》栏目观后感 200字就行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 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节课.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重大. 我认真地听完了这次报告会的内容,给我的感触很深.做这个报告会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员,不仅如此,他们都是拥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轻青年.他们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又是如何的后悔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用自己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要从小树立省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公民.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慎重交友并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道理传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产生心灵的震撼. 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直受用! 听了今天的报告,我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什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懂法,还有的不知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利,什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没能真正理解的重要意义,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法律意识,首先应组织未成年人系统学习法律,多形式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新、、和等法律条文,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用法律武器与一切违法犯罪的现象作斗争。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调解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

因为,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成人,想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执使自己的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对他们进行整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能分析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01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