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柏拉图《申辩篇》读后感

在柏拉图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所说的“神”与“精灵”是什么关系

你提的这个问题实在是糊了,模糊至于我拿了两个版本的《篇》重看了一遍。

由于我们所看到柏拉图对话集都是翻译本,而且主要的依据基本都是英文版的娄卜丛书,所以实际底本的区别都不大。

但是对于一些词汇的各种翻译,真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

所以这种专业词汇的不统一,也造成了我国对于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从世界角度来说,根本也没有什么影响。

举个最好的例子,如果从中国文化角度让一个外国人解释什么是“道”、什么是“仁”、什么是“诚”,怕是让他学一百年的中文,他也说不清楚。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由于上述原因,只能尝试对楼主提的问题进行回答。

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是问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提出的“神喻”或者说是“超自然的灵性”也就是他不断说的有个声音指导着他的这个声音,与希腊哲学角度的“神”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是要学论文,又只要一千字,实在不好判断它属于什么性质的论文。

这里只能为楼主提出一个提纲。

①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提倡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灵魂不朽的学说的一个重要部分。

苏格拉底一直认为死后的灵魂是可以和神生活在一切的,而这存在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是真正的哲学家的灵魂。

苏格拉底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正是建立在这个论点上。

(从《裴多篇》进行了仔细的论证)同时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哲学的,所以必然会得到神的认可,所以他会得到神喻,或者神的指引。

“我与之相遇始于童年,我听到有某种声音,它总是在禁止我去做我本来要去做的事,但从来不命令我去做什么事情。

”这正是“美勒托在他的颂词中讥笑过的那位神灵。

”(可以从这个论点去根据文意延伸分析什么才是真正的哲学家,这点在《理想国》篇中有详细的描述,比如从正义的定性上、教育的分类上、政治的实施上,在卷二、五、六、九都有详细论述) ②其次,至于这个精灵与神灵的关系,我认为苏格拉底实际上就是认为这是神给他的指引,所以发出声音的,就是神本身。

但是在这一篇里并没有对神的性质做描述。

我们只能从篇中推断出这个神是超验的、是精神的(没有说到物质性)、同时通过苏格拉底对自己行为的辩护,我们也可以推论出它也是善的。

(但在此篇并没有至善的表述)。

同时对于神拟人化的描述是符合古希腊正统的多神观念的,“还能看见到特里普托勒摩斯以及其他所有半神,他们由于生前正直而死后成为神。

” 由于你给的信息过于有限,我只能通过猜测来试着寻找答案,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追问,但是希望能把题目尽量具体化,如果真的老师是以这样一个题目来提问,并完全不加任何注解,我只能说非常遗憾,他荒废了你一段珍贵的时光。

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说道:“死别的时候已到,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

苏格拉底进行申辩时的言辞就是柏拉图《申辩篇》的前身 是

柏拉图经典名著有哪些?

一、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

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

二、主要有:

【第1句】:《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第2句】:《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第3句】:《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第4句】:《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第5句】:《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之死》。

三、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第1句】:《米诺斯》(Minos)

【第2句】:《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

【第3句】:《泰戈斯》(Theages)

【第4句】:《克里托芬》(Cleitophon)

【第5句】:《爱人》(Lovers)。

柏拉图甩手的故事

大哲学家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

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

过了几天,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

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

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的。

什么是柏拉图?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

他的回忆说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他的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柏拉图写过的书

《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多篇》   《拉斯篇》《泰阿泰德篇》士篇》 《政治家篇》   《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申辩》 《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之死》

给我1片人文类小说读后感

最近读了《柏拉图全集》之 第一篇“申辩篇”,感触颇多,在此谈谈在看了本篇之后我的一些见解。

  在正式看“申辩篇”之前,也去翻看了本书的译者所写的序言,也是对柏拉图有了更深的了解,说点题外话,再看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英文中的academy(学院)源自柏拉图创建的Academus学园。

  回到《柏拉图全集》之“申辩篇”,该篇属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对苏格拉底的对话加以重现。

在刚看到本篇题目是,就想到该篇应该与苏格拉底有关,果不其然,本篇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的时候的言语,通篇并未出现柏拉图的见解。

  “申辩篇”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时,为自己辩护的对话集。

在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之前,他说“还是让神的意愿来决定吧,依照法律我现在必须为自己辩护。

”由此可见,法律在当时希腊的社会中已然具备相当的权威,不见得那时法律已经深入人心,但连大哲学家都在说按照法律,那么法律在当时希腊的地位可见一斑。

  苏格拉底以七十岁的高龄接受审判,丝毫让人感觉不到老年人因年迈而思维混乱,相反,他在法庭上思维缜密,言辞犀利,通过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出来,让我们不得不被苏格拉底的底蕴深深折服。

那种理性的思考,精彩绝伦的言语,大无畏的精神,苏格拉底不愧是一代哲学大家。

  回到正题,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是说自己四面树敌,马上就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为什么苏格拉底四面树敌

是品行不端

肯定不是这种原因。

看着看着我似乎有点明白了。

苏格拉底喜欢盘问被人,不过这里的盘问应该是褒义的,我认为苏格拉底的盘问其实是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苏格拉底找到诗人,政治家,甚至木匠,这些人都认为自己在本行业领域内是聪明的,但是在苏格拉底和他们探讨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接露出他们的不聪明之处,试想当一个人引以为傲的本领、技能,突然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只是个门外汉,并且提供出足够的证明,他肯定会恼羞成怒,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从而怀恨在心。

这就是我从人性的角度揣摩苏格拉底之所以四面树敌的原因。

  当然说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我认为这很好解释了,因为苏格拉底教会了青年们去盘问,去探究自己搞不懂的东西,这无疑更让那些自满的人坐立不安,一个苏格拉底让他们丢掉了面子,那么一千个、一万个“苏格拉底”会让他们。

他们不敢想象。

  但愿以上论述还能够解释清楚苏格拉底之所以四面树敌的原因。

我认为苏格拉底去盘问别人,有两个目的,一是追求真理,探究知识,完善自我;一是为了帮助民众能够及时醒悟,不要自满,去思考。

然而,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在可以说话的短暂时间内消除你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那简直是个奇迹。

”,鉴于当时时代的局限性,苏格拉底所谓的传播神的旨意并不能实现。

  以诗人梅勒托,职业家、政治家阿尼图斯,演说家吕孔为首的原告指控苏格拉底腐蚀青年,不信诸神。

现在我们来看苏格拉底对此的辩护。

  首先针对腐蚀青年这一指控,苏格拉底范文梅勒托谁能给青年们好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法官,法庭听众,公民大众成员都能给青年们带来好的影响,唯有苏格拉底给青年们带来的是坏的影响。

苏格拉底举了一个马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论断的荒谬性。

整个人类都在对马进行改善,只有一个人对马施加坏的影响,当然很显然,只有真正的驯马师才能给马带来好的影响,大众只能伤害马。

  此外,针对第二项指控“不信诸神”,苏格拉底也是层层深入,推断出自己也是相信诸神的。

有人的活动但没有人,有马的活动却没有马,有音乐却没有乐师,这些很明显的不合逻辑的,最后苏格拉底反问“有人相信有超自然的活动但不相信超自然的人吗

”,接着他又说他自己相信有超自然的活动存在,那么就是说他也相信有超自然的人,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的神。

对苏格拉底不信诸神的指控此时不攻自破。

  最后,苏格拉底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我认为有一句话很能体现“你们知道我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要我死一百次。

”。

苏格拉底认为人就应该思考真理,注重灵魂的完善,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不管前方是悬崖峭壁,还是荆棘沼泽,他都会一往无前,不会退缩,他认为因畏惧死亡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去妥协是可耻的。

苏格拉底为了自己心中的“神”而不懈的坚持,至死不悔。

  但第一次也是很粗略的看完本篇的时候,说实话自己一点感悟都没有,直到仔细地读了第二遍,才有了些许启发。

在这儿我试图站在时代的角度,回复当时的场景,以解释我的疑惑。

通过阅读本篇,我认为苏格拉底是个喜欢探究,善于思考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完善自我,开导他人,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当时的民众并不能理解他的言行,但是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证明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用本篇中的一句话来作结束语,这句话也是法学和哲学的至理名言,“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么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43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