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读后感议论文
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
以下是“西祠胡同”网友“念佛之人”关于《百喻经》六则的体会。
写得不错,供您参考。
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这里牵扯到一个“悟”字,别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内容理解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
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以百喻经中 愚人食盐 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 ②平生于书 ( )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
【第1句】: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 方( ) 欲 ( ) 还: ( )
【第2句】: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 2)学而时习之( )
【第3句】: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 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第1句】: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
【第2句】: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
”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 神:灵性。
② 厮:相互。
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吾 能 别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位 居 汝 上。
2.下列句子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3.翻译。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六、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
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
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
(《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
②爽:败坏(口味)。
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释画线词语。
(1)主人与食 (2)缘有盐故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
百喻经,渴见水议论文500字怎么写
急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
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
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
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
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
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
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
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
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
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
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以百喻经 中的 愚人食盐 为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急需啊,求速度
禺心之人人良萝卜食为碂。
。
。
《百喻经》六则的寓意
今天我们刚学了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百喻经给我们什么启示
价格低廉的普通货物,什么人都买得看起来销路很广,但能赚多少钱呢
商贾经营的钻石,虽然才能卖掉一颗,可是赚到的钱,却比普通货物高到千百万倍,既然为了赚钱,为什么不将高贵的货物,好好地待价而估呢
可是从前竟有这样一个愚笨的人,他将最高贵的物品,变成最平凡的货物,很低卖了出去。
他认为这样才是最聪明的做法,这样才是生意人灵活手段的运用。
这不是最愚笨的想法吗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为了入海采宝,不知准备了多少时日。
他先请了一位杰出的造船工程师,精心设计制造了一艘又大又坚固的船,又储备了许多粮食。
人家都说他花了太多的本钱,他却说:“入海寻宝,那里是容易的事
但若真能找到珍宝,这些准备又算什么呢
」这倒真像做大生意人的口气,也像是出远门的人,所做的正确作法,于是他继续告诉别人说:「我们入海的人,究竟多久才能回来,实在很难预料。
因为大海里面有不可预测的风浪,随时会耽误航行的日期;或者航行弄错了方向,本来是两天的路程,往往需要四天,那能预计准确的日子
”他说得真是入情入理,谁听了都很佩服他的高见。
即使故意要刁难的人,听了他这番高明的解释,也默默的不开口了。
于是这位非常富有的大商人,集合了几十位伙伴,准备得非常周详的进入大海寻宝。
他在茫茫的大海里面,差不多航行了三四个月,才发现一座岛屿,他和同伴们到岛上处处寻觅,但什么也没有发现,原来,这是一座荒凉的小岛,岛上不但没有宝藏,甚至,连普通的花草也没有。
他们又进入茫茫无涯的大海,继缤向前探航,海是广大的,好像永远看不到边际,他又不知航行了多少日子,一天早上.苍天白云,蓝海碧波,一如平常,忽然于此时刻,他发现到面前的远处,有一片灰暗的阴影,隐隐约约的漂浮在海面上,于是他指挥掌舵的人,对准这个方向驶去,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才看清楚,那也是一座海岛,但这座岛上,林木苍苍,飞鸟成群,由此可知即不像荒岛的样子了,他很兴奋的想:这座岛上可能会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
这位探海的富商,确实也有些采宝的常识,他和十几位伙伴,当船一靠岸的时候,就登上了小岛,他们在岛上只是走马看花的环绕一周,虽没有发现到什么珍贵的东西,可是却见到一种名贵的沉香树,它的价值昂贵,如同珍宝。
于是他命令伙伴,将岛上的沉香,慢慢采集,直到采满了一船,才很满意的回航。
他这次入海,总算不虚此行。
回家之后,将采集的沉香,搬到市场,因为这是名贵的物品,标价很高,一连卖了几天,都没有一个人来问津,他心里感到非常的纳闷;可是当他看到邻近卖木炭的小贩,每天挑来的木炭,不到半天都卖光了。
于是他心里想:“我为什么不把沉香也烧成木炭呢
”他想到这件事,便决定照这样去做,于是就把所有的沉香都烧成了木炭,再叫人挑到市场去出售,果然很快的就全部卖掉了。
这就像将高贵的钻石,当成碎玻璃一样的贱卖了,可是他还自鸣得意的对人说:“做生意是不能拖延时间的,货物脱手越快,越是合算,这回生意,我改变了主意,总算完全改对了,如果做生意的人,没有灵活运用的手法,将会永远的停滞在那里,永远的不能打开新的局面,那还能把生意做好吗
”别人听了,只有暗暗的好笑。
————————————启示:世间有些人不也正是这样吗
最初立志时,精进勇猛,志向远大,开口必学圣贤,希望将来成为崇高的圣人,可是日子一久,觉得圣人之道太难了,书读了很多,做人明暗一丝不苟,仍然一无所得。
因此,心生厌倦,不想再学圣贤了,甚至于想了想,觉得说:“圣贤之道,实在不易修学,还是做一个普通人比较容易,你看:平常人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呢
”这不就像将高贵的沉香,烧成木炭卖一样吗
见异思迁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
写作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要般指:、地点、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过、结果。
【第1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第2句】: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第3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第4句】: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第5句】: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第6句】: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第7句】: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拓展资料:常用修辞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无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鲁迅《“友邦惊诧”论》)(间隔反复)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编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