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巴顿将军战争回忆录读后感

了解二战战史读什么书

作者:王博涵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是二战通史。

由于参战国众多,且各国对战争的记录等十分混乱,所以想要通透、全面的了解二战,需要综合的看各个阵营的人写二战史。

首先推荐的,是李德·哈特所著,钮先钟先生翻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作者是英国人,所以自然而然的将重点放在了西线及北非战场,在东线尤其是苏联人方面所用笔墨相对较少,对太平洋战争描写也有同样的问题。

同时,又因为作者李德·哈特其实是军事家,所以此书在战略、战役层面的分析极为透彻。

推荐上海人民出版社的02版,给我感觉印刷好点儿,而且有两本,比较轻快。

七星级,必读。

第二,蒂佩尔斯基希所著,赖铭传翻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作者是德国人,笔墨着重放在了东西线战场上。

这本二战史最精彩也是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极其详尽的记录了战役这个层面上双方所做的准备、计划,战斗打响后的进程等。

结合着李德哈特的书来看,会有一种:”我操

原来如此!“的感觉。

这本书,目前只有国防大学出版社的02版能找到了。

五星级,应读。

第三,很多个苏联人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年》,12卷共计16本的巨著,每一本都是不同的作者。

由于作者是苏联人,几乎完全就是讲东线的书,只有最后有一两卷讲的是西线和太平洋战争,印象中只有寥寥几处提到了北非战场。

由于这本书是高中时期从历史老师手中借来看的,老师手中的不全,而且我只看了一部分,所以印象中就是极为详尽的资料考证和数据,以及跟蒂佩尔斯基希版二战史中伤亡人数上的巨大差别。

五星级,发烧友应读 以上几本书,分别是英国人、德国人和苏联人写的,看完以后基本可以自称是二战专家了。

此外,还有几本其他的二战史,但都不看也罢。

比如默里的《哈佛版世界战争纪实之一・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好书一本,生生被翻译毁了,看这书的时候我有时都怀疑我看的是不是地球上的二战史;再比如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约等于抗日战争史。

========================================================其次,是各个战场、战役级别的史书。

很抱歉,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时间也不足,只是依照自己的喜好,重点看东线和太平洋战场方面的书。

不过,个人认为想要了解北非、西线的战斗,李德哈特版+蒂佩尔斯基希版两部二战史基本就OK了。

先说东线吧。

东线战场,首先要看的,当属朱世巍所著的《东线》系列。

这个系列书很多,第一本《国境线作战十八天》、《从斯摩棱斯克到基辅》、《莫斯科保卫战》、《第一个冬天》、《 斯大林格勒: 神话、谎言、史诗(特别超长卷)》、《库尔斯克》(很遗憾,之前的这几本高中时期没买,而是在图书馆里看的;不幸的是,上了大学以后也没买到过;现在偶尔在淘宝等地见到一两本,也是200-300元左右的高价;如果哪位知友愿意分享一下,感激不尽)、《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决战弟伯聂河》、《大崩溃》、《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

目前还没出完,后续还将有匈牙利、东普鲁士、攻克柏林等等一系列战役的书,但是朱世巍先生貌似身体不是太好,出书速度近几年比较慢。

五星级,必读 其次,还有几本讲述战役的书: 《最后的胜利:哈尔科夫反击战》(五星,发烧友必读)、《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的最后一战》(四星级)和《二战风云4:地狱之门(切尔卡萨战役)》(四星级),译者都是小小冰人,翻译很不错,考证非常的严谨、翔实,尤其是《最后的胜利》一书,相当值得一读。

关于东线,还有一本回忆录性质的书:《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书非常好,可惜翻译不甚流畅。

三星级。

--------------------------------------------------再说说太平洋战场。

首先要看的,是刘怡、阎京生所著的《旧日本帝国海军兴亡史》,上下两册,资料考证详尽,文笔出色,属于想要了解IJN的人必读之书。

不过,这两本书属于《战研》杂志的增刊,两位作者之后又写了一些内容,所以可以找他们二位写的《菊花与锚》、《逆天而行》、《联合舰队》三本书。

对于普通爱好者只需要看《联合舰队》即可,对于发烧友尤其是IJN粪,三本都属于必读书目。

其次,是日本人山岗庄八写的《太平洋战争·第一卷》,作为写了《德川家康》、《明治天皇》、《德川加光》、《丰臣秀吉》、《织田信长》等著作作品的知名作家,山岗庄八这本书同样毫不逊色,可读性很强,而且能够感觉到作者对于战争的思考。

五星级必读。

关于太平洋战争,最需要重磅推荐的,就是宋宜昌先生所著的《燃烧的岛群》。

写的极其之精彩,令人手不释卷。

这本书网上能找到很多下载。

五星级必读。

----------------------------------------------------除了西线和太平洋战场,还有一些其他的书可以一读: 《攻击高度4000米

》,在空军之翼网站上可以阅读到全文(攻击高度4000米),属于想要了解二战德国空军的必读书目之一。

《被遗忘的战斗:1944年马斯河突出部之战》,这是我手头正在看的一本书,潘学基所著,考证比较到位。

由于国人远离当时的战场,加上作者以一种特有的情调从小人物着手描写,整本书充满了一种悲壮而又悲情的气氛,可读性很高,值得一看。

五星级发烧友必读。

《为了忘却的胜利》:小小冰人翻译,至少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整本书比起科尼利厄斯·瑞恩的西线三著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精彩绝伦,但每一行字都似乎是由战争造成的伤痕,每一句话都在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

属于女孩儿都可以看得好书。

五星级。

《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最后一役》: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史诗级巨作,不多说了,无论是发烧友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值得一看。

可惜这个翻译,虽然文笔很棒,但是考证严重失实,武器、人名、地名等错误有的甚至很离谱。

个人建议有兴趣且有能力的读一下英文原版试试。

五星级必读。

======================================================== 第三呢,开始介绍名人回忆录性质的书。

首推自然是丘吉尔首相的《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一本让一个叼雪茄岔手指的胖子政治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鸿篇巨著。

请注意我用的是鸿篇巨著来形容这本书。

翻译水平中上,较为流畅。

很羞愧,我没有看完,大学时代后半截都用来玩游戏了。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看书名就会知道,这本书的视角有多么独特。

同样是李德哈特所著,只可惜被他妈的翻译糟蹋了。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大战回忆录》,著名的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所著,钮先钟先生翻译。

虽然这本书由于作者的原因有其偏颇之处(比如总是给人感觉如果小胡子不指手画脚二战就要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打赢了一样),但从这本书里能看到古德里安对纳粹德国很多高层的看法和见解。

再加上钮先钟先生的翻译,值得一读。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华西列夫斯基童鞋的文笔不太行,在苏联几个元帅写的回忆录里属于可读性比较差的一个,但是这位童鞋的记忆力实在惊人,写的巨详尽无比。

很抱歉我也没能坚持看完。

《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朱可夫童鞋果然是颇有大将风范,写的非常详尽到位,可读性比华西列夫斯基童鞋的好点儿。

《邓尼茨元帅战争回忆录》,由于德国二战期间海军基本上就是破交作战为主,水面力量可有可无,水下力量更加重要,所以二代元首写的数据、事实等都非常详细,可信度较高。

而且,邓尼茨作为高级军官,能够比较多的接触到小胡子等大佬级人物,所以回忆录里这方面的内容多一些。

《曼施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也就是《失去的胜利》曼施坦因的大名自不必说,战役级别的指挥天才,德国二战中后期的逆风局能打的没那么惨的也就是曼施坦因了。

曼施坦因这本回忆录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曼施坦因跟小胡子的争吵,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事人自己的立场导致的,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果小胡子放手让曼帅指挥东线作战,那么东线肯定会改观;二是曼施坦因对战役的指挥,比如他是怎么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结合着之前介绍过的《最后的胜利:哈尔科夫反击战》来一起看更有感触)准确的抓住老毛子前线部队疲惫、后续部队没有跟上、补给不够给力的机会,打反击的。

总之,非常值得一读。

《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这本书其实是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系列的中的第一本,叫做《远征欧陆》。

作为盟军最高最高司令官,艾克的回忆录充满了当年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巴顿、布莱德利、蒙巴顿、尼米兹、蒙哥马利等等,令人异常激动。

而且,他的回忆录吧西线盟军的很多战略行动背后的事情讲的非常清楚,令人印象深刻。

========================================================第四呢,介绍的是难以归类,或是我不想归类的书。

《巴黎烧了么

》:毫无疑问,报告文学巅峰之作,爱好者必读书目之一,写的极为精彩。

个人水平有限,更多评价,请点击巴黎烧了吗

(豆瓣) 《第三帝国的兴亡》:别的不说,仅仅是这本书里对战前纳粹德国那无数珍贵资料的引用,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认真的态度。

再加上不错的文笔和翻译,以及神秘(某种程度上的神秘)的第三帝国早期的历史,属于极为牛逼的著作。

(P.S.:看看纳粹党的发家史,看看希特勒的思想主线,对比一下某东亚大国……) 《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史书,而是一本小说。

但这本小说,真的很棒。

同样,精彩评价请看豆瓣:坚不可摧 (豆瓣) 《浩瀚大洋是赌场》、《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小错误较多,考证不够严密,但老冰文笔很棒,分析也很独到、精辟,属于很棒的读物,而不好称之为史书。

《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旅日华人萨苏所著。

考证翔实,资料来源可靠,文笔流利、幽默,可读性强。

想要读不一样的抗战,一定要读。

这是萨苏的博客:萨苏_新浪博客,几本书里大部分文章都能找到,不喜欢看实体书的可以看他的博客。

《1944:松山战役笔记》:这本书,我犹豫了很久,最终把它归类于不想归类的书。

这本书,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正面描写国军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的抗战类书籍;作者文笔出色,掌控能力很棒;最重要的是,叙事方式类似西方作家,视角放的小,小到了一个个人的回忆,资料考证细,细到作者亲自去松山丈量了当地每一寸土地。

虽然由于史料不足,时间太久,还是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但瑕不掩瑜,这是我看到的国内第一本能够跟西方人写的战史相媲美的书。

值得推荐。

以上这些书,很多都是高中时期或者大一大二那个时代看的,那个时候看书不求甚解但求看完,很多都是凭着一个印象写了出来;部分近些年出版的书也由于精力有限(好吧大学后半截打Dota,上完大学要工作)只是简单的过了一遍,没有仔细的精读,所以估计是错误多多,惭愧惭愧。

又及:以上这些评论啊之类的玩意儿,只是个人意见,片面之词,仅供参考。

写到这儿终于算是告一段落,这应该是我在知乎上字数最多、用时最长、考证最细同时也是花费精力最多的一个答案了。

=====U=====P=====D=====A=====T=====E=====更新下:《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题材独特据说内容很好。

我刚买了还没来得及看,大概翻了翻,翻译质量还不错。

现在战列舰论坛上有高人在进行较译,我准备等他较译完了再看……《东进》,据说是李宾特洛甫的助手写的,东线战史的鼻祖。

小小冰人翻译的应该不会差,准备买来看。

《泥泞中的老虎》,奥托·卡里乌斯的自传。

作者卡里乌斯是跟汉斯·鲁德尔、埃里希·哈特曼、巴克霍恩、魏特曼这些传奇一个级别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牌……

帮忙写一篇《麦克阿瑟的满分>有感

老兵 ——读《麦克阿瑟传》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悄然隐…”,一首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歌,而这首歌为我所熟悉却是因为那篇题为《责任-荣誉-国家》的著名演讲,每每想起,脑海中就会出现麦克阿瑟将军叼着玉米棒子烟斗,顶着被汗浸得发白的陆军元帅帽的身影。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西点军校,曾是美国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

他才华出众、雄心无比、胆略过人、意志坚定,他桀骜不驯、唯我独尊、爱慕虚荣、喜欢颂扬,他留给了后世太多的遐想。

崇拜麦克阿瑟的人把他奉为上帝,唾弃他的人把他骂得体无完肤。

他既不像艾森豪威尔那样和颜悦色、平易近人、讨人喜欢,也不像巴顿那样个性鲜明、鲁莽率直、热情豪放,更不像马歇尔那样宽宏大度、虚怀若谷、公正无私。

曾于麦克阿瑟共事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见解:“他的非常的与众不同,使我无法真正了解他,而且也无人能够。

” 比起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的自我标榜,《麦克阿瑟传》相对客观和详尽的讲述了这位传奇将军的一生,他生前既有辉煌而不可一世的时候,也有狼狈逃窜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在马尼拉,在巴丹半岛,在“密苏里号”,在日本,在仁川……翻开书,那些半个世纪以前的峥嵘岁月,那些我们曾在历史课本中为之激动、为之愤怒、为之欣喜的诸多大事件,一一再现于我的眼前。

当一切成为回忆,经典酿就历史,似乎会多几分感伤。

那个在墨西哥的丛林中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侦查的年轻军官,那个指挥着彩虹师所向披靡的师长,那个喊着我还要回来并最终踏回菲律宾土地的司令,那个竭力抹去心中仇恨、重新塑造日本的最高统帅,那个黯然离开朝鲜战场却在华盛顿享受着万人空巷的归家老兵。

仅就麦克阿瑟而言,他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协调地统一在一起,而后人对他的评价也历来是褒贬不一。

但缺陷并不就此遮去伟大的光环,美国人照样把不死的祷词刻在麦克阿瑟的墓碑上。

他的延续并不在于他对美国社会有多大贡献,而是他的一生所做所为组成了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麦克阿瑟并不是完人,但透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

麦克阿瑟是唯一的,不可复制、不可模仿,他的梦想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梦想,他的缺点也代表了美国普通人的缺点,也许,正是因为此,喜欢他比讨厌他人总是多得多,因为,我们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事实上,他又是一个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悄然隐去。

不寻找借口的意义是什么

麦克阿瑟在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岛屿作战中的“越岛蛙跳”作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推荐10部最经典的战争片

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 1>描写战争名言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2>描写战争文学作品

【第1句】:孙犁的《芦花荡》、《荷花淀》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荷花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

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

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 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编成了多少席

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 作家简介: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

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

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6年起因病辍笔。

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第2句】:列夫·托尔斯泰 的《战争与和平》 内容简介: 《战争与和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事件繁杂,结构严重,具有恢弘的气势。

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与氛围中加以描写,时而是豪华优雅的贵族沙龙,时而又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既有青年男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又有惨不忍睹的战斗场面。

托尔斯泰注重描写人物的复杂性,并从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

所以书中几百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独具神韵,富有感染力。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鸿篇巨制,全书共四册,近一百二十万字。

现根据原著,并参照同名电影,将原书业华提练出来,浓缩为十万字,供青少年学生阅读。

相信广大读者从这浓缩的少年版《战争与和平》中,也能体味到这部伟大作品的些许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级 8-28 21:09 《战争与和平》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长达130 多万字,历经7 年艰辛创作,受到列宁很高称赞。

小说以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揭露俄国首都彼得堡的宫廷显贵和官僚贵族伐西里为代表的贪婪与卑劣。

作品描写的年代跨度长达十多年,人物500 多个,歌颂了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级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

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

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

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

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

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

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

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

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

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

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

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

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

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回答者:信歆十足 - 经理 四级 8-28 21:12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简介)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

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

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

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剧化的208分钟长片。

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皮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

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故事,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 作家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战争作品: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飘》; 还有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个人的遭遇》、《解放》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描写中国革命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 冯德英的《苦菜花》、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吴强的《红日》、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这些都是``

sorry```

本人比较懒`` 这个太多勒`` 就不一一介绍勒`` 3> 描写战争影视作品

【第1句】:《桂河大桥》(1957年) 因为有了这部电影,人们才记住了泰缅边境上那座著名的铁路桥。

这部电影在大部分时间内讲述的不是反抗,而是创造;不是对抗,而是交换。

所以有人称它为“战争伦理片”,也有人称它为反战影片。

该片1958年获7项奥斯卡大奖。

【第2句】:安杰伊·瓦伊达的《战争三部曲》(1995年,1957年,1958年) 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于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一代人》、《下水道》和《钻石与灰烬》统称《战争三部曲》。

考虑到拍摄年代意识形态的限制,影片所展现的新现实主义光辉就更加可贵。

2000年,安杰伊·瓦伊达获第7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第3句】:《巴顿将军》(1970年) 本片据说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最喜欢的影片。

影片的感人之处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巴顿矛盾分裂的性格特征,既没有把他变成“军神”,也没有把他贬为老兵痞,而是把他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剧式的英雄”。

该片1971年获奥斯卡7项大奖。

【第4句】:《遥远的桥》(1977年) 这部影片演员阵容空前强大,主要演员都当过奥斯卡影帝。

影片讲述的盟军“市场花园行动”在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但是由于情报、通信和指挥失误,盟军空降兵未能完成夺桥后挺进德国、结束战争的任务。

【第5句】:《莫斯科保卫战》(1985年) 苏联电影导演尤里·奥泽罗夫任总导演,苏联拍摄的最著名的一部二战巨片。

说到战争场面写实,该片中的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都是如实还原,具体拍摄时,又多采用中、远景,甚至是航拍的长镜头,在电脑技术主宰银幕的今天,再也不会有人这样下功夫拍摄战争片了。

【第6句】:《希望与荣耀》(1987年) 该片1988年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5项奥斯卡奖提名,是英国导演约翰·伯尔曼自编自导的自传体传世之作。

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片中展现的普通英国人在遭遇苦难不幸时,还能努力维持自己平常的生活—这也许是对纳粹最大的蔑视。

【第7句】:《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 这是一部由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黑白巨片。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说:“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突然间,我一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

在拍摄中我每天都会流泪。

【第8句】:《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 当《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上映的时候,几乎所有观众都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战争的血腥本质。

影片导演用二战时流行的手摇摄影机跟拍方法,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场景——不以全景宏大,而以士兵个人情感震撼人心。

该片获得当年奥斯卡5项大奖。

【第9句】:《兵临城下》(2001年) 这是一部将大场面与个人传奇融为一体的传奇片,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影制作,耗资9500万美元,在影迷眼中它是必看的二战影片。

该片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纪实小说改编,主人公俄罗斯狙击手瓦西里也确有其人。

【第10句】:《钢琴师》(2002年) 波兰电影大师罗曼·波兰斯基看完茨皮尔曼回忆录的第一章后,立即决定以此作为蓝本拍摄一部反映二战中犹太人受难的影片。

该片2003年获得7项“恺撒奖”大奖和3项奥斯卡奖。

(黄恒)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67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