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经济史读后感
《百国》观 《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
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 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
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
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回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遭列强凌辱的时候,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而当中国崛起之后,这个民族又让整个西方世界觉得不可思议。
同样是中国人,表现为何如此大相径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列子.说符》中的一则故事“歧路亡羊”。
说是杨朱家的邻居走失了一只山羊,请杨朱派他的家僮门人去帮忙。
杨朱奇怪地问道:“只走失了一只羊,何须动员这么多的人去追呢
”邻居答道:“岔路太多。
”过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杨朱问:“羊找到了吗
”邻居答:“找不到,这条大路有岔路,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了哪条岔路,人再多也无济于事。
” 想想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想救国,就像门人都想找到那只羊。
然而遗憾的是,救国之路就如那许多的岔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没有统一的领袖,你奉行三民主义,我信仰共产主义,他还想复辟帝制,大家一盘散沙,即便人再多也找不到羊,救不了国。
直到共产主义思想逐步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英勇作战,奋力拼搏,才建立新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
于国家如此,于村舍如此,于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犹如面对无数的岔路,怎样才能生存与发展,避免歧路亡羊
一定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上下齐心,才能驰骋在康庄大道上。
说来说去,都是“人”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
有了杰出的领袖,奉行统一的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历史更是人民创造的,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人民的拥护才是最重要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里面有一则“国有三不详”的故事很有启发。
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视为不祥之物。
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不巧撞见了猛虎和蟒蛇,他惊魂未定,急忙把晏子叫来问:“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
”晏子回答:“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君主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三是虽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
所谓不祥在于此。
至于上山见虎,是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与国家有什么关系呢
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可谓不少,但是因为当政者昏庸无道,亲佞人,远贤臣而未受任用的更不少;被录用了却不受信任,受猜疑、迫害的更悲哀。
看看曾国藩,受清廷猜忌自动削军自保,最终虽颐养天年,却没能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文化大革命一个个开国元勋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惨不忍睹,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国有三不祥,会导致国家败落、混乱,使外族有入侵的机会;企业有三不祥,会出现管理混乱、生产瘫痪,被竞争对手吞并,两者后果一样严重。
我们庆幸的是,五凌公司在以李瑞师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大步朝前走;公司将人才视为头等资源,大力开展管理研究,确立了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公司上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史为鉴,相信广大员工在公司“贤而知,知而用,用而任”的大好环境下,定能实现个人梦想,共创五凌辉煌。
中国近代史人物传记读后感300字3篇(急)
一切都从最初的影像开始。
黑、白、灰切割成的色块,断断续续而且模糊不清。
昏暗的大街、行人和紫禁城在一闪一闪的黑点中沉默,许许多多的双色头像在纯白得刺眼的背景中停顿。
那些,都是允许今天的我们碰触到最真实的百年前的中国的一座桥梁,那些,都是载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苦痛悲欢的记忆。
无数人走过,无数人呼喊过,无数人战斗过。
无数事物老去,无数事物停留,无数事物新生。
一、“慈”
暗箭明枪;“禧”
哀愤无尽有人说,清朝,这一不等国歌被传唱开便走向灭亡的帝国,是被结果在一个女人的手中的——慈禧太后;但也有人说,慈禧是一个女政治家,世纪之交时神州大地之所以遭受痛苦磨难,她并没有起主要作用,错应在当时人们的封闭的自大的思想。
那该如何去评价这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女人
在我们眼中,她做过很多荒唐的事情。
压制维新变法,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仓皇出逃,甚至批准《议和大纲》,发布上谕,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而最让人心寒的,大概是当百姓在生死线徘徊时,她还大摆奢华宴席,营造排场贺寿——为了什么呢
为了显摆“大清”的国力吗
抑或是她生性里的爱好
但她的一生并不只有黑暗的骂名。
她的确有过革新,她在位其间的洋务运动始终是实业史上一抹淡淡的光。
而且,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能凭己之力、凭己之心计,掌握实权,左右一个王朝,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的。
在这里,你不能忽视她的政治手段,也无法否定她一定的才能。
那么假设,没有她
假设慈禧太后没有为了保住高高在上的地位竭尽全力,没有昧于世界潮流,没有妥协让国土分崩离析。
假设她面对西方各国的洋枪火炮和清末军兵简陋的武器,下令全力卫国,是否中国就不会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假设没有慈禧太后,那时的中国是否还会如此
谁能说个明白呢。
——也许,这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二、一纸多少离人泪“每次改朝换代的前夕,都有一场极为悲壮的青春祭礼”。
我喜欢这句话,正如许多人喜欢反反复复看那一纸《与妻书》一般。
没有一个热血的人会遗忘那些为了祖国牺牲的人,在危难关头,在面对列强气焰嚣张地踩在家中土地上时;没有一个热血的人会选择畏惧地龟缩,在生死存亡一线间,在面对黑暗社会死死压迫着万千生灵时。
于是有了第一声枪响。
第二声,第三声……黄花岗的那一次起义是充满悲壮色彩的,又是意义深远的。
虽然它失败了,但不可否认地,它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它是一次大革命的嘹亮的前奏。
黄花岗所埋葬的七十二位英雄是充满悲壮色彩的,又是浩气长存的。
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不可否认地,他们是古往今来无数华夏儿女的缩影,是熊熊燃烧的爱国精神的完美体现。
《与妻书》远不止一封,那么多义无反顾只留下背影的他们,那么多坚强饮泪只留下名字的她们,也远不止双影。
在腐朽的年代,总会看见革命,总会看见奋起的力量,也总会看见洒下一地的鲜红——如盛开的莲,绽放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那些传奇呵,或壮烈,或动人,都会被永远记住。
三、一梦——无数旗帜树起的梦 辛亥革命仿佛一个梦。
美好,光明。
从国外到国内,从广州到武昌,1911年10月10日,这一个简单的被人背诵了无数遍的日期,承载着多少新的希冀和新的冲劲。
在我们所能看见的记录中,辛亥革命之后关于“共和国”的一系列变化是那么让人振奋。
我们总是在背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我们也总是津津乐道:辛亥革命后实业发展的自豪,影像中“嗡嗡”响着的拉揽剪辫生意的叉子,中西交集的生活方式、新文化,还有女性们对封建礼教思想的抗争……是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它好像是在阴云满布的天空中终于裂开的一道金色的帛缕,洒下人们期盼已久的温暖的光芒。
希望,哪怕没有驱散黑暗,它的积极影响已经是十分令人振奋的。
可惜,梦总归是梦,梦总有不完美的地方。
孙中山的二次流亡和辛亥革命最后变味的果实,一个八十三天的皇帝也仿佛一个梦。
沉重,灰暗。
鲁迅先生鲜明讽刺辛亥革命的《阿Q正传》里,我们可见一斑“不彻底”的遗憾。
一场革命,若是没有真正地为底层的百姓做到什么,得不到底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那它是不完全的,也是没有办法摆脱失败的一面的。
在《山重水复》里,耳中“袁大总统”四字——以及由其牵引出的“二十一条”“登基祭孔”——更是尤其刺耳。
为什么千百年来那么多人勾心斗角用尽手段只为了那一座金殿正中的龙椅
为什么权力对于“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有谁懂得真正坐在万人之上之位时,隐藏在疯狂快意后的沉重
今日已经满头素雪的袁家长孙说:“他当然后悔”,“做了已经做了,他不能承认自己不对呀”。
其实,末期的袁世凯已经如一个鬼儡了吧。
也许他的确有过悔恨,但他还能做什么
北洋军阀不会去反省,也不会想到什么“为百姓”的事情。
短暂的光明后,是仍笼罩着中国的大片阴霾,军阀混战下人民的漫长苦痛岁月依然是眼前的事情。
只是,看着反对《二十一条》队伍里年轻的周恩来和李大钊的面孔,看着已经在不远将来的学工大潮,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点黎明的光芒
四、从新青年到新曙光对于我们现在这些求学者而言,新文化运动和昔日《新青年》上那些你来我往的字字句句也许是非常令人神往的过去。
革命不一定需要举枪鸣炮,可以立于笔尖;一代青年走向成熟也不一定要经过流血,也可以经过文字针锋。
现在的人们依然能记得那些日子吧。
笔下传入的先进思想让青年主力军觉醒,军阀时代阶级的鲜明矛盾让工人阶级觉醒;被久久压迫的人们在黑暗中点燃火把,于是有了新的政治力量,新的一群充满志气的战斗者。
已经无须再赘述那个7月,一曲《Nostradamus》的激壮也许已经足以谱完一个时代的沉浮起落——那就就静静地让鲜血和革命落尽黑白的键盘,希望和战斗敲着高昂的鼓声吧——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前前后后,关于那红色的激情岁月,我们都已经听得够多、看得够多、看得够多了。
来吧,只需合上眼睛。
你能否看见,南湖上的一尾红船
那鲜艳夺目的红,正慢慢蔓延。
你能否看见,反帝国主义军阀的革命运动中青天白日旗和镰刀铁锤红旗的首次握手
那统一的战线,掩着隐约中埋藏下的教训。
你能否看见,从农村燃起的星星点点的火苗
那无尽的热和光,滚烫了整个支离破碎的大地。
我们歌颂两年间二万五千里的跋涉,钢铁般的意志,是属于炎黄子孙的精魂之一。
我们歌颂果断而坚定的土地改革运动,领导者的决策,始终立于底层人民的利益之上。
我们歌颂英勇作战甚至献出生命的所有人,无畏而无悔,若没有你们,如何才能得那一次次的胜利和今日的安定。
还有,一次十年内战,一次抗日战争,和一次解放战争。
那是,一次对未知未来的勇敢探索与斗争,一次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一雪前耻的冲锋,和一次不见铺天黑云抬手直指黎明的最后一击。
溯源至最初的话,能不能说,如果没有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也许就没有那让每一个青年铭记的一天,也没有那一个让无数人追随的政党,更没有后来的一切一切的光明。
五、无语直指苍天,问谁,问谁一辈子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了“战争”这两个汉字背后的泪水。
百度词条中,有这么冷冷的一句:“战争就是打打杀杀。
”对啊,谁能说不是呢
暴力,铁与血;牺牲,苦与痛;仇恨,生与死——这些令人不忍细嚼的词语,在记录片中都不难找到。
尤其,当抗日战争时的影像赤裸裸地逼进双眼,直扼着心底时,仿佛世上一切残酷的文字都在刹那间被完美释义。
可是,仍然不明的——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战争”
我想去问那别称“金陵”的美丽的六朝古都,可她笑笑,回头望了望一个灰色的无底的大坑,只告诉我“那是人性中最难预测的黑暗”。
我想去问那安谧地立于渤海湾的繁荣的齐鲁之地,可他笑笑,抬眼望了望面前宽阔宁静的水面,只告诉我“那是人性中最扎根源的贪婪”。
我想去问那“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的井冈,我想去问那“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的大别,我想去问那有着数不清的石狮的卢沟,我想去问那有着“八百壮士”英迹的四行仓库……仍然不明的——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战争”
--------------------------------------------------------------------------一切都于最后的盛典结束。
仍是黑、白、灰切割成的色块,但已清晰许多,也能听见兴奋的人们的声音。
明亮而拥挤的大街、行人和天安门在满天满天的旗帜中沸腾,许许多多的群众组成的方块挥舞着鲜花、帽子、标语,在沉稳难抑激动情感的旁白中行进。
那些,都是允许今天的我们碰触到最真实的新生的中国的一座桥梁,那些,都是附载于近五十年以来的奋斗上的果实。
无数人走过,无数人呼喊过,无数人战斗过。
无数事物老去,无数事物停留,无数事物新生。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字左右)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在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
尤其在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
第一次是: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
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
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
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读《中国史》读后感大约五百字
的远古 ——读《中国通史》读后感中国的,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
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读《中国通史》有感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
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
做人要学会宽容。
有句耳熟能详的名句:“天空是广阔的,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请用真挚的手,接过我手中的花。
它,将在你心坎儿里散发出爱的芬芳。
只要用热情和希望去珍惜,这爱的芬芳就永远在你的心房……宽容,在你身上吗
翻开《中国通史》,发现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歧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宰着吃了。
秦国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
秦穆公说,他不能因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
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
赏他们酒喝,然后把他们全放了吧。
后来,秦晋交战,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
这些乡下人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穆公的宽容之德。
穆公脱险。
穆公的宽容,让他在危急时刻救了自己。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一技之长来感谢;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
只因报恩的情意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得到报答。
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找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对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做世上精彩之人。
中国民族有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而有意义的故事,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继承的。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章,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志气是不能用年龄衡量的,秦始皇从小就想统一天下,为了治理国家,他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并逐步把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富强的国家。
他不管士兵的身份如何,只要出战立功,就有赏赐。
正因如此,秦始皇才训练出了一支强有力的部队。
秦始皇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其六国······最后,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帝国,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皇帝治国家的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比三皇五帝还要伟大,所以自称“始皇帝”。
他告诉我们从小就要有志气,志向,要向目标去奋斗,才能成功。
《立木建信》写了孙鞅为使秦国强大起来,呕心呖血,想尽各种办法。
一天,他下令把一根三丈长的长木送南门搬到北门,赏金10两,可是没人去,后来又改为50两也没人去,他想:难道朝廷真的让天下百姓如此伤心么
这是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把木头搬了过去,赏金50两,一文不少。
老百姓议论开了:怎么
朝廷开始说话算话了。
由此看来,诚信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没有诚信就没有一切。
《中国通史》是一部很好的书,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
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
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
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
《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受昕的感悟,在这个周五的晚上,我开始真正用心去接触纪录片,打开网页,我一眼就看到了此片--风雨世纪初。
从1899年到1999年,这一百年来,中国经受了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侵略,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封建主义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存续几千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这个东方物华天宝的圣地,早已让世界各国垂涎若滴,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一次甲午战争,每次都以大量的赔款割地作为结束,此后,各国列强在经济上开始入侵中国,从东三省,香港,广州,还有戏称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却是一天建成的”中国当时最为繁华的上海,基督教在中国也不断壮大,发展到几千万教徒,各地租借也是层出不穷,一个城市的租借面积比公共面积还要大,就这样,各国列强在中国享受着经济的繁荣,在山东与河北的交界处有位叫做赵三多的,义和拳的创始人,在列强的不断侵占下,中华人民与基督教与租界列强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各种环境综合起来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反基督教反列强的义和团运动,慈禧也发布口谕说“民心可用”,义和团得到朝廷的许可后大肆进京展开反帝运动,在大栅栏路,北京最为繁华的街道,义和团在烧毁一家西药店的同时因为不细心导致整条街四千多家店铺以为灰烬,各基督教与租借代表也到处寻求帮助,这时,帝国列强在经济侵略受阻的情况下开始了号称八国联军的大肆侵华运动,义和团也被清政府寻求自保遭到背叛最后英勇牺牲。
。
。
慈禧西逃到西安,李鸿章则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谈判,最后达成赔偿四亿万两白银的赔款条约,中国皇宫的稀世珍宝也被一扫而空,中国彻底遗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