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柏拉图对话录读后感

柏拉图对话集 怎样的读后感

柏拉图,经常听到的与他有关的也只有什么柏拉图式爱情,还是大一在马克思主义课上才知道的,以前接触最多也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了,而这次,算是真正接触到这个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了。

《柏拉图对话集》,特别深奥,我读了好久也只读懂一些皮毛,对话中他们用词精简,比喻看似平凡却又十分深奥,他们思想所达到的深度真的令人佩服。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建者,始创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其著作《理想国》一书蕴涵着欧洲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分类雏形:知、情、意三分法。

下面主要谈谈读的相对有印象的几篇。

《伊安篇》是柏拉图较早的一篇对话录,它通过苏格拉底与诵诗人伊安的对话, 探讨了诗人文艺才能产生的原因, 即诗人是凭借专门的技艺还是凭借灵感来创作的。

柏拉图通过与伊安的辩论得出诗人是凭借灵感来创作的结论,“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作,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诗人们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词句,像你自己解说荷马那样,并非凭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

《伊安篇》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但对于柏拉图的观点,我觉得诗人的创作应该技艺和灵感及兼具的,诗人在创作之前必须知道基本的用词、词义及各种基本知识,还有对周围事物的感知,然后跟随着自己的灵感通过一定的技艺将其灵感表现出来,技艺有限,其创作在表达上自然也有所限制。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

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

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

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

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365kuaile.cn育。

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这些观念都太过绝对了。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人有缺点,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地步,一个国家的是否能统治好,应该很多人一起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下的结果。

好与坏总是相互存在的,虽然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但并不代表这个人事物素质就一定变坏或者不能改变,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个人自然也能在以后的正确优秀文化教育下去改变坏的那一部分,使好的那一部分在他的理念中占主要部分。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

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

他认为一个好的立法者应当保持国内的和平与善,战争不过是实现和平的工具,最大的善才是立法者立法的目的。

对于柏拉图的在法律上的这一观点,作为一个被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熏陶着,我是很赞同的,我觉得整个人类最终追求目标是和平,既然是和平,那么无论任何法律的制定必然是为了维护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国与国之间的和平,还有世界和平。

请问柏拉图对话录那个版本比较专业

是原版好,还是译版好

原版当然最好,古希腊文的。

中译文以严群、朱光潜、王太庆的为较好。

严群译了柏拉图对话若干种,出版较早,市面上一般买不到,大的图书馆一般都有。

朱光潜译的称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大概也只能到图书馆找了。

王太庆的称为《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可以买到。

另外,陈康译过《巴曼尼德斯篇》,久为学界称道。

郭斌和、张竹明译过《理想国》,也很好。

这两种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柏拉图对话全集》(4卷本,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的好处是全,不过译文质量不属上乘。

还有些柏拉图的译者如吴献书、戴子钦、谢文郁、杨绛等,其译著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果读的话,建议从朱光潜、王太庆的入手。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内容在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哪儿

《柏拉图全集》3里面的《蒂麦欧篇》(276)(也叫《提迈奥斯》)以及《克里底亚篇》(353页)(也叫《克里特阿斯》)

柏拉图甩手的故事

大哲学家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

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

过了几天,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

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

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的。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出自原文如下: 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 失恋者:“我失恋了。

”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

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你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 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 失恋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他向我走来。

” 苏格拉底:“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 失恋者:“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 苏格拉底:“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 失恋者:“您说我该怎么办

我真的很爱他。

”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他

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 失恋者:“那是自然。

” 苏格拉底:“如果他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 失恋者:“不会的

他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感到幸福

” 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可他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 失恋者:“这就是说,他一直在骗我

” 苏格拉底:“不,他一直对你很忠诚的了。

当他爱你的时候,他和你在一起,现在他不爱你,他就离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

如果他不再爱你,却要装着对你很有感情,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 失恋者:“可是,他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他,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

本来,爱他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他的权利,而你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 失恋者:“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错。

如果你能给他带来幸福,他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 失恋者:“可他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 苏格拉底:“当然可恶。

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 失恋者:“高兴

怎么可能呢,不过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

” 苏格拉底:“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 失恋者:“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 苏格拉底:“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他祝福。

” 失恋者:“为什么

” 苏格拉底:“因为他给了你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柏拉图的问题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

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柏拉图主义:柏拉图主义(Platonism) 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

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

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

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

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

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

柏拉图主义在西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

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

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原型而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

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致错误。

柏拉图主义的错误是显然的:把反映形式当作了认识对象;把抽象当作具体的客观存在;认为一种思维形式本身是客观的当然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离开人的实践来考察真理性必将导致谬误。

柏拉图主义在哲学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式的爱情:精神恋爱,抛弃肉体欲望 ,所以是永恒的柏拉图简介??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

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

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

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

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

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

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

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

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的。

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

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

他形象地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

”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

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在以后的日子里,柏拉图又两次前往西西里。

一次是应邀去叙拉古担任新登基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

柏拉图到叙拉古之后,叙拉古宫廷的地板上都铺满了沙砾,人们热中于在那上面研究几何学。

但不久柏拉图就扫兴而归了。

后来狄奥尼修二世再次邀请他去叙拉古,结果仍是败兴而归。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

《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

我们可以以美为例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感觉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认识三者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

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

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根本的错误在于抹煞了客观世界而把假想当成了真实。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

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

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

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

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

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

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

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

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

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

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

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其实,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邦,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

他认为:理想的国家纵然还不能真实存在,但它却是唯一真实的国家,现存各类国家都应向它看齐,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应争取相似。

这就是柏拉图对他的理想国家所持的态度。

柏拉图在文艺、美学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论主张。

他的“对话”妙趣横生、想象丰富,依此他完全有资格被列入古代文学大师之列。

然而,他却起劲地贬低和非难文学家及诗人,他认为,一切文艺家的作品,归根结底是模仿别人的仿制品。

??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

但学园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伯拉图这位开山鼻祖。

摘自《世界上下五千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41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