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鞌之战解张读后感

秦晋肴之战的全部翻译

卷八成公  成公元年元年春季,晋景公派遣瑕嘉调解周天子和戎人的冲突,单襄公到晋国拜谢调解成功。

刘康公对戎人心存侥幸,打算乘此进攻他们。

叔服说:“背弃盟约而又欺骗大国,这一定失败。

背弃盟约就是不吉祥,欺骗大国就是不义,神明、百姓都不会帮助,将要如何去取胜利

”刘康公没有听从,于是就进攻茅戎。

三月十九日,在徐吾氏地方被打得大败。

  鲁国为了防备齐国入侵,定出“丘甲”的制度。

  鲁国听说齐国将要率同楚军前来进攻,夏季,和晋国在赤棘结盟。

  秋季,周定王的使者来鲁国报告战败。

  冬季,臧宣叔命令整顿军赋、修治城郭,完成防御设施,说:“齐国和楚国结成友好,我国最近和晋国订了盟约。

晋国和楚国争夺盟主,齐国的军队一定会来攻打我国。

虽然晋国进攻齐国,楚国必然去救它,这就是齐、楚两国一起与我为敌。

预计到祸难而有所防备,祸难就得以解除。

”  成公二年二年春季,齐顷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包围龙地。

齐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攻打城门,龙地的人把他逮住囚禁。

齐顷公说:“不要杀,我和你们盟誓,不进入你们的境内。

”龙地的人不听,把他杀了,暴尸城上。

齐顷公亲自击鼓,兵士爬上城墙。

三天,占领了龙地。

于是就向南入侵,到达巢丘。

  卫穆公派遣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率兵入侵齐国,和齐军相遇。

石稷想要回去,孙良夫说:“不行。

用军队攻打别人,遇上敌人就回去,将怎样对国君说呢

如果知道不能作戕,就应当不出兵。

现在既然和敌军相遇,不如打一仗。

”  夏季,有。

石稷说:“军队战败了,您如果不稍稍等待,顶住敌军,将会全军覆灭。

您丧失了军队,如何回报君命

”大家都不回答。

石稷又说:“您,是国家的卿。

损失了您,就是一种羞耻了。

您带着大家撤退,我就留在这里。

”同时通告军中,说援军的战车来了不少。

齐国的军队就停止前进,驻扎在鞠居。

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援救了孙良夫,孙良夫因此得免于难。

不久,卫国人把城邑赏给仲叔于奚。

仲叔于奚辞谢,而请求得到诸侯所用三面悬挂的乐器,并用繁缨装饰马匹来朝见,卫君允许了。

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可惜啊,还不如多给他城邑。

惟有器物和名号,不能假借给别人,这是国君掌握的。

名号用来赋予威信,威信用来保持器物,器物用来体现礼制,礼制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治理百姓,这是政权中的大节。

如果把名位、礼器假借给别人,这就是把政权给了别人。

失去政权,国家也就跟着失去,这是不能阻止的。

”  孙桓子回到新筑,不进国都,就到晋国请求出兵。

臧宣叔也到晋国请求出兵。

两人都投奔郤克。

晋景公答应派出七百辆战车。

郤克说:“这是城濮之战的战年数。

当时有先君的明察和先大夫的敏捷,所以得胜。

克和先大夫相比,还不足以做他们的仆人。

请发八百乘战车。

”晋景公答应了。

郤克率领中军,士燮辅佐上军,栾书率领下军,韩厥做司马,以救援鲁国和卫国,臧宣叔迎接晋军,同时向导开路。

季文子率领军队和他们会合。

到达卫国境内,韩厥要杀人,郤克驾车疾驰赶去,打算救下那个人。

等赶到,已经杀了。

郤克派人把尸体在军中示众,还告诉他的御者说:“我用这样的做法来分担指责。

”  晋、鲁、卫联军在莘地追上齐军。

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

齐顷公派人请战,说:“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国的士兵不强,也请在明天早晨相见决战。

”郤克回答说:“晋和鲁、卫是兄弟国家,他们前来告诉我们说:‘大国不分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发泄气愤。

’寡君不忍,派下臣们前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长久留在贵国。

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您的命令是不会不照办的。

”齐顷公说:“大夫允许,正是齐国的愿望;如果不允许,也要兵戎相见的。

”齐国的高固攻打晋军,拿起石头扔向晋军,抓住晋军战俘,然后坐上他的战车,把桑树根子系在车上,巡行到齐营说:“想要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

”  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鞌地摆开阵势。

邴夏为齐顷公驾车,逢丑父作为车右。

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作为车右。

齐顷公说:“我暂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马不披甲,驰向晋军。

郤克受了箭伤,血流到鞋子上,但是鼓声不断,说:“我受伤了

”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了箭杆仍驾车,左边的车轮都染成黑红色,哪里敢说受伤

您忍着点吧

”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遇到危险,我必定下车推车,您难道了解吗

不过您真是受伤了

”解张说:“军队的耳目,在于我的旗子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

这辆车子由一个人镇守,战事就可以完成。

为什么要为了一点痛苦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

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抱定必死的决心,受伤还没有到死的程度,你还是尽力而为吧

”于是就左手一把握着马缰,右手拿着鼓槌击鼓。

马奔跑不能停止,全军就跟着上去。

齐军大败,晋国追赶齐军,绕了华不注山三圈。

  韩厥梦见他父亲子舆对他说:“明天不要站在战车左右两侧。

”因此韩厥就在中间驾战车而追赶齐顷公。

邴夏说:“射那位驾车人,他是君子。

”齐顷公说:“认为他是君子而射他,这不合于礼。

”射车左,车左死在车下。

射车右,车右死在车中。

綦毋张丢失了战车,跟上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乘您的战车。

”上车,准备站在左边或右边,韩厥用肘推他,使他站在身后。

韩厥弯下身子,放稳车右的尸体。

逢丑父和齐顷公乘机互换位置。

将要到达华泉,骖马被树木绊住了。

头几天,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爬到他身边,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这样才被韩厥追上。

韩厥拿着马缰走向马前,跪下叩头,捧着酒杯加上玉璧献上,说:“寡君派臣下们替鲁、卫两国请求,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

’下臣不幸,正好在军队服役,不能逃避服役。

而且也害怕奔走逃避成为两国国君的耻辱。

下臣身为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当这个官职。

”逢丑父要齐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

郑周父驾御副车,宛茷作为车右,带着齐顷公逃走而免于被俘。

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要杀死逢丑父。

逢丑父喊叫说:“从今以后再没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了,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

”郤克说:“一个人不怕用死来使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

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国君的人。

”于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齐顷公免于被俘以后,寻找逢丑父,在晋军中三进三出。

每次出来的时候,齐军都簇拥着护卫他。

进入狄人军队中,狄人的士兵都抽出戈和盾以保护齐顷公。

进入卫国的军队中,卫军也对他们不加伤害。

于是,齐顷公就从徐关进入齐国临淄。

齐顷公看到守军,说:“你们努力吧

齐军战败了

”齐顷公的车前进时使一个女子让路,这个女子说:“国君免于祸难了吗

”说:“免了。

”她说:“锐司徒免于祸难了吗

”说:“免了。

”她说:“如果国君和我父亲免于祸难了,还要怎么样

”就跑开了。

齐顷公认为她知礼,不久查询,才知道是辟司徒的妻子,就赐给她石窌地方作为封邑。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进攻马陉。

齐顷公派遣宾媚人把纪甗、玉磬和土地送给战胜诸国,说:“如果他们不同意讲和,就随他们怎么办吧。

”宾媚人送去财礼,晋国人不同意,说:“一定要让萧同叔子作为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陇全部东向。

”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是寡君的母亲,如果从对等地位来说,那也就是晋军的母亲。

您在诸侯中发布重大的命令,反而说一定要把人家的母亲作为人质以取信,您又将要怎样对待周天子的命令呢

而且这样做,就是用不孝来命令诸侯。

《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竭尽,永远可以感染你的同类。

”如果用不孝号令诸侯,这恐怕不是道德的准则吧

先王对天下的土地,定疆界、分地理,因地制宜,以获取应得的利益。

所以《诗》说:“我划定疆界、分别地理,南向东向开辟田亩。

”现在您让诸侯定疆界、分地理■反而只说什么“田垄全部东向”,不顾地势是否适宜,只管■自己兵车进出的有利,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

违反先王的遗命就是不合道义,怎么能做盟主

晋国确实是有缺点的。

四王能统一天下,主要是能树立德行而满足诸侯的共同愿望;五伯能领导诸侯,主要是能自己勤劳而安抚诸侯,使大家服从天子的命令。

现在您要求会合诸侯,来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

《诗》说:“政事的推行宽大和缓,各种福禄都将积聚。

”您确实不能宽大,丢弃了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

如果您不肯答应,寡君命令我使臣,就有话可说了:“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邑用很少的财富,来犒劳您的左右随员。

害怕贵国国君的愤怒,我军战败。

您惠临而肯赐齐国的福,不灭亡我们的国家,让齐、晋两国继续过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和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

您如果又不肯允许,我们就请求收集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下再决最后一战。

敝邑有幸而战胜,也会依从贵国的;何况不幸而败,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

”  鲁、卫两国劝谏郤克说:“齐国怨恨我们了。

齐国死去和溃散的,都是齐侯亲近的人。

您如果不肯答应,必然更加仇恨我们。

即使是您,还有什么可追求的

如果您得到齐国的国室,我们也得到失地,而缓和了祸难,这荣耀也就很多了。

齐国和晋国都是由上天授与的,难道一定只有晋国永久胜利吗

”晋国人答应了鲁、卫的意见,回答说:“下臣们率领兵车,来为鲁、卫两国请求。

如果有话可以向寡君复命,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

岂敢不遵命

”  禽郑从军中去迎接鲁成公。

  秋季,七月,晋军和齐国宾媚人在爰娄结盟,让齐国归还我国汶阳的土田。

成公在上鄍会见晋军,把先路和三命的车赐给三位高级将领,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都接受了一命的车服。

  八月,宋文公去世。

开始厚葬:用蚌蛤和木炭,增加陪葬的车马,开始用活人殉葬,用很多器物陪葬。

椁有四面呈坡形,棺有翰、桧等装饰。

  君子认为:“华元、乐举,在这里有失为臣之道。

臣子,是为国君去掉烦乱解除迷惑的,因此要冒死去谏诤。

现在这两个人,国君活着的时候就由他去放纵作恶,死了以后又增加他的奢侈,这是把国君推入邪恶里去,这算是什么臣子

”  九月,卫穆公去世,晋国的三位将领从战地率兵返国途中顺便去吊唁,在大门之外哭吊。

卫国人迎接他们,女人在门内哭。

送他们的时候也是这样。

以后别国官员来吊唁就是以此为常,直到下葬。

  楚国在攻打陈国夏氏的时候,楚庄王想收纳夏姬。

申公巫臣说:“不行。

君王召集诸侯,是为了讨伐有罪;现在收纳夏姬,就是贪恋她的美色了。

贪恋美色叫做淫,淫就会受到重大处罚。

《周书》说:‘宣扬道德,谨慎惩罚’,文王因此而创立周朝。

宣扬道德,就是致力于提倡它,谨慎惩罚,就是致力于不用它。

如果出动诸侯的军队反而得到重大处罚,就是不谨慎了。

君王还是考虑一下吧

”楚庄王就不要夏姬了。

子反想要娶夏姬,巫臣说:“这是个不吉利的人。

她使子蛮早死,杀了御叔,弑了灵侯,诛了夏南,使孔宁、仪行父逃亡在外,陈国因此被灭亡,为什么不吉利到这个样子

人生在世实在很不容易,如果娶了夏姬,恐怕不得好死吧

天下多的是漂亮的女人,为什么一定要她

”子反也就不要她了。

楚庄王把夏姬给了连尹襄老。

襄老在邲地战役中死去,没有找到尸首。

他的儿子黑要和夏姬私通。

巫臣派人向夏姬示意,说:“回娘家去,我娶你。

”又派人从郑国召唤她说:“襄老尸首可以得到,一定要亲自来接。

”夏姬把这话报告楚庄王。

楚庄王就问巫臣。

巫臣回答说:“恐怕是靠得住的。

知■的父亲,是成公的宠臣,又是中行伯的小兄弟,新近做了中军佐,和郑国的皇戌交情很好,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他一定是想通过郑国而归还王子和襄老尸首而来要求交换知■。

郑国人对邲地战役感到害怕,同时要讨好于晋国,他们一定会答应。

”楚庄王就打发夏姬回去。

将要动身的时候,夏姬对送行的人说:“不能得到尸首,我就不回来了。

”巫臣在郑国聘她为妻,郑襄公允许了。

等到楚共王即位,将要发动阳桥战役,派巫臣到齐国聘问,同时把出兵的日期告诉齐国。

巫臣把一切家财全部带走。

申叔跪跟着他的父亲将要到郢都去,碰上巫臣,说:“怪哉

这个人有肩负军事重任的戒惧之心,却又有‘桑中’幽会的喜悦之色,可能是将要带着别人的妻子私奔吧

”到了郑国,巫臣派副使带回财礼,就带着夏姬走了。

准备逃亡到齐国,齐国又被战败,巫臣说:“我不住在不打胜仗的国家。

”就逃亡到晋国,并且由于郤至的关系在晋国做臣下。

晋国人让他做邢地的大夫。

子反请求把巨款送给晋国,而要求晋国对巫臣永不录用,楚共王说:“别那样做

他为自己打算是错误的,他为我的先君打算则是忠诚的。

忠诚,国家靠着它来巩固,所能保护的东西就多了。

而且他如果能有利于晋国,虽然送去重礼,晋国会同意永不录用吗

如果对晋国没有好处,晋国将会不要他,何必求其永不录用呢

”  晋国军队回国,范文子最后回来。

他的父亲范武子说“你不也知道我在盼望你吗

”范文子回答说:“出兵有功劳,国内的人们高兴地迎接他们。

先回来,一定受到人们的注意,这是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所以我不敢。

”武子说:“你这样谦让,我认为可以免于祸害了。

”  郤伯人见,晋景公说:“这是您的功劳啊

”郤伯回答说:“这是君王的教导,诸位将帅的功劳,下臣有什么功劳呢

”范文子入见,晋景公像对郤伯一样慰劳他。

范文子回答说:“这是范庚的命令,郤克的节制,小臣士燮有什么功劳呢

”栾伯进见,晋景公也如同慰劳郤伯他们一样慰劳他。

栾伯回答说:“这是士燮的指示,士兵服从命令,小臣栾书有什么功劳呢

”鲁宣公曾派遣使者到楚国要求建立友好关系,由于楚庄王死了,不久鲁宣公也死去,没有能够建立友好关系。

鲁成公即位,在晋国接受盟约,会合晋国进攻齐国。

卫国人不派使者去楚国聘问,也在晋国接受盟约,跟从着进攻齐国。

因此楚国的令尹子重发动阳桥战役来救齐国。

将要发兵,子重说:“国君年幼,臣下们又比不上先大夫,军队人数众多然后才可以取胜。

《诗》说:‘众多的人士,文王借以安宁。

’文王尚且使用大众,何况是我们这些人呢

而且先君庄王把国君嘱托给我们说:‘如果没有德行到达边远的地方,还不如加恩体恤百姓而很好地使用他们。

’”于是楚国就大事清查户口,免除税收的拖欠,施舍鳏夫,救济困乏,赦免罪人。

动员全部军队,楚王的警卫军也全部出动。

彭名驾御战车,蔡景公作为车左,许灵公作为车右。

两位国君还没有成年,都勉强行了冠礼。

  冬季,楚军入侵卫国,就乘机在蜀地进攻我国。

派臧孙去到楚军中求和。

臧孙辞谢说:“楚军远离本国为时很久,本来就要退兵了。

没有功劳而接受荣誉,下臣不敢。

”楚军进攻到达阳桥,孟孙请求前去送给楚军木工、缝工、织工各一百人,公衡作为人质,请求结盟。

楚国人答应讲和。

  十一月,鲁成公和楚国公子婴齐、蔡景侯、许灵公、秦国右大夫说、宋国华元、陈国公孙宁、卫国孙良夫、郑国公子去疾和齐国大夫在蜀地结盟。

《春秋》没有记载卿的名字,这是由于结盟缺乏诚意。

在这种情况下又因为鲁国畏惧晋国而偷偷和楚国结盟,所以说“结盟缺乏诚意”。

《春秋》没有记载蔡景侯、许灵公,这是由于他们乘坐了楚国的战车,叫做失去了身份。

君子说:“身份是不可以不慎重的啊

蔡、许两国国君,一旦失去身份,就不能列在诸侯之中,何况在他们之下的人呢

《诗》说:‘在高位的人不懈怠,百姓就能得到休息。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  楚军到达宋国,公衡逃了回来。

臧孙说:“衡父不能忍耐几年的不安宁,抛弃鲁国,国家将怎么办

谁来受祸

他的后代一定会有受到祸患的

国家被抛弃了”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晋军避开楚军,由于害怕他们人数过多。

君子说:“大众是不可以不用的。

大夫当政,尚且可以利用大众来战胜敌人,何况是贤明的国君而且又能善于使用大众呢

《大誓》所说商朝亿万人离心离德,周朝十个人同心同德,都是说的大众啊。

”  晋景公派遣巩朔到成周进献战胜齐国的战利品,周定王不接见,派遣单襄公辞谢,说:“蛮夷戎狄,不遵奉天子的命令,迷恋酒色,败坏了天子的制度,天子命令讨伐他,就有了进献战利品的礼仪。

天子亲自接受而加以慰劳,用这来惩罚不敬,勉励有功。

如果是兄弟甥舅的国家侵犯败坏天子的法度,天子命令讨伐他,只向天子报告一下情况罢了,不用进献俘虏,用这来尊敬亲近、禁止邪恶。

现在叔父能够顺利成功,在齐国建立了功勋,而不派遣曾受天子任命的卿来安抚王室,所派遣来安抚我的使者,仅仅是巩伯,他在王室中没有担任职务,又违反了先王的礼制。

我虽然喜爱巩伯,岂敢废弃旧的典章制度以羞辱叔父

齐国和周室是甥舅之国,而且是姜太公的后代,叔父攻打齐国,难道是齐国放纵了私欲以激怒了叔父

或是齐国已经不可谏诤和教诲了呢

”巩朔不能回答。

周定王把接待的事情交给三公,让他们用侯、伯战胜敌人派大夫告捷的礼节接待巩朔,比接待卿的礼节低一等。

周定王和巩伯饮宴,私下送给他财礼,让相礼者告诉他说:“这是不合于礼制的,不要记载在史册上。

”  成公三年三年春季,诸侯联军进攻郑国,联军驻扎在伯牛,这是讨伐邲地战役郑国对晋国有二心,于是就从东边入侵郑国。

郑国的公子偃领兵抵御,命令东部边境地方部队在鄤地设下埋伏,把敌军在丘舆击败。

皇戌到楚国进献战利品。

  夏季,鲁成公到晋国,拜谢晋国让齐国退还汶阳的土田。

  许国依仗楚国而不事奉郑国,郑国的子良进攻许国。

  晋国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换回知■。

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送别知■,说:“您恐怕怨恨我吧

”知■回答说:“两国交战,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所当职务,所以做了俘虏。

君王的左右的人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杀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

”楚共王说:“那么感激我吗

”知■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安宁,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求得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

”楚共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

”知■回答说:“下臣既不怨恨,君王也不值得感恩,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共王说:“尽管这样,也一定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回答说:“承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得幸运。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君请求,而把下臣杀戮在自己的宗庙中,也死得幸运。

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戮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大事,率领一部分军队以保卫边疆,虽然碰到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违背礼义回避,要竭尽全力以至于死,没有二心,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所报答于君王的。

”楚共王说:“晋国是不可以和它相争的。

”于是就对知■重加礼遇而放他回晋国去。

  秋季,叔孙侨如包围棘地,占取了汶阳的土田。

由于棘地人不服从,所以包围了棘。

  晋国的郤克、卫国的孙良夫进攻廧咎如,讨伐赤狄的残余。

廧咎如溃败,这是由于他们的上级失去了民心。

  。

晋楚城濮之战故事梗概

城濮之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据记载此战为先轸所谋划。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

楚军大败。

简介编辑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交战。

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

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

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

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城濮之战唬敌人。

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

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

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

正月占卫五鹿(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

三月攻占曹都陶丘(山东定陶西北)。

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

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

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

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

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河南荥阳西北),并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

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

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

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

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恐不允子玉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

于是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子玉果怒而求战,率军进逼陶丘。

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

遂退避三舍(在古代一舍为30里,三舍为90里),至城濮与秦、齐军城濮之战会合。

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

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

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并让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

子玉及时收住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

楚军退至连谷(河南西华境)时,子玉自杀。

此战,晋文公及先轸等,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是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的转折点;决战中,晋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利诱敌,在战术上也有所发展。

2过程编辑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成就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关于城濮战前的形势,我们在第一章中已作了交代。

泓之战后,中原列国郑、许、陈、蔡、鲁、卫、曹、宋等都已拜倒在楚国的军威之下,楚成王又攻占齐国谷地(山东省东阿县),拥立公子雍,造成对齐国的威胁。

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

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

晋、楚之战势在难免。

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战的直接原因是晋援宋拒楚。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 年),宋成公因为其父襄公当年善待过晋文公,与文公有旧交,遂叛楚即晋。

冬,楚成王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伐宋,包围缗(mín,音民)邑(在山东省金乡县东北)。

次年冬,楚率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告急。

晋中军元帅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晋文公采纳先轸建议,准备起兵救宋。

他在被庐检阅军队,扩编三军,任命了将佐,从而拉开了城濮之战的序幕。

晋国君臣十分重视这次军事行动,确定了政治、外交与军事总体战的方针。

在军事上,决定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讨伐曹、卫。

因为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这一着制敌方案,既可引诱楚师北上,又可坐收以逸待劳之功。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 年)春,晋国出动三军、战车七百乘伐曹,借道于卫,卫人不允许。

晋军遂绕道南下,在南河(河南省淇县南)渡过黄河。

正月初九,攻取卫国的五鹿。

并挥师东进,攻占敛盂(在河南濮阳东南),遣使至齐国通好。

二月,晋文公与齐孝公结盟,成功地把齐国拉到了自己一边。

卫侯见晋大军压境,晋、齐又结为盟好,请求参加结盟,晋文公不答应。

卫侯又想亲近楚国,国人不同意,就驱逐了卫侯。

晋军不战而得卫国。

战前,鲁国追随楚国。

在晋军攻卫时,鲁曾派公子买帮助戍守卫国。

现见晋军势大,卫侯逃亡,而楚国救卫没有成功,鲁国便召回公子买而杀了他。

一面向晋国报告说他擅自兴兵,另一面又向楚国报告说他没有完成防守任务,玩弄两面手法,坐待投靠胜利者。

三月,晋军南下攻曹。

十二日,攻入曹都(山东定陶)。

晋军攻击曹、卫,本欲引诱楚军北上。

但楚军并不上钩,而猛攻宋国,宋再次向晋军告急。

晋军若南下救宋,诱楚北上之战略意图则无法贯彻。

若不南下救宋,必失掉宋国,陷于战略被动地位。

面对这种形势,晋大夫先轸又建议:让宋国使者去贿赂齐、秦二国,使齐、秦劝楚退兵。

晋则捉住曹共公,分曹、卫的田地给宋人,以激怒楚国人,逼其不听齐、秦的劝解。

齐、秦劝楚不成,必然坚定了站在晋国一边的立场,决定出兵对楚作战。

这是晋走出的第二着高棋。

楚成王见晋军破曹降卫,与齐、秦结成了联盟,中原形势已变,就退回申邑(在河南南阳市),命令大夫申叔撤出攻占齐国的谷邑,命令令尹子玉撤回围宋的军队,并告诫子玉说:无从晋师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又说:《军志》曰:"允当则归"。

又曰:"知难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敌"。

但楚令尹子玉一向骄傲,不听楚成王劝告,指派伯棼赴申邑向楚成王请求出战,楚成王一怒之下率王师回国,只给子玉留下了西广、东宫、若敖之六卒的军队。

这里的若敖之六卒有些许争议,一说一卒一百人,一说一卒为兵车三十乘。

但若为后者,若敖一族便有一百八十乘兵力,晋国全国主力也只有七百乘,与楚王“少与之师”不符。

子玉他派宛春赴晋军说: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子玉虽然狂傲,但身为楚国令尹,也并非无谋之辈,他的这个计划就是一石三鸟之策。

如果晋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感戴楚国。

如果晋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将会怨恨晋国。

晋大夫子犯即上了子玉的圈套,说:子玉无礼哉

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主张拒绝子玉的建议。

但晋中军帅先轸则识破了子玉的机关,说: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

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我则无礼,何以战乎

于是,晋国私下答应恢复曹、卫,让他们断绝与楚国的关系,而扣留楚使宛春以激怒子玉。

这是晋国走出的第三着高棋。

一向狂傲自大的子玉不能忍受这种刺激,冒然率军北上攻击晋军,终于被晋军牵上了鼻子。

当初,晋文公以公子身份颠沛流离时,曾路过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酒席宴上,成王问文公: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文公回答道: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三十里一舍)。

这次,文公果然实践诺言,面对楚军的进攻,命令自曹国后撤三舍,与宋、齐、秦三国军队一同驻扎在城濮(山东省范县南)。

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

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再次上钩。

楚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请战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焉,晋栾枝答词却相当谦恭:寡君闻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

既不获命,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

城濮交战时双方的阵容是:晋三军,即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

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

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统率中军。

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

子上(斗勃)统率右军。

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

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

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

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

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

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

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

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

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

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

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一战使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

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

在城濮之战中,宋、齐、秦的军队虽然到了城濮,但未参加实际战斗。

晋国以战车七百乘、五万多兵力击败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十余万众,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此处并无证据证明楚军真实兵力比晋国多。

十余万仅是后人猜测,切尚有争议)晋国的胜利在于,认识到楚是强敌,君臣团结一心,在政治、外交、军事上,周密策划,牢牢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所以终于击败了楚国。

楚国则不然。

楚自战胜宋襄公以来,中原诸侯无一能敌,官兵上下已养成一片虚骄之气。

子玉虽为一代枭将,不但不能革除积弊,反而更加骄狂。

面对这样的大战,竟意气用事,掉以轻心,结果被人牵了鼻子,导致战争失败。

楚成王得到楚军败报,派人指责子玉说: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

子玉羞愤自杀。

四月二十七日,晋军进入郑国衡雍(河南原阳县西,当时在黄河南岸),并在践土(距衡雍较近,当时亦在黄河南岸,在河南花园口黄河北岸)修筑王的行宫,向襄王献俘。

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

晋文公要求诸侯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无克祚国。

晋文公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

3结果编辑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

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

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

其实质便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攻为目的的攻势防御,它常常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历史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

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

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

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

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

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

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

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

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

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

但是,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无必胜把握。

正当晋文公为此踌躇犹豫之际,狐偃进而向晋文公提出建议:先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解救宋国,这样就坚定了晋文公出兵的决心。

战略方针确定后,晋国君臣随即进行了战前准备,将原来的两个军扩编为上中下三个军,并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各军的将领。

准备就绪后,晋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很快占领了整个卫地。

接着,晋军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79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