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读后感
鞍钢宪法具体是什么?
鞍钢宪法产生的背景 论及鞍钢宪法产生的背景,自然应从鞍钢谈起。
鞍钢(鞍山钢铁公司的简称)是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其前身是1916年成立的中日合办的鞍山振兴铁矿公司及1918年末成立的鞍山制铁所,以后演变为1933年成立的昭和制钢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成立了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
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鞍山,12月26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特殊关注,它也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1952年11月12日,鞍钢炼钢厂炼钢平炉创造了以六小时零九分钟炼一炉钢的新记录。
工人们于12月2日致信毛泽东主席,报告了这一喜讯。
毛泽东于12月14日致信炼钢厂全体职工,表示很高兴地读了工人们的来信,并认为“这不仅是你们的光荣,而且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件大事”。
1953年12月21日,鞍钢全体职工又致信毛泽东,报告鞍钢无缝钢管厂。
大型轧钢厂、第七号炼铁炉三大工程的胜利完成。
毛泽东于12月25日即回信说,鞍钢三大工程的胜利完成,“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大贡献”
【注: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鞍钢志(1916—1984)》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7页。
】。
鞍钢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
鞍钢人也没有辜负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期望。
他们不但担起了共和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而且还建立了在当时的国营企业中最为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
1950年2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下发了《关于国营企业全面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决定》,鞍钢随之陆续建立了保障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规章制度,如生产调度、人事考勤、经济核算、班组管理、产品标准、质量检验等,使企业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管理的轨道。
从1953年起,鞍钢有步骤地加强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和责任制。
仅就技术管理而言,1953年到1955年间,鞍钢共制定和修改技术标准243种,技术规程417种,建立与健全了各项技术规程和质量监督工作。
鞍钢宪法是后福特主义吗
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济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
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这个管理制度,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
当时,毛泽东把“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鞍钢宪法”,使之与苏联的“马钢宪法”(指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苏联一长制管理方法)相对立。
毛泽东代表中央写的批示说: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的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现在这个报告,“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指示要求大中企业,一切大城市都要把它当作一个学习文件,有领导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今天,四十多岁以上的人也许还能记得一些,“鞍钢宪法”的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
“鞍钢宪法”确定的不仅是保护劳工的权益,并把这种权利延伸到参加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
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引入中国,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即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全过程控制;全员性。
后来管理学者们发现这是“鞍钢宪法”却是经历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过程又回到中国。
日本人强调的“团队精神”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是汲取“鞍钢宪法”中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并没有提出“干部参加劳动”,但是它却体现重视了“工人参加管理”。
重视工人在企业管理的地位与作用,这也就是丰田生产方式。
随后是欧洲和美国,许多工业管理学家认识到, “后福特主义”的精神实质也汲取“鞍钢宪法”的精髓,福特公司在改变管理的模式中把“僵化的、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内分工理论”也注入“团队精神”。
此后瑞典的voivo汽车公司,为了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率优势,于1988年开始,将“装配线”改造为“装配岛”,使工人不再像从前那样在装配线上重复单一的任务,而是8至10人一组,灵活协作,组装整车。
其实美国也不甘落后,1995年2月1日国会开始辩论“团队合作法案”。
林林总总都是缘于“鞍钢宪法”的启迪。
如果说西方的管理学者在泰勒时代仅仅是关注科学的规范系统中人的活动,并进行设计,使这些任务的实施过程变得尽可能的简单、有效和便于控制。
列宁对此的评价是:它“既是资产阶级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如果说泰勒把劳工称之为“经济人”,认为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而开设工厂,而工人则为了获得经济报酬来工作,只有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大家都可以得到好处。
那么提出“团队精神”之后的西方管理中却注入了“社会人”的概念,由此“社会人”的观点比“经济人”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强调了人的社会需求,突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鞍钢宪法”产于中国,却在西方的现代管理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当我看到中国接连不断的发生矿难,于是我就想到了“鞍钢宪法”。
中国频发的矿难中都渗透了经营管理者不顾劳工的安全的违章作业,为的是让井下工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获利者可能并不能用“资本家”概括,这些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他们的管理思想中只有一个概念,就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实现这种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的过程,不但没有“团退精神”,就连泰勒“经济人”的观点都不如。
因为所做的一切连泰勒“最丰富的科学成就”都没有,不把劳工当人如果是资本家的最卑鄙的手段,那么这些出现了矿难的企业都是秉承了这最阴暗最丑恶的一面,也是最危险狠毒的一面,剩下就是如何瓜分劳工所创造的财富。
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有监管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安全的管理机构,同谁也监管维护劳工的权利,当这些机构一旦成为虚设的时候,出现频发的矿难也就是并不奇怪的事情。
我在这里回顾“鞍钢宪法”和它在半个世纪
怎么写企业文化理念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企业文化观后感]学习《兴隆企业文化》这本书使我感觉到,我的思想得到了一种无法想象的激荡,我的观念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洗礼和变革,我甚至感觉到,我的境界得到了一种无形之中的升华,企业文化观后感.由于《兴隆企业文化》的内涵深远,我一时间也没办法全部领会和参透,故只能通过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谈谈我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兴隆大家庭--兴隆是员工的大家庭,兴隆是厂商的大家庭,兴隆是顾客的大家庭,兴隆是社会的一份子.我觉得这就是主人翁精神.当今社会员工的打工心态比比皆是,对工作不负责任,对报酬斤斤计较,对责任推脱逃避,对集体漠不关心几乎成了企业员工的通病,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提高责任心,增强自律意识,真正能够以主人翁的心态从事工作,必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真正的主人翁精神只考虑现在做什么,就专心做好,既不刻意想是不是能够做成,也不想是不是能得到什么回报.虽然有时工作可能没有经济回报,但它也在增加我们的人力资本,也在为我们职业生涯的发展积淀能量.这正是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的全部含义.如果每一位兴隆员工都有主人翁意识,如果每一家兴隆厂商都有主人翁意识,都把兴隆内部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的话,无形当中会形成很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因为大家会把所有可能的成本降低,还可以把一个人的潜能大幅度地提高.只要我们有主人翁意识,就会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主人翁意识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它意味着诚信、团队、务实、积极、专业和创新.我们有了百尺竿头更进一尺的气魄和信心,锐意改革、创新,就可以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兴隆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通过企业的发展积极回报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兴隆人以发展连锁,商业报国为宏愿,我愿意在兴隆精神的引领下,贡献我的一份力量.以上是本人学习后的感想,也清晰了自己的工作思路,知道该怎么去做,怎样去做好份内的工作.------------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比有形资产或者品牌等无形资产还要重要.企业文化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重要的长期投资,是一种回报巨大的投资.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建设不当,则资产将变成负债,投资将变成成本,企业就在这负债和成本的压迫下,苟延残喘,甚至败落破产.太阳神落下了,巨人倒下了,三株凋谢了……林林总总的从无名到著名再消失的案例,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这样的故事. 在很多关于企业文化的文章和书籍中,经常可以同时看到什么是企业文化之根,什么是企业文化之魂、之本、之核心,等等,让人如坠云里雾中;其他诸如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老板)文化、创新就是模仿、企业文化不能建设以及硬汉型、体制型的企业文化分类,等等,不一而足,让人叹为观止,观后感《企业文化观后感》.之所以出现企业文化方面的诸多问题,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千奇百怪的认识和倡导,要归功于那些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参们的真知灼见.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企业文化的人大多是没做过企业的,看了一些书,到几家企业调研过,堆砌一些杂乱无章的理论,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以及几乎无所不包的理念全部囊括,就成为企业文化专家了?摊开市面上有关企业文化的书籍,内容上千书一样:你的和我的一样,当前的与十年前的一样.对于这种现象,我将其概括为读后感式的企业文化和观后感式的企业文化,另外还有一种全凭自我感觉式的企业文化.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面目. 读后感式的企业文化 这一类企业文化论者,多为学者.他们喜欢看书,时间也充足,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丰富的联想能力,通过自己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了自己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理论.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概念特别多,而且紧跟时代潮流.国外出现什么新的理念,国内流行什么新的观点,他们一清二楚,说不定有些观念就是由他们发起和推动的.于是,你发现,同样一个人,去年提倡追求卓越,今年提倡基业长青,最近却强调执行了,你不知道他后面又要宣扬什么.但是如果问一下他们的观点之间的联系,问一下他们对企业文化体系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则没有答案了. 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价值观,或者就是企业的核心理念或行为规范,等等.其实,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和企业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是企业和企业人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观后感式的企业文化 这一类企业文化论者,多为一些见过世面的人,有的参观过世界知名的大企业,有的在国内著名的企业工作过.于是,在他们的眼中,企业文化就成了具体企业案例的罗列,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做法,企业文化的创新变成了企业文化的模仿.他们也有一些理念和概念,但这些多是生发于具体的企业案例的,都可以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公司的背影.GE的同一个声音、惠普之道、海尔的服务、长虹的民族精神,等等,成了他们眼中企业文化的图腾,也成了他们的独门武器. 遇见不识者,他们就将自己的经历拿出来一通炫耀,吓唬人;遇见识者,他们引用一家家公司的做法,显得自己博采众家、见多识广.如果你多问一两句,提出什么反问的意见,则又摆出一副竖子不足与谋的模样.但问问他们企业文化的层次、内核和传导等,则茫然不知,顾左右而言他. 这一类人,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口号形式多而主体精神少,浮在形象的层面不能沉下去,虽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却影响了大批的人.他们不知道,同样是追求创新,3M的企业文化与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什么差别;同样追求服务,惠普的企业文化和海尔的企业文化不同又在哪里. 全凭自我感觉式的企业文化 这一类企业文化论者还是有一些真才实学的.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事实与逻辑的结合,注重调查与借鉴的结合,于是,他们明显比上述两类企业文化论者显得功力高深.但这功力高深,此时却害了他们.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才掌握了真理,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国内某著名大学一知名教授说:企业文化别人不能咨询,只有他们长期与企业家接触,加上高超的文字艺术,才能帮助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正所谓死了张屠夫,便吃带毛猪.祝他(们)万寿无疆吧. 这三类企业文化论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都没有做过企业.这样一来,企业文化真正成为虚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就一直浮在半空中了.要问问如何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如何使企业文化建设落地,那就是不知道的啦.于是,企业文化果然看上去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 其实,企业文化不是舶来品,国内久已有之,如大庆精神、鞍钢宪法,等等.现在,企业的管理已经逐步发展到文化管理的阶段,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企业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
什么是管理,举三个实例说明
什么是管理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
管理的核心是人。
管理的真谛是聚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管理的功能,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
企业管理的内容:
【第1句】:计划管理 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
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
【第2句】:组织管理 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第3句】:物资管理 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
【第4句】:质量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
【第5句】:成本管理 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第6句】: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第7句】:劳动人事管理 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
【第8句】:营销管理。
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管理。
【第9句】:团队管理。
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部门,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
【第10句】:企业文化管理。
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
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
军队是管理的组织,军令如山倒;交通管制是管理的经典标志,红绿灯至高无上。
。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