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安意如作品读后感

急求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读后感。

800字。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

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

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

只怕早已换了人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清新婉约,可以直抒胸臆,给人很深的人生感悟。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每一个人当最初和你相遇,那种美好的感觉一直就象春天初放的花,那种温馨、那种自然、那种真诚、那种回忆,因此就一直弥漫在了你的生命中。

为什么在人的交往中会有误会、费解、猜测和非议呢

只有淡淡的如水的情怀不就足够了吗

就象从未谋面的网友,每次在网上遇到时候互相打个招呼,心中存有彼此的牵挂,不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吗

我想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再读席幕容的《初相遇》,她说: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

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像你我才初初相遇。

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有着一种初遇情结,真的就象一杯清水一样清纯透明。

而诗人给它以诗意的注释,让人感觉到初相遇的美丽、温馨和浪漫。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初见后的分手,有如曾经挥手的云彩,也似轻轻告别的康桥…… 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

曾经,初相遇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人生若只如初见,岂不是人生最好的写照吗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有人说的对,得到了往往就不会去珍惜。

得不到才是一种境界。

或者只如初见,那种淡淡的情怀倒是让人释怀、让人坦然、让人心安。

一句心灵的问候,足以让你一生难忘,我想人生这个东西,淡然一点往往会是清风明月,太过执着,则就是迷惘了,因此我情愿对于友情、恩怨、功过、得失、钱财……都看的再淡一点,情愿那初见的情节永远留在自己的梦里。

林清玄的《法圆师妹》,他说:“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

” “有的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或者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重逢,人生就是这样”。

人生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吗

我不得而知。

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

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

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

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

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故地重游,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呢?!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你依然那么美丽如初。

今夜春风微送,把我的心扉吹动,多少尘封的往事都清晰地留在我心中,流淌在我的梦里。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

不是吗

我记得了这样一句话: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无情未必就是决绝,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微笑……

安意如 陌上花开 读后感

百度空间里一篇评论安意如的博文,虽然不是完全评价《陌上花开》,但希望对写读后感有些帮助:《世有解语花,凭谁解花语》 说起安意如,是我曾一度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虽然现在对她的热情因为种种原因已消弭了许多,但我相信,只有处于这样的心态下,才能更客观理性地评价一个人,或是她笔下的文字。

安姑娘曾在2006年便因出版诗词赏析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名声鹊起,一时间傲视群雄,芳名人尽皆知。

给当时品读国学经典正热的社会吹上一股清新宜人的风。

而正当安姑娘的作品畅销之际,网上爆出安姑娘某些作品严重抄袭的丑闻,而安姑娘面对那次危机公关的表现,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因此,大众对安才女的评价从一致好评转为毁誉参半。

作为一个几乎读过安姑娘所有作品的人,我倒不禁想说说安姑娘——这个恬静的徽州女子。

一、金玉其质,冰雪为心 若说安姑娘在06年出版的《漫漫古典情》诗词赏析系列只能算是她初出茅庐之作,那去年新上市的《古典美学三境界》系列,应该算是她一套更为成熟的作品。

其中包括《陌上花开》、《美人何处》、《世有桃花》三本书,每本书分别寓意着古典美学中的“诗之美”、“人之美”、“意境之美”。

从《陌上花开》到《世有桃花》,安姑娘所倾心向往、着意书写的对象,从细致体悟传统诗词的情感天地,折向对古今女子之美的体察观照,最终结穴于疏解古典美学意象的意趣,构成了她的美丽的古典世界。

这三本书我虽然不算完整得通读过,但这般层层递进的巧妙构思,也能从中看出安姑娘驾驭古典文学的笔功与魄力。

安姑娘是徽州女子,或许是江南的楚风夷韵赋予了她领悟古诗文的天资与灵气,而她的文字与她本身一样,怀着几丝毓秀江南所特有的性灵温婉,如沾衣未湿的杏花红雨,如吹面不寒的杨柳清风,这对于生活在喧嚣现实中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次美的陶冶与知识的补充,也包括自己。

我在读书时有一个习惯,在阅读时用纸笔记下自己所中意的妙词佳句。

在读这三本书时,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竟需要不停地在本子上抄录,因为几乎每隔几行就有一处妙笔。

安姑娘不仅对古诗文有着充分的领悟力,对文字的拿捏也十分精准,总能将一种感受以最精妙的言词描述而出,让人迅速找到共鸣的同时,不得不钦羡其语言艺术的独到。

例如她解古老传说的意境之美,言道“故事是真实世界的反光,人们希冀看到其中更美更纯粹的精神幻象——海市蜃楼的不真实并不妨碍它的美为世人传颂”,以海市蜃楼比喻传说的虚无灵透之美,着实令人为之击节。

若是用清代小说《镜花缘》中一句“金玉其质,冰雪为心”来形容安意如探寻古典文学美的灵性,当不为过。

读其书如见其人,我仿佛透过一本书,望见了一位知己。

二、花开花落难长久 毋庸置疑,安姑娘对诗文的领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均很强,文辞华美婉约,这也是我最初沦陷在她的文字中的原因。

但当自己的热情褪去后再重翻她的书,我不由发现,安姑娘对文学的领悟是局限的,而她那令人艳羡的美文佳句,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她作为女子的灵慧,而并非是对历史和生命的感悟(她身为80后作家因人生阅历的因素,也的确不具备这项资本),这既是她赏析古典诗文的一大优势,也是一大劣势——她的文字太水性、太柔软,犹如闺阁之言,从而缺乏张力和可塑性。

好的文字一定是有力量的,它可刚可柔,可以如猛虎,亦可以如蔷薇,但我更中意于刚柔并济的力量。

《老子》有言,“一阴一阳谓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即是平衡。

若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古诗词亦有这般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的韵味。

像韩寒那般犀利的文笔,想不招惹是非都难,而安姑娘自成名以来,一贯以其温柔多情、清丽玲珑的文字为人所爱。

这二人的确都成了名,但二人的写作风格里,都缺少一种“和”的气质。

再以此通观安姑娘整套《古典美学三境界》,大多篇章都可用八个字来评价——“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安姑娘的文字美则美矣,但与时代、社会相对隔膜,犹如浸淫于江南烟雨里的迷梦。

安姑娘费了大量的辞藻去诗化爱情的凄美,花了太多的笔墨去描绘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

如此这般风花雪月,吟咏不绝,令无数小女子为之痴倒,可吟来吟去,纵使是豆蔻词工,也无非是闺房眼界,仅此而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不缺的就是思妇怨女,中国女子可以没有一个耀目的地位,但不能没有开阔的世面与胆识。

若在少年时就只知道吟花咏月、耽于风情,这般小女子眼界,又哪里谈未来驾驭人生的魄力

既然言已至此,我又不由地想评论几句以我的年龄不适合评论的话:纵观中国当今文艺市场与网络文学,如安姑娘这般吟诵风花雪月的作品太多,可真正能震撼人心、具有思想力量的作品太少。

那些正在或曾经受人热捧的作品,虽主题各不尽同,但其内容大多是爱情的凄婉动人、守候的缱绻悱恻、才子佳人们死生契阔的痴心绝恋。

这些固然是美,因为它歌颂的是人所独具的情感。

可这美中,更多的是幻梦中的纸花,灯影下的泡沫,缺乏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与生命的质感,可大多数人却被这乱花迷了眼,迷了神智,以为世间之美不过如此。

正如先生所言:“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己娱人,大路震撼人心。

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当下社会亦然。

或是再捅破一些——我说的是很多同龄人。

当然,我亦不是想将笔锋直接对准安姑娘。

既然都读到了这一段,应该能看出。

表面上虽说的是她,但也不过是借其为一个引子。

我真正想说的,是当下被人们所热捧的一种文学气象(90后才女们尤甚),但这种气象偏偏是我所不太喜欢的。

另外,安姑娘同样有一篇令我难以释卷的文章——《观音》一书的后记,名曰《随时准备老去》。

字里行间,将当下文学风气与世人之态评论得淋漓尽致,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得实在是好,让我霎时间看到了安姑娘胸中那指点千帆的气魄。

为什么这样的文字安姑娘却不多写写,而仅仅是放在一本书的后记里呢

安意如 陌上花开 读后感

陌上花开 读后感 叶帆的文字带着诗意与温情,还有一份阳刚。

这是我对叶帆文字的感觉。

很喜欢这样执笔的态度。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写作风络,而叶帆的风格是温婉又不失阳刚的。

我常常可以在他文字其中在感受到唯美,还有一份温暖。

陌上花开,世人都喜欢传讼的美丽的故事。

想来这个题目就百应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个名句而来。

此文重在一个“缓”字,应了标题。

我把这篇文章列入散文诗里,因了句子里长短句的把握,还有那份诗意。

想必,这亦是因了陌上花开的故事而来的如此温婉吧。

开篇便是一篇美丽的图片,每一个章节似是看图写字,每个章可以独立成文,但又可以贯穿全篇而起到前后呼应,这便是此文的绝妙之处。

读此文,就象品一杯茶,随着袅袅升起的茶香,带给你缠绵与灵动,无论哪个章节里,都让我感受到了静谧无处不在。

(三月的阳光,盛开在指间,春天从生命的底蕴中而来。

绿了山,绿了水,绿了陌上花开一片。

桃花山,女人花,红尘自婀娜。

你是谁的想象,在生命的季节里拔歌而行,音符满相思。

你是此生谁的新娘,一路姿影款款,娇羞惹人醉。

) 这段文字是可以吟唱的,有着男儿的温情,反问便成了这段的精彩。

从一个个字里,拧出了诗意的季节,似可以看到春光里,一个美丽温柔的姑娘站在水烟之间,在见到那一刻,便让心中的不快与悒郁随之而去。

我似乎可以看到作者的姿势,轻轻的探身,问前面的女子,你是此生谁的新娘。

(铁流三千,谁的思念比季节还长。

楚地西蜀,谁的心事比明月还要千里。

桃花山下,放飞纤纤纸鹤,心事瘦比桃花。

锦城故里,车水马龙,遥对万千烟火,谁又在为谁写着一曲《凤求凰》。

没有长宫深锁,没有步履达不到的彼岸与花期。

真诚地守候,再遥远的彼岸与归途,都会是咫尺,都会是落英缤纷、感动满眸。

轻唱一首歌,我们都不会因审美而疲劳;深拥有一段路途,让我们在各自手心的余温中老去,爱到天涯,爱到天荒。

) 在这个章节里,说起了一个在《左传》里的古老故事,《凤求凰》亦是一首古老的曲子。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人传讼。

这篇文章便是应了题目的故事,而引发作者对于历史中的故事的一种美丽情怀,向往那些让人们脍炙人口的情感,歌讼那些让人敬重的感情。

(夜,宛如一首清静的冷词。

每夜的你醒来,风动人动影动,你都会淡淡地落泪,人孤影只。

千里的千里,如此遥远,爱,不知不觉漫上心来,让你痛彻心扉的感觉。

桃花开在你明眸四处,心爱的人深藏在你的夜末央。

此刻,你们只能说话,不能深拥。

闭上眼睛,他就呈现在你生命的四野,一种幸福只能在疼痛的相思中呼啸而来,席卷天地。

习惯了思念,习惯了等待和梦呓,这样的岁月流长,也正好让你学习与好好感受一番爱的真谛所在。

相守容易分离难,人生总是聚散无常。

相守,容易让人淡忘幸福的真正含义。

分离,总能让人感受与忆起相聚相拥时的美好。

有一种爱,着实因为距离而呈现绵延悠长;有一种等待,只会因生命的岁月里有了距离的相思而叫人更加荡气回肠。

爱就一道光,相守容易分手难。

爱就一段尘,生死别离见忠贞.)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子对爱的执着。

有一种情感是可以深入人心而不在意距离,那便是爱情。

爱,可以让两个本陌生的人走在一起,可以让两个遥远的人相互牵挂,相互吸引。

而情,是延续爱的,我们在爱与情之中结成一个结,那便是爱情因缘。

如文中说的,爱如一道光,照着两端的人,爱如一粒尘,有的爱落入俗缘可显露忠贞。

思念是孤独的,亦是美丽的,而等待是漫长亦是痛苦的,而我们在其中感受到的还有一份甜蜜。

这是爱情带给人们的寞落与孤单。

在这里似可以看到一个男子,在思念的深夜里,对空感叹,而又无声无息。

(一树桃花语,落花亦倾城。

看它花开花落,满腹幽香心事尽染,我在径的一头总是想着另一首诗“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

陌上花期早,君需缓缓归。

牵你的手,千里也是咫尺;牵你的手,一牵便是百年。

深拥中有爱的温度,远离中,有诗意的潮湿。

这些,你懂,我也懂。

花瓣雨,花瓣城。

我们是两只穿越千年的蝶,不求舞尽一世风华,只求一生平安相携相依共海潮。

) 在这个章节里,是飘逸空灵的。

一些字与情相融着,我在文这里感受到一份真情,还有一份遗憾。

很多时候,相爱的人终是不能牵手,只能遥遥相对,遥遥相恋,而只能期待来生,期待这份缘可以延续。

这是很多相爱的人的一种感受,作者在这里用了空灵的手笔完成作品,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并在之中有一种无法言状的共鸣,这里只能是有同样经历同样情感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滋味,而非三言两语能道明的。

《陌上花开,君需缓缓归》 此文落笔轻灵,婉约,有一种不被红尘纷扰的情愫在悄悄滋生。

喜欢这样的文章,读来轻巧且又回味无穷。

叶帆的字有着飘逸逸儒雅之风,此篇文章文章结尾与标题目亦和第一个章节相互呼应,又相互衬托,"陌上花期早,君需缓缓归"是点睛之笔。

读完文章,有一种感慨,一种温情的感喟,文章给我的感觉是那紫云烟似的思绪伴着一些故事,有一些凄美,有一些向往亦有一些感动,人海茫茫知音何在,牵念的不是一个影,而是一颗心。

你送一片月光,我送一朵花,月般的灵魂是情的纯洁,花身的美丽是情深的表现。

款款关怀是绵绵的祝福,声声问候愿随花语相伴。

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那心头丝丝轻悉,然而,宽阔的胸怀和长空一样晴朗,因为,比黎明更早醒来的是的心,比心更缠绵的是思念,比思念更遥远的是脚下的路,比脚下的路更曲折的是那久远的梦幻。

安意如有哪些作品

《当时只道是寻常 》《陌上花缓缓地归 》《人生若只如初见 》《思无邪 》  《惜春记 》《要定你言承旭 》  《看张爱玲画语 》  《观音》《美人何处》  安意如是她的笔名,她本姓张,名字也很是普通,不为人所知,早前在网上的笔名叫如冰恋枫。

安意如患有先天性脑瘫,长大后留有后遗症,对正常行走有很大影响。

等到读大学了,也只考上一个不出名的职业技术学院,学财经专业。

因为身体,安意如小时候一度是一个自卑的女孩子,但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她自幼就热爱古典诗词。

在北京面对记者时,她说:“自卑的感觉其实存在于内心,后来伤口渐渐淡了。

你知道它存在,但已经不会有什么影响。

”  2004年她改名安意如,意思是想过一种安宁、自由的生活。

和很多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她很早就喜欢上网,混迹于一个叫“金庸客栈”的论坛,网名叫如冰恋枫。

毕业后,安意如曾从事过财会方面的工作,但很快就辞职,尽管行走不便,她还是走了云南等很多地方,一个人走走停停,一个人读读写写。

  一个喜欢古诗词和金庸,从小喜欢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女孩子,文笔好是可以想见的,由于在论坛上显示出来的才气,安意如很快就找到了属于她的机会。

她的第一本书叫《要定你,言承旭》,写一群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女孩子的故事,与可爱淘的《狼的诱惑》有几份相似。

尽管文笔上佳,但是这本书的卖点是“言承旭”三个字,安意如并没有在书中显示出自己。

真正让人惊奇的是她的第二本书《看张:爱玲画语》,这本书显示出安意如的才情,因为她以自己21岁的青春拥抱了那个轻叹过“出名要趁早啊”的奇女子,正是有了小时候的寂寞与古诗词的营养,她读懂了张爱玲的华丽和苍凉,体察到了张爱玲笔下热闹背后的凄凉。

研究张爱玲的著作可谓多矣,但是真正能做爱玲知音的几十年来恐怕没有几个,安意如算是其一。

  她的出生可谓不幸,但是,她走近了古诗词,走近了张爱玲,又是多么幸运。

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厅里,一位出版商惊叹于小小年纪的她对古典诗词的熟悉和感悟,就策划了《人生若只如初见》,没想到就一下子火了,一如当年张爱玲遇见周瘦鹃的《紫罗林》杂志。

  很多人读安意如的书,都会忘了她的年龄。

她自认心理年龄比较老,很多同龄人看不懂想不明白的事情她已经看得很明白,“我觉得我有着40岁女人的心态。

”  虽然先天脑瘫,但身残志坚。

喜欢旅行,变换不同的城市居住  虽然之前的有些作品是有太多的借鉴,但是她自己确实还是很有才华的,文字很美。

  可以去她的博客看看啊

如何评价安意如的作品

诸如安意如白落梅,是一类型的写书人我稍微看过一点点,在我看来,她们的书其实说起来就是读后感,要说有多好,我是不赞同的。

就是一些类似于读书笔记之类的。

安意如的作品有哪些

她的风格是什么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

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

  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

”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

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要定你,言承旭》这是安意如第一部都市言情小说,问世即受到热烈追捧。

  安意如第二部著作。

一部关于张爱玲的散文集。

在众多的纪念张爱玲的文字中透出特有的清新。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统赏)漫漫古典情系列之一。

以安特有的视点和笔触评赏古典诗词。

  这是一部评赏清代奇才纳兰性德词的著作,是漫漫古典情系列的第二部著作。

  安意如解读诗经,信手拈来,缓缓解读,文字婉转优美。

这是漫漫古典情系列的第三部著作。

  《惜春纪》,安意如重写红楼生死绝恋但《惜春纪》却的确不是《红楼梦》,在这里,惜春做着一场比红楼之梦更繁更空的梦。

 漫漫古典情系列的第四部著作。

安意如描绘出一幕幕《乐府》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以古典诗词研读见长的80后作家,2005年出版《看张爱玲画语》,获得好评。

其后开始写作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系列,《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

《惜春纪》… 精彩书评:  在张爱玲去世十周年之际,翻翻书报刊,“张看”“看张”满天飞,张爱玲这位“临水照花人”魅力不减当年。

作家们大书特书其人其事,名演员也争着抢着饰演她,为其倾倒者甚众。

其中便有个安意如,不知何方佳人,但一本《看张》写得清音流转,透着一个玲珑剔透的女子对另一个旷世才女,没遮没掩的心仪和用尽心思的揣摩。

  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却不甚喜欢她编织的故事。

一直以来也不曾想过为什么,倒叫安意如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说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刀光气过胜”。

真是如此,在张爱玲温香软语的文字里,那些个男人女人可人儿,个个城府极深,看得人冷到心里去。

由我的想法,爱一个人可以对他撒娇耍赖甚至撒泼,就是不该用心机。

然而活生生的世界里,赢的往往是那些会使心机之人,这理儿张爱玲年轻轻便悟了出来,因而就有白流苏、范柳原之流……只是张爱玲所有的机敏都用到书里去了,在俗世中她木讷稚拙,不见一点女人的娇媚。

“注定不是那种能抓牢男人的女子,”安意如评着又护着:“她只是个女子,一个委曲求全容易受伤的女子。

”  安意如的“看张”还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发现,书中一段张爱玲姑姑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

这位姑姑藏着一份惊天动地的爱情,年轻时她爱上一个人,一等六十载,守身如玉,七十八岁方嫁得意中人,听上去宛如天方夜谭。

这世上越聪明的女子越容易夹缠在俗事中,想要的总在手心外,烦恼如何断得了。

还是小女子的幸福简单得多。

就像张爱玲的姑姑,从爱上那个人起便心无旁骛,虽等了一生一世,但有爱相伴再长久也甜蜜,胜却张爱玲那一朵朵在尘埃里开出的爱之花。

《为什么读书》读后感10篇

安意如《陌上花开》的内容及意义:内容: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乐府三行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郎艳独绝,世无其二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人生长恨水长东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回不去的梦廊桥青瓷名剑风流总跋——如是我闻意义: 《陌上花开》是肆时歌音乐团队推出的翻唱专辑《吾与伦比》里的一首歌曲。

《陌上花开》是国内古典诗词鉴赏才女安意如的乐府诗词赏析合集。

《陌上花开》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选曲为周杰伦《兰亭序》的钢琴伴奏。

由肆时歌的流颜知锦年填词;周子悦、御小雅演唱。

如今已正式上线酷狗音乐库。

《陌上花开》是国内古典诗词鉴赏才女安意如的乐府诗词赏析合集。

收录了安意如品点古典文学中最美情诗共39篇。

“安意如古典美学三境界”中的“诗之美”。

2013年修订版中新增安意如私房散文,文笔清新,满溢是安意如文字独有的诗韵气质。

安意如,原名张莉,女,80后自由写作者,1984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2005年9月,出版传记文学《看张·爱玲画语》。

2006年8月,出版文学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

2006年10月,出版文学随笔《思无邪——诗三百》。

先天轻微脑瘫,身残志坚。

喜欢旅行,变换不同的城市居住。

古典诗词赏析独树一帜,影响广泛。

私家标签:文字修行、避世之心、无常、远游、隐居、诗茶相契、西藏云南。

 过往作品:《思无邪》《观音》《陌上花开》《美人何处》《世有桃花》《惜春纪》  最新作品:《日月》、《再见故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87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