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读后感
巴金《短文两篇》读后感,关于人生价值的.在线等。
不清楚。
鱼鱼一
巴金《短文两篇》读书笔记
《短文两篇》赏析 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 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
并且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而这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所以“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这是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的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暂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样独特的感受。
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这是孤寂凄清的,但同时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绪。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可是即使在这样忧愁情绪之下,作者却并未就此沉溺,而是写道:“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热,而姮娥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
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看了对《月》的赏析,你应该有点明白了吧 他把月比为明镜 那明镜中看见的是嫦娥的影子了 而结合前面的分析,嫦娥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应该会有更好的体会 前面的赏析是搜寻的,后面的分析是我自己的看法 希望对你 有帮助
巴金 短文两篇
《日月》抒发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并且写出了作者为国献身的高尚品质,与周敦颐写《爱莲说》借莲花而抒发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不确定哦。
)
巴金 <短文两篇>的写作背景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