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巴金短篇散文狗读后感

巴金的短篇散文

四围都静寂了。

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

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

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

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

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

这时并没有夺目的光辉。

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

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

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

这明月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栗。

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

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

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

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这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

难道船没有走么

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

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

它不断地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927年1月  选自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

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

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夫。

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风>  二十几年前,我羡慕“列子御风而行”,我极愿腋下生出双翼,象一只鸷鸟自由地在空中飞翔。

  现在我有时仍做着飞翔的梦,没有翅膀,我用双手鼓风。

然而睁开眼睛,我还是郁闷地躺在床上,两只手十分疲倦,仿佛被绳子缚住似的。

于是,我发出一声绝望的叹息。

  做孩子的时候,我和几个同伴都喜欢在大风中游戏。

风吹起我们的衣襟,风吹动我们的衣袖。

我们张着双手,顺着风势奔跑,仿佛身子轻了许多,就象给风吹在空中一般。

当时自己觉得是在飞了。

因此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风。

  后来进学校读书,我和一个哥哥早晚要走相当远的路。

雨天遇着风,我们就用伞跟风斗争。

风要拿走我们的伞,我们不放松;风要留住我们的脚步,我们却往前走。

跟风斗争,是一件颇为吃力的事。

但是我们从这个也得到了乐趣,而且不用说,我们的斗争是得到胜利的。

  这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值得怀念的。

  可惜我不曾见过飓风。

去年坐海船,为避飓风,船在福州湾停了一天半。

天气闷热,海面平静,连风的影子也没有。

船上的旗纹丝不动,后来听说飓风改道走了。

  在海上,有风的时候,波浪不停地起伏,高起来象一座山,而且开满了白花。

落下去又象一张大嘴,要吞食眼前的一切。

轮船就在这一起一伏之间慢慢地前进。

船身摇晃,上层的桅杆、绳梯之类,私语似的吱吱喳喳响个不停。

这情景我是经历过的。

  但是我没有见过轮船被风吹在海面飘浮,失却航路,船上一部分东西随着风沉入海底。

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验。

  今年我过了好些炎热的日子。

有人说是奇热,有人说是闷热,总之是热。

没有一点风声,没有一丝雨意。

人发喘,狗吐舌头,连蝉声也哑了似的,我窒息得快要闭气了。

在这些时候我只有一个愿望:起一阵大风,或者下一阵大雨。

  1941年7月9日在昆明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奔月的传说呢

难道那个服了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巴金散文的第一章读后感

海上升明月  四围都静寂了。

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

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

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

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

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

这时并没有夺目的光辉。

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

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

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

这明月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栗。

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

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

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

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这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

难道船没有走么

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

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

它不断地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927年1月  选自《海行杂记》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

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

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夫。

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风>  二十几年前,我羡慕“列子御风而行”,我极愿腋下生出双翼,象一只鸷鸟自由地在空中飞翔。

  现在我有时仍做着飞翔的梦,没有翅膀,我用双手鼓风。

然而睁开眼睛,我还是郁闷地躺在床上,两只手十分疲倦,仿佛被绳子缚住似的。

于是,我发出一声绝望的叹息。

  做孩子的时候,我和几个同伴都喜欢在大风中游戏。

风吹起我们的衣襟,风吹动我们的衣袖。

我们张着双手,顺着风势奔跑,仿佛身子轻了许多,就象给风吹在空中一般。

当时自己觉得是在飞了。

因此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风。

  后来进学校读书,我和一个哥哥早晚要走相当远的路。

雨天遇着风,我们就用伞跟风斗争。

风要拿走我们的伞,我们不放松;风要留住我们的脚步,我们却往前走。

跟风斗争,是一件颇为吃力的事。

但是我们从这个也得到了乐趣,而且不用说,我们的斗争是得到胜利的。

  这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值得怀念的。

  可惜我不曾见过飓风。

去年坐海船,为避飓风,船在福州湾停了一天半。

天气闷热,海面平静,连风的影子也没有。

船上的旗纹丝不动,后来听说飓风改道走了。

  在海上,有风的时候,波浪不停地起伏,高起来象一座山,而且开满了白花。

落下去又象一张大嘴,要吞食眼前的一切。

轮船就在这一起一伏之间慢慢地前进。

船身摇晃,上层的桅杆、绳梯之类,私语似的吱吱喳喳响个不停。

这情景我是经历过的。

  但是我没有见过轮船被风吹在海面飘浮,失却航路,船上一部分东西随着风沉入海底。

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验。

  今年我过了好些炎热的日子。

有人说是奇热,有人说是闷热,总之是热。

没有一点风声,没有一丝雨意。

人发喘,狗吐舌头,连蝉声也哑了似的,我窒息得快要闭气了。

在这些时候我只有一个愿望:起一阵大风,或者下一阵大雨。

  1941年7月9日在昆明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巴金的最短散文,要5篇,

繁 星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  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望着星天,  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 里 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  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  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  处不在。

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  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  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  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渐  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  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  话。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

  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  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

经他这一番  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  呢

  1927年1月  选自《海行杂记》  海 上 的 日 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  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  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  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  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  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  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  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  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  到水面上。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  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  见。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 的 重围,替黑  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  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这时候发亮的不仅  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1927年1月  选自《海行杂记》  做一个战士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  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

”我仍旧答道,“做  一个战士。

”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  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 我就应该  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 更深的洪流。

  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的黑暗。

我  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

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  要持枪上战场。

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

他的武器还可以是  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

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  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朗的。

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  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驱散  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

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  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

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

战  士是不知道妥协的。

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

他不犹豫,不休息。

他深入人丛中,  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

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  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

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  的战斗。

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疤而死去。

  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

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  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

战士永远不会失  去青春的活力。

  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

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  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

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  意志。

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

他的脚步很坚定。

他看定目标,便  一直向前走去。

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  变心思。

假象绝不能迷住战士的眼睛,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  仰。

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除  非他死,人不能使他放弃工作。

  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

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  人的能力。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  有决心。

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  闷中的年轻朋友。

  1938年7月16日在上海  选自《无题》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  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  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  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  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  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  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选自《龙·虎·狗》  星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  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  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我  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

好些人都这样地  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

星星永远给  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  乐家老伦蒙(2)。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  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  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  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  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  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  美丽的星星。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  从不厌倦。

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  了。

  7月22日  选自《龙·虎·狗》  狗  小时候我害怕狗。

记得有一回在新年里,我到二伯父家去  玩。

在他那个花园内,一条大黑狗追赶我,跑过几块花圃。

后  来我上了洋楼,才躲过这一场灾难,没有让狗嘴咬坏我的腿。

  以后见着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而且屡屡望着我的  影子狺狺狂吠。

我愈怕,狗愈凶。

  怕狗成了我的一种病。

  我渐渐地长大起来。

有一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忽然觉得  怕狗是很可耻的事情。

看见狗我便站住,不再逃避。

  我站住,狗也就站住。

它望着我狂吠,它张大嘴,它做出  要扑过来的样子。

但是它并不朝着我前进一步。

  它用怒目看我,我便也用怒目看它。

它始终保持着我和它  中间的距离。

  这样地过了一阵子,我便转身走了。

狗立刻追上来。

  我回过头。

狗马上站住了。

它望着我恶叫,却不敢朝我扑  过来。

  “你的本事不过这一点点,”我这样想着,觉得胆子更大  了。

我用轻蔑的眼光看它,我顿脚,我对它吐出骂语。

  它后退两步,这次倒是它露出了害怕的表情。

它仍然汪汪  地叫,可是叫声却不像先前那样地“恶”了。

  我讨厌这种纠缠不清的叫声。

我在地上拾起一块石子,就  对准狗打过去。

  石子打在狗的身上,狗哀叫一声,似乎什么地方痛了。

它  马上掉转身子夹着尾巴就跑,并不等我的第二块石子落到它的  头上。

  我望着逃去了的狗影,轻蔑地冷笑两声。

  从此狗碰到我的石子就逃。

  7月24日  选自《龙·虎·狗》

巴金写过的文章

著作书目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店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0,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

【第1句】: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童年的回忆。

(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更多:

求名家短篇散文20篇最好短一点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抗战爆发之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

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内容简介  然而这个家里的新旧矛盾,毕竟已发生在“五四”时代。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

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

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

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

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

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

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

虽然环境气氛和时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现得不够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家庭与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但作品写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响,写到了四川军阀混战对人民的骚扰,也写到学生们向督军署请愿和罢课的斗争,以及地主派人下乡收租等情况。

这一切都表示这是一个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观苦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时代,而这种背景就给觉慧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觉新和觉民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别是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

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

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

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

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

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缘,不妥协地和那些长辈们当面争辩,并卫护着淑英、淑华的成长。

在给觉慧的信中,他说:“我现是在‘过激派’了。

在我们家里你是第一个‘过激派’,我便是第二个。

我要做许多使他们讨厌的事情,我要制造第三个‘过激派’。

”这第三个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长和出走,是贯串在《春》里面的主线,而觉民的活动就为这件事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牺牲者外,作者在《家》里还写了琴和许倩如,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虽然许倩如只是一个影子,而琴还正在觉醒的过程中。

到《春》里,这种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长,不仅琴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淑英。

她从觉慧的出走引起了心灵的波动,从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危机,于是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渐变得坚强起来,终于走上了觉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们的”这话的意义。

《春》和《秋》中所展开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

在长辈们的虚伪与堕落的衬托下,《春》里面主要描写一些心灵纯洁的少年男女的活动,为淑英性格的成长和觉醒提供了条件。

情节的开展比《家》来得迂缓,而精神仍是一贯的。

淑华的活动主要在《秋》里,这是一个性格单纯开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乐的声音常常调剂了某些场面中的忧郁情调,给作品带来了一些明朗的气氛。

她最后也逐渐成长起来,有了“战斗的欲望”,而且与旧势力进行了面对面的争辩。

和她成为对比的是淑贞的命运,正当淑华争取到进学堂的机会的时候,淑贞就跳井自杀了。

这是个生活在愚蠢和浅妄的包围中而从来没有快乐过的木然的少女,通过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长辈们的虚伪和丑恶,说明了封建主义对于人们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严重的摧残。

这些少女们的活动,包括绮霞、倩儿、翠环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于那些虚伪、荒淫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们,作者并没有把他们漫画化,却仍然投予了深刻的憎恨和无情的诅咒。

从高老太爷和《秋》里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旧制度的卫护者们那种表面十分严峻而其实极端虚伪和顽固的本质。

《春》里面作者更多地勾画了克安、克定等人的荒淫堕落的活动,他们的盗卖财物、私蓄娼优、玩弄丫头奶妈等行径是不堪入目的;而在他们的放纵和影响下,觉群、觉世等小一辈品质的恶劣也已逐渐成型,这正说明了这种制度和教育的腐朽、野蛮和残酷。

《秋》里面所写的面更扩大了,已不限于高家的范围,周家和郑家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周伯涛、郑国光、冯乐山、陈克家等不同人物性格的描写,所谓书香缙绅之家的虚伪、堕落和无耻的面貌是更多方面地揭露出来了。

这就不只补充了对高家那些“克”字辈人物精神堕落状况的揭露,而且说明了这是一个制度的产物,充分地显示了这些形象的社会意义。

另外一些庸俗、泼辣和愚蠢的女眷们的活动,例如陈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们的丑恶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深的厌恶。

而通过一些性格善良的人们的牺牲,例如蕙的死和葬,枚的死,以及一些不幸的丫环的命运,封建统治阶级的“吃人的”面貌和作者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就表现得更为鲜明。

  在《秋》的最后,觉民说:“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

”作者曾说他“本来给《秋》预定了一个灰色的结局,想用觉新的自杀和觉民的被捕收场”,但在友情的鼓舞下,他决定“洗去了这本小说的阴随的颜色”(注:《〈秋〉序》)。

这个预定的计划更接近于他在《爱情三部曲》或者《灭亡》、《新生》等作品中一再作过的艺术安排;但在愿望给读者以乐观和鼓舞的情绪支配下,他终于改变了预定的计划,给作品增添了健康和明朗的色彩。

早期作品中有所流露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了。

小说关于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虽然都还写得相当朦胧,但仍然有很大的鼓舞力,能够吸引读者憎恨那种腐朽没落的制度,并为美好的未来而斗争。

封建社会在中国经历了特别漫长的历史岁月。

到了现代,在狂风暴雨般的人民革命的连续打击下,它的解体仍然是极其缓慢的;而且一面走向列亡,一面继续虐待、摧残、杀害各阶层的人们,包括封建阶级成员自身。

所以,以控诉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为主旨的《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它曾激动了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

巴金的散文有哪些

30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期他先后完成的长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

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23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