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学写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
学写读后感学习目标:认识一种文体学习一种方法书写几笔感受读后感: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
“感”是重点。
“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读后感基本思路引、议、联、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示例: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让我认识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
这篇课文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一封来自美洲的书信,改变了昔日被逐出家门的“流氓”“坏蛋”的于勒形象,他成了全家人翘首盼归的“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了,使原本因家境拮据而无人垂青365kUaIle.cN的二姐终于有了求婚者。
使一个小小职员家庭竟充胖子去邻国哲尔赛岛度假。
①
【“引”,概述原文内容。
】但是当菲利普夫妇发现那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竟然是弟弟于勒时,他们一下子从惊喜的企盼跌入极度的恐慌之中,生怕孩子们知道这个狼狈不堪的卖牡蛎的老人就是亲叔叔。
他们如躲瘟神,避之犹恐不及。
涉世未深的若瑟夫给了于勒10个铜板的小费,也受到母亲严厉的斥责。
于勒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100字左右
我的第一本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在应当写写,如写,我就枉读了这几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语文】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课件优质课件
学写读后感写作目标1.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开发“引——议——联一一结”的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2.结合单元课文的阅读,借鉴写作,注意把握“读”和“感”的关系,善读会感3.通过学写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导入你能把你读的文章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比如它都写了什么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回眸经典,借鉴“感点”①青翠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的轻快旋律——柳宗元便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渐行渐远。
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用黑白诠释这幅景色。
不需要鲜艳的色彩,不需要细致的表情刻画,只一片黑白,一个背影,足以融动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读《小石潭记》有感②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
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出去。
——《桃花源记》读后感③如果雕刻者有一丝的马虎,也许今天我们就不能领略“只应天上有,不该凡间现”的奇宝。
我想,在生活中雕刻家对待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是极其认真的,认真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是非常重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中“人才”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中人才选择一个角写一篇不少500字的作文,这个作文可以以三要素抓住中心首尾相呼应就行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第3单元《学写读后感》精校版
《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第3句】: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教学步骤:一、精彩导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人生漫 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 指引着人生的航程。
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
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
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例文引路(一)例文评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一一读《傅雷家书》有感(二)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三)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三、写作指导(一)认知读后感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34五、写作实践
八年级下语文第六课读后感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是谈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有必要说理。
叙说是谈论的根底,谈论又是叙说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联络。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证原文,当然引证不能太多,应以自个的言语为主。
在体现办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论时应重于剖析说理,案例不宜多,引证原文要简练。
在结构上,通常在最初归纳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侧重表达感触后,结束又回扣“读”。
用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里的所有课文来写一篇读后感
在看了《喂——出来》这个标题后,还以为是一篇讲述关于道德礼貌方面的文章。
但看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之后,不禁大吃一惊,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一个不可思议的黑洞。
不过,文章透出来的一个中心思想,依然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人对自然的道德问题。
“人不给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给人留后路。
”这句俗语就很好地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像文章里所说的,人类把所有废物投进黑洞里,不用多久,黑洞又把废物送回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像一对情侣——你爱护我,我保护你;有时像一对敌人——你破坏我,我伤害你。
谁说不是呢
看看,眼下的地球,环境恶化的程度十分严重,人类应该算几笔大帐了,例如:现在地球上每年有7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每年从工业生产中排放220万吨二氧化碳,近1000立方公里污水;每天有百余种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环境的恶化,致使地球上平均每年递增400万环境病患者,每天有4万名儿童死去,乃至有难以统计的胎儿在母腹中就变成了畸形
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这不正是说明了如果我们继续破坏自然,自然就会向我们报复吗
你可能会说,大自然又不是人,它凭什么向人类报复呢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要对人类报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比如1998年的特大洪灾,就是大自然报复的计划之一
但,是什么导致洪灾发生的呢
无容置疑,是人类本身
国家环保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这样解释: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源于3个方面的“人祸”:植被的破坏、江河湖泊容量的萎缩和城市化的影响。
据1970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为36.3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2%。
仅仅30年之后,2000年,森林覆盖率就减少了一半多,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却猛增了一倍,达739.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
这可是多么令人恐惧的数字啊
此时此刻,我已被这些数字惊得想不出任何事情
只好用梅水溪的一句话代表我自己:“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
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
” 觉悟吧
身为人类的我们
不要再不自量力地征服自然了。
送给你们一句话:“爱护自然,人人有责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名著导读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
这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
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动。
在捕捉过程中却不幸与其仆人(康塞尔)掉入水中,却意外游到了这只怪物的脊背上。
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撞,生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最后发现“怪物”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
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
阿龙纳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
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主人翁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
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精心研究、设计、建造了这只独角鲸大怪物——潜水船(鹦鹉螺号),他与潜水船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好像这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
他躲避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搜寻自由,又对自己孤僻的生活感到悲痛。
在这孤独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龙纳斯并与他共同经历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小说里,故事的主人翁阿龙纳斯教授跟随尼摩船长乘坐鹦鹉螺号在海底进行了一场既趣味盎然又惊险刺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幻旅行,而尼摩船长这个是最吸引人的,他博学多才,沉稳却又内心充满热情的个性以及其迷一样的身份和内心对人类主流社会的蔑视、隐恨、愿乘风而去却又不能尽释其牵挂的复杂感情更令人久久回味而不得释怀
作为尼摩船长的座驾鹦鹉螺号是完全超越了当时的科技水平的产物。
小说中描述鹦鹉螺号为长70米,宽8米的细长纺锤型潜艇,航行性能极好,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
这是一艘理想化的潜艇,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而电力则是由海底煤矿燃烧而提取海水中含有的氯化钠,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用来替代本生蓄电池单元中锌元素的合金,再转化成电后取得的,储存在伏打电池堆里。
食物则全部为鱼类、海藻等,所以说能源和船员的生活必需品都来自于大海,它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的在海上航行。
鹦鹉螺号内部有巨大的压缩空气储存柜,因此可以连续在海底潜行数天而不需浮上海面。
船的内部很宽敞舒适,甚至还有博物馆和图书馆
船的武器是船头的钢铁冲角,凭着船自身的高速和坚固外壳,冲角的威力十分巨大,小说中最后鹦鹉螺号就是靠它反击攻击它的敌战舰,鹦鹉螺号高速从战舰的船侧撞了过去,冲角穿透船身
《海底两万里》有几处写得引人入胜:上部第二十章托里斯海峡:“鹦鹉螺号”第一次遭受困境碰触到海峡的礁石而被迫停下来。
然而这对阿龙纳斯,他的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却是一件好事。
因为他们能在旁边的小岛上逗留了两天,这对一个原来生活在陆地上却因为某种原因而留在海上3个月的人来说是上天何等的优厚待遇啊
然而,在他刚想享受战利品时却遇到了土人围攻。
最终以尼摩船长沉着冷静去对付土人围攻而告一段落。
《海底两万里》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史诗般壮丽的海、一个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地方。
“诺第留斯号”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一部不朽的神话。
是它揭开了海洋中无限神秘的一切,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对于船长尼摩来说,更是精神的家园。
练习:
【第1句】:《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 《神秘岛》 。
【第2句】:《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小说如此动人,还在于它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第3句】:(尼摩船长)是一名(反抗压迫)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第4句】:《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 法 )国人。
【第5句】:阿龙纳斯的仆人叫(康塞尔),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的一部书叫(《海底的秘密》),“鱼叉手之王”指的是(尼德•兰)。
【第6句】:鲸鱼用(肺)进行呼吸,《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鹦鹉螺号)。
【第7句】:潜艇的主人是(尼摩船长),他会说(四)种语言,分别是(法、德、英、拉丁)。
【第8句】: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材料做的, 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
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做成的。
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做的。
【第9句】: 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有(12000)册, 鹦鹉螺号的造价是(200)万法郎。
【第10句】:请举例说出海底的三种植物。
(裙带菜、海带、紫菜、石花菜、石花菜、鹅掌菜)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作者 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写作《名人传》,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2.内容简介 《名人传》又称《英雄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其中,贝多芬是音乐家,米开朗琪罗是雕刻家兼画家,托尔斯泰是小说家。
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与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和对人类的信心,作者把他们称为“英雄”,只因为他们是“人类的忠仆”,具有伟大的品格,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罗曼•罗兰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天才竟终身未婚,未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而托尔斯泰夫妻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则是他的悲剧的最直接的根源。
他们在社会上更是受到了最冷酷的对待。
贝多芬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无人问津。
米开朗琪罗除了被迫为教皇服务之外,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有一批卑鄙小人处于嫉妒和怨恨,对他进行恶毒的污蔑和攻击。
托尔斯泰面对的则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于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教籍。
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
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社会排斥的人,要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要么不屈不挠地抗争,这三位伟人正是属于后者。
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成就,毕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
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
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
人类喘不过气来。
——“打开窗子罢
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
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 《名人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3.三位天才所遭受的忧患 ①贝多芬——耳聋、与琪丽哀太和勃仑斯维克的爱情先后受挫、在维也纳他的天才受到冷遇甚至厌恶。
②米开朗琪罗——受教皇势力左右,而又从未完成一件教皇工程的雕塑;遇到了美丽的加伐丽丽和虔诚的维多利亚•高龙纳,却终身未婚。
③托尔斯泰——与妻子持续数十年互不理解;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了教籍。
4.三位天才的抗争 ①贝多芬——生命的末日里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②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的杰作。
③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5.三位天才的代表作品 ①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② 米开朗琪罗——《大卫》雕像、西斯廷礼拜堂壁画;③ 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练习:
【第1句】:《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
【第2句】:《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国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3句】:《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第4句】:《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第5句】: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 《复活》)
【第6句】: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
(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示例: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
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第7句】: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
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精神)和(道德)的角度,改造社会。
【第8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部传记。
其中,(贝多芬)饱受耳聋折磨。
【第9句】: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第10句】: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
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第11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文学家(托尔斯泰)写的三部传记。
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第12句】: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心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第13句】: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大卫》)。
【第14句】: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胜利者》)
【第15句】:《贝多芬传》还附有:(医嘱、书信集、和思想集)。
【第16句】:“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
”这是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
【第17句】: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
“是对(米开朗琪罗)的外貌描写。
【第18句】:“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
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是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
【第19句】: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第五交响曲》)
【第20句】: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老子)。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