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百喻经六则读后感

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

以下是“西祠胡同”网友“念佛之人”关于《百喻经》六则的体会。

写得不错,供您参考。

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这里牵扯到一个“悟”字,别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内容理解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

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百喻经》六则的寓意

禺心之人人良萝卜食为碂。

以百喻经中 愚人食盐 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 ②平生于书 ( )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

【第1句】: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 方( ) 欲 ( ) 还: ( )

【第2句】: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 2)学而时习之( )

【第3句】: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 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第1句】: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

【第2句】: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

”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 神:灵性。

② 厮:相互。

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吾 能 别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位 居 汝 上。

2.下列句子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3.翻译。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六、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

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

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

(《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

②爽:败坏(口味)。

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释画线词语。

(1)主人与食 (2)缘有盐故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

百喻经,渴见水议论文500字怎么写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

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

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

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

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

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

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

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

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

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

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百喻经 尝庵婆罗果 驼瓮俱失 启示

今天我们刚学了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百喻经》人说王纵暴喻的翻译

人说王纵暴喻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

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①,捉一贤臣,仰使剥脊②,取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

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

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

何故苦恼

”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③,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

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④。

注释:① 佞(nìng)人:专门取媚于人的小人。

  ② 仰使剥脊:仰,命令,剥脊,割背上的肉。

  ③ 截子头:砍下他的头。

  ④ 是处:办法、方法。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讲国王的过失和罪恶,他这样说:“国王非常暴虐,治理朝政没有方法。

”国王听到了这话,十分恼怒,竟然不追查是谁说的这句话,听信诽谤献媚的小人挑唆,把一位贤能的大臣捉来,下令从他的脊背上割下一百两肉。

后来有人证明不是他说的。

国王心里很后悔,命令用一千两肉为这位大臣修补脊背。

这位大臣夜里痛得大声喊叫,国王听到他的声音,就去问他:“为什么痛苦呢

割了你一百两肉,还给你十倍的肉,你还不满足吗

为何还痛苦呢

”旁边的人回答:“大王如果砍掉臣子的头,即使给一千个头来作为补偿,仍免不了臣子一死;大臣虽然得到十倍的肉补偿,但仍免不了痛苦。

”愚蠢的人也是这样,不考虑将来,只图一时快乐,把痛苦推向大家,支配百姓,掠夺财物,还想要消除罪孽,从而得到福报。

这就好比国王割下别人脊背上的肉,用别的肉来补救一样,希望使人不痛苦,是办不到的。

西游记每回读后感不少于50字

●第一回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

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

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

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第二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

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

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

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

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

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

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

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

被悟空打败。

金星再次招来悟空。

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祝●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

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

逃回花果山。

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

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

观音又荐二郎神。

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

众神押其回上界。

玉帝传旨处死。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

玉帝请来如来佛。

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

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

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五百年后,如来佛欲寻一信徒取经,以使佛法永传东土。

观音率木叉,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箍,驾云前往。

一路上收伏沙悟净、猪悟能和小白龙;劝化孙悟空,让他们共保取经人。

●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陈光蕊喜中状元,招为宰相女婿,被任为江州州主。

上任途中被船家刘洪害死,其妻被抢,刘洪冒保赴任。

陈被龙王救活,收于龙宫。

其妻生子,抛于江中。

被金山寺长老所救;起名江流,后又起法名玄奘。

长老为其说知身世。

玄奘寻见母亲。

后径往京师,找外祖诉冤。

刘洪被处极刑。

陈光蕊还阳。

玄奘入洪福寺继续修行。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泾河龙王为使袁守诚预卜落空,私改降雨进辰,雨量。

又以所占失准捣毁袁守诚卦铺。

袁守诚断言龙王因违旨将被唐丞相魏征处斩。

并让龙王向唐太宗求生路。

太宗梦龙王求情,许之,命魏征入朝随侍,使其不能斩龙。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魏征与太宗对奕时,梦斩老龙。

当晚太宗梦龙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玻为防鬼祟,他令尉迟恭、秦叔宝夜守宫门。

太宗不久亡故,在阴间遇魏征旧友,现为阴间判官的崔珏。

崔珏为太宗添寿二十年。

还阳途中,太宗被冤鬼纠缠,散金银给众鬼而脱身。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王+禹正空门唐太宗还魂,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

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凤音显象化金蝉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

太宗将其赐予玄奘。

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处,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

三藏唐僧出关而去。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唐僧骑马西行。

山边城,夜登双叉岭,被虎魔王部下生擒。

太白金星搭救了唐僧。

唐僧行至两界山,忽听喊声如雷:“我师-父来也!”●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叫喊者正孙悟空。

唐僧收悟空为徒。

西行路上,悟空打死六个剪径的强盗,唐僧抱怨不已。

悟空纵云离开唐僧。

观音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龙王劝告,重来保护唐僧,戴上了紧箍咒,表示不现款违背师言。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途径蛇盘山,马匹被鹰愁涧中之龙吞食。

观音召出恶龙,将其变为白马赐给唐僧当座骑。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行到观音禅院,老住持为谋占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鉴是避火罩罩住唐僧,自己在一边鼓风,使火烧净禅院。

黑风山的熊罴怪趁火偷走袈裟。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悟空见一黑汉正与一道士和一白衣秀士商量开佛衣会事,遂打死白衣秀士蛇怪,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

观音变为道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

悟空在肚内使熊怪痛不可忍。

只好交回袈裟皈依佛门。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高老庄高太公因妖怪入赘其家请求降妖。

悟空变为太公之女。

迷惑妖怪。

又现出原身。

妖怪化作狂风而逃。

悟空紧追。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那怪入洞取出九齿钉耙一悟空大战,当听悟空说为保护唐僧取经过此,那丢下钉耙,跟悟空去拜见唐僧,被取明为猪八戒。

三人到浮屠山、逢乌巢禅师,从其处得《心经》一卷。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黄风岭的黄风怪先锋虎精,将唐僧摄往洞中。

悟空、八戒赶往洞口搦战。

虎先锋难抵败逃,被八戒一耙筑死。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悟空斗不过黄风圣,败下阵来。

请来灵吉,抓住黄毛貂鼠变的妖精,救出唐僧。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

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

木叉叫出妖怪悟净。

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骊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意在试探四众禅 心是否坚固,唯八戒禅心不坚被捆。

●第二十四回 万寿庄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老窃人参万寿山庄观中有树结人参果,吃后长后不老。

观主镇元子都二童子以人参果款待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

悟空偷果三个,与八戒、沙僧分食。

八戒嫌少,絮絮叨叨。

二童子大骂唐僧。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悟空-难忍毁骂,将树弄倒。

二童设计把唐僧师徒锁入正殿。

师徒们夜间逃走。

镇元子纵云赶上,以袍袖将唐僧一行尽笼而回。

夜间师徒再次逃出。

又被镇元子命将悟空下锅油炸,却被悟空以石狮变成自身将锅砸穿。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悟空为医活果树,拜见观音,观音与悟空同来,复活果树。

镇元子开人参果会,款待观音、诸仙与唐僧师徒,并与悟空结为兄弟。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

山中妖精,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悟空打死妖精,唐僧大怒,逐走悟空。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悟空回到花果山,播风扬石,砸死上山捕猴的众猎户。

唐僧误入妖穴被擒。

八戒、沙僧与与老妖黄袍怪在半空中乱杀。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唐僧在洞内见一妇人,自称是宝象国公主,十三年前被黄袍怪摄来。

公主劝老妖释入唐僧。

行到宝象,国唐僧向国王递上妇人所托书信。

国王恳求八戒、沙僧降妖救女,二人应诺,往战黄袍怪,八戒难敌,钻入草丛躲藏。

沙僧被黄袍怪擒入洞中。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黄袍怪变为一美男子,前往宝象国探望岳丈国王,将唐倍变为猛虎。

白龙马变为宫娥,举刀暗算黄袍怪,被打中后腿。

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悟空。

悟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众猴捉回。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九怪八戒用激将法使悟空当下随他前来。

悟空变成公主痛哭,吞下九怪的内丹舍利,现出本象,一路棍棒打得妖怪无影无踪。

悟空去天界查访,星神念动咒语,将那私自下凡作怪的奎木狼收回。

悟空将公主带回国,并使唐僧恢复原身。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行至一山,悟空听说有妖,撺掇师-父让八戒去巡山。

八戒要躲懒睡觉,编谎骗人,但被变成虫的悟空一一听知,当面戳穿其谎言。

八戒只得再去探路。

两妖之一的银角大王率众妖洞巡逻,捉住八戒。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天神助本心银角大王变做一跌折腿的道士躺在路上,唐僧让悟空将其背起。

那妖遣来三座大山压住悟空,将唐僧、沙僧拿到洞中。

土地、山神等搬开大山,使悟空脱身。

悟空变成老道士,在哪吒太子帮助下,用假葫芦换了妖怪装人的真葫芦。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悟空变老妖进洞,被吊起的八戒识出走了风声。

银角大王与悟空大战。

悟空抛出压从老妖处得的幌金绳将对手捆祝银角大王念松绳咒解脱,反用绳捆住悟空。

悟空变出钢锉,锉断绳子脱身。

又变成小妖偷走幌金绳。

银角大王用葫芦装了悟空。

悟空骗魔开启葫芦,乘机逃出,再潜入洞,偷得葫芦。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银角大王被悟空用葫芦装入, 顷刻便化为水。

金角大王用扇扌+扇出烈火败悟空。

悟空钻入洞内,窃得净瓶和扇子。

将老魔装入净瓶,太上老君说受观音之托,让童子化为两位妖魔考验唐僧师徒。

二童子复活归天。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来到一座破寺,师徒四人在庭院赏月。

唐僧思乡,悟空以月为喻,为其点明“见佛空易,返故田亦易”之理,唐僧解悟,满心欢喜。

八戒、沙僧观月,于佛理亦各有所得。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唐僧梦前来,自称是此地乌鸡国国王,三年前被一道士推入御花园井中害死, 道士变为国王篡位。

又交给唐僧一玉王+圭。

作为告知亲生太子的表记。

唐僧从梦中惊醒,但阶下却真有一玉王+圭。

悟空变为白兔,将出城打猎的太引入寺中。

又变成一矮人为太子言明其父王事,并请他回去向母验证。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母后和太子经过对证,确认现今君王为妖所变。

悟空八是御花园,在芭蕉树下到已被掩埋的井。

八戒下井,得国王尸身,背回寺中。

并挑唆师-父念紧箍咒逼悟空将死者医活。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悟空向太上老君索得一粒还魂丹,救活国王,假国王大恐,变为唐僧,但因不会念紧箍咒而被识破。

文殊菩萨对悟空说,国王曾将自己在御水河中浸了三日,故派遣骑来浸国王年,以报前恨。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红孩儿纵风将唐僧慑走。

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欲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烟火烧退悟空八戒。

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反使一身烟火的悟空几乎被激死。

八戒去请观音,被那怪假扮观音,赚入洞内。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悟空变做牛魔王被红孩儿问破绽,纵筋斗云径投南海,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黑水河中妖怪变成船家,将乘船的唐僧、八戒摄去水底。

沙僧潜水与那怪大战,不能获胜。

悟空问罪于龙王。

龙王命太子摩昂前去收伏。

●第四十四回 半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行至车迟国。

国王兴道灭佛,僧人都被罚做苦工。

悟空监工道士,放走诸僧,又叫醒八戒、沙僧,鼓风吹散道士之会,推倒观内塑像,变为三清大吃供品。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众道士将三人当作降临的三清祈拜, 以求对水。

三人将尿施与,纵云而回。

三大仙向国王奏说悟空等打死道士、冒充三清事。

国王命唐僧等与三大仙赌赛求雨。

虎力大仙先登坛弄法,召来风、云、雾诸神和四海龙王,被悟空使法力阻住,无雨降下。

悟空登坛,风雷大作,暴雨倾盆。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本文来源于百分网(),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

虎力与唐僧各在一高台上坐禅。

虎力变出臭虫咬唐僧,悟家变成蜈蚣叮虎力大仙,使他跌下;赌猜柜中之物,赌砍头剖腹油锅洗澡等:由于悟空使计,三大仙皆输。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前方到八百里的通天河。

四人夜宿在河边村里一老者家,听说此地有一录感大王,惯施甘雨,唯每年需吃一对童男女,今年轮到吃自己之女与其弟之子。

悟空变童男,让八戒变童女,在庙里等候那妖。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那怪被八戒举耙筑下两片鱼鳞,逃回水宫。

妖怪冻结河面。

诱唐僧踏冰过河,使其落入水中。

被藏于宫后石匣内。

八戒、沙僧、白马和悟空会齐,返回村庄。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底 观音救难现鱼篮八戒、沙僧将怪引出水面,悟空抡棒便打,那怪潜入水中不出。

观音被悟空请来,收伏妖怪,言明那怪是自己池中金鱼走脱成精。

河中老鼋驮唐僧师徒过河,并托唐僧去西天问佛祖自己将来之事。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悟空以金箍棒画一阻妖之圈,让唐僧等坐在圈内,便去化斋。

唐僧三人不耐等候,遂出圈行至前方人家,误入独角兕大王之魔洞。

悟空忙赶去与魔交战,却被那魔抛出一个圈子,将金箍棒套去。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悟空上天查访那怪来历无果,先后请来托塔天王父子、火神、黄河神等助战,皆未取胜。

悟空发怒,以毫毛变出三五十小猴,又被套走,悟空变苍蝇飞入洞,拿起金箍棒一路打了出去。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山白几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悟空变成促织入洞,拿了诸神被套去的兵器出来,又被那怪使圈子套走。

如来佛遣十八罗汉来,亦斗怪不过。

一罗法言,如来曾示意去问太上老君降怪之法。

悟空请来老君,用芭扇出那怪三相,原来是老君座骑青牛,其圈为老君的金刚琢。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唐僧和八戒饮了河水而怀胎。

悟空往索落胎泉水,如意真仙因其侄红孩儿被悟空而降生恨。

悟空教沙僧趁自己诱开真仙之机,取走泉水。

唐僧八戒饮水解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到都城城关,一行人被女官接入馆驿,女王欲招唐僧为夫。

悟空让唐僧假意应承。

四人入城,女王在宫中设宴款待,宴后,倒换关文,差三徒前往西天。

唐僧邀女王同乘龙车出城为三徒送行,趁机与三徒共投西方,路旁忽闪出一女,弄风摄走唐僧。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三徒赶至一座高山,见山中有洞。

悟空变峰入一山洞,正逢女妖挑逗唐僧,与怪相斗,被螫头部。

八戒被螫了嘴。

观音让悟空请天神昂日星宫,治好八戒、悟空之伤,又现出大雄鸡原身,吓死那怪,原来是一母蝎成精。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唐僧被一伙强盗吊在树上,悟空救下唐僧,打死二人,当晚,投宿一老者家,老者之子与强盗发现悟空,便欲谋财报仇。

老者报信,师徒走脱,强盗追来,被悟空打得死伤伤,老者之子亦被割下头,僧大惊,先念起紧箍咒,使悟空疼痛难忍,又赶走了他。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悟空去见观音被留。

假悟空打-倒唐僧,抢去包袱。

在花果山念包袱内的文牒,并声言自己将去西去天取经,沙僧见了,去南海拜见观音。

忽见悟空在旁,于是掣杖便打,并向观音述说自己所见。

观音遣悟空沙僧同去花果山。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悟空见假悟空而发怒,两个舞棒在空中恶战,真假难辩。

如来认出假悟空是六耳弥猴,使他现了原身。

悟空一棒将其打死,又被观音送回唐僧处。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前方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牛魔王妻罗刹女借扇,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一扇悟空扇到五万里外的灵吉菩萨处。

悟空得到定风丹再到索战,被扇不动;接着变成虫子入洞,飞到茶水中,被罗刹女饮下肚,在腹内翻腾。

罗刹女只得将扇借给悟空。

悟空扇火不息,方知假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悟空到积雷山找到入赘玉面公主的牛魔王借扇;牛魔王被请走赴宴。

悟空偷了牛魔王座骑金睛兽,变成牛魔王到芭蕉洞,骗得真扇,依罗刹女所教之法将扇变大。

却不会变校牛魔王失金睛兽,忙赶回芭蕉洞。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牛魔王变成八戒,接过定扇,现出三相与悟空相斗。

在众护-法神将帮助下,牛魔王败走。

诸金诸刚与天兵天将,将牛魔王收伏。

悟空用罗刹女交出的宝扇扇息山火,师徒翻越火焰山。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四人随披枷戴锁的和尚们来到金光寺。

悟空得知夜得知夜放霞光之宝为龙王驸马九头虫盗,受国王之托前去擒妖取宝。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那妖怪是一个九头巨鸟。

悟空在二郎神与梅山六圣帮助下。

斗败那妖,骗得塔宝。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八戒开路行至荆棘岭上,被一自称荆棘岭土地的老者,化作阴风将唐僧摄去。

那老者同另外三老者是柏、桧、竹、松之精。

四老扬道,唐僧主佛。

杏仙女前来要与唐僧匹偶。

众徒寻来,树精化为树木。

八戒诸树筑倒。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唐僧进“雷音寺”拜佛,和悟空、八戒、沙僧一被合在金铙之内,揭谛上天请来星神,亢金龙用角沿铙缝钻入,救出悟空。

悟空打碎金铙,老妖忙用搭包将众神尽皆装入。

夜半,悟空放去师-父,唱同弟与诸神。

那妖追出,又装去唐僧师徒与众神。

悟空走脱,去请武当山真武大帝来搭救。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真武派出的五龙、龟蛇及盱眙山小张太子和四大神将,尽妖魔装入搭包。

悟空正凄惨时,弥勒佛忽然降临,称那怪是自己司磬的黄眉童在成精。

悟空依弥勒计钻入那怪腹内翻腾摆布。

弥勒将怪装入袋内。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七绝山一蟒成精作怪、悟空乘其张口来吞,借势钻入其腹,将金箍棒从背上搠出,那怪死于土中。

八戒现成巨猪,沿稀柿行一路拱去,唐僧一行翻越七绝山。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埏施为三折肱师徒一行入朱紫国。

国王患病求医。

众官依八戒之言请悟空上朝给国王治玻●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主筵上论妖邪国五被悟空医好病,说出病根是因三年前端午,麒麟山妖精赛太岁掠走竽后金圣所致,说话间妖怪骤临,悟空让八戒、沙僧在比护持,自己急纵祥江,跳将上去。

求《黄庭经》原文及译文

上第一  老君闲居作七言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后有幽阙前命门,   呼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   关元茂龠阖两靡,幽阙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   灵根坚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横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闭之,   神庐之中当修治,玄府气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绎,   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立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或无惹,呼吸庐间以自偿,   子保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心结幽厥流下竞,   养子玉树令可壮,至道不烦无旁午,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间关下,   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子丹当吾前,   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绎官重楼十二环,琼室之中五色集,   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子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   常存玉房神明达,时思太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闭子精门可长活,   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无败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   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   寂寞郭然口不言,修和独立真人官,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前,   修德明达神之门。

中部经第二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疏,   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蒂,三五合气其本一,谁与共之斗日月,   抱玉怀珠和子室,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入金室,   出日大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进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宝,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基养华彩,服天顺地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   昆仑之上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楼,   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内拘三神可长生,   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庶几结珠固灵根玉,匙金钥身完坚,   载地悬天周乾坤,象以四时赤如舟,前仰后卑列其门,选以还丹与玄泉,   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扶叶实是根,   昼夜忌之可长存,仙人造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人皆食谷与五味,   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试说五脏各有方,心为国主五脏王,   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将我神明光,昼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浆饥自饱,   经历六府藏卯酉,通我精华调阴阳,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耳不老,   肝之为气修而长,罗列五脏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浆,我神玖魄在中央,   精液流泉去鼻香,立于玄膺含明堂,雷电霹雳往相闻,右酉左卯是吾室。

下部经第三  伏于志门侯天道,近在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精神上下开分理,   精候天道长生草,七窍已通不知老,还坐天门侯阴阳,下于喉咙神明通,   过华盖下清且凉,大清灵渊见吾形,期成还年可长生,还过华池动肾精,   立于明堂望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存灵根,阴阳列布若流星,   肝气周还终无端,肺之为气三焦起,上座天门侯故道,津液醴泉通六府,   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   下于喉咙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大绛宫紫华色,隐藏华盖观通庐,   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脾神还归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虚无,   藏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如玉都,寿传万岁年有余,脾中之神主中官,   朝会五脏列三光,上合天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   通利止脉汗为浆,修护七窍去不祥,二神相待化玉英,上禀天气命益长,   日月列布张阴阳,五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出入二窍合黄庭,   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青灵,坐于庐下几小童,   内息思存神明光,出于天门大无闲,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   还返七门饮太渊,通我悬膺过青灵,坐于膺间见小童,问于仙迂与奇方,   服食芝草紫华英,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   五味皆至善气还,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荡荡心勿烦,吾言毕矣勿妄传。

上清章第一 

【上清紫霞虚皇前,】三清之境,有太清、上清、玉清,此三清之中,一切大圣之所居也。

虚皇者,紫清太素高虚洞曜三元道君内号也,即大道之域,包罗三清。

又《玄都十号》云:太灵虚皇天尊也,即元始之本号也。

道君欲明七言之所始乎紫霞之宫故也,亦名紫琼宫、赤白紫宸宫也。

【太上大道玉宸君,】 太上即高圣太真玉晨玄皇大道君也。

太上之尊也,按《本行经》云,有元始五老之君号也。

玉晨君即黄老君之号也。

【闲居蕊珠作七言,】 蕊珠,上清境宫阙名也。

道君在中而说经,述作此经,皆以七言为句也,人身备有之故也。

【散化五形变万神,】 谓能变化,出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先本后迹,故假神托用。

神者,随应也。

散有五形变万神。

【是为黄庭曰内篇。

】 因中而得名也。

【琴心三叠舞胎仙,】 琴,和也。

三叠,三丹田,谓与诸宫重叠也。

胎仙即胎灵大神,亦曰胎真,居明堂中,所谓三老君为黄庭之主,以其心和则神悦,故儛胎仙也。

【九气映明出霄间,】 三田之中有九气,炳唤而无不烛。

《大洞经》云:三丹田、三元及三洞房,合为九宫,宫中有天皇九魄,变为九气,化为九神也。

入于人鼻,周流脑宫,映明上达,故曰出霄间。

【神盖童子生紫烟;】 神盖,眉也。

明珠,目瞳也。

紫烟,紫烟即目光气也。

【是曰《玉书》可精研,】 文因迹始,专则之通。

【咏之万遍升三天,】 精备神充,名上三清。

【千灾以消百病痊,】 精神俱,故也。

【不惮虎狼之凶残,】 无余伤也。

【亦以却老年永延。

】 唯此一章,都说黄庭之道也。

上有章第二

【上有魂灵下关元,】 魂灵,魂魄也。

日间在双目,夜间魂在肝,魄在肺。

关元,脐也。

脐为受命之宫,则魂魄在上,关元居下。

上魂灵,天分也;下关元,地分也。

魂灵无形,关元有质,人法天地形象。

【左为少阳右太阴,】 少阳,左目也。

太阴,右目也。

【后有密户前生门。

】 密户,后腰双肾之间,双肾入口,犹如肾之门户也。

肾为藏精宫,当密守之,使不躁泄。

生门,脐也,未生时,出生时,性命交割之门。

【出日入月呼吸存,】 日月者,阴阳之精也。

呼吸为阴阳之气,法象天地之气。

呼气为出,为阳,吸气为入,属阴,呼吸之间,心当存之,正在一个虚空中字。

【四气所合列宿分,(又作元气所合列宿分,此处采用道藏所载四气之说)】 四气,四时灵气也。

列宿,三景也。

谓常存元气合于身,兼存日月星辰,灵光照耀,罗列一身,分明与天合,久则通灵,使心与道合。

【紫烟上下三素云,】 紫烟,目精之气也。

云:目光有紫素、白素、黄素,为三素云。

分别下降吾身,灌溉灵苗。

紫气应上,黄气应中,白气应下。

【灌溉五华植灵根,】 素云之气,在口为玉液,存咽之以灌。

五华者,五脏之英华之炁。

灵根,舌本也。

谓漱咽津液,兼吸引五气而服之,则灵根永存,神府清畅。

【七液洞流冲卢间。

】  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肾液、气液、血液。

四时之灵气和上中下三丹田之妙气化成,胪间,两眉间,谓额也。

七液上行于两眉间,灌溉于五脏,生成精化而养人体灵根。

【回紫抱黄入丹田,】 内象喻也。

紫黄乃身内精气三素,目光所视,乃紫、黄之光色,回入丹田。

按《大洞经》云: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左明童君,右明女君,中明镜神君;眉间却入二寸为洞房,左无英君,右白元君,中黄老君,眉间却入三寸为丹田,亦名泥丸宫。

左有上元赤子君,右有帝卿君;又却入四寸为流珠宫,有流珠真君居之;又却入五寸为玉帝宫,玉清真母居之;又当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上清真女居之;又洞房直上一寸为极真宫,太极帝君居之;又丹田直上一寸为丹玄宫,有中黄太乙君居之;又流珠直上二寸为太黄宫,太上君居之。

男为雄一,女为雌一,男女并可修之。

【幽室内明照阳门。

】幽室,喻回黄抱紫后突觉眼前光明,犹如黑房子突然开灯。

阳门,命门也。

专气保精,无使泄散;朗照内外,兼守命门也。

口为章第三

【口为玉池太和宫,】口中液水为玉津,一名醴泉,亦名玉浆,伫水为池也。

百节调柔,五脏和适,皆以口为宫主也。

(《大洞经》云:心存胃口,有一女子,婴儿形,无衣服,正立胃管,张口承注魂液,仰吸五气,当即藏满口中,内外津液,满口咽之,遣直入玄女口中。

五过毕,叩齿三通,微咒曰:玉清高上,九天九灵,化为神女,下入胃清。

金和玉映,心闲神明,服食日精,金华充盈。

【漱咽灵液灾不干,】灵液真气,邪不忤正。

【体生光华气香兰,】不食五谷,体无滓秽。

【却灭百邪玉炼颜。

】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审能修之登广寒,】广寒,月亮,北方仙宫之名。

时所谓身内虚空处出现玉轮明月,内观所见。

冬至之日,月伏广寒之宫。

其时育养月魂于广寒之地,天人采精华之彩,以辩日月之光。

【昼夜不寐乃成真,】勤修静定,昼夜修持,则为真人。

【雷鸣电激神泯泯。

】 调神理气,精魄恬愉,虽震雷而不惊惧。

雷鸣电激为修行时出现景象,耳边雷鸣或身感电击,此时用神昏昏默默,不为之所惊。

又曰:雷为电激,为叩齿存思,乃是神用,不得言泯泯也。

黄庭章第四 

【黄庭内人服锦衣,】 黄庭之内人穿着锦衣,锦衣具五色也。

即谓五脏之真气也,三庭之中备有之故也。

【紫霞飞裙云气罗,】 《十方经》云:高上玉皇衣文明飞云之裙,即神仙之服也。

【丹青绿条翠灵柯,】 五色杂气,共生枝条仙衣之所。

【七蕤玉籥闭两扉,】外象喻也。

蕤,下垂。

籥,管道。

七窍闭合,反观内视。

闭目,曰闭两扉。

【重掩金关密枢机,】金取坚刚也。

老子经云: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言养生善守,精神不妄泄。

则体内枢机自动。

【玄泉幽阙高崔嵬。

】 口中之液,一曰玉浆,一名玉液,一名玉泉,两肾间为幽关,两目间为阙庭,舌下玉液产自双肾,肾水上朝,化为玄泉。

【三田之中精气微,】 内指事也。

玄泉浇灌三田,丹田之中,神气变化,感应从心,非有非无,不可为也。

象粗入妙,必基有条,故以气细微则用心细微为主。

象可至静至微。

【娇女窈窕翳霄晖,】 《真诰》云:娇女,耳神名也。

翳(yi),遮盖。

霄晖,天光。

言耳不外闻诸物,文静内贤,双目不外驰,守定天光。

【重堂焕焕扬八威,】 重堂,喉咙名也。

一曰重楼,亦名重环。

《本经》云:绛宫重楼十二级。

绛宫,心也,或曰心下肾上之间。

喉咙在心上,故曰重堂。

喉咙者,津液之路也。

流通上下,重楼生光,焕明八方,八方之神曰八威也。

(太古之世,群龙兴洪水为灾,元始天尊以八威之策制伏龙王。

所谓八威即威神、威鬼、威俗、威伪、威毒、威狩、威非、威物。

用此八威神策召制龙王,故书名《八威召龙经》。

【天庭地关列斧斤,】 两眉间为天庭,紫微夫人咒曰:开通天庭,使我长生。

斧斤,金木相聚也。

乾坤之间,金木相聚,灵台永固。

【灵台盘固永不衰。

】 心为灵台,言有神灵居之;静则守一,动则存神;神具体安,不衰竭也。

中池章第五

【中池内神服赤珠,】 膻中气海为中池。

(或据所言服饰,包括心至下腹关元的距离而言,中池是包括中丹田至下丹田之间的位置)。

言中池之神上服赤珠之衣。

【丹锦云袍带虎符,】 丹锦云袍,心肺之色也。

虎符,兵符也,谓中池之神,可调遣兵马之用。

【横津三寸灵所居,】 内指事也。

脐在胞上,故曰横津。

脐下三寸为丹田,真人赤子所居也。

【隐芝翳郁自相扶。

】  按《内外神芝记》诀云:五脏之液为芝,即隐芝也,又名内芝。

翳郁,浓密。

谓五脏之液聚集相盘结。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谨修,】天中之岳为鼻也,一名天台。

所谓灌溉中岳,名书帝录也。

【灵宅既清玉帝游,】 面为灵宅,一名天宅,以眉目口之所居,故为宅。

修之精通,则神游矣。

《大洞经》云:面为尺宅,又或云赤泽。

【通利道路无终休,】 通利耳目口之气脉周流不息。

【眉号华盖覆明珠,】  明珠,目也。

【九幽日月洞虚无,】 当存目童如日月明也,照于鼻前,即如洞中九幽之地有日月朗照。

【宅中有真常衣丹,】存见真人,常在目前,与心应而象心气色也。

【审能见之无疾患。

】元阳子曰:常存其神,则无病也。

【赤珠灵裙华茜粲,】  心神之服色,外喻也。

【舌下玄膺生死岸,】 内指事也。

玄膺是舌下舌系带中间的穴位,它位于舌下玉液、金津的两个穴位中间,通津液之岸也。

《本经》云:玄膺气管受精符也焉。

【出青入玄二气焕,】 谓吐纳阴阳二气,焕然普明。

【子若遇之升天汉。

】 人能善遇吐纳之理,则成天仙矣。

至道章第七

【至道不烦诀存真,】 大道至简,要诀在于存真。

【泥丸百节皆有神。

】 泥丸及身体百节皆相通,其间具有神真相对应,神者妙万物,而因象立名。

【发神苍华字太元,】 白与黑谓之苍,最居首上,故曰:太元也。

【脑神精根字泥丸,】  丹田之宫,黄庭之舍,洞房之主,阴阳之根,泥丸脑之象也。

【眼神明上字英玄,】 目喻日月,在首上之,故曰明上。

英玄,童子精色也,内指事。

【鼻神玉陇字灵坚,】 隆陇之骨,象如玉也。

神气通天,出入不竭,故曰灵坚也。

【耳神空闲字幽田,】 空闲幽静,听物则审,神之所居,故曰幽田。

【舌神通命字正伦,】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正其五味,各有伦理。

【齿神崿峰字罗千,】牙齿坚利,如崿刃锋,摧罗众物而食之。

【一面之神宗泥丸。

】脑神丹田,百神之主,一面众神皆朝泥丸。

【泥丸九真皆有房,】《大洞经》云:三元隐化则成三宫,三三如九,故曰三丹田。

又有三洞房,合上三元,为九宫,中有九真神,三九二十七神,气和人当存之,亦谓九皇、九魂,变九气以为九神,各居一洞房也。

【方圆一寸处此中,】房有一寸,脑有九瓣。

【同服紫衣飞罗裳。

】九真之服,皆象气色,飞犹轻故也。

【但思一部寿无穷,】 存思泥丸九真,不死之道

【非各别住居脑中,】泥丸众神皆居脑中。

【列位次坐向外方,】 神统丹田而外其面,以捍不祥。

《八素经》云: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则当上真。

上向高真,南向太真,东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东北向天真,东南向虚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听,不言而正,不行而从也。

【所存在心自相当。

】 心存玄真,内外相应。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灵,】 内象喻也。

心为脏腑之元,南方火之色,栖神之宅,丹之灵元。

故曰守灵。

【肺神皓华字虚成,】 栖为心之华盖,皓白也。

西方金之色,肺色白,其质轻虚,故曰虚成也。

【肝神龙烟字含明,】 肝位木行,东方青龙之色也,于脏主目。

日出东方,故曰含明也。

【翳郁道烟主浊清,】 翳郁木象,得火而烟生,得阳而气清;清即目明,浊即目暗。

【肾神玄冥字育婴,】 肾属水,居北冥,故曰玄冥。

肾精为子。

故曰育婴。

【脾神常在字魂停,】 脾中央土位也,故曰常在。

即黄庭之宫也。

魂不下于脾土之界,故曰魂停也。

【胆神龙曜字威明。

】 胆色青光,故曰龙曜;主于勇悍,故曰威明。

外取东方青龙雷震之象。

【六腑五脏神体精,】资保一身,废一不可,故曰神体精。

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为六腑。

所言腑者,犹府邑之府,取受物之义,故曰府也。

脏者,各具一质,而共藏于身,故为脏也。

言三焦者多矣,而未的其真,盖心肝腑三脏之上,而系管之中为三焦。

《中黄经》云:心肝肺三焦,当指其所也。

又据五方之色,脾为五脏之主。

而今其以心为主,何也

答曰:心居五脏中,其质虚受,是神识之体,运用之源,故偏方而得其主,动用而获其神,不可以象数言,不可以物悉取,皆自然之理也。

【皆在心内运天经,】 以五脏六腑各有所司,皆法象同天地,顺阴阳,自然应摄之道,故曰运天经也。

【昼夜存之自长生。

】 依此五神服色,思存不舍,不死之道。

仙经存五脏之气,变为五色云,当顶上覆映一身,日居于前,月居于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去邪长生之道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宫似华盖,】 金宫也,肺在五脏之上,曰:双肺叶如华盖也。

【下有童子坐玉阙,】 童子名皓华。

肺形如盖,故以下言之。

玉阙者,肾中白气与上肺连之也。

【七元之子主调气,】 元阳子曰:七元之君,负甲持符,辟除凶邪而布气七窍,主耳目聪明。

七元,七窍之元气根本来源也。

饮食营养液、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等七种为基础七元,而从这基础七元又清浊分泌而生化出的津液称为正津。

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肾液、气液、血液。

【外应中岳鼻齐位,】 中岳者,鼻也。

又为齐,齐为昆仑。

鼻为七窍之门户,位犹主也。

【素锦衣裳黄云带,】素,肺膜之色也。

黄膜蔓延罗绪,有象云气也。

【喘息呼吸体不快,】 喘息为巽风过猛,体有不快。

【急存白元和六气,】 白元君主肺宫也。

《大洞经》云:白元君居洞房之右是也。

风、寒、暑、湿、燥、火,此内经所谓六气也。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五行之气也,水气寒,火气热,金气凉,木气温,土气非寒非热,不温不凉,遇火则燥,遇水则湿。

寒、热、温、凉、湿、燥,是为六气。

风乃六气往来之动象,可寒可热,可温可凉,可湿可燥,乃六气之动,非气本身也。

【神仙久视无灾害。

】 六气均衡,邪不干正。

【用之不已形不滞。

】 常存此道,形气荣华,至诚修炼之所及也。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宫莲含叶,】 火宫也。

心脏之质,象莲花之未开也。

【下有童子丹元家。

】心神丹元也。

【主适寒热荣卫和,】 寒热,阴阳静燥之义也。

人常和适,以荣卫其身。

气分阴阳,阳者为卫气,阴者为阴精;血分阴阳,阳者为荣气,阴者为阴血。

气行于经,则卫行于经;血行于脉,则荣行于脉。

是故,“卫行脉外,荣行脉中”也。

心主荣,肺主卫;脾主阴血,肾主阴精;脾与肾之主精血,皆缘于肝脑之元阴元阳生发与节制。

人体一气分气血,气血再分为荣、为卫、为阴血、为阴精。

此荣卫气血之总论也。

【丹锦衣裳披玉罗。

】心象离火。

丹锦衣裳,外阳也。

披玉罗,内阴也。

所谓离中空是也。

【金铃朱带坐婆裟。

】金铃,心之象也。

朱带,心上血脉之象也。

坐婆裟者,言神安静也。

【调血理命心不枯。

】心安体和,则无病矣。

【外应口舌吐五华,】心主口舌,吐纳五脏之津,识五行之味,故言外应五味也。

【临绝呼之亦登苏。

】人有病厄,当存丹元童子,朱衣赤冠,以救护也。

【久久行之飞太霞。

】常修此道,能获飞仙。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宫翠重里,】木宫也。

肝色苍翠,大小相重之象也。

【下有青童神公子,】肝,东方木位,主青,故曰青童。

【主诸关镜聪明始。

】肝主春三月,阳之本始。

窍主目,五行之关镜,故曰聪明始也。

【青锦披裳佩玉铃,】青锦,肝之色。

玉铃,白脉垂象也。

【和制魂魄津液平,】内指事也。

东春和煦,万物生也。

【外应眼目日月精,】肝外主眼,左日右月也。

【百疴所钟存无英,】诸疾荐之,但存肝神无英公子。

【同用七日自充盈。

】五脏兼存,故言同用。

凡七日为一竟者,一游也。

【垂绝念神死复生,】垂死,存念肝神,还得活愈。

【摄魂还魄永无倾。

】《太微灵书》云:每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三魂弃身游外。

摄之者,常仰眠、去枕、伸足、交手心上,瞑目闭气三息,叩齿三通毕,存心中有赤气,如鸡子从内出于咽中,赤气转大,覆身,变成火,以烧身,使匝,觉体少热,呼三魂名曰爽灵、胎光、幽精。

即微咒曰:太微玄宫,中黄始青,内炼三魂,胎光安宁,神宝玉室,与我俱生。

不得妄动,鉴者太灵。

若欲飞行,唯诣上清;若有饥渴,得饮玄水玉精。

又每月朔望晦光魄盛总交通,存思精炼反还之法。

当此,乃仰眠伸足,掌心掩两耳,令指根绕于项上,闭息七遍,叩齿七通;心存鼻端白气,如小豆大,须臾渐大,冠身上下九重气,忽变成两青龙,在两目中,白虎在两鼻孔中,朱雀在心上,苍龟在左足下,螣蛇在右足下,两玉女著锦衣,手把火光当两耳门。

毕,咽液七过,呼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天贼、毒秽、臭肺。

即咒曰:素气九还,制魂邪奸,天狩守门,娇女执关,炼魄和柔,与我相安。

不得妄动,看察形源,若有饥渴,听饮月黄日丹。

肾部章第十二

【肾部之宫玄阙圆,】水宫也,玄阙圆者,两肾相望之形状也。

玄,水色,内象喻之也。

【中有童子冥上玄,】肾为下玄,心为上玄,肾神玄冥,字育婴,气与心连。

故言冥上玄。

【主诸六府九液源,】九液交连,百脉流通,废一不可。

五脏六腑,乃九窍之津液也。

【外应两耳百液津。

】肾宫主耳,气衰则聋。

阴阳和合,则百脉津液流通也。

【苍锦云衣舞龙蟠,】苍锦,肾色之象也。

云衣,肾膜之象也。

龙蟠,肾脉之象也。

【上致明霞日月烟,】肾气充之,上注于目,外象喻也。

【百病千灾急当存,】存想见之,永无患故也。

【两部水王对生门,】肾藏双对,故曰两部。

肾宫水旺,则化为赤子,故曰对生门。

【使人长生升九天。

】赤子化为真人,而升九天。

九天常谓九气青天,其气主生也。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之宫属戊己,】土宫也,戊己属土,据中央辰。

【中有明童黄裳里,】明童谓魂停,黄裳土之色。

【消谷散气摄牙齿,】脾为五脏之枢也。

脾磨食消,生气,乃至齿为罗千,故摄牙齿。

【是为太仓两明童,】太仓,脾府。

此明童谓脾神,名混康也。

【坐在金台城九重,】坐于九重之城的金台上。

【方圆一寸命门中,】即黄庭之中,丹田之所也。

【主调百谷五味香,】口中滋味,脾磨食之所致。

【辟却虚羸无病伤,】内指事也。

百喻经•愚人食盐翻译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主人煮的菜肴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

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

靠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有盐吗

有盐吗

”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只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

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

”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

”愚人不停吃盐,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47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