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愚人食盐读后感
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
以下是“西祠胡同”网友“念佛之人”关于《百喻经》六则的体会。
写得不错,供您参考。
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这里牵扯到一个“悟”字,别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内容理解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
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以百喻经中 愚人食盐 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 ②平生于书 ( )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
【第1句】: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 方( ) 欲 ( ) 还: ( )
【第2句】: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 2)学而时习之( )
【第3句】: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 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第1句】: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
【第2句】: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
”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 神:灵性。
② 厮:相互。
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吾 能 别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位 居 汝 上。
2.下列句子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3.翻译。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六、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
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
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
(《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
②爽:败坏(口味)。
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释画线词语。
(1)主人与食 (2)缘有盐故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
百喻经•愚人食盐翻译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主人煮的菜肴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
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
靠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有盐吗
有盐吗
”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只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
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
”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
”愚人不停吃盐,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以百喻经 中的 愚人食盐 为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急需啊,求速度
禺心之人人良萝卜食为碂。
。
。
愚人食盐高中作文800字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学奥数为我考重点中学奠定了基础;第一次独奏增加了我的自信心;第一次骑自行车让我感到了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作文第一次获奖并刊登在书上令我喜欢上写作;大考第一次没失手让我步入了重点中学的大门……着名作家曾说:“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也就月益多姿多彩。
”从我第一声哭泣,宣告我降临到世上,我回珍惜好每一个第一次,创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很高兴为您解答 O(∩_∩)O~不懂可以继续追问哟 (*^__^*) 满意请及时
【采纳】 ^_^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
译文从前有个愚人到了朋里。
给他食物,这人嫌弃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后,就加了些盐。
味道就非常鲜美,这个愚蠢的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
”这个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只是空口吃盐,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愚人食盐得到怎样的启发
,佛家寓出自。
梗概是:从前有一个的人,去亲戚家,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很美味可口。
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
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结果,他尝到的不是美味,而是又苦又涩吃了想吐的味道。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1句】:任何事情都有个”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过与不及都不合理,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第2句】:看到事物内部的联系,不能单一形而上学的看问题或者只凭自己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第3句】:,不知变通,只会自吃苦头;需要知道灵活变通,根据情况变化来处理事情。
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
愚人食盐翻译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反为其患。
编辑本段译文 简易版: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朋友家里。
主人给他食物,这人嫌弃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到后,就加了些盐。
味道就非常鲜美,这个愚蠢的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
”这个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只是空口吃盐,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
具体版: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人就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
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
”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有盐吗
有盐吗
”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
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
”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
”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天下的事情都是一样的,过了度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被其所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