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孝篇读后感
百孝故事读后感
《中华孝道故事》读后感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一直提倡的一种行为,一种精神。
«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所选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动人。
有的耳熟能详,有的未曾听闻,都是鲜活的例子。
告诉了我们,敬老、爱老、助老,乃人伦之大道也。
“乌鸦尚反哺,羊羔犹跪乳。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
”多么的震耳发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不只是对我们自己的父母亲长,还应是对整个社会的老人,长者。
爱是博大的,是包容的。
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
我今不敬老,人谁敬我老
还记得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上那个故事吗
一家人吃饭,爸爸妈妈儿子围坐一桌,很丰盛。
身后的小桌子上老人端着木碗,只有少量的菜。
小儿子走到角落捡木块。
父母很奇怪,就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收集木头做碗呢,等你们老了,我也像你们对奶奶那样对你们啊。
父母大窘,立刻请老人上桌一起吃。
可见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着现在,还会影响到下一辈。
我想,这是我们这些
【第80句】:90后们以及所有人都应该共识的。
孝敬老人,从身边做起。
最简单的,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让我们把孝行传递,把文明传承。
虽然现实社会中,帮扶老人反被诬告的案例不止一例,造成了社会的热议话题“谁消灭了雷锋”,但那不是孝行的错,不是见义勇为的错,不是助人为乐的错。
相信,世间自有真情在。
我们应该坚持孝行,坚信孝行。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
南京分公司的各位同事们,你们大多数不是我们南京本地人,但你们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也为了公司,来到了这里。
肯定会时常的想念自己的父母亲长。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
父母长辈们之于我们又何尝不想念的狠呢
做儿女、子孙的我们要细心体会。
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们该怎么做呢
孝,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温馨的问候。
虽不能常回家看看,这样一来,可略尽孝道,二者,减轻父母长辈们对我们的挂念担心。
这不也是一种孝吗
《孝在我心中》一书撰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是啊
小乌鸦还懂得吧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
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
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是父母
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
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
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
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
”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
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
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
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
父母对我们的爱凝聚了他们多少血汗
他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
如果你很细心,就会发现父母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父母的头上多了一丝银发。
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帮妈妈做做家务,给他们沏杯热茶,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等等。
而且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个少先队员所要做到的,都应该做到,就像晋朝文学家李密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求一篇关于《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由网友提供或由论文115(常用范文频道)于网络收集与整理,其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个学期我们读了《二十四孝故事》,读完后,我认为《二十四孝故事》有好也有不好,比如说《戏彩娱亲》,周菜子为了表示孝顺,不想让父母伤心,就不在他们面前说一个“老”,让他们高兴。
虽然周菜子有这种孝顺心,可我认为他在父母面前太装佯了,不够真实,父母本来就会老。
虽然有一些讲的不好,但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何孝顺父母,要像《行佣供母》中的江革一样孝顺我们的父母,不能让他们伤心,而且要让父母高兴。
读了《孝经》,我知道了现在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长大以后挣好多好多钱,好好孝顺我的爸妈,让他们快乐每一天
谁能写一篇关于《孝在我心中》的读后感,不能抄网上的
姑姑送给我一本书。
这本书很特别,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
我马上打开,看了起来。
我读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
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取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
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虐待他。
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他。
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回到父母身边。
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犁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
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是他却一点也没事。
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
尧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还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舜。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动了。
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和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姑姑说:百善孝为先。
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二十四孝》这本书里的二十四个故事,每个都很精彩,每个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个故事——《哭竹生笋》这个故事,它主要是讲了晋朝的孟宗,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将他抚养成人。
在母亲的督促下,他终于有个成就。
孟宗十分孝顺。
有一年,母亲突然病倒了,难以咽下饭菜,只是很想喝竹笋煮的羹汤之类的东西。
可当时是冬天,哪儿有新鲜的竹笋呢
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着,他急得扶着竹子大哭。
这时,奇迹发生了,他泪水飞洒处,都长出了新鲜的竹笋。
孟宗很高兴,挖了几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汤,母亲喝了汤,病也治愈了。
说是竹笋羹汤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说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
孟宗能力有限,自然会在如此矛盾的情况下手足无措。
但孝心还是感动了天地,使冬天长仙笋。
无论这是真的故事还是神话,孟宗的孝心十分难得呀
总之,《二十四孝》这本书几乎每个故事都这么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00字,在线等
你好,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
”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
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
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
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
“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
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回答完毕,请采纳,谢谢
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篇读后感800字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
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
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 《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
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求蓼莪的读后感,关于孝的。
500字
《蓼莪》读后感 《蓼莪》是有孝心的儿子哭悼已故父母的哀歌。
从内容上看,很可能是用在上坟扫墓祭祀时的祭歌。
诗中主人公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穷苦人。
全诗充满对已故父母的深情怀念、感恩、歌颂、内疚、忏悔和忆苦思甜等百感交集的复杂感情。
这种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诗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独自表白的方式讲述,因家庭贫困、被迫外出谋生,但是回家时父母已双双去世。
后来他生活好转、丰衣足食之后,却没有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谈不上对父母养老送终,而遗憾终身。
《蓼莪》形象地描述父母坟头上的蒿草已长得很高很高,祭奠祖先用的酒瓶、酒坛也已空空如也,表明已有相当长的日子,没有后人来上坟扫墓了,当然也无人锄草、培土和打扫坟墓周围。
面对如此荒凉的情景,主人公心中不禁产生“可怜我的父母亲,生我养我真艰辛”和“父母恩浩大无边”的联想。
接着追忆孩童时代受到父母宠爱的细节,长大后不愁吃穿而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时,父母已经去世。
只能永抱终身的遗憾和内疚。
令人读后产生共鸣。
时至今日,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状况和心情,依然普遍存在。
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住上楼房、坐上汽车、有吃有穿、拥有电视、电话和冰箱等等物质条件,有的人甚至时常外出旅游休闲度假时,常常会想到如果父母和长辈们仍然健在、能一起共享幸福生活和天伦之乐,该多么美好、多么理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5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