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马赛的夜》读后感
巴金的《马赛的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
赏析《繁星》巴金
《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
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
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
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
19日巴金抵达巴黎。
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
《》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随同与陪同
【第1句】:随同的意思是:跟随陪同、跟从。
【第2句】:陪同的意思是:指陪伴着一同进行某项活动。
【第3句】:两者的意思基本相同。
只是陪同用于同等级别的领导之间,比如你来我处参观,我陪着你参观。
随同用于低一级领导跟随者高一级领导的意思。
巴金 《家》梗概
故事发生在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就是因为这个缘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
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
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
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
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
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现在变得有点憔悴。
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
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
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
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意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
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
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
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
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
鸣凤向觉意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
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
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
高公馆又热闹起来。
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
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情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
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
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
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
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
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
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
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
他对现在的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
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决心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
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
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
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
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
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
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
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
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
觉慧真的无法在这个家中呆下去了,他终于逃离了这个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巴金的《海行杂记》中有哪几篇文章
作家简介: 巴金1904~200
【第5句】:
【第10句】:17),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
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
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
(宇慧按) 自然情况: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4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