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实录读后感3000
九江市修水县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第1句】:黄龙山 省级森林公园。
位于幕阜山脉中部、修水县西部,为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屏障。
距三省省会城市均不足300公里。
在建的阿深高速公路从山之西侧穿过。
属山岳型自然及人文风景区。
2005年景区被重新规划开发建设。
黄龙山,自然风景秀丽,系幕阜山脉的主峰,以山雄、景奇、木丰、水美的自然景观而著称,被誉为“江西的香格里拉”,同时其历史底蕴厚重,影响深远。
黄龙山是几百万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的产物,属褶皱断块山。
黄龙山自古未遭人为破坏,至今一派原生态、纯自然的原始风光,自然景观大小难以胜数,黄庭坚、苏东坡等历代达人贤士题诗赋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章石刻,又为其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厚重的历史内涵。
景区内曾被历朝三次封赐的祖庭黄龙寺至今犹存,香火兴旺。
南宋慧南(详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大师开创黄龙一宗,使黄龙寺成为宋代江西四大丛林之一,中国禅宗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源地,举世闻名。
从隋朝开始一直成为宗教与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深受黄龙宗影响的日本佛教界,经常专门派人前来拜谒黄龙祖庭。
黄龙山蕴藏丰富的常年不低于70??C的温泉,具有很好的药用功效。
为方便游客,景区建有多处风格别样的休闲避暑山庄和温泉洗浴场所,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之选。
每年3月举办的黄龙山登山节和黄龙寺特定的佛事节庆活动都会吸引大量游客。
景区内主要景观有:龙王峰、龙湫池、试剑石、鸣水瀑布、黄龙寺摩崖石刻、刘磐墓、犀牛望月、石田三亩、泰清温泉、玉皇殿、石龟问松、八卦石等40多处。
龙王峰:位于黄龙山顶部,海拔1511米,驻足峰巅,环览群山,脚下云飞雾走,天高气爽之日,放眼西眺可观洞庭碧波,极目东望能见鄱阳湖光,令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
黄龙寺摩崖石刻:黄龙寺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咏颂,亦有珍稀手迹传世而存。
江西诗派诗祖黄庭坚亲笔手书有“灵源”、“黄龙山”、“法窟”等。
众多的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湫池:位于龙王峰西北约300米处,为一口2尺见方的水井。
亦即石马龙王井。
井水清甜,终年不涸,《义宁州志》载“山顶有龙湫,中有黄鱼二尾,能致风雨”。
黄龙山因此而得名。
【第2句】:千年古镇——渣津 渣津镇,地处修水县西部腹地,是湘 、鄂 、赣三省边陲重镇 。
距长沙 、武汉 、南昌均约220公里 。
古镇群山环抱,依水而建,环境优美,古风犹存 。
是一座集名胜古迹 、纪念圣地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千年古镇 。
商周时期开始建城,古称艾侯国,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渣津镇,是古艾文化策源地 、佛教文化发祥地 、中共苏区根据地,同时也是全国生态小城镇建设的样板镇 。
渣津镇龙岗坪的商周遗址,创造了上下二千年的古“艾”文化 。
始建隋朝开皇末年的兜率寺,是宋时黄龙宗派重要弘法道场,香客络绎不绝 。
2002年,由高僧法照禅师住持规划重建后的兜率寺,规模浩大,气势宏伟,是周边地区举行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
革命时期,彭德怀 、腾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渣津镇亲自指挥战斗,现存革命旧址多处 。
渣津烈士陵园,安葬烈士有1006名,墓碑上刻有徐先华等烈士芳名,墓前建有烈士亭,竖有烈士塑像,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境内的龙峰山巍峨雄姿,是其天然屏障;美丽的修河穿境而过;古樟 、古杉 、石松 、奇棕等珍贵树种随处可见 ,自然环境保护良好 ,使得其成为全国生态城镇建设的典范 。
主要景观有:古艾遗址 、龙安寨自然风景 、千年古寺—兜率寺 、烈士陵园 、石人洞 、石人峰 、龙岗坪 、石门秀水 、万寿宫等 。
兜率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
寺内有乾隆皇帝歇憩适的大雄宝殿,有一字厢房 、着衣亭 、三眼桥 、百箩丘 、试心梯 、试剑石 、万功池 、鼎复山庄等景观和建筑 。
烈士陵园:占地30多亩,园内树木参天,白鹭结巢,有墓碑 、烈士亭楼 、烈士塑像 、牌坊,89级石阶等 。
石人峰:二尊石人,一高一矮,一站一坐,一前一后,相互照应,传说是和尚和道士的化身 。
志云:“洞口有石如人,岁旱铸雨者,以泥涂其首辄雨 。
”
【第3句】:修河旅游风景区 省级风景旅游区。
位于修水县境内双井村到杨梅渡村总长约36公里的修河及沿岸地区。
“大广”高速可直达景区。
距南昌、九江、长沙、武汉均在230公里以内。
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风景区。
景区1995年7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5年又再做规划,进行深入开发建设。
风景区整体规划面积约70平方公里,主要以36公里修河观光长廊为线,以沿途山谷故里景区、湿地野趣景区、修水人家景区、野外拓展景区、抱子望归景区、石林溶洞景区、杨梅渡古樟群景区为点而组成,被称为“一线串七珠”。
景区内有清可见底、沿岸植被保持自然原生态风貌的修河。
有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故居、墓葬、摩崖石刻群。
有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团部旧址)。
有钟灵毓秀、神秘奇特的石林溶洞和千亩桃林、梨林掩映辉映等景观。
区内景点有100多处,著名的有双井访茶、石矶钓月、草径闲鹭、十里秀水、旌阳野渡、云岩晓钟、鱼舟唱晚、抱子望归等,被称为“修江八景”。
【第1句】:山谷故里景区:该区为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故里,仅宋代一朝出48位进士。
有黄庭坚故居、墓葬、黄氏宗祠、高峰书院、明月湾、黄庭坚手书摩崖石刻等景观。
【第2句】:修水人家景区:该区依山傍水,修竹林立,桃梨纷飞,农舍散居,一派农家田园风光。
有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创办的濂溪书院,国学大师陈寅恪纪念馆等景观可供游览。
【第3句】:东岭石林溶洞景区:该区石林高低错落,有如石之森林,再有千亩桃、梨辉映其间,春来桃花梨花竞相开放,一幅世外桃源景象。
岭侧有天然溶洞数个,洞内景观千姿百态,有如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第4句】:黄庭坚纪念馆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
风格奇硬拗涩。
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
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
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该纪念馆位于县城南山崖,前身为江西省修水县历史文物陈列室,1984年筹建纪念馆,1985年11月开馆。
南山崖相传为黄庭坚的栖游读书处。
现在还存留着他的“佛”、“钓矶”等摩崖石刻及手植薜荔崖等遗迹,还有他的法书碑刻 100多通。
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馆藏文物427件,标本1万多件。
其中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王纯中墓志铭》及《宋故徐纯中墓志铭》均为宋墓出土,所作行楷在传世黄庭坚书法作品中少见。
【第5句】: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座落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136号,属秋收起义专题性纪念馆,始建于1977年。
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展线160米, 现有馆藏文物33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58件。
管辖全县60余处革命旧址,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馆标由秋收起义时师部参谋、工农革命军军旗设计者之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长工题写。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中国革命,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会议确定由毛译东同志在湘赣边组织和发动秋收起义。
修水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地,是我党公开打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的地方。
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纪念秋收起义50周年之际,1977年9月,该县兴建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维修了一师师部和一团团部旧址并对外开放。
建馆以来,纪念馆接待观众百万人(次),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秋收起义精神的重要阵地。
纪念馆先后被九江市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4年10月份,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被评选为百姓心中的“江西十大红色景点”之一; 2005年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地系列景点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13个部门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第6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座落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60号,东临县城凤凰山路,北靠县政府招待所,西接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南抵林氏祠堂。
旧址座北朝南,一进二重,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水归内,麻石门框,整个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上堂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的地方,上堂前左右各一间房,为师长、副师长办公居住,下堂前左、右各二间房为师部八大处办公室,天井为青石铺砌,两侧厢房为警卫战士陈士榘、韩伟(解放后分别被授予上将、中将军衔)值班室,旧址正门前为练兵场。
该旧址原系修水县商会,1927年8月,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因起义部队南下,追赶不及辗转来到修水。
8月12日攻克修水县城,在县城驻扎了近一个月,期间,警卫团汇同平江工农义勇队及通城、崇阳、修水农民自卫军、安源煤矿工人武装和驻铜鼓的浏阳义勇队等组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四个团和师直特务连。
师部领导人及师直机关的参谋、副官、军需、军械、医务、兽医、被服、经理八大处均在此办公。
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由师部参谋处长陈明义(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同志在此设计、制作。
9月9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及其所属一、四团和师直特务连率先在修水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鲜艳红旗,由此,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部队在修水驻扎期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如时任副师长余贲民使用过现保存完好的铜质望远镜,1994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部队离开修水后,该旧址恢复为县商会,解放后,为县中心幼儿园,1986年2月划归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管理,1987年,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旧址进行了局部修整,复原陈列并对外开放至今,为更好地保护师部旧址,对旧址的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拆除了 绝对控制地带内的高层建筑,划定了建设控制地带。
现师部旧址保存完好,共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
师部旧址连同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成为了辐射湘鄂赣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该旧址1987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