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忠篇读后感
急求《八德》读后感 在线等呢
启迪心灵的钥匙》读后感孙吴二小 四年二班 邱世博寒假里,我读了《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书,它主要讲述“八德”的故事。
所谓“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中每个字都有各自的含义,都有相应的古代真实故事。
我读后深受教育,感触很深。
孝: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教育。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名叫子骞的人,它很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娶了继母,又接连生了两个弟弟。
后母对子骞很不好,三九严冬时节,给自己亲生儿子穿保暖丝絮做的棉衣,却给子骞穿稻草做的单薄的“棉衣”。
看到这里,我非常气愤,这后妈也太狠心了,只对自己孩子好,真是太可恨了,有这样后母的孩子真是太可怜了。
后来这件事被子骞的父亲知道了,一气之下要把后母赶出家门,子骞听后跪下含泪恳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读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颤,真没想到,年幼的子骞为了年幼的弟弟一点不怨恨继母的狠毒,如果是我可做不到这一点,可见子骞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善良啊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走他的继母。
对于这件事继母也深受感动,从此,也把子骞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疼爱。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能萌生。
我们要向子骞学习,人人都要有孝心、孝行,只要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再怎么不好的父母,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悌: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赵孝争死”讲的是:在汉朝的时候,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当赵礼被强盗掠走时,哥哥赵孝救弟弟心切,很快找到了强盗那里,弟弟赵礼见哥哥来了,先是惊喜,随后又马上埋怨哥哥不该来这儿白白送死。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又瘦弱、肉也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赵礼在旁大声喊到:“不行
被捉来的是我,应该吃我。
”这时,赵孝连忙扑到弟弟面前,兄弟相拥互相争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声。
看到这儿,我深受感动,真是“兄弟如手足。
”在这危急时刻,他们兄弟首先想到对方的安危,完全不顾自己的危险,兄弟之间相互关爱。
这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多关爱我们的兄弟姐妹,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正是这份手足之情,这样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强盗的恻隐之心,立即放了兄弟两人。
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本书中,忠、信、礼、义、廉、耻篇里,每个里面都有很多真实感人至深的故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想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兄弟间相亲相爱,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事有诚信,以礼待人,以德治事,具有正义感,品行正、廉洁自律,懂得知耻,有羞愧感的新时代人。
只要人人都能做到这些,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读“八德”有感 (八德:孝.悌.忠.信.礼.廉.耻)
一样,不知在呢么写,天涯同路啊
新八德心得感悟800字
”仁、义、孝、敬、公、廉、忠、八 德 之 含 义 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
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现注释如下: 一、孝:百善孝为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字是会意字。
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
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
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
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
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在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种?首先是对父母的孝,要孝敬父母;其次是对国家忠诚;最后,是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升华,这也正是“孝”的最高境界。
二、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
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者,手足也。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
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
所以兄弟之间要懂得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
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正如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所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弟子规》中“首孝弟”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
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中国老式住宅的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意思是说,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
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
三、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
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
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
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为“忠”。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
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
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
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就我们社会里的官员来说,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真正认识到,官是人民的公仆,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在思想上以勤政廉政为乐,以贪污受贿为耻。
同时,要建立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系,保证官员的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在行动上耻于“贪”。
这对“拒腐蚀,永不沾”,也许是最好的药方。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求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每个字的文言文解释,或者相关的文言文句子
男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第1句】:孝就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第2句】:悌就是悌敬。
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就是报答兄长的恩。
【第3句】:忠就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为国民的责任,尽忠就是报答国家的恩。
【第4句】:信就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去信用。
人无信不立,信道不违,信者诚实无虚幻,不自欺,言行相顾,心口合一,信为发源地,万事之资始。
【第5句】:礼就是礼节。
遵守礼仪,见到人要有礼貌,以礼待人。
【第6句】:义就是道义。
追求正义,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第7句】:廉就是廉洁。
,以清廉为乐,洁身自爱,廉洁奉公。
【第8句】:耻就是羞耻。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情,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
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女子八德:孝、顺、和、睦、慈、良、贞、静。
【第1句】:孝 孝敬老人的身、心、性。
【第2句】:顺 顺承亲人,顺承逆境。
【第3句】:和 尊重所有人,善于理解人。
【第4句】:睦 做诚实的自己,善于调和矛盾。
【第5句】:慈 以爱心对一切。
【第6句】:良 能干。
【第7句】:贞 贞洁,坚贞。
【第8句】:静 安静有智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00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