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英文读后感
巴金《家》的读后感
篇一:巴金家读后感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家》主要讲述了一个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大家庭中所发生的故事,展露出旧社会大家庭所犯下的种种可笑又可恨的恶行。
家是指高家,是当地的首富,全家上上下下共有几十人(仆佣除外),都靠老太爷打下的江山吃饭,而在老太爷的统治下,高家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却没有发现这个曾经辉煌的名门望族在逐渐衰败,当老太爷刚一离世,这个家族便全都乱了套。
整日吵闹声不断,各种状况不断,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没有人会相信,曾经外表那么辉煌的金陵高家,内部竟是如此腐朽,不堪一击。
生活在公馆里的每个人现在都感到陌生,感到恐惧,他们想反抗,但他们不敢,也不能,他们凭借自己薄弱的力量是无法将旧社会的牢笼给挣脱的。
所以,现在,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唯唯诺诺地将每件事,每一天应付过去。
但事实是残酷的,如果这些向往自由,向往光明的人们不去反抗,那么那些腐朽的旧势力就会将他们吞噬,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见一个个年轻的,青春的生命葬送在这条通往光明的黑暗道路上......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我相信小说的素材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我相信作者是希望用《家》来激励奋斗中的人们的,激励他们能够勇敢地站出
巴金《家》每一章的读后感
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琴,不仅因为她有才华,更因为她是封建社会里剩下的唯一希望。
我佩服她。
她与觉民的爱情不是利益的纽带,不是遵循父母之命,不是谁想攀附谁。
他们仅仅情投意合,仅仅因为爱而单纯地想要相依相偎一辈子。
有人认为才是新时期的希望,但以我之见,唯一的光。
是青年,有着青年的朝气与不羁。
但他在爱情面前,选择了退却。
因为鸣凤毕竟是婢女,而他是少爷啊。
也许在他心里,这就是他们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
不然当他知道鸣凤被爷爷送给了一个老头,为什么仅仅想要向鸣凤道歉,而不是争取救回她
但琴的爱情不是软弱。
当她知道觉民被迫定亲,她气,她恨,她没有哭。
也许她是在怨为什么觉新不去反抗,不去拒绝那亲事。
她知道自己有多爱他,所以她愿意为他咆哮似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在的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
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结婚,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
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
看完后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人吃人的年代,我暗自庆幸还有琴的存在。
小说的最后,终于离开了他厌倦已久了的家,要到上海去,寻找那个属于年轻人的新的社会。
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走进新社会的希望.
巴金《秋》的读后感
我自己写的 前几天刚完成 希望能帮助你 悲剧中的美丽 ——读《家》有感《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是巴金在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今年寒假我选择了这部作品来阅读,并且感触颇深。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其情节的主要线索。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
而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
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无数的小悲剧构成了一个百余万字的大悲剧。
阅读时的悲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这冗长的悲剧中,造就了无数可怜又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物。
小说描写了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
大哥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塑造得最成功。
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
觉新善良诚恳,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
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无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他和表妹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婚。
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子。
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被玩弄的傀儡,被珍爱的宝贝”。
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
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
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作揖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
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
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判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纵然他是个妥协的人物,但他的无奈和痛苦却让我酸楚不已,当他得知心爱的梅出嫁一年便守寡,在婆家备受煎熬时,当他见到梅消瘦憔悴的面庞时,他的心碎了,他自己拥有了所谓的幸福,却背负这旁人无法了解的痛楚。
也正是如此,觉新这个人物虽然悲苦矛盾,却是受众多读者同情和喜爱的。
主人公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
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
在家中,他单纯,“激动的时候便浑身发抖,心也跳的厉害”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逃婚追求幸福。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中去
然而,觉慧性格中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他起初的反抗也并不彻底。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
就像因他开玩笑而引起鸣凤挨骂时,“很想说几句花替鸣凤辩护,然而却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便不做声响站在黑暗里”最后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真正感到莫大的震动。
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意识到“现在的确是太迟了。
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
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无法消除,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
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恶果的制造者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
与觉新相比,她们的悲剧则显得更加鲜血淋漓。
她们年轻,她们敏感,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所爱,但她们唯一没有的是找寻幸福的权利。
婢女鸣凤,在深知无法逃脱厄运的情况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幽幽的湖水和她深爱的三少爷觉慧;少女淑贞,在无数悲惨的命运的捉弄下不堪重负,让自己永远沉睡在幽深的井水里了;美丽的梅,在失去了爱之后嫁往外地却守寡而归,注定了纠结悲苦的一生,却也处处为觉新着想,终因思念爱人染病去世;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她善良大方,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丈夫,她面对不公的现实内心有反抗,却也只用眼泪作为代表。
。
。
。
。
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让我们看到了前人用鲜血和尸体铺出的路。
她们的命运,似乎真的都已命中注定。
与那些男人相比,她们的命运显得更加虚无缥缈,她们追求到幸福的可能也更加微乎其微。
她们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她们只有躲避,只有承受,只有无数次绝望地等待。
巴金用他手中的笔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只有结束这个时代,消除一切的不平等,让女人们拥有寻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在后人的身上重演。
这些悲剧人物其实都在用他们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的命运并非天定,一味的忍让和迁就,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也不会使别人的生活美好。
但在这样的悲剧里,美丽的希望也终究是存在的。
《利群周报》社的年轻人们就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哥觉民,美丽坚强的琴,倩如,惠如等,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追求和主张,而且将他们心中美丽的愿望付诸于行动之中。
他们尽情地挥洒着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就是反抗和改变。
在他们身上,我们见到了真正的年轻和活力。
他们的存在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世界是属于他们的,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任何命运和障碍都不能阻挡他们年轻的心找寻幸福的脚步。
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希望。
中国人的希望,年轻人的希望。
时代就要改变了,一定会改变的,并且就在不远的将来。
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改变,将自己的幸福交给了明天,我们真心的祝福他们,早日寻回自己的权利和幸福,早日实现心中炽热的理想。
“巴金先生用这种细腻温润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悲剧和希望的碰撞。
它也预示着这样的一个未来:这个黄叶纷飞的时代就要结束了,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春天就会来到了,它就要来了,它一定会来的。
是的,一定会来的。
《家》在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特色。
在人物塑造上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
在酸楚和眼泪背后,我领略到了这分爱和泪,学到了巴金的卓著手法,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复杂,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 他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
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
在这部作品中,巴金那动人的笔触印证了他那跨越时代的巨匠风范,民国的黑暗背景,受新潮影响的热血青年,悲情惹怜的人物形象以及辛辣的讽刺。
。
。
。
。
。
这都体现了这位大家的作为“青年文学视界”的塑造风格和真挚豪情
读《巴金全传》有感
巴金 巴金(190
【第4句】:
【第11句】:25 - 200
【第5句】:
【第10句】: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 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读后感很好写,先概括全文,再写写自己的感受就行了.
巴金 《家》的主要内容简介
100字左右
《海上日出》通过对海上日出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前程的思想感情。
巴金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曾说过:“我看见了种种人间的悲剧,在这里我认识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在这里我身受了各种的痛苦。
我挣扎,我苦斗……我下决心做一个社会运动者,要用人群的力量来把这个世界创造,创造成一个幸福的世界”。
《海上日出》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巴金的进步思想和政治信念: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巴金《小狗包弟》的读后感
这是一篇不难解读的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憾事。
作者给予读者的不是情节的传奇性、叙述对象的坎坷经历,但读者却能感受到一股朴面而来的情感力量: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真谛和人生意义。
求《春蚕》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春蚕》这一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本文作者--巴金利用小时候母亲养蚕的事情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不过近千字,却令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感慨万千。
是啊
母亲是那样伟大,她能陪育出一个个博学渊深的儿女。
然而,这需要多少辛勤的汗水;需要多少热血
但是她们并没有抱怨,还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服务。
而我们应该怎样报答母亲对我们的爱呢
首先要学习好。
因为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地排在最前面。
其次是身体好。
因为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我们只要做到上面两点就够了。
但有些人却丝毫不关心父母的安危。
这正是证明了这句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
” 所有的话化成一句话:“妈妈,您辛苦了
” 《》这详细记述了“我”的母亲辛苦养蚕供“我”和学的事。
文章中写到:“每天深夜,母,我一觉,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喂蚕。
”“蚕快‘上山’了,母亲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他腰酸背痛。
”看了这样的,我感到文章这位中“我”duomedewei大啊,“我”家穷,可母亲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论自己多么艰辛,也要供“”读书。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平静,文章中的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虽然的经济条件和文章中描写的“我”的家庭相比要好得多,danwo的母亲文章中的那位母亲一样,为了我长大出了很多。
我的一位教师,工作很忙,但无论多晚回到家中,都要认真检查我的作业,辅导我学习。
双去学电子琴、英语……除外,所花的身上。
想到这里,我感受下所有的母伟大,我暗了决心,要异的我的母亲。
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 没有一个不成大器读后感
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
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
《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美国政府为青少年开列了100本必读书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独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旧约全书》。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
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将此写进了经典《塔木德》。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4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