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中的廉读后感
急求《八德》读后感 在线等呢
启迪心灵的钥匙》读后感孙吴二小 四年二班 邱世博寒假里,我读了《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书,它主要讲述“八德”的故事。
所谓“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中每个字都有各自的含义,都有相应的古代真实故事。
我读后深受教育,感触很深。
孝: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教育。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名叫子骞的人,它很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娶了继母,又接连生了两个弟弟。
后母对子骞很不好,三九严冬时节,给自己亲生儿子穿保暖丝絮做的棉衣,却给子骞穿稻草做的单薄的“棉衣”。
看到这里,我非常气愤,这后妈也太狠心了,只对自己孩子好,真是太可恨了,有这样后母的孩子真是太可怜了。
后来这件事被子骞的父亲知道了,一气之下要把后母赶出家门,子骞听后跪下含泪恳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读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颤,真没想到,年幼的子骞为了年幼的弟弟一点不怨恨继母的狠毒,如果是我可做不到这一点,可见子骞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善良啊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走他的继母。
对于这件事继母也深受感动,从此,也把子骞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疼爱。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能萌生。
我们要向子骞学习,人人都要有孝心、孝行,只要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再怎么不好的父母,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悌: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赵孝争死”讲的是:在汉朝的时候,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当赵礼被强盗掠走时,哥哥赵孝救弟弟心切,很快找到了强盗那里,弟弟赵礼见哥哥来了,先是惊喜,随后又马上埋怨哥哥不该来这儿白白送死。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又瘦弱、肉也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赵礼在旁大声喊到:“不行
被捉来的是我,应该吃我。
”这时,赵孝连忙扑到弟弟面前,兄弟相拥互相争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声。
看到这儿,我深受感动,真是“兄弟如手足。
”在这危急时刻,他们兄弟首先想到对方的安危,完全不顾自己的危险,兄弟之间相互关爱。
这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多关爱我们的兄弟姐妹,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正是这份手足之情,这样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强盗的恻隐之心,立即放了兄弟两人。
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本书中,忠、信、礼、义、廉、耻篇里,每个里面都有很多真实感人至深的故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想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兄弟间相亲相爱,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事有诚信,以礼待人,以德治事,具有正义感,品行正、廉洁自律,懂得知耻,有羞愧感的新时代人。
只要人人都能做到这些,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作文四维八德读后感1000字
“四维八德”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
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
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此寥寥二十四个字,道尽四维的重要性。
何谓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四维-礼义廉耻,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济世弘道、励志淑人,故代代相承,做为教民正俗的圭臬。
另在管仲《国颂》文中,更直截了当的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
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
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
中学生新八德观后感400字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与道德教育课,王局针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孝亲和法治教育,讲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司法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研究现代青少年成长方向目标、素质培养和道德与法制教育等问题。
王局长全面透彻的讲解在会上大感人心,深受启迪和震撼。
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
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
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
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
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
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
其次是师长之恩。
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
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成人。
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
其三是国家之恩。
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
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
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政府的管理,有赖于人民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其四是大众之恩。
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
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
透过报章电视,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贪污腐败。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
首先,我们要从学校自身找原因。
目前就普遍的情况而言,学校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而且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几个学科。
“三好”本来是以德为先,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在“三好生”的评比中却总是将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学习成绩。
学校有意无意之间在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相互的支持。
在这样一种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的环境中,孩子当然很难学会感激和体谅他人。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问题也很多。
问题之一: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未加节制。
古人言“欲不可纵”,又言“欲是深渊”,过度地、不加限制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
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是故,古人才有“宠子不孝”之感叹。
问题之二: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家长将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学科学习上,认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好的前途。
问题之三:现在的家长不像从前那样对老师有尊重之心了,当然这与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也有关系。
如果说教学生孝敬父母是学校的责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师无疑是家长最应当重视的事情。
都说现在孩子难教,这与我们家长的身教和言谈有绝大的关系。
其实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坚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与孝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
到了中学,我们更应鼓励学生为家庭尽责、为报效祖国立志,而这也要从感念父母之恩、国土之恩、大众之恩开始。
或有人言,这些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成绩好就行了。
其实从大处着眼,从根本抓起,必将事半功倍。
我们不是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自觉、不认真吗?如果是为了自己学习,那么当他累了,不高兴了,或有其他更好玩的事,他就会偷懒、懈怠,不然何苦呢?反之,如果他懂得感恩,他就会自觉约束自己、努力学习,也能够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因为不这样做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乃至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天下百姓。
其实,感恩的道理很朴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难。
如果我们能够多启发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恩之心,多鼓励同学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协作,相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生机勃勃、气象一新。
因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际,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有了心灵的交通。
在这种充满支持和感激的气氛之中,学再多的东西可能都不会觉的累。
是故,我们也应当反省,也许并不是孩子们的功课太多,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精神力量。
三、孝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道德文化是“以仁为本”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内心之仁。
但如果没有内心的仁慈与恭敬之心,外在之“礼”(行为习惯)就徒具形式,毫无意义可言。
然而这个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
因此,如何唤醒或开显这个仁性良知就成为道德发生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这样的一个理路,即从“孝道”开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终能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
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我们很难说他能够真爱他人,更不用说去爱集体、爱祖国了。
因此,孝的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
从字源上说,“教”字左从“孝”、右从“文”,“教”的原义其实就是教人以“孝”。
学校孝的教 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感知父母的大爱与深恩。
一个能一个真正能孝的人,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
是故,先圣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
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
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
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决不搞个人形式主义!另外,我校本学期也确立了以“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八德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为题目的“新八德”教育课题研究,并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我要按照学校制订的计划和方案,认真地进行每个阶段的研究,并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形成材料,为课题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忠孝廉耻勇读后感
《启迪心灵的钥匙》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们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故事汇编。
这些故事篇篇发人深省,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比如书中的《说黔娄尝粪》:“黔娄为令,父病弃官,礼斗祈代,尝粪心寒”。
黔娄当县令的时候,因为父亲得病就弃官不做了,天天向北斗星乞求父亲的病能好,并回家专门侍候父亲,但父亲的病并没有好转,在尝过父亲的粪便后,他知道父亲病得很严重,心里非常痛苦……再如《董永卖身》:“董永家贫,卖身葬亲,天谴仙女,织缣完缗。
”,董永家很穷,用卖自己的钱葬双亲,感动上天安排仙女嫁给他为他织布。
这些故事在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为了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书中的一些文言词句,这本书还对孝、悌、忠等“八德”进行了注释。
如:孝:百善孝为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等等。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为教育应以德为先,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很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和学习。
高尔基曾说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书就是我们最好不过的成长的阶梯了。
署假里,我读了《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书,它主要讲述“八德”的故事。
所谓“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中每个字都有各自的含义,都有相应的古代真实故事。
我读后深受教育,感触很深。
孝: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教育。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名叫子骞的人,它很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娶了继母,又接连生了两个弟弟。
后母对子骞很不好,三九严冬时节,给自己亲生儿子穿保暖丝絮做的棉衣,却给子骞穿稻草做的单薄的“棉衣”。
看到这里,我非常气愤,这后妈也太狠心了,只对自己孩子好,真是太可恨了,有这样后母的孩子真是太可怜了。
后来这件事被子骞的父亲知道了,一气之下要把后母赶出家门,子骞听后跪下含泪恳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读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颤,真没想到,年幼的子骞为了年幼的弟弟一点不怨恨继母的狠毒,如果是我可做不到这一点,可见子骞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善良啊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走他的继母。
对于这件事继母也深受感动,从此,也把子骞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疼爱。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能萌生。
我们要向子骞学习,人人都要有孝心、孝行,只要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再怎么不好的父母,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悌: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赵孝争死”讲的是:在汉朝的时候,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当赵礼被强盗掠走时,哥哥赵孝救弟弟心切,很快找到了强盗那里,弟弟赵礼见哥哥来了,先是惊喜,随后又马上埋怨哥哥不该来这儿白白送死。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又瘦弱、肉也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赵礼在旁大声喊到:“不行
被捉来的是我,应该吃我。
”这时,赵孝连忙扑到弟弟面前,兄弟相拥互相争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声。
看到这儿,我深受感动,真是“兄弟如手足。
”在这危急时刻,他们兄弟首先想到对方的安危,完全不顾自己的危险,兄弟之间相互关爱。
这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多关爱我们的兄弟姐妹,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正是这份手足之情,这样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强盗的恻隐之心,立即放了兄弟两人。
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本书中,忠、信、礼、义、廉、耻篇里,每个里面都有很多真实感人至深的故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想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兄弟间相亲相爱,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事有诚信,以礼待人,以德治事,具有正义感,品行正、廉洁自律,懂得知耻,有羞愧感的新时代人。
只要人人都能做到这些,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影响世界的人——孔子》读后感100字
《影响世界的人——孔子》读后感100字,具体如下:1读《孔子》有100字周末,我看了一部《孔子》的动画片,学了要做一个君子。
君子要有八德和九思,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九思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虽然我还不是很懂,但这些圣贤的教育会了以后,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了。
就不会出现打架,欺骗,说谎的坏现象了。
2孔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谁也无法把它剥离,这是不争的事实。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孙汉洲老师撰写的孔子教做人一书,对平日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又有了新的领悟。
本书不仅讲孔子做人处事的观点和方法,还把《论语》中相关原文译成白话文,而且例举了大量的实例、故事,读来趣味横生。
其中关于孝道的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善孝为先,说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自古忠臣皆孝悌。
本书第一章写的是孝悌之道,比尔盖茨说过: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
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有些人认为孝敬父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只限于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或者父母生日那天,甚至有些人对于孝道理解出现了偏差,以为扔两个钱,就叫孝顺,论语: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意思是,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
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呢?可见孝道并不是单单物质上的满足。
3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
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
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新八德心得感悟800字
”仁、义、孝、敬、公、廉、忠、八 德 之 含 义 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
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现注释如下: 一、孝:百善孝为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字是会意字。
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
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
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
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
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在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种?首先是对父母的孝,要孝敬父母;其次是对国家忠诚;最后,是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升华,这也正是“孝”的最高境界。
二、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
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者,手足也。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
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
所以兄弟之间要懂得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
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正如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所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弟子规》中“首孝弟”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
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中国老式住宅的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意思是说,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
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
三、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
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
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
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为“忠”。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
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
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
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就我们社会里的官员来说,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真正认识到,官是人民的公仆,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在思想上以勤政廉政为乐,以贪污受贿为耻。
同时,要建立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系,保证官员的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在行动上耻于“贪”。
这对“拒腐蚀,永不沾”,也许是最好的药方。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