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安阳市博物馆读后感

安阳有几个县区

“五一”节放假,到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览  一进安阳地盘走在了人民大,由东向西刚行不远,路北一座气势恢宏新型的建筑跃入我的眼帘,它金碧辉煌,远远地看去像是很开阔的一片大地上铺满了金子,光芒四射。

随即喝令停车,这就是我们要参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

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我们一行四人随即下车,漫步走到博物馆的正前方。

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很像是人们在赶庙会。

我拿出手机对准最前面的地面上的牌子进行拍照。

牌子的名字是由江泽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牌子的前面地面上摆满了鲜花,簇拥着牌匾,更显得牌匾的靓丽、醒目。

抬眼望去,匾牌的两侧有两只金黄色的甲骨型的玄鸟。

后面屹立着高大的字坊。

字坊高

【第18句】: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

字坊之后是通向展馆前的既开阔又整洁的广场。

广场两旁是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由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修复委员会委员、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赵乾民制作的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这批甲骨文精品大都来自《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最大尺寸高达

【第1句】: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卜辞的释义。

同时,28片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又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由字坊再向前走,通过中间整洁的广场,上博物馆的台阶。

台阶上有许多个大柱子,我们一行手拉手,三个人还抱不住。

红色底面上绘有黑色图案,看上去非常壮观、气势磅礴。

之后我们进入博物馆内。

  环顾大厅四周,是四块巨大的白色浮雕,大气磅礴。

大厅顶部采用穹庐顶的样式。

北面的浮雕介绍的是中国文字发展简史,南面的则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东面的是中国书法简史,西面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我们乘电梯到二楼,开始细细地参观并品味着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文字的全过程,不觉已是三个多小时,大饱了眼福。

再看看表,已是下午一点多,肠胃已经多次报警了。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到餐馆安抚肠胃去了。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

它荟萃了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这对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次的参观,增长了很多知识。

中国的文字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这里蕴含着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先祖们的智慧。

中国文字所独具有的魅力会使这座气势恢宏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对中国以至于全世界具有很深远的影响,会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修改作文后的感想

今天是我第一次自己修改作文。

妈妈经常说:“一篇好的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

”也就是说,写完一篇文章,你只是完成了十分之三的任务,而下功夫去“修改”, 才是最重要的。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文章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越是没有经过修改的文章,越是“瑕”多“瑜”少,越要抓住“修改”不能放松。

我总是不以为然,觉得修改只是改改中间的错别字,哪个句子不通顺改一下就行了。

自己写完作文,就跟完事儿了一样,把改的责任推给妈妈。

有时心情好了,想改却不知怎么改,心情不好,就更别说了,缺少耐心,还没改就开始烦。

最近几天,我写了好几篇作文,打开电脑,想看一下别人对我的评价,却发现我最近几天写的一篇都没有。

我质问妈妈:“最近你怎么没有给我上博文呢

我不是已经把写好的交给你了吗

”妈妈生气地说:“你看看你写的文章,乱糟糟的,我没法给你改,你自己改去

”说着,把本子递给了我。

自己修改

以前不都是你帮我修改的吗

而且,你是大人,懂得多,文章写得也比我好,你给我修改比我自己修改要好得多的。

妈妈这时又说了一句:“5篇文章修改完了,我给你买好东西吃,还让你玩20分钟电脑。

”吃东西

玩电脑

太棒了,我马上去修改

说的怪好,当真正修改时才发觉改作文比写作文难多了。

坐在电脑桌前,看着自己写的那些“好”日记,心里不觉得发愁起来。

原来自己写的文章那么不好啊,看看《博物馆之旅》这一篇,写的什么呀,乱七八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毫无头绪,一会儿写这儿,一会儿又写那儿,简直比散文还散

看看我写的第一句:“哇,一进大门,就有几名女特警来“伺候”,文字博物馆从特警们的身上就可以看出这里戒备森严,历史悠久……“我都不好意思在读了,当初就是图个好玩才写的,现在看起来,我的文章还没三年级的小学生写的好呢

一修改,能用的没几句,唉,要是再不锻炼写作文,我的作文水平呀,不知道要落到哪去呢!我苦思冥想,又参考别人的文章把第一段改为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

今天,我有幸来到这里参观。

”虽然也不是很好,但我不求最好,只求一次比一次更好。

其他地方也改了很多,改后的文章和改前的一比,那简直就是天堂和地域的差别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通过我的努力,我相信,我的作文水平会更出色

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观后感100字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文字博物馆我好高兴啊

文字博物馆可真漂亮呀

它的外观金碧辉煌像一座豪华的宫殿,我极不可待的跑过去要妈妈给我照相。

走进里面,哇

太漂亮了抬头一看它的顶像鸟巢一样很有特色里面有很多我了解到了过去没有纸人们在骨头上刻字在竹子上刻字一直到后来怎么样造纸好神奇呀

我今天收获可真大呀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哦

著名的青铜器有哪些

司母戊丈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伟,整体古朴、庄重,有着凛然的气势。

鼎体呈长方形,口沿上有两个竖立的直耳,器底矗立四条柱形足。

器腹各面上下均铸一半浮雕状的兽面纹,兽面纹的内外空白处填有细云雷纹。

鼎器四边角铸有扉棱。

四是上部铸有兽面纹。

两耳外侧对称铸有二虎,虎口大张,入口出饰一人首。

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书体雄壮,力道遒劲。

关于这三字铭文的涵义,历来有各种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这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据此可以推定,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祖母亲戊而作的,那么其制作时代就应在殷商前期。

从青铜器铸造工艺看,一般认为方形器的铸造比圆形器难,而司母戊大方鼎在铸造工艺上更是显示了古代工一匠们超绝的技艺。

据对铸痕观察,鼎身每面用两块外范,四面其用八块,鼎底则由四块外范拼成,鼎足各由二块外范组成。

总共用外范24块。

鼎耳是先单铸出的,铸好后再与器身浇铸在一起。

从这些繁琐的工序中可看出象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铸造有多不简单了。

据专家对大鼎合金成分的测知,铜占84.77%,锡占

【第11句】:64%,铅占

【第2句】:79%。

行家们还饶有兴味地分析,认为铸造“司母戊”这样巨剞的鼎,即使采用当时先进的体制较末的坩锅熔铜,若同时冶炼,也需70个;如果加上制范修理备方面的工种和管犁人员,则需要二三百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这件稀世珍的面世颇具戏剧性。

1939年3月的一天,河南安阳武官村吴姓村民在地里探宝时,发现了这件宝鼎,大家叫它马槽鼎。

由于当时日本驻军对此地的文物出土很感兴趣,村民们决定尽快将此物脱手。

他们在古董商耍款的诱惑下,决定股解此鼎以便运出。

展去了48根钢锯条,耗费了四五个小时,才锯人了在足三公分深,叉改用锤砸,耗费多时才砸掉一个鼎耳。

最后,村民们决定还早先把鼎掣人地下,1946年,羊昂重新出土,由赏岬县政府移交给国民党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又由南京一博物馆接收。

1959年,大鼎运往北京,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虎食人卣 卣是一种盛酒器,有圆形、方形,也有不少动物或人物形象的,虎食人卣就是其中最杰出唧下件,它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这件卣器整体铸成一虎形,虎尾支撑着踞坐,前爪则紧紧抓持住一人,大张虎口,而人头已塞人虎口内。

人体则与虎相对,以手抓住虎肩,脚踏在虎盾爪上,向左转首侧视。

整个造型令人怵目惊心。

在虎的双肩顶端附有凝梁,提梁两端分别铺有一兽头,梁上的纹饰是以长形夔纹为主纹,雷纹为地纹。

虎背上部铸为椭圆形器日,有盖,盖面纹饰与器体相一致,以雷纹衬托巷尾夔纹,盖面还铸有一小鹿。

虎耳直竖,充满警惕感,耳内装饰有鳞纹,虎面及虎颚侧母的纹饰为鳞纹和云纹。

虎目怒瞪,虎牙尽露,其锋利如钩如锯。

虎背饰牛亩纹,从器盖后端沿着虎背脊铸有一扉棱,棱中部有钩状突起。

人发向唐直披,神情安详,镇静,着衣,衣领为方口形,袖由较窄。

人的腿与臀部饰有一对蛇纹古器外底有阴线纹饰,中有游龙,两侧各有一鱼。

比虎卣通高38.7厘米,重5.09公斤,呈黑色,有少数绿锈。

纹饰繁缛,集多种动物形象为一体,充溢范异怪诞的神活色彩。

此卣形制复杂,从铸痕看,虎的口腔内部和人首部分是分别用两小块范铸成的,工艺颇为复杂。

此卣内涵令人费解,有人解释为表现虎的威摄力;有人认为是表现人以动物为介去了解神的世界;还有人认为是表现巫师作法,说法不一。

虎食入卣我国共发现两件,上文所述之卣现藏日本泉屋博物馆,另有一件藏在巴黎。

双羊尊 放羊尊通高45厘米,构思奇异,制作精绝。

此尊造型为戒羊相背而立,各有一首,却皆只有双足,因为羊身从中段便合为一体了。

这种简化的造型一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感受,突出了羊的神性,使其超凡脱俗帕气质得到了极端的体现。

羊背载一圆筒,敞口。

羊角盘曲,双目前视,颌下各畜一镏卷曲长须。

羊躯体丰腴壮硕,腹部滚圆凸出:神情悠闲,庄重自得。

此羊尊体现了商人精绝的构思,这不仅表现在对辛体大胆地取舍上,也表现在对其造型写实与夸张的结合上。

从羊的外形说,造型是写实的,它各部位的比例相当准确,但羊毛却被遍体的鳞片纹取代了,而且两膊间各有一冀,这又象是天上的神物了。

这件商代双丰尊无比精美,代表了我国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现藏英国博物馆。

另有一件藏日本根津美术馆。

此类造型尊目前国内暂缺。

广汉古蜀人雕像 1986年,在四川成都市东北的广汉县三星堆村,从两座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祭祀坟内出土了70多件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青铜像,其中唯一一尊完整矛损的全身立式雕锋尤为引人注目。

这尊雕像站立在一个方锥形的基座上,全高260厘米。

基座高78.8厘米,人身高1

【第63句】:5厘米,头冠

【第17句】:7厘米。

雕像铸造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身体各部位比例准确、适当,身高大小与真人相仿佛。

雕像造型为捧物住立状。

此雕像貌相伟岸,浓眉大眼,高鼻阔嘴,方颐大耳,属于古相书所说的不凡之相,他神情肃穆,专注,似乎正主持一项重大的活动。

高高的华冠呈花瓣状,表现着此人崇高的社会地位。

双手一高下低,端持于胸前,但所持之物已无从考,提物之手也就显得特别硕大,给人以夸张感。

雕像体型瘦长,身着窄袖紧身袍服,无领,领口圭V型,亚得脖子出奇地细长。

长袍前襟在左腋下开启扣合,属我国少数民族服装的“左祗”式,袍服长及膝下,前摆平并,后摆呈燕尾式。

小腿裸露,赤足,脚踩处各饰一脚镯,镯上饰以方格纹。

袍服上部缀有一饰带,纹饰与镯同,起于袍服左后背上部,经左腋下穿出,斜上绕向右肩,与左侧结带部位对应,扣结于袍服右后背上背。

袍服纹饰复杂:前侧左擦魂困组龙纹,右侧为回字纹,下方为一组变形饕餮纹,再下方为两组并列的倒三角纹。

后襟纹饰与前襟同。

如此华美繁缛的袍服,反映了雕像身份的高贵。

此雕像反映了古代蜀人的真实形象,对研究古蜀人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均具重要价值。

而且,此雕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由青铜铸造的雕像,具有空前的意义,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雕像之王。

大克鼎 此鼎为圆形,三足,高

【第93句】:1厘米,口径

【第75句】:6厘米,重20

【第1句】:5公斤。

形体之大,为西周铜器之少见。

它是西周时代重器,而且历见著录。

鼎立耳,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中又饰小兽面纹,并有觚棱凸起,腹部饰大环带纹,足部饰肇餮纹,有觚棱。

整个造型庄严厚重。

腹内铸铭文290字,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且字体之工整,为西周之罕见。

铭文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

此鼎于1890年在陕西扶风出土,为当时的工部尚书潘祖荫重金购得,百般珍爱,端方多次觊觎,未得。

潘故后,其弟将此鼎运回苏州老家供放。

后有美国人以巨款求购,被潘氏后人断然拒绝,视之为传家之宝。

1937年苏州沦陷,主持家务的孙媳潘于达智慧过人,果断地与家人将此鼎秘密埋人后屋。

后日军果然不断来潘家求索此鼎,有一天竟采七次之多,终于未得。

解放后,潘于达将此鼎捐献给国家,从1952年至今,此鼎一直藏于上海博物馆。

毛公鼎 此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重器。

通高

【第53句】:8厘米,口径

【第47句】: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05克,鼎呈圆形,半球状深腹,圆底,三足呈兽蹄形,双耳竖立。

整个造型中规中矩,凝重素朴。

鼎器除颈部饰环形纹外,别无其他纹饰,显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着清新而庄重的气息,似乎挣脱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阴影。

这一方面体现了青铜器由鼎盛开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文化思想的变革。

鼎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计499字,是目前所见铜器上最长的铭文。

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周天子对毛公盾的册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文辞典雅,可与《尚书》媲美。

铭文书体匀称规整,严谨精到,线条质感饱满,丰腴圆厚,是全文书法的典范,历来为书法罕所重,认为“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此鼎于清道光末年出土,为金石学家陈介祺重金购得,后为端方强买。

端方后人将此鼎押于天津俄国道胜银行,后为叶恭绰等人集资赎出,存于天津,抗战中,辗转于香港、上海,最后为陈泳仁臣资购得。

抗战胜利后,陈将其献给当时政府,由前中央博物院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与散氏盘、虢季子盘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现散氏盘藏台北故窜博物院,虢季子盘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莲鹤方壶 商周时代铜器以奇丽深沉、古朴典雅著称,而春秋战国时代的铜器则清新自由、活泼轻松,莲鹤方壶就是春秋战粤时期铜器的一件代表作。

此壶形体巨大,苛称为壶中之王。

通高118厘米,重

【第64句】:28公斤,于1923年于河南新郑出土。

此壶整体呈椭方形,器身满饰蟠螭龙纹,布局均衡对称。

器耳为浮雕镂孔的龙形怪兽,龙高冠,卷尾,头出器口,尾及器腹,动势撩人,呼之欲出。

器腹四侧棱上各附有一上爬状的立体怪兽。

壶底部由两条回首咋膏的长形小兽承托,轻盈、别致。

壶顶有盖,盖体饰交体蟠虺纹,盖上都铸镂空莲瓣两层,盛开的莲瓣中亭亭玉立着一只仙鹤,展翅欲飞,引颈欲鸣。

此壶盖的立鹤是铸立在一长方形平板上,板心铸有凸起的爪迹,是鸟与板原为联铸的痕迹。

板在华盖中可分可合,不影响盖之倒置。

此壶现藏北京故官博物院。

双雄宝剑及夫差矛、剑,是古代贵族及武士随身佩带之器,铸造蹈有历史,特别是吴越之地所锗异常精致,且“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非常神奇。

1965年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把铜剑。

剑长

【第55句】:7l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

【第8句】:4厘米。

剑柄头向外翻卷作圆圈箍形,内铸11道极细小的同心圆圈。

剑柄为圆柱体,缠有丝绳并刻有三道戒箍。

剑格向外凸出,其两面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花纹,光彩照人。

剑身饰满菱形花纹,剑身中间有一道凸起的棱,在靠近剑格处,有鸟篆体错金铭文两行八字:“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

此剑保存完好,色泽如新,寒芒森人,吹风断发。

无独有偶,1976午在湖北襄阳蔡坡的一座古墓里,又出土了两把带漆木鞘的铜剑,其中一把剑身铸有阴刻篆字铭文两行:“攻敌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始称为“夫辈剑”。

此勾践剑、夫差剑均精美高贵,似乎当年血影寒光的吴越之战笑之磨砺如新。

现双雄宝剑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又发掘了一座楚墓,墓中出土了下件矛状兵器。

此器长

【第29句】:5厘米,宽3厘米,装饰华美,其色如新。

锋部呈弧线羊角形,内中拿,壁薄而刃锋利。

脊部有血槽,可提高杀伤力。

器身两面中脊和散部有黑色米字形暗花。

矛身饰有浮雕兽头,并在器身下面铸有两行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锌(矛)”。

“操吴戈兮披犀甲”是《图殇》中的诗句,楚军而用吴戈,可见果兵器之著名,雨天差矛更是其中登峰造极之作,它既重实用,又精美无比,是一件冠绝天下的优秀艺术品。

银首人俑灯 银首人俑灯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国墓。

此灯结构繁复新奇,装饰精美。

此器通高66.4厘米。

造型为一俑人立于一方座上,右手右侧平伸擎举一高灯,灯长超过人体许多;左手左侧平伸提举双灯,双灯呈上下重叠式,在下一灯兼作底座,灯盏直径略大于其它两盏灯盏,此双灯上下并不重叠,而是稍呈斜线排列,与高灯相切来看,灯器实为一直角三角形;具有实用的价值。

在艺术设计上,此灯也极为新奇大胆。

在高灯直柄上附饰了游龙逐猴雕,双灯间的连柄上饰有缠绕的双螭,而且,此器的中心,银盲人俑;更是佳妙无双。

此人俑位于三角形构图正中,是灯体中最稳定和突出的土部分。

人体比例匀称,五官、发式、衣着铸刻精细人微,有着青铜躯体,银首,黑宝石眼眸炯炯有神,嘴角微翘,神情欣喜。

衣着上饰以极复杂的卷云纹,并填以黑漆、红漆,显得浓墨重彩。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三灯齐亮时,其高低呼应,前后错落,该是何等辉煌;而灯光环绕中的俑人,铜身银首,珠目闪闪,服饰艳美,又是何等绚烂。

长信宫灯 此灯于1968午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

此灯造型为一跪坐富女双手执一铜灯。

好高48厘米,宫女高

【第44句】:5厘米。

宫女体中空,头部和右臂可拆卸,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使烟烬可通过其手臂雨纳人其中空的体内,以免污染空气。

宫女身着汉代流行的的裙深衣,衣袍紧身,曳地,发梳分髻,表情端庄,形象逼真,是一件优秀的人物雕塑作品。

宫灯制作考究,结构十分精巧,灯座、灯盘、灯罩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以调节灯射方向及亮度强弱。

灯座可盛水,以使宫女体内所吸烟气尽溶农中。

器体通体鎏金,华美绚烂。

此器冶炼技术高超,据析,是先按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罩、灯盘分铸,再联铸成一天衣无缝的整体。

铜灯有铭文九处,计有64字。

灯名系得之于铭文中的“长信”字样。

此器设计匠心独运,制作技术高妙卓绝,将科学原理巧妙地纳人制作之中,既有卓著的实用功能,叉有优美的艺术功用。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嵌绿松石卧鹿 此器通高52厘米,身长26厘米。

造型为四足腾卧之鹿,抬首,角细长。

此鹿之双角尤为引人注目,作者将其夸张得尤为细长,除了给人美感外,可能也为了实用,当时此鹿出土时,其边上有一别致的透雕蟠螭纹镜,极为罕见,有人推测鹿角即为悬挂铜镜的镜架。

此鹿全身比例匀称、准确,四足踡卧,抬首向前直视,双目有神,双耳直竖,面露惊异之色,仿佛一只正安逸小憩的小鹿,忽然听到异常响动,遽然抬头寻视,神态颇为逼真。

此鹿还有土特点,即全身斑纹皆饰以绿松石,娴静而灵秀,观赏价值极高。

此器现藏于南京物博物馆。

铜车马 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兵马俑出土后,1980年冬,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发掘出了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此组铜车马形体之庞大,制作之精巧,形象之华美,确乎世所罕见。

两车长达5米多,宽近2米,高2米,重2吨多,被学者誉为“青铜之冠”。

这组铜车马,车与马的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

前乘铜车称作高车或立车,也叫戎车。

车舆前设有一铜弩机,车舆左角的长方形箭腺中装有弩具,车的右翰内有一个盾袋,装有一面铜盾。

车舆中立一圆彩铜伞。

一铜铸御官头戴鹳冠,身着长襦,腰挎长剑,直立车中,双手执驭。

车前驷马,作势欲奔。

后乘叫安车,车舆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御官驾驭处,后室为主人坐卧之席古后室四周立有高22厘米的栏板,在栏板的外折沿上,立有高

【第31句】:4厘米的板墙,在、右和前嫱上均有镂成菱花形可以开合的窗板,车室后面为车门。

车盖为椭圆形。

车为单辕二轮,每轮幅条30根,车舆下与轴的中点处垂直交叉。

辕体前段翘起,后段平直。

两轴端均套有银质的轴头和插人轴头横穿孔不使轴头脱落的银质车辖。

车驾驷马,中间两匹称为“服马”,颈被驾在里人字形分叉的轭上,轭则与车前的衡粱缔结在一起。

两侧跑马匹称作“骖马”,右骖马额顶正中饰一高约20厘米的铜杆,杆顶上饰缨络,它可在车马左转时,使奋骖突出,以便为驭手指明方位。

铜铸御官戴冠,穿右衽交襟袍,双臂前伸执辔。

这组铜车马制作工艺之高令人叹绝。

在其制作中缘合了铸造、焊接、镶漱、嵌铸以及子母子口、并合口等机械制造连接技术。

马绍头用金管、银管套接,至今灵活如初。

马肇用许多小铜片以手母扣、插销衔接,现在仍可灵活折叠。

安车车窗上如米粒大小跑菱形小孔,均匀地组成一幅图案。

御车表面均施以彩绘,在车舆四周,车盖、伞高上,用朱红、桔红、蓝、天蓝、绿、白等色,堆绘出夔纹、卷曲云纹及各种几何纹,色彩绮丽,并具有浅浮雕的效果,美仑美奂,表明车是用丝织品作饰物的,再加上金银质的部件,使这组车马显得确实雍容华贵,使人想到当年始皇出巡时的显赫壮观。

据说当年始皇所乘主车前、后共有导车和属车81辆,这里所介绍的当属属车,即“副车”,传说当年张良以铁椎刺杀始皇即误中副车,又传当年面对始皇壮观车队,刘邦不仅无比惊羡:“大丈夫当如是乎

”而楚霸王项羽则气势非凡:“彼可取而代也”。

另外,铜马及钢御官的雕塑也瞻妙惟肖。

八尊铜马头方日圆、双耳短促,脊平臀圆,劲健有力,劲健有力,一望便知当属皇家之物。

双耳短促,脊平臀圆,劲健有力,一望便知当孱皇家之物。

两尊铜御官一立一坐,比例匀称,双目下视,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谦顺恭谨,表现出训练有素的“高级奴仆”的身分。

这组铜车马现藏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铜奔马 1969年,此器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县城北门外的雷台。

为汉代制品。

此器出土后即受到人们高度重视,郭沫若叹为∫宝中之宝”,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以前,徐悲鸿与常书鸿曾惋惜古今中外画的马,都未能创造出“天马行空”抑犁想神令。

徐悲鸿说:“画马的难处在于,不但要画出马的神速,还要画出马的烈性,象红鬃烈马那样拼命的性格”。

而常书鸿一见到此铜奔马,便惊喜交集,认为送就是他们曾“纵横古今中外不曾找到的土件珍贵的文物”。

此器高34.5厘米,长45厘米。

马正昂首扬尾,向天长嘶,四蹄翻滚,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法奔驰向前,三足腾空,右后足却轻踏在一只展翅疾飞的燕子背上,飞燕仓促间回首惊望,似乎弄不懂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奔马却浑然不觉,一往无前。

古人们抓住这奇妙的一瞬间,用无比高超的按法,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将奔马与飞燕在那上刹那的动作、神情表现得无比深刻,扣人心弦,烘云托归之中,奔马那风驰电、气吞山河的气势被装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察造型看来,奔乌不似巾原品种,而是“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的大宛宝马,并加人了人们想象中的千里马体态,头小而英俊,颈长两弯曲,胸围宽厚,躯干粗实,四肢修长,臀尻圆壮。

这件精妙绝伦的青铜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伟大结合。

它一经面世,即引起世界轰动广并先后赴冉茶及欧美数圈展出,令参魂者击掌叹绝,甚至有人说它达到了“艺术作晶的最高峰”。

1983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它所具有的强悍的生命力及气吞山河的魄力象征着民族的精神。

铜奔马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列举著名的青铜器

一下车,我便远远的看见一座长方形的宫殿大门。

来到博物馆的大门前,只见几根华丽的柱子横穿竖插,独具匠心地组成了甲骨文的“门”字。

两扇大门的中心,雕刻着两条盘曲的古龙,精工细凿,栩栩如生。

门额上的“殷墟博物馆”几个大字,更是气派蓬勃,苍劲有力。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

远远望去,大鼎庄重雄浑,纹饰细腻,鼎高133厘米,长111厘米,宽78厘米。

它不仅是我国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是当今世界上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魁首,大鼎腹内壁有“司母戊”三铭文,故名司母戊大方鼎。

迈进博物馆的正殿——是为仿古而建筑的十多间大草屋,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几百块出土的甲骨文。

所为甲骨文,就是殷代王室将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

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特别对研究殷商的政治、经济、民俗、民情、信仰、征伐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据说安阳殷墟是全世界唯一发掘甲骨文的地方,所以有许多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安阳殷墟参观,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安阳殷墟中还有好多好多的景观没有写到,如果对甲骨文与殷商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你,快去参观参观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9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