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鞍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主要内容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

”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请为将军筹之。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古文词语的意思是:“比得上”的词

一伤仲永》

【第1句】:出处:选自《临川文集》

【第2句】:作者:王,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3句】:代表作:、、中的残卷、若干条。

【第4句】: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第5句】: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

)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全局表判断。

)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

【第1句】:出处:又叫,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第2句】: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

②.溅溅: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将: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D.备注:本课出现很多句式,如复沓句、顶真句\\\/联珠句、排比句等。

内容上详略处理得当。

三、

【第1句】: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第2句】: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第3句】: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 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第4句】: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

)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详略得当。

四、《口技》

【第1句】: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第2句】: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①.

【第3句】:代表作:《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

【第4句】: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 笔记小说集 ,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第5句】: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

(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第1句】:出处:《山海经》;《列子》

【第2句】: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第3句】: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第4句】:字词句: A.词义: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

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

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 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

(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

(“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

(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 )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第1句】: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第2句】: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

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第3句】:字词句: A. 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尻〔kao〕尾 B. 词义: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敌: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盖以诱敌。

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又数刀弊之。

④.意:a.神情、态度,eg: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担心,eg:恐前后受敌;b.恐怕,eg: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覆盖、遮蔽。

③.少〔shao〕时:一会儿。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担持刀。

⑤.久之:过了一会儿。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之>以骨”,之,代狼。

) 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

)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 ,省略介词“于”。

)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词“于”。

) 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 未几 俄而 少时 久之望尘莫及——及:比得上

“据”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第1句】:(形声。

本义:手靠着;靠着)同本义[lean against]据,杖持也。

——冯几据杖。

——据轼低头。

——

【第2句】:依靠,凭借 不可以据。

——《诗·邶风·柏舟》神必据我。

——诚据其势。

——北据汉沔。

——向后据地。

——

【第3句】:.根据据于德。

——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

【第4句】:.又如:据经(依据经典);据乱(据乱世之史);据常(根据常理);据依(依据);据古(尊依古道)

【第5句】:占有,占据 [occupy]乃入据陈。

——据其栅。

——《资治通鉴·唐纪》据而有之。

——《资治通鉴》悉为逆据。

——《广东军务记》

【第6句】:又如:据鞍(跨鞍。

后用以指年老而壮志不减);据凡(占据要位);据重(占据要位);据窃(窃据,非法占据)

【第7句】:按着 [press]稽首据掌致诸地。

——《礼记·玉藻》。

注:“以左手覆按右手也。

”又如:据地(手按着地)

【第8句】:安;定 [settle]上党民走 赵, 赵军 长平,以按据 上党民。

——《史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77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