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百年中国看天津读后感

百年中国读后感300至400字

《百年中国》观后感 清朝末年后,便是中国最灰暗的记忆——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甲午海战、日军侵华……  光绪皇帝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慈禧太后在朝政中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四次垂帘听政,使得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中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李鸿章曾要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拒绝,将银子用去修建公园。

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不顾国家,做出许多祸国殃民的恶事,几乎是几天就要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致使民不聊生,各路义军揭竿而起。

  侵华战争很快接踵而至,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那一天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

许多伟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就是这一代表。

鲁迅先生弃医从笔,为的就是拯救我们的心,拯救国民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光明总是会来到的

  终于经过了漫漫的八年抗战之路,日本宣布投降,撤离了中国。

伟大的毛主席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此时被日本蹂躏已久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

毛泽东主席领导着我们的祖辈,用双手重新建立了我们的家园,祖国渐渐富强起来,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来欺负你;只有自己富强了,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辱

  我们是年轻的新一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充满热血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啊,只有下一代强了,祖国才会有希望,才会永远强大,不会落后

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斗,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百年中国观后感

一切都从最初的影像开始。

黑、白、灰切割成的色块,断断续续而且模糊不清。

昏暗的大街、行人和紫禁城在一闪一闪的黑点中沉默,许许多多的双色头像在纯白得刺眼的背景中停顿。

那些,都是允许今天的我们碰触到最真实的百年前的中国的一座桥梁,那些,都是载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苦痛悲欢的记忆。

无数人走过,无数人呼喊过,无数人战斗过。

无数事物老去,无数事物停留,无数事物新生。

一、“慈”

暗箭明枪;“禧”

哀愤无尽有人说,清朝,这一不等国歌被传唱开便走向灭亡的帝国,是被结果在一个女人的手中的——慈禧太后;但也有人说,慈禧是一个女政治家,世纪之交时神州大地之所以遭受痛苦磨难,她并没有起主要作用,错应在当时人们的封闭的自大的思想。

那该如何去评价这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女人

在我们眼中,她做过很多荒唐的事情。

压制维新变法,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仓皇出逃,甚至批准《议和大纲》,发布上谕,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而最让人心寒的,大概是当百姓在生死线徘徊时,她还大摆奢华宴席,营造排场贺寿——为了什么呢

为了显摆“大清”的国力吗

抑或是她生性里的爱好

但她的一生并不只有黑暗的骂名。

她的确有过革新,她在位其间的洋务运动始终是实业史上一抹淡淡的光。

而且,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能凭己之力、凭己之心计,掌握实权,左右一个王朝,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的。

在这里,你不能忽视她的政治手段,也无法否定她一定的才能。

那么假设,没有她

假设慈禧太后没有为了保住高高在上的地位竭尽全力,没有昧于世界潮流,没有妥协让国土分崩离析。

假设她面对西方各国的洋枪火炮和清末军兵简陋的武器,下令全力卫国,是否中国就不会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假设没有慈禧太后,那时的中国是否还会如此

谁能说个明白呢。

——也许,这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二、一纸多少离人泪“每次改朝换代的前夕,都有一场极为悲壮的青春祭礼”。

我喜欢这句话,正如许多人喜欢反反复复看那一纸《与妻书》一般。

没有一个热血的人会遗忘那些为了祖国牺牲的人,在危难关头,在面对列强气焰嚣张地踩在家中土地上时;没有一个热血的人会选择畏惧地龟缩,在生死存亡一线间,在面对黑暗社会死死压迫着万千生灵时。

于是有了第一声枪响。

第二声,第三声……黄花岗的那一次起义是充满悲壮色彩的,又是意义深远的。

虽然它失败了,但不可否认地,它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它是一次大革命的嘹亮的前奏。

黄花岗所埋葬的七十二位英雄是充满悲壮色彩的,又是浩气长存的。

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不可否认地,他们是古往今来无数华夏儿女的缩影,是熊熊燃烧的爱国精神的完美体现。

《与妻书》远不止一封,那么多义无反顾只留下背影的他们,那么多坚强饮泪只留下名字的她们,也远不止双影。

在腐朽的年代,总会看见革命,总会看见奋起的力量,也总会看见洒下一地的鲜红——如盛开的莲,绽放着一个又一个传奇。365kUaIlE.cn

那些传奇呵,或壮烈,或动人,都会被永远记住。

三、一梦——无数旗帜树起的梦 辛亥革命仿佛一个梦。

美好,光明。

从国外到国内,从广州到武昌,1911年10月10日,这一个简单的被人背诵了无数遍的日期,承载着多少新的希冀和新的冲劲。

在我们所能看见的记录中,辛亥革命之后关于“共和国”的一系列变化是那么让人振奋。

我们总是在背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我们也总是津津乐道:辛亥革命后实业发展的自豪,影像中“嗡嗡”响着的拉揽剪辫生意的叉子,中西交集的生活方式、新文化,还有女性们对封建礼教思想的抗争……是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它好像是在阴云满布的天空中终于裂开的一道金色的帛缕,洒下人们期盼已久的温暖的光芒。

希望,哪怕没有驱散黑暗,它的积极影响已经是十分令人振奋的。

可惜,梦总归是梦,梦总有不完美的地方。

孙中山的二次流亡和辛亥革命最后变味的果实,一个八十三天的皇帝也仿佛一个梦。

沉重,灰暗。

鲁迅先生鲜明讽刺辛亥革命的《阿Q正传》里,我们可见一斑“不彻底”的遗憾。

一场革命,若是没有真正地为底层的百姓做到什么,得不到底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那它是不完全的,也是没有办法摆脱失败的一面的。

在《山重水复》里,耳中“袁大总统”四字——以及由其牵引出的“二十一条”“登基祭孔”——更是尤其刺耳。

为什么千百年来那么多人勾心斗角用尽手段只为了那一座金殿正中的龙椅

为什么权力对于“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有谁懂得真正坐在万人之上之位时,隐藏在疯狂快意后的沉重

今日已经满头素雪的袁家长孙说:“他当然后悔”,“做了已经做了,他不能承认自己不对呀”。

其实,末期的袁世凯已经如一个鬼儡了吧。

也许他的确有过悔恨,但他还能做什么

北洋军阀不会去反省,也不会想到什么“为百姓”的事情。

短暂的光明后,是仍笼罩着中国的大片阴霾,军阀混战下人民的漫长苦痛岁月依然是眼前的事情。

只是,看着反对《二十一条》队伍里年轻的周恩来和李大钊的面孔,看着已经在不远将来的学工大潮,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点黎明的光芒

四、从新青年到新曙光对于我们现在这些求学者而言,新文化运动和昔日《新青年》上那些你来我往的字字句句也许是非常令人神往的过去。

革命不一定需要举枪鸣炮,可以立于笔尖;一代青年走向成熟也不一定要经过流血,也可以经过文字针锋。

现在的人们依然能记得那些日子吧。

笔下传入的先进思想让青年主力军觉醒,军阀时代阶级的鲜明矛盾让工人阶级觉醒;被久久压迫的人们在黑暗中点燃火把,于是有了新的政治力量,新的一群充满志气的战斗者。

已经无须再赘述那个7月,一曲《Nostradamus》的激壮也许已经足以谱完一个时代的沉浮起落——那就就静静地让鲜血和革命落尽黑白的键盘,希望和战斗敲着高昂的鼓声吧——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前前后后,关于那红色的激情岁月,我们都已经听得够多、看得够多、看得够多了。

来吧,只需合上眼睛。

你能否看见,南湖上的一尾红船

那鲜艳夺目的红,正慢慢蔓延。

你能否看见,反帝国主义军阀的革命运动中青天白日旗和镰刀铁锤红旗的首次握手

那统一的战线,掩着隐约中埋藏下的教训。

你能否看见,从农村燃起的星星点点的火苗

那无尽的热和光,滚烫了整个支离破碎的大地。

我们歌颂两年间二万五千里的跋涉,钢铁般的意志,是属于炎黄子孙的精魂之一。

我们歌颂果断而坚定的土地改革运动,领导者的决策,始终立于底层人民的利益之上。

我们歌颂英勇作战甚至献出生命的所有人,无畏而无悔,若没有你们,如何才能得那一次次的胜利和今日的安定。

还有,一次十年内战,一次抗日战争,和一次解放战争。

那是,一次对未知未来的勇敢探索与斗争,一次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一雪前耻的冲锋,和一次不见铺天黑云抬手直指黎明的最后一击。

溯源至最初的话,能不能说,如果没有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也许就没有那让每一个青年铭记的一天,也没有那一个让无数人追随的政党,更没有后来的一切一切的光明。

五、无语直指苍天,问谁,问谁一辈子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了“战争”这两个汉字背后的泪水。

百度词条中,有这么冷冷的一句:“战争就是打打杀杀。

”对啊,谁能说不是呢

暴力,铁与血;牺牲,苦与痛;仇恨,生与死——这些令人不忍细嚼的词语,在记录片中都不难找到。

尤其,当抗日战争时的影像赤裸裸地逼进双眼,直扼着心底时,仿佛世上一切残酷的文字都在刹那间被完美释义。

可是,仍然不明的——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战争”

我想去问那别称“金陵”的美丽的六朝古都,可她笑笑,回头望了望一个灰色的无底的大坑,只告诉我“那是人性中最难预测的黑暗”。

我想去问那安谧地立于渤海湾的繁荣的齐鲁之地,可他笑笑,抬眼望了望面前宽阔宁静的水面,只告诉我“那是人性中最扎根源的贪婪”。

我想去问那“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的井冈,我想去问那“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的大别,我想去问那有着数不清的石狮的卢沟,我想去问那有着“八百壮士”英迹的四行仓库……仍然不明的——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战争”

--------------------------------------------------------------------------一切都于最后的盛典结束。

仍是黑、白、灰切割成的色块,但已清晰许多,也能听见兴奋的人们的声音。

明亮而拥挤的大街、行人和天安门在满天满天的旗帜中沸腾,许许多多的群众组成的方块挥舞着鲜花、帽子、标语,在沉稳难抑激动情感的旁白中行进。

那些,都是允许今天的我们碰触到最真实的新生的中国的一座桥梁,那些,都是附载于近五十年以来的奋斗上的果实。

无数人走过,无数人呼喊过,无数人战斗过。

无数事物老去,无数事物停留,无数事物新生。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有关《百年中国》观后感议论文2000字

读红色经典巨著《长征感自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次拜读了由我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

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

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

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

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毕竟,任何辉煌的业绩都需用努力去创造,我们应从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的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的精神中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气概,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

而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如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完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像司马迁饱受屈辱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像梵高孤独贫穷一生却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作品;就像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抚着琴键谱出优美的惊世曲调。

身处太平盛事,想想那些为了后来者的幸福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长征英雄们,我们还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去埋怨周围的一切吗

历史的身影渐渐远去,此刻重新聆听《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先驱们创造的辉煌,体验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动之余无不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对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荣。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双手虔诚的捧着《长征》这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

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不要纯抄过来的,自己改一些,急

近现代史学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

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

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

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

谁能告诉我

”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

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

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

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

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

”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

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

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

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

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06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